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5
  日军大本营特派作战部长真田少将到南京,前往了解实情,最后才依照横山的意见,日军放弃常德。这时华军已经在常德四周,建立了可观的围堵兵力,十二月九日,华军收复常德。日军在十日开始全线撤退,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它又撤回到作战之前的战线。
  在常德会战中,中国方面因为史迪威事件,对指挥系统所产生之冲突与影响,已经开始充分发酵。陈诚与薛岳一直是华军驻守第六与第九战区的主要战将,但是由于受到权利倾扎与排挤,不仅作战指挥难以发挥,后勤不足的问题,也已逐渐出现,虽然在常德会战中,奇-_-書--*--网-QISuu.cOm华军仍然是英勇抵抗日军的攻势,但是开始失去精诚团结抗日的内在精神。
  这时躲在缅甸原始森林的史迪威,当然又向华盛顿报告,中国军队在常德并没有认真的作战,而让日军能够“来去自如”2。罗斯福总统因此非常恼火蒋介石,认为蒋介石“要钱第一,作战却不肯尽力”。蒋介石最受不了外人的批评,原本准备法办从常德血战突围的余程万师长,正好当时军政部邀约外国记者,到常德实地考察,结果当各国记者到达常德,发现整个城市,已打到片瓦无存的废墟状态,中日双方军队死伤之惨烈,已经超过西方国家军队所有作战的标准,五七师的官兵已经是尽力而为了,这样余程万师长才得以死里逃生。在整个常德会战中,中国牺牲了三位师长;日军损失了两名联队长、与高达一个师团的兵力3。但是史迪威的战报是,蒋介石的部队没有与日军力战。至今还有中国人呼应这种谎言,真是叫忠魂蒙冤,青史成灰。
  综论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鄂西会战与常德会战,是美国开始介入中国战区之后的主要对日作战,中国方面除了得到少量的空军援助之外,可以说战力并未得到美国的援助而实质的增进,却必须要要不断地应付来自美国关切的压力,以及澄清史迪威的“战报”疑点,对于中国而言,真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史迪威的言行,造成盟国对于中国战区地位的轻视,以及影响到中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抗日精神,为明年的日军最后攻势,伏下了全面溃败危机的根源。
  此时,史迪威又一直设法抽走华军部队,控制美国援助华军的装备,以支持他在缅甸北部原始森林作战的计划,更让中国战区面临内部空虚,与内讧再起的危机考验。常德会战后,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只能得到极少的装备与兵员补充,所以一直无法从这场作战的损失中复原,但是却即将面临日军历史性的全面攻势作战。
  附注:
  [1] 不但国际社会开始炮制中国战区“无战论”,就连延安也附和史迪威的这个说法,说蒋介石自从武汉会战之后,就不再与日军进行“硬战”。那么三次长沙大捷、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以及后来的衡阳会战,所创造的血泪斑斑的英勇战绩,令日军为之震动,都是谁在打的?
  [2] 这真是怪事,史迪威根本没有离开野人山,如何能够知道常德会战的实情?
  [3] 日军常德会战的前线总指挥岩永汪中将,在攻克常德之后的战报是,“常德已经自地球上消失,”可见这场作战的激烈程度。
  第三十三章、历史分水岭的开罗会议
  时间: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到十二月
  中国在开罗的「盟国」高峰会议中,虽然得到形式的礼遇与盟国支持的承诺,但是却引发后续的全面翻案,最终让中国遭到几乎全军覆没的伏击,结果是确定了盟国利用与出卖中国的阴谋。若从历史发展结果的角度来衡量开罗会议,它可以说是比中日之间的任何一场会战,对于中国的影响还要深远,中国唯一的成就就是确定收回被日本侵占的失地,但是从此她也被盟国送上孤立与分裂的历史悲剧之中。
  中国的对日抗战,当然没有打到非洲的开罗,但是开罗却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影响,这是一场有关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政略会议,也是划分战后亚洲历史发展的重要决策枢纽:在这场会议中,中国为亚洲争取到未来发展的机会,却因此为自己带来了危机。
  开罗会议是中国在盟国地位的历史分水岭,在会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步步高升,成为创立联合国的四强,直到中国的领导人终于能够与英美两国领袖,在开罗平起平坐的讨论战争与战后的安排。但是,却也因为中国展现出大国的风范与复兴的斗志,因而造成国际强权的领袖,担忧中国在战后的兴起,将会影响到帝国与殖民主义的利益,所以丘吉尔与斯大林决定,设法设计说服美国,好一起联手打击与出卖中国。
  若从历史结果的角度来衡量开罗会议,它的后果可以说是极端的严重,因为中国在开罗会议所有得到盟国的允诺,立即在会后遭到近乎全面的翻案,在开罗会议之后,美、英、苏强权修订了的它们对亚洲政略的目标,就是在击败日本之后,绝对不能允许中国复兴与强大。
  盟国于是以各种的政策花招,设法延迟打开援助中国的通路,这样中国就得不到极其重要的作战资源,她的国力自然无法成长与强大;同时还设法分散中国最后保存的一点战力,这样她必然遭到战场上严重的挫败。因而中国只有拖住日军的能力,却无反攻日本的力量,然后苏联的红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的侵略中国,英国也可以稳住它在亚洲殖民地的利益。战后的中国则因为实力耗尽,只能拥有战胜国的虚名,不但无法为自己在国际间争取到应有的权利,在国家重建上,更是百废待举而无法施展。
  33.1 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的珍珠港,造成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正式凝成一个新的盟国结构,这对于中国而言,正式结束了长达四年对日本的孤军奋战。中国与盟国并肩作战,正是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也是她以空间换取时间,用无数的牺牲所支撑到的决定性时刻之来临。但是中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正要开始面对另外一场更为艰苦的历史命运考验。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英美等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不断的侵略中国。最后当在日本侵略的矛头,指向他们之后,他们才想到,中国是对日战争中,作战最久与牺牲最大的伙伴。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真正能有实力与日本法西斯作战的盟国,只有中美苏英的四强而已,但是英、美、苏三国都曾参与了一九○○年的八国联军阵营,对于中国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侵略,并取得剥削中国的各种特权。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英美等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不断的侵略中国,这些国家都没有依据国际社会的公理,主持应有的正义,也没给与中国有效的援助。原因只是担心自己会卷入与日本的军事冲突之中。但是最后当在日本侵略的矛头,指向他们之后,他们才想到,中国是对日战争中,作战最久与牺牲最大的伙伴(没有中国撑住半边天,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必然要重新排列过)。
  事实上,西方盟国在中国开始独力进行抗日战争,展现不屈不挠的作战意志之后,就对中国开始有些刮目相看,部分国家开始研议,将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考虑废除与中国所订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以做为对中国努力自卫成果的尊重与回报。
  到了珍珠港事变爆发,西方国家在东亚才真正面对日本军力的打击,这些世界级的强国,在太平洋地区遭到日军攻击后,几乎全面溃败,这时他们才真正地亲身体验到日本皇军的威力,因此对于中国的独力抗战,更是加增了尊敬。当然立刻把中国纳入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之中,在一九四二年元月所发表之二十六国的联合国宣言中,中国名列发起国家之中的四强。
  当时美国与英国政府,更是愿意优先考虑对中国的援助,因为他们在东亚与太平洋的作战,可以说是一败再败,所以急切需要中国替他们先顶住日军的攻势,并吸收日军的压力,以分散日军的兵力,他们不敢想象,假如中国放弃对日军作战,超过八十万的日军可以转攻印度、中东,或是南太平洋,盟国就可能无法挡住法西斯的攻势了。
  因此美国政府首先同意,在二月七日正式由国会批准,以五亿美元的信用贷款给中国周转(信用贷款不同于援助,将来要归还的),以协助中国稳住战时日益匮乏的经济。另外英国也几经谈判,在一九四三年同意以五千万英镑的信用贷款,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不过事实上,由于英美两国政府的官僚体系阻挠,这两笔贷款一直没有爽快与及时的拨给中国使用,而是催一下,给一点,弄得中国政府在调度上,非常的痛苦。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虽然穷,但是宋子文管理财政,从不要外国施舍,也极不肯发行外债,假如中国若不是因为对日本作战,国民政府的财政健全,根本可以自力更生而不借外债,同时中国的外债偿还信用极高,过去有关各种的桐油借款、棉麦借款,都是依照规定还款,绝无拖欠。)
  单就美国能够肯定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坚持要中国参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四强地位,就已经可以看出,美国的确有其特别的历史眼光与领袖胸襟同时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觉得中国已经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四强,若是仍然对中国保有帝国主义侵略时的不平等条约,实在是说不过去,何况日本政府也装模作样的宣布,要放弃对汪精卫伪政府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所以他们也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