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5
  因为美国政府参战的基本立场,是如何能以最少代价与最短时间击败日本,列为他最优先的战略考虑。假如中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美国政府就只能依赖苏联的参战,来减轻美国对日本作战的压力。因此华军宜昌的作战成果,就成为中国展现战力的指标。
  32.4 史迪威的谎言
  虽然中国军队成功地击退日军的猛烈攻击,但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实在无法确定史迪威究竟是“哪一边”的参谋长?),他本人既不前往战场实际的察看,又不察核华军所呈报的战况,却基本上引用日军的宣传资料,就向华盛顿提出报告,说鄂西会战,中国方面是虚报战功。史迪威声称,日军的出击,只是为了劫掠粮食与船舶而已,根本无意进攻宜昌外围而进入四川防区的阵地;他严厉指责华军竟然不敢出战护粮,反而虚报日军猛攻石牌要塞,其实日军并无进攻四川的攻势作战,日方更没有遭到重大的损失。马歇尔当然把这个战报,作为游说罗斯福总统不要援助中国战区的“第一手情报”。
  事实上,这场作战中,日军的参谋总长杉山元还为此亲自到达汉口,实地关切日军对于宜昌的攻击,因此这次作战绝对不是日军的劫粮行动而已,而是企图进攻四川的测试攻击。史迪威的说法,根本就是记录抄袭“东京玫瑰”的广播词,却成为他给华盛顿的一手机密报告。由于他对中国战区的报导极其不利,因而严重影响到美国军事决策阶层,对于中国战区的印象与支持1。
  因此在鄂西会战的战场上,日军是付出很高的伤亡代价,同时并未获得攻击的胜利。但是不幸在国际社会的宣传上,日军却因有史迪威与美国媒体报道的支持,而大获全胜,那就是中国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对日军的攻势作战只会进行龟缩的自保。这场作战的不实报告,事关重大,因为它开始影响到罗斯福对于援助中国的基本信心。罗斯福从此开始有些认为,中国无力协助美军击败日本,若是要打垮日本,恐怕必须要找苏联出兵;至于援助中国,则只要稍为应付一下,无需给与大量的援助。后来史迪威在开罗,向罗斯福又保证,“只要日军再打一次鄂西会战级的攻势作战,蒋介石绝对溃败,”以增加罗斯福决定缩减支持中国作战的决心。
  横山勇发动的这场鄂西之战,已经测试出中国部队据守四川东部的实力与决心。横山看得出来,除非日本投入全部的力量进攻四川,日军很难有突破第六战区的胜算把握。因此他决定,十一军既不易进攻长沙,最好也不要打宜昌以西的主意。这样一来,适合日军进攻的目标,就是洞庭湖西岸的常德了。
  32.5 片瓦无存的常德会战
  横山勇希望能够在常德一战,能够同时迫使中国的第六战区与第九战区的主力出动决战,假如横山能够在常德大破两个战区的华军,将可奠定十一军压制华军战力的基础。此时日军大本营对于中国军队准备与盟国,在缅甸北部发动攻势,也感到不安,因此希望日本十一军进攻常德,可以牵制中国军队,无法放手在缅甸作战。因此日军大本营在核定十一军进攻常德方案时,要求延后一个月,到一九四三年的十一月,再展开攻势。
  横山对于鄂西会战中国军队的表现,其实是相当的震惊,因此在准备进攻常德之时,横山决定要求加强兵力,因此特别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申请,希望能够从驻守京沪地区的第十三军中,抽调战力最强的一一六师团(岩永汪),纳入十一军常德会战之战斗序列。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同意,但是遭到第十三军反对,彼此还差点为这事件而翻脸。但是在十一军的常德作战为优先的考虑之下,最后由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决定,一一六师团还是拨给十一军,另外还设法从华北方面军中,也调拨部队支持。可见日军已经认为,单凭十一军本身的兵力,是不能对第六战区的中国部队,进行有效的打击(横山勇幸好有这个先见之明,否则常德会战,日军就难以全身而退了)。
  横山进攻常德的作战计划,相当的着重欺敌的变化,横山准备进行多组进攻路线,交叉配合使用,形成一个钳形攻势。同时日军更为大胆的决定是,横山下令进攻常德的日军部队,少带粮食而多带弹药,日军所需的粮食,将从洞庭湖地区,直接劫掠中国农民的储粮,参战的日军高达五个师团以上,都以秘密运动的方式,前往攻击发起线。
  正当日军全力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中国的第六与第九战区之际,中国战区最高的权力机构,正为史迪威事件,而爆发另外一波全面的内斗。一九四三年十月,史迪威成功的运用他在宋家姊妹之间的关系,以及马歇尔的支持,在最后一刻,反败为胜而留任。宋子文与陈诚的权力因而遭到架空,以及孔祥熙、何应钦等人的得势,这直接的影响到第六、第九战区指挥官陈诚与薛岳的权力。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日,日军正式发动常德会战,东路的日军由第三与第十三师团组成,由正面渡过长江,由东向西攻击安乡,而北路的日军由六八与一一六师团组成,由常德的侧背,由北向南进攻瑗水与王家场。东路日军在突破华军防线之后,沿着洞庭湖的北岸,向东进攻津市与沣县,与北路日军会师。日军完成对沣水以北地区的控制后,立刻分兵两路向南旋转,渡过沣水,分别攻击位于常德西北方的两个据点,慈利与漆家河。
  此时另外一支日军部队,第六八师团则渡过洞庭湖,沿着沅江的正面,直扑常德的外围重镇德山。十一月十九日,日军对常德迅速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这天刚好是蒋介石率领代表团,飞往开罗,参加中英美三国领袖会议的日子,因此蒋介石特别指示,第九战区的部队,也要动员支持常德会战。
  常德是处在第六与第九战区交界,属于第六战区管辖,这时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陈诚,因为史迪威事件而遭到排挤,因此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大权在握的气势与决断,而将指挥权交给孙连仲代行。
  32.6 悲壮卓绝之守卫战
  当时负责防守常德的是华军七十四军的第五七师余程万。七十四军这支部队,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也是第六战区的战略机动部队。中国的第六战区,原本担心日军在扫荡洞庭湖北部之后,再攻宜昌外围的战略重镇,有如第二次鄂西会战,因此重兵镇守宜昌外围,没有分出大军来守常德。直到日军六八师团进攻沅江,以及日军攻势全面向南旋转之后,才确定这次日军进攻的主力,是攻击常德,而非向西进攻四川。因此第六战区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才发动十八、七三、七四与一百军,尾随日军的后方,由北向南跟进,企图在常德外围包围日军。而当时由陈纳德所指挥的中美空军机群,也在这场作战之中,担任一个主动出击与支持地面战斗的角色。
  这时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同样受到史迪威事件的影响,而被贴上被排挤的标签,因此在作战上,也不敢有太大的独断作为,在奉命支持常德会战之后,才派遣第十、五八、七二与暂编第二军,越过沅江支持第六战区作战。这时华军第十军表现出最为勇猛的攻势决心,全军以最快速度,驰援常德,猛攻日军在常德外围的战略制高点德山。
  日军早就排出围点打援的作战布局,开始沉着地四面接战,只有在德山的作战,遭到华军第十军的猛冲,十一月三十日,日军的战线竟然被第十军突破。日军大为震动,再度使用毒气的手段,防止第十军的扩大突破。这时第十军已经攻到常德对岸的汽车站,但是却无法找到渡江的船只,也没有办法与守军联络。横山勇眼见战局的变化对围攻常德的日军不利,因此立刻调派日军作战的主力,围攻德山的第十军,并且使用空军猛烈炸射华军,造成第十军重大伤亡。预二师师长孙明瑾力战阵亡,日军在十二月三日,又以优势的兵力夺回德山,迫使粮弹与兵力不济的第十军退却。
  而负责守卫常德的第五七师,在经过十五天的血战之后,整个常德城几乎被日军炮火打成废墟,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巷战与逐屋作战,双方的拼斗进入肉搏阶段。但是由于援军一直被阻在外围,日军甚至以开放通路撤退,以及劝降的方式,来动摇守军的抵抗意志,但是都被五七师拒绝。因此全师官兵八千五百人中,战到只剩三百二十一人,最后才跟着师长余程万突围,日军终于在十二月三日攻占了已成废墟的常德。
  日军原来的作战计划,只想在常德痛击第六与九战区的华军,并未打算长期占领常德,因此横山勇在攻占常德之后,发现华军援军是越围越多,因此就准备依原定的计划撤退。此时第九战区的其它支持部队,也在十二月四日陆续赶到常德,五八军与七二军猛攻德山,开始威胁到日军在常德的阵地,日军担心遭到华军的包围,因此更无意恋战,于是横山下令攻占常德的日军部队依梯次撤退。
  但是这时日大本营却突然的改变作战计划,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军若是占领常德,会有助于未来打通粤汉铁路的战略侧翼掩护,因此急电横山勇的部队留驻常德。但是横山认为,十一军并无占领常德的兵力准备,目前的战线已在华军的围攻之下,所以断然拒绝日军大本营的命令,造成十一军、中国派遣军以及大本营之间的激烈电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