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4
  不满和反感郁积在他的心中,终于造反,发动了"本能寺之变"①,导致了他的悲惨的末路②。关于光秀谋反这件事,有人说是出于对信长的粗暴处置的怨恨和对前途的不安;有人说是出于光秀的个人野心钻了信长疏于防备的空子。许多研究,说法各有不同。但不容否认,起因于像上边所说的光秀本人的性格,或者往更深一层说,起因于光秀的生命的倾向性。
  ①本能寺之变——天正十年(1582)明智光秀发动兵变,杀死驻军在本能寺中的织田信长的事件。②明智光秀发动兵变后,只过了十三天,即为丰臣秀吉所败,逃跑时为土民所杀。
  历史告诉我们,人与人在人生中相互遇合,形成了很深的关系,而要终生保持这种美好牢固的情谊是十分困难的。
  许多时候,人的许许多多叛逆与背信弃义的行为,反映的是人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古代中国就不消说了,就是在日本,也有一部政治必读书《贞观政要》,作为政道及帝王的指针之书,这是将唐朝皇帝——太宗(七世纪)和群臣的问答,由史家吴兢辑录下来的一部书。
  日莲大圣人也在《佐渡书简》的"又及"项下,请求将《贞观政要》寄往他的流放地佐渡,据说这成了他座右之书。
  在这部书中有如下一段插话(守屋洋编译,德间书店版)。
  ——一次,太宗问其臣下:"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的大臣,蒙受天子的厚恩而最后都反叛了,这又是何故呢?"
  对此,臣下岑文本答道:
  "君子一旦蒙恩则终身难忘,而小人却与君子不同,很快就会忘掉。玄感、化及之辈,无非是小人而已。古来,贵君子而贱小人,其理由正在于此。"
  据说太宗听了这个解释后,频频点头称是。
  不消说,这段插话是要人们提防"忘恩的小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人都是隋朝功臣的子孙这一事实。很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这两个人都是年纪很轻就受到重用的。
  但是,乘隋朝末年混乱之机,这两个人都反叛了。而最后,其中一个被杀,一个自杀,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历史的教训,即:功臣的子孙很容易受到重视、受到骄纵,堕落为任性骄横的人,最后终于为了保全自己,走上反叛的道路。
  背叛者的心理,很可能代表人的动摇不定的心理的一个断面。但说到底,恐怕还是出于傲慢与虚荣,出于怯懦。由于怯懦,即使在微小的事情上也要用傲慢来装样子吓人;由于怯懦,以羡慕虚荣的心理来逢迎世上的权威。
  日莲大圣人在世时,由于权力的不断镇压和迫害,他的弟子中也连续出现了许多脱退者。
  在这些脱退者中,也有少辅房、能登房、名越尼这些人的名字。日莲大圣人在讲到他们脱退的原因时说:"这些具有怯懦、不辨事理、欲心太重、多疑等弱点的人,就如往涂好的漆上泼水,自然流走。""怯懦"、"不辨事理"、"欲心太重"、"多疑"——当然从外部而来的权力压迫是它的导火线,而更应指出的是,这是由于他们缺少探求信仰的真正勇气,由于他们并没有从本质上了解佛法,由于受名利的支配,由于愚昧,从而走上了脱退的道路。这种人不去和盘腿自己内心的"怯懦心"搏斗,而是任凭"怯懦心"的摆布,沿着颠落的轨迹滑下去。而结果,作为人世之常,无非是变成可悲的失败者,谁也不会信任他们。
  另一方面,在出现了背叛、出卖者的营垒,虽然一时陷于困难的境地,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那种沿着信念走下去的"心",却会经过锻炼变得更加坚强。
  这样看来,可以说,背叛者最后招致的悲惨结局,是在人生分歧点上为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怯懦心"所支配的必然结果。
  正确的情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马拉顿与桶狭间战役
  一般人常说:"人生如同马拉松竞赛。"的确,开头虽跑在最前边,有时又会被后边的人超过。有时,在起跑线上虽然跌倒,但逐步追上,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人生也是如此,在长期的比赛中,会发生种种悲喜剧。马拉松之获得高度的赞扬,其秘密之一正在于此。
  作为马拉松的起源而著名的是"马拉顿战役"。
  公元前四九○年,爆发了第一次波斯战争。波斯的大军从雅典的东北方约四十公里的马拉顿登陆。当时,在雅典内部,很有出现波斯内应的危险,因为有些人认为与强大的波斯帝国结盟比较有利。雅典根据将军弥尔蒂厄迪斯的建议,迎战了登陆军。经过激烈的战斗,雅典胜利了。厄乌科列斯(一说称费迪庇迪斯)作为传令兵,带着这个胜利捷报,拼命地奔跑,最后他向群众呼喊了一句"祝贺吧,我军胜利了",便气绝身亡。
  他之所以这样拼命奔跑,急于报信,是有原因的。当时在雅典,抗战派和投降派争得难解难分,正处于一触即发的危机之中。假如没有他死命奔跑传来的"我军胜利"的捷报,很可能出现无法收拾的混乱。从这种意义上说,他送来的捷报具有万金难买的价值。
  比任何一点都重要的是,一定要懂得时机,在每一瞬间怎样去抢先。一旦落在时机后边,那么不管怎样力量雄厚也会输掉的。更何况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速度的时代。
  获取正确的情报、联络与报告绝对守秘,这可以说是取得胜利的根本铁则。
  "桶狭间战役"——这是织田信长打败今川义元①、改变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今川方面的军队二万五千,而织田信长的军队不过三、四千。这次对今川的战役,似乎是大胆的和孤注一掷的,但实际上人们都知道,它是在信长充分计算之后进行的军事行动。
  ①今川义元(1519-1560),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将。在东海地方称雄,与织田信长争霸,"桶狭间"一役与织田信长交战,兵败而死。
  今川义元的大军,怀着击溃织田军易如反掌的信念,在进入尾张平原之前,在桶狭村一处叫做"田乐狭谷"的、为丘陵所围绕的小盆地中休息,这对织田信长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绝好机会。
  据信长看来,进入平原的战斗是绝无打赢的希望的。除了在丘陵当中攻打义元,此外一切均毫无胜利之可能。只有在宽窄只能容纳三千人的"田乐狭谷"中作战,实力才各占一半。不,形势对于攻击方面更为有利。信长就在这关键的瞬间,把他的全部力量都投入到这上面去了。
  "今川义元的大营,正在桶狭间休息!"——梁田政纲向信长传来了准确的情报,信长立即挥军直入。
  信长取胜的原因,当然会有人从种种角度加以评论,但正确的情报,不失时机地迅速传递过来,是他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原因。这点从信长本人称赞政纲的功勋为第一来看,也足资证明。
  无论任何时代,"情报就是力量"。而且正确的情报,并不只限于来自专家或中枢部的人们。织田信长在攻打岐阜的稻叶山城的时候,引导从间道进军的,是樵夫之子堀田茂助,反过来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一个牧童向普鲁士军指明了正确的行军道路。
  从这种意义上说,民众是否站在自己这边,是作战的生命线。同时,只有在最前线的现实当中,了解真实的、活生生的情报,才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关于疏忽大意
  ——伊藤一刀斋的"剑道极致"
  山本有三①的随笔中曾经写过一段很令人感动的"心的集注所在"的小故事。公认为一刀流开山之祖的伊藤一刀斋和他的弟子小野二郎右卫门(使一刀流臻于大成,将其流传于后世的人)师徒两人在全国进行"巡游练武"的时候,一天二郎右卫门向其师傅询问"剑道的极致"。当时,一刀斋是这样回答的:(《山本有三集》第十卷,新潮社版)
  "没有什么称得上是极致的东西,只不过,最紧要的,是不粗心大意。"
  ①山本有三(1887-1974),现代有名的小说家、剧作家。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平凡,但我觉得这是最能释明真理的、一句了不起的名言。
  据说一刀斋几乎没有教他的弟子练武,但是走路时也好,坐下来也好,一旦二郎右卫门有所粗心大意,他就立刻毫不容情地责打二郎。这可以说是,他进行的是严格的训练,不是从理论上让其弟子懂得什么是每一瞬间的疏忽大意,而是在实践上使其弟子从实际感受中去深刻体会。
  少年时期,我读过的书中,有一篇文章是专讲"油断大敌"的气①的。文章中讲了"油断"这个词的由来。古时印度的一个王让他的家臣手中捧着一个盛满了油的钵往前走,并命令说:"如果溅出一滴油就断尔的命",在捧钵的家臣身后紧跟着一名拔刀监视的人,因此这个家臣即使一瞬之间精神也不敢放松。
  ①"油断大敌"——意谓稍一疏忽,就会招致失败,所以"疏忽"是最可怕的敌人。"油断"即疏忽的意思。"油断大敌"的出典,据说出自佛经《涅槃经》。
  在从事某种工作时,瞬间的疏忽大意、微小的失误,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历史上,由于中心人物的疏忽,导致整个事业失败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
  人的心是极其微妙的。正因为它微妙、极易动摇,所以对于"心"的锻炼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