第107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5
  首先在一九四二年的十月十日,由英美等国家带头宣布,废止过去所有对中国各地的租界权(除了九龙租界之外)、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中国境内驻军权,以及赔偿的款项,接着又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日,与中国政府完成平等互惠的新约,从此中国才真正成为一个主权独立与国格平等的国家。
  这是中国自从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所签下南京条约之后一百年,也是中华民国建立了三十二年之后,中国才真正的「暂时」得到国际地位的平等[1],这全靠中国全体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流血牺牲,才换得这样的成就。事实上,由于美国本身是从殖民地独立建国的历史,使得美国有着反殖民主义的背景传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曾经提倡民族自决,而引起与英法荷等欧洲殖民帝国的严重摩擦。但是在抗日战争之前,美国本身也没有以身作则的完全放弃在中国所拥有的帝国主义特权利益,不过单就美国能够肯定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坚持要中国参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四强地位,就已经可以看出美国的确有其特别的历史眼光与领袖胸襟,但是也就因为美国如此公开肯定中国的贡献与影响,也就种下中国要在盟国的政略中,遭到出卖的命运。
  当时的大英帝国,在遭到德国凌厉攻势之下,几乎已经无法招架下去,幸好美国给予英国极大的军经援助,英国才勉强的撑住局势,而在美国正式的参战之后,英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确定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秩序,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担心,美国会急于先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仇,而进行「先亚后欧」的战略安排。这样若是亚洲殖民地会先光复,而宗主国却还在苦战之中,那么殖民帝国将会无法维持下去。
  同样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帝国苏联,一样的被德国法西斯打到几乎亡国,也是靠着美国大量的军援,才转危为安,苏联最希望的是,美国全力援助苏联,但是绝对不能优先援助中国,因为假如中国获得足够的援助,而展现战力,那么苏联就失去侵略中国的机会了。
  在美国的许多军政领导人中,也很清楚这个决策的历史性影响,因为假设美国优先在太平洋反攻与优先援助中国,这样亚洲会先得到和平与解救,而欧洲却仍然在战火中挣扎,那么西方国家,将面临从自新航路世纪之后,主导全球历史主流的龙头退位的挑战,丘吉尔全心全意要挽救大英帝国最后的国势,因此立刻赶到华盛顿,设法让美国政府接受「先欧后亚」的战略优先秩序。丘吉尔同时已经开始在盘算着,如何在战胜后继续维持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利益,他的亚洲策略是,击败日本,扶植法、荷,压制苏联,与孤立中国。这样英国才能在战后继续维持其日不落帝国的利益。斯大林更是盘算着要扩大侵略中国的策略,哪里肯让中国获得援助?因此苏联主动切断了中国西北的国际援助通路。
  33.2 盟国争取私利而出卖中国
  说起对日本作战,英美两国可以说是心情矛盾,在历史上,美国开启与协助日本的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美国的舆论与政策,都是倾向日本这边的国家。而英国更是在一九○四年与日本结盟二十年,大幅拉高日本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在亚洲各国之中,日本是受到英美最多友谊与支持的国家。不料日本因为要想称霸东亚,仍然与英美产生了利益竞争,最后恶化成为战争冲突。日本想要东南亚的战略与经济资源,就不得不与英美的利益发生冲突,日本在政略上,喊出亚洲人团结,推翻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口号,更是让英国感到危机四伏。
  罗斯福却错估了丘吉尔挽救大英帝国的谋略,以及斯大林赤化世界的阴谋,会对战后世界的正义与和平,产生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
  有了这个历史的过节,更让英国感到警惕,不能再支持与扶植亚洲国家兴起,否则大英帝国就要退出亚洲与历史的舞台了。特别是蒋介石强调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为了巩固亚洲地区抗日的合作,竟然企图介入印度与英国的政治争议,中国主张朝鲜与中南半岛在战后独立,更是威胁到西方殖民主义的战后复辟。因此丘吉尔的亚洲战略,就有为了英国的利益,而要出卖中国前途的构想。
  而苏联完全继承帝俄对于侵略中国的「历史大业」,要在中国寻找可以进出太平洋的不冻港,同时要瓦解中国土广民众的大国架构与格局,而苏联同时面对与日本竞争与对立的挑战与威胁,因此斯大林棋高数招的将计就计,让中日之间先爆发战争的冲突,然后有限度的支持中国对抗日本,这样日本与中国互相消耗国力,苏联就可以更为容易的侵略中国,苏联也就不必担心与日本的决战军力。
  斯大林很快就看出,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苏联,虽然是一个历史危机,但是更是一个历史扩张的重要转机,因为西方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伤痕累累的代价,为了战胜轴心国,还要不顾意识形态的对立,拉拢与支持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战争,这样苏联可以用美国提供的力量,击败德国,扩大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地盘,再利用对日本作战的机会,掠夺在中国的利益以及奠定在亚洲发展的基础。
  而在反法西斯的盟国中,只有美国想要给战后的全球,一个更为公平与自由的世界,因此美国除了全力支持英国与苏联在欧洲击败德国之外,也想给中国一个复兴与发展的机会,以反法西斯的中美英苏四强,构建战后的国际新秩序结构。罗斯福总统四强架构,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历史远见的看法,因为他认为西方国家不能排斥苏联于国际社会之外,也不能低估中国的潜力与意志。
  但是罗斯福却错估了丘吉尔挽救大英帝国的谋略,以及斯大林构建赤化世界的阴谋,会对世界在战后的正义与和平,产生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苏联对于中国加入四强的反对最深,英国也有极大的意见,但是在罗斯福的坚持下,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终于在莫斯科发表了四强宣言,从此中国跻身在这个全球最高身价「俱乐部」的斗争之中,但是当时中国的国力仍然有待发展,中国也没有多少外交折冲的能力,因此在国际强权的斗争之下,中国就面对另外一场更为艰苦的政略战争,在这个战场上策略的得失,往往要比与日军几场大会战的胜负,对于中国利益的影响还要深远。
  英美两国以血浓于水的历史关连,建立了紧密的对抗法西斯盟国关系,英美两国成立了联合参谋会议,共同决定两国的战略合作发展关系,但是英国最终的目的,不在构建战后的和平与历史的正义,而是企图挽救大英帝国的历史衰颓。丘吉尔看出斯大林的谋略,志在利用这个历史的机会,以赤化而称霸全球,同时,丘吉尔也看出蒋介石复兴中国的决心,因此丘吉尔认为,打败德国与日本,只是巩固大英帝国的第一步,如何防止苏联的扩张与中国的复兴,才是英国的历史谋略所在。
  丘吉尔的地中海攻击方案,几乎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奇想,在后勤与军力调动上几乎都不可行,何况美国已完成直接渡过英法海峡,及早在西欧打开第二战场的方案所以丘吉尔的谋略是,假如不能压制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就不如将苏联的势力,同时的带入亚洲,这样增加美国将会立刻遭到苏联全面的挑战,这样美国就不但无法挑剔英国维持殖民帝国的政策,甚至还要拉拢英国支持美国来对抗苏联了。因此丘吉尔提出一个锐利但是关连的战略:假如美国支持英国在欧洲的地中海登陆计划,英美联军由地中海的意大利与南斯拉夫北上,与苏联军队在东欧会师,攻击德国,那么英国就答应中国与美国的要求,反攻缅甸,打通支持中国的交通线;假如美国坚持从法国开辟攻击德国的第二战场,那么英国就不会支持中美反攻缅甸的提议。
  从战略观点而言,英美盟国从地中海北上,与苏联军队会师,一起由东向西进攻德国的方案,与英美联军由法国登陆,由西向东夹击德国的方案比较,前者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合战略的常理。因为无论从作战的效果、后勤的支持以及西欧国家流亡政府的支持而言,当然都是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方案,以夹击德国,要有利太多了。
  丘吉尔的地中海攻击方案,几乎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奇想,美国军方人员,在审慎评估这个所谓的作战方案时,发现在后勤与军力调动上几乎都不可行,何况美国已完成直接渡过英法海峡,及早在西欧打开第二战场的方案[2],可以迅速击败尚未进行西线防御作战的德军,因为当一九四三年,德军主力都在东线与苏联部队进行决战,美、英国部队可以说是乘虚直捣德国,甚至可以迅速将军力由西延伸到东欧,防止苏联对东欧的席卷,但是丘吉尔却将不可行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作为英国玩弄政治权谋的棋子,硬是把反攻欧陆的日期往后拖。而苏联当然更不可能接受英美的地中海北上的作战方案,因为这样一来,苏联的整个世纪扩张计划,就要受到英美的直接牵制。结果在中英美苏之间,就产生了决定历史命运的政略与战略的选择争辩[3]。
  另外,丘吉尔对于蒋介石的「野心」,也有极强的反应,蒋介石曾在一九四二年二月间,访问印度,企图调停印度与英国之间严重的政治纠纷,其实蒋介石访问印度的主要用意,是希望能够劝服印度寻求独立的领袖们,如甘地与尼赫鲁等人,能够先共体时艰,协助英国人击败法西斯力量的威胁,以后再谈独立与自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