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4
  我的恩师户田先生就曾严厉地告诫我们说:"人生,由于一点小事会酿成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逆境时还好说,特别越是顺利的时候,越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就越要自戒,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常是"失败时积下胜利之因,胜利时积下失败之因"。考察一下许多事故的原因,大多可以防患于未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都可以说是"人灾"。如果追问一下它的根源,那么许多情况下,最后都应归因于精神的懈弛、只往好处里设想、判断或认识的肤浅、由习惯产生的疏忽大意、惰性、怠慢等等人本身的"心"的问题。所以告诫人们不可疏忽,不应只停留在"不可丝毫放松注意"这一层次上,更重要的是,从平时起不断锻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对待小事也绝不轻率从事的心理准备。
  真正的勇者,对细小的事都一一加以注意,达到好像是胆小的程度。这可以称得上是"胆小的勇者"。经常有这样的人,他可能明明觉察出全体都缺少认真的态度,或整体的气氛出现松弛,却不加以制止,袖手不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的征兆。正是在这种时候,领导者的使气氛为之一变的决心是最重要的。我经常这样想:一旦遇上紧急关头,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必须具备能够毅然打退乘虚而入的敌人或阻力,必须具备如同绷得紧紧的表面张力一般的紧张感和冲上前去的气魄。
  山本有三在上述随笔中还写下如下的话:
  "所谓疏忽,不是说'心'中空无所有,而是说'心'为其他事物所夺。人一般总是一旦手中有把刀,心就只注重在刀上,做学问,心就只放在学问上,受到夸奖,就会为受人称赞而得意忘形,这就是'疏忽大意'"。
  人由于弱点而遭致失败的例子并不太多,更多的情况,毋宁是在自鸣得意的领域内自掘坟墓的。山本有三的这段话,真是把人生的深层的内心世界说透了。
  人才的"城堡"
  ——天台大师的《摩诃止观》的教诲
  我出于所从事的事业的需要,经常外出旅行。在繁忙的日程当中,总要挪出一些时间和青年或大学生们一起去访问当地著名的城堡、古迹,以增长见识。
  日本有许多有名的城,大阪城、江户城、名古屋城、姬路城、熊本城、冈山城、和歌山城,等等。当时的著名武将们集中了所有的智慧和谋略,修筑了战略用的城堡。如今有的只剩下城址,有的已经修复。总之,这些城堡,留下了日本文化和历史的印痕。而且即使经历了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城堡所在的地方,大多仍是中枢之地。有形的城堡也许总有一天会倒塌,但是它的历史的重量却会长存的吧。
  我曾经有一次和户田先生一起去访问过仙台的青叶城城址。当时先生站在城址上所说的话,至今我记忆犹新。他说:
  "不管修建多么牢固的城堡,几百年后就会像这样变成废墟。
  筑起永不倾颓的人才的'城堡'才是重要的啊。"的确,人才是一切的关键,一切发展都取决于此。
  因此,户田先生集中全部力量培养人才。我也深信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竭尽心力为培养青年而奋斗着。
  那种以为只要人多,人才就会自然培育出来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如果不是倾注心血,通过实践来激发青年,是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的。我想,为了筑起"人才的堡垒",那么领导者仔细去识别每一个人,培育每个人的这种头脑清醒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天台大师在阐释《法华经》奥旨的《摩诃止观》中有一节说:"如城主刚烈,则守者强;如城主怯懦,则守者恐,心是身之主。"说到"城",一个组织是一座城,一个工作岗位也是一座城,自己的家庭也是一座城。而自己本人则更应当是牢牢修筑起来的一座重要的城了。作为"城主"的领导者,如果是个勇者,那么守卫它的人也自然坚强,如领导者懦怯,那么守卫它的人也必然胆小。这向我们说明,在"人才的城堡"这一问题上,领导者的念头决定一切的道理。
  而且,正像"心是身之主"所说的那样,以我身、我的生命作为城的时候,领导者的"一个心思"、"一个念头",就是城主。为了确立自己,在自己的深处确立不会倒塌的牢固的"芯",是至关紧要的,这里边也蕴含着信仰的力量。城之强弱不在于外表上的豪华绚烂。它集中表现在构造这个城的人才的结合和人的质量上,而且说到底,它最终取决于领导者的一念是否坚毅,取决于领导者生命内部的强韧程度。
  维系组织的"信"与"诚"
  ——苏格拉底的"对话"
  现代被称为组织的时代——人不可能离开组织而存在。
  那么使得组织能够成立的,又是什么呢?
  创价学会的第一代会长牧口常三郎说过:"信是组织的核心力量,诚是组织的推动力量。"话虽简短,却是意味深长的。
  这就是说,对组织说来,形成其核心要素的是"信",也就是广义的信任。而推进组织的力量则是"诚",是真诚的心。
  它绝不计较利害得失、名声和毁誉褒贬。为社会,为人,真心实意地服务。——这对组织说来,是至为紧要的。
  而且他还说:"小船装载大石则必沉。因此,那种肤浅的、低水平的、缺少领导者的宗教,不能使苦恼的人获得幸福。"
  就宗教来说,教义的高低深浅固然是它的根本,但同时也说明领导者的为人如何,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当然不只限于宗教。即使是一般的领导者,如果他是个私心颇重、一味考虑自己的飞黄腾达,缺乏坚强的信念、为人浅薄可鄙的话,那么也不会使人们信服。这里当然不会产生"信"与"诚"。
  那么,究竟是什么才能够作为"信"与"诚"的媒介呢?
  最主要的是心心相通的对话。
  现在,对一个组织说来,也强烈地要求在组织之中能做到一定的自我实现。据说,如今是在社会最尖端的企业中也会进行这样要求的时代。一切团体或组织,都努力使自己的组织能充满活力,能不断跃进。为此,尊重每个成员的个性,鼓励每个成员发挥出他的主体的能力。
  从而,组织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在梅泽正先生的著作《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看》一书中指出当前的许多变化:例如,将统制从"依靠指示、命令"朝向"依靠传播媒介"的方面变化。而且将权限从"根据上级的赋予"朝向"根据受集团的支持"方面变化。领导方式也从"根据权限"朝向"根据情报"方面变化。同时将意向的决定,也从"集权化的个人决定"朝向"根据总的意见定下来的、符合情况的决定"方面变化。
  领导者是否弄清这种时代潮流,恐怕是最重要的。同时,正确地掌握情报,倾听一切人的意见,也就更加成为重要的了。
  我由于所处的地位,经常接到各方面的来信,通过这些来信,我把每一位来信人的想法和意见铭记在心,认真地思考各位会员"希望什么""我怎样做才好",每天都在分析,摸索。而且我对"对话"也倾注全力。
  牧口先生曾经说过:"关于人生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对话,那么不可能说服对方。如果只是讲演,听的人只能感觉与己无关。就以日莲大圣人的《立正安国论》来说,不也是使用问答的形式吗?"
  我想,这的确是说穿了人性本质的名言。日莲大圣人除了《立正安国论》之外,还以问答形式写许多《御抄》。说明他充分了解唯独对话才是深深进入对方生命的最好途径。
  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深明此理并付诸实践。
  对此,现代的学者、名人,如果每当讲演,自己竟讲些难懂的内容,以为这样就能事毕矣,那只能证明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缺乏对民众的诚意。这种人不能不说是已经落后于"民众的时代"。因为只有在民众之中才能感觉出时代的脉搏。
  最懂得"对话""问答"的作用的人,大概要数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了。活跃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他,据说到了晚年,他把关心集中于人的问题,反复进行了探索。
  他每天从清晨就到雅典街头、市场或体育馆等处可以会见许多人的地方去,和人们不知疲倦地进行问答。苏格拉底人格高洁、善于使用温和的幽默和敏锐的说理。他是个充满魅力的对话的名手。据说有许多青年人都是受他的开导的。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变得年轻美好的苏格拉底》,竹林二著,田畑书店版)。总之,对于发问,把自己所想老老实实地说出来,就是"灵魂裸露"的意义,这里边似乎还蕴藏着一种愿望:通过这种坦率的对话,来验证人的最宝贵的真实。苏格拉底采用的方法——这种重视相互"灵魂的对话",实在是意味深长的,有着与现代相通的重要意义。
  同时,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学者O.F.卜尔诺强调"对话"对人的形成的重要性时,说过这样的话:
  "对话给生活带来新鲜的活力。因为它把人从白昼的痛苦和夜间的孤独拯救出来,不断引向新的生命,引向慰藉的源泉。由对话中产生的真理,不是残忍的、可怕的、强制的真理,而是可以给人以慰藉、支持人的生活的真理(《语言的力量》,李奎浩著,丹羽笃人译,成甲书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