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而且拿破仑所实行的"就地解决粮食"的机动战术,逐渐加剧了当地人民的反感和对抗。更有甚者,他接二连三地把自己的亲眷任命为各被占领国的国王。
这样一来,任何"理想"、"使命感"都必然干瘪无力。于是拿破仑便公然以"征服者"的面貌君临各国。人们对此,愤怒地说道:"拿破仑把自由教给人们,却没有给人们以自由。"
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拿破仑没有抓住民众的思想动向,一味推行"实力逻辑",结果未能赢得人们的共鸣。因为民众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他的"傲慢"。
从内心给人们以同情和理解的最佳办法是献出"诚实"和"真心"。相反,心中隐伏着傲慢、骄横、狂妄自负,瞧不起对方,人们必定离心离德。无论怎样玩弄美词丽句,装作正人君子,只要是做表面文章,便无法打动人心。即使一时行得通,也绝不会长久下去。德国著作家卡尔·雷达在《战争故事》(西村克彦译,原书房版)中,提及拿破仑的情况时,分析说:"在这里仍然是那自然的人情比起如同逆产儿的进步思想,表现得更为强劲有力。"
也即所谓"人情",比起理想,或者武力、权力以及名声更为有力量。掌权者和权威人士,无论怎样想依靠权力和权威的力量来取得人心,人们也不会真心接受。在中心人物周围聚集起来的组织是坚强的。同时对"忠实"、"真诚"的领导者,人们会怀着爱戴之心而争先归附。反过来,对那些自私自利和耍弄权威的领导者,人们只会增加"离心离德"的情绪。
法国文学家布尔提谈到什么是"幸福"时说道:
"为了自己,你要学会贤明,对待同胞,你要寄予同情,也即你要通过别人的幸福,创造自己的幸福。"(《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竹内谦二著,东京大学出版会版)
在单纯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之中,是没有真正幸福可言的。对个人来说最为"贤德"的行动是祝愿朋友幸福,并为此而诚心诚意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幸福也能得到实现。
鲍罗金诺之战
从远征俄国遭到失败时起,在那被尊为英雄,并得到无限荣光的拿破仑的神话中,便出现了阴影。他从此时开始,逐渐失去昔日那种清新娇艳的光辉。拿破仑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以为至少可以说:是由于他判断能力和当机立断能力已经衰退之故。
在远征俄国过程中,打得最激烈的是"鲍罗金诺战役"。
俄军和拿破仑军都宣称"我军取得胜利"。实际上那是一场似乎打得难分胜负的激烈战斗。
后来,拿破仑自己也说那是他"一生中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场大战是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在莫斯科西部一百二十四公里处的鲍罗金诺村展开的。当时,双方的兵力,据传拿破仑军出动了十三万五千人,俄军出动十二万人。牺牲人数,一种说法是拿破仑军三万人,俄军三万五千人,另一种说法是双方各损失五万人以上。从如此巨大的死伤人数也可想象到当时战斗之激烈程度。
这场战斗之后,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撤退了。并且为取得最后胜利,库图索夫将军采取了把莫斯科也让出来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战略行动。欲一鼓作气打夸俄军的拿破仑,却没有料到这一招。
拿破仑军在俄军撤退的第二天,开进莫斯科。然而绝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一起撤离,等待拿破仑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而且,当天发生大火,莫斯科变成一片焦土。这一出其不意的事件,使拿破仑的机动战术无处可施。这是拿破仑认识上的错误,他迷信于自己的战术,未能冷静地看清事态变化。此后的一个多月,拿破仑军无事可干,只好呆在莫斯科。
当时,拿破仑本应采取立即使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等应急对策。可是就在谈判旷日持久,拿破仑无计可施的时候,迎来了"严冬将军"。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并非单单是战况所致。拿破仑自身正在失去迅速应付新情况的灵活性和能力。将士们也对已非昔日的拿破仑形象不那么信任了。
我从拿破仑的上述形象想到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是绝不能躺在已取得的功名上,失去及时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月十三日,初雪已降,和谈无进展。
但是"冬将军"来临,则必败无疑。面对冬天,在不断袭来的饥饿与寒冷面前,大名鼎鼎的拿破仑也无能为力,只有从莫斯科退却。撤退的拿破仑军一路上遭到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的追击,受到俄国农民游击队的进攻,加上饥饿与寒冷,遭到毁灭性的失败,据说返回巴黎的士兵只有二至三万人。
拿破仑作为领导者,长期舒舒服服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不知不觉变得保守起来,不能根据时间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在他的指挥下把大量士兵置于死地。这一教训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所谓战斗,并不光是一味向前冲杀就成的。有时也须向后退一步。应当认识到,虽然后退一步,但接着便能全力以赴地去进攻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把这一公式称作"前三后一",我想这个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适用的。最后的最后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半路上无论取得多少胜利,如果它不能与最后胜利相连接,便毫无意义。尤其作为下一代的领导者们,在生活和社会的道路上,应当很好地分辨"前三后一"的时机变化。
骄傲和大意造成判断错误
我透过鲍罗金诺战役还有一点感受。即两军指挥官的临战姿态决定了胜负。法军侵入俄国之初,俄军接二连三地败退。拿破仑大军逼近莫斯科时,库图索夫迫于众望,接受了由皇帝签署的总司令的任命。他当时已六十七岁高龄。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且又有教养,是智慧和耐力兼备的名将。由于盼望已久的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部队士气骤然高涨起来。
另一方面,拿破仑听到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也为之高兴。因为他曾在奥斯帖列兹的战斗中亲自出马,战胜了对方。
他瞧不起库图索夫,认为库图索夫作为将军在指挥上是"无能"的。在此反映出拿破仑的"高傲"和"轻敌"。
一方面是拿破仑心中滋长起来"骄傲"和"轻敌",另一方面则是满怀"保卫祖国"的强烈愿望的库图索夫。在这两者的一念之差当中,已经看到胜败的归属了。而且和长期远征,苦于炎暑、疲惫和疾病的拿破仑相比,库图索夫的兵力即使少掉一半,其士气也远远胜过对方。
关于鲍罗金诺战役的情况,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得很详尽。库图索夫总是相信"时间"是自己的伙伴。在这次战役中,他也选择了等待敌人自我消耗的战术。
他以"忍耐"等待"时间",创造"机会"。他充分发挥出忍耐的力量,终于击破强大兵力的壁垒,取得了胜利。
面对这一战术,拿破仑本该提早完成和平谈判,趁冬季来临前率军撤退。但是如前所述,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表现出过去那种敏于判断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他骄傲自满,完全忘记了该撤退时就撤这一"时间"和"忍耐"的重要性。
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其原因除指挥官的表现之外,还可以举出其他许多问题。我想举出其中法兰西军队不明确战争目的这一点谈谈。据说当时法国出现经济危机,人民对独裁不满,问题重重,国内政界陷入不安之中,在这个背景下,拿破仑为转移国民的不满而向国外发动战争,而且当时法国驻俄大使曾向拿破仑提出下述报告:
"陛下,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不明确。法国人民能否把此次远征俄国,作为国民战争而真心给予支持呢?"(《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
相反,俄军立于保卫祖国的正义立场,因为目的明确,士气也旺盛。然而拿破仑始终缺乏采纳忠言的灵活态度,屈于顽固的头脑。可以说,他由于顽冥不化而进攻取胜,也由于顽冥不化而遭到失败。
另外,法国军队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国人组成,并且实行不平等待遇。这也是造成士气低落的一个原因。
后来,拿破仑就远征中的牺牲者问题进行辩解时说,法国人战死者比起外国人要少。由此可知在所谓"大陆军"的名义下,大批外国士兵死去。这些士兵实在可怜。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没有作战所必须的完备的"地图"。
准确无误的地理知识是战争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俄国的战斗多数是平原作战,他拿手的集中兵力,突破中间的战术已无法适用,可是他却依靠绘制得很粗糙的地图进行指挥,因而出现错误。地图本来就不精确,又加上放大使用,于是在感官上产生了巨大的距离误差,给作战和布阵带来困难。准备地图可能不是拿破仑的任务,但是作为最高负责人,把这件作战的最基本工具看得太简单了,可以说失败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拿破仑原是一个很精细、严谨的人,在其卓有成效的行动能力背后,从不忽略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然而也许由于高傲和惰性造成,他已逐渐不那么重视周密的计算。而且他认为莫斯科是俄国的中心,只要攻打莫斯科,就能抓住整个俄国的命根子。由于国度不同,地形差别,造成他在判断上出现根本性错误。拥有广阔腹地的俄国,和法国是不同的。
这样一来,任何"理想"、"使命感"都必然干瘪无力。于是拿破仑便公然以"征服者"的面貌君临各国。人们对此,愤怒地说道:"拿破仑把自由教给人们,却没有给人们以自由。"
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拿破仑没有抓住民众的思想动向,一味推行"实力逻辑",结果未能赢得人们的共鸣。因为民众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他的"傲慢"。
从内心给人们以同情和理解的最佳办法是献出"诚实"和"真心"。相反,心中隐伏着傲慢、骄横、狂妄自负,瞧不起对方,人们必定离心离德。无论怎样玩弄美词丽句,装作正人君子,只要是做表面文章,便无法打动人心。即使一时行得通,也绝不会长久下去。德国著作家卡尔·雷达在《战争故事》(西村克彦译,原书房版)中,提及拿破仑的情况时,分析说:"在这里仍然是那自然的人情比起如同逆产儿的进步思想,表现得更为强劲有力。"
也即所谓"人情",比起理想,或者武力、权力以及名声更为有力量。掌权者和权威人士,无论怎样想依靠权力和权威的力量来取得人心,人们也不会真心接受。在中心人物周围聚集起来的组织是坚强的。同时对"忠实"、"真诚"的领导者,人们会怀着爱戴之心而争先归附。反过来,对那些自私自利和耍弄权威的领导者,人们只会增加"离心离德"的情绪。
法国文学家布尔提谈到什么是"幸福"时说道:
"为了自己,你要学会贤明,对待同胞,你要寄予同情,也即你要通过别人的幸福,创造自己的幸福。"(《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竹内谦二著,东京大学出版会版)
在单纯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之中,是没有真正幸福可言的。对个人来说最为"贤德"的行动是祝愿朋友幸福,并为此而诚心诚意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幸福也能得到实现。
鲍罗金诺之战
从远征俄国遭到失败时起,在那被尊为英雄,并得到无限荣光的拿破仑的神话中,便出现了阴影。他从此时开始,逐渐失去昔日那种清新娇艳的光辉。拿破仑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以为至少可以说:是由于他判断能力和当机立断能力已经衰退之故。
在远征俄国过程中,打得最激烈的是"鲍罗金诺战役"。
俄军和拿破仑军都宣称"我军取得胜利"。实际上那是一场似乎打得难分胜负的激烈战斗。
后来,拿破仑自己也说那是他"一生中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场大战是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在莫斯科西部一百二十四公里处的鲍罗金诺村展开的。当时,双方的兵力,据传拿破仑军出动了十三万五千人,俄军出动十二万人。牺牲人数,一种说法是拿破仑军三万人,俄军三万五千人,另一种说法是双方各损失五万人以上。从如此巨大的死伤人数也可想象到当时战斗之激烈程度。
这场战斗之后,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撤退了。并且为取得最后胜利,库图索夫将军采取了把莫斯科也让出来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战略行动。欲一鼓作气打夸俄军的拿破仑,却没有料到这一招。
拿破仑军在俄军撤退的第二天,开进莫斯科。然而绝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一起撤离,等待拿破仑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而且,当天发生大火,莫斯科变成一片焦土。这一出其不意的事件,使拿破仑的机动战术无处可施。这是拿破仑认识上的错误,他迷信于自己的战术,未能冷静地看清事态变化。此后的一个多月,拿破仑军无事可干,只好呆在莫斯科。
当时,拿破仑本应采取立即使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等应急对策。可是就在谈判旷日持久,拿破仑无计可施的时候,迎来了"严冬将军"。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并非单单是战况所致。拿破仑自身正在失去迅速应付新情况的灵活性和能力。将士们也对已非昔日的拿破仑形象不那么信任了。
我从拿破仑的上述形象想到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是绝不能躺在已取得的功名上,失去及时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月十三日,初雪已降,和谈无进展。
但是"冬将军"来临,则必败无疑。面对冬天,在不断袭来的饥饿与寒冷面前,大名鼎鼎的拿破仑也无能为力,只有从莫斯科退却。撤退的拿破仑军一路上遭到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的追击,受到俄国农民游击队的进攻,加上饥饿与寒冷,遭到毁灭性的失败,据说返回巴黎的士兵只有二至三万人。
拿破仑作为领导者,长期舒舒服服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不知不觉变得保守起来,不能根据时间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在他的指挥下把大量士兵置于死地。这一教训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所谓战斗,并不光是一味向前冲杀就成的。有时也须向后退一步。应当认识到,虽然后退一步,但接着便能全力以赴地去进攻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把这一公式称作"前三后一",我想这个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适用的。最后的最后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半路上无论取得多少胜利,如果它不能与最后胜利相连接,便毫无意义。尤其作为下一代的领导者们,在生活和社会的道路上,应当很好地分辨"前三后一"的时机变化。
骄傲和大意造成判断错误
我透过鲍罗金诺战役还有一点感受。即两军指挥官的临战姿态决定了胜负。法军侵入俄国之初,俄军接二连三地败退。拿破仑大军逼近莫斯科时,库图索夫迫于众望,接受了由皇帝签署的总司令的任命。他当时已六十七岁高龄。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且又有教养,是智慧和耐力兼备的名将。由于盼望已久的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部队士气骤然高涨起来。
另一方面,拿破仑听到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也为之高兴。因为他曾在奥斯帖列兹的战斗中亲自出马,战胜了对方。
他瞧不起库图索夫,认为库图索夫作为将军在指挥上是"无能"的。在此反映出拿破仑的"高傲"和"轻敌"。
一方面是拿破仑心中滋长起来"骄傲"和"轻敌",另一方面则是满怀"保卫祖国"的强烈愿望的库图索夫。在这两者的一念之差当中,已经看到胜败的归属了。而且和长期远征,苦于炎暑、疲惫和疾病的拿破仑相比,库图索夫的兵力即使少掉一半,其士气也远远胜过对方。
关于鲍罗金诺战役的情况,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得很详尽。库图索夫总是相信"时间"是自己的伙伴。在这次战役中,他也选择了等待敌人自我消耗的战术。
他以"忍耐"等待"时间",创造"机会"。他充分发挥出忍耐的力量,终于击破强大兵力的壁垒,取得了胜利。
面对这一战术,拿破仑本该提早完成和平谈判,趁冬季来临前率军撤退。但是如前所述,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表现出过去那种敏于判断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他骄傲自满,完全忘记了该撤退时就撤这一"时间"和"忍耐"的重要性。
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其原因除指挥官的表现之外,还可以举出其他许多问题。我想举出其中法兰西军队不明确战争目的这一点谈谈。据说当时法国出现经济危机,人民对独裁不满,问题重重,国内政界陷入不安之中,在这个背景下,拿破仑为转移国民的不满而向国外发动战争,而且当时法国驻俄大使曾向拿破仑提出下述报告:
"陛下,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不明确。法国人民能否把此次远征俄国,作为国民战争而真心给予支持呢?"(《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
相反,俄军立于保卫祖国的正义立场,因为目的明确,士气也旺盛。然而拿破仑始终缺乏采纳忠言的灵活态度,屈于顽固的头脑。可以说,他由于顽冥不化而进攻取胜,也由于顽冥不化而遭到失败。
另外,法国军队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国人组成,并且实行不平等待遇。这也是造成士气低落的一个原因。
后来,拿破仑就远征中的牺牲者问题进行辩解时说,法国人战死者比起外国人要少。由此可知在所谓"大陆军"的名义下,大批外国士兵死去。这些士兵实在可怜。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没有作战所必须的完备的"地图"。
准确无误的地理知识是战争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俄国的战斗多数是平原作战,他拿手的集中兵力,突破中间的战术已无法适用,可是他却依靠绘制得很粗糙的地图进行指挥,因而出现错误。地图本来就不精确,又加上放大使用,于是在感官上产生了巨大的距离误差,给作战和布阵带来困难。准备地图可能不是拿破仑的任务,但是作为最高负责人,把这件作战的最基本工具看得太简单了,可以说失败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拿破仑原是一个很精细、严谨的人,在其卓有成效的行动能力背后,从不忽略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然而也许由于高傲和惰性造成,他已逐渐不那么重视周密的计算。而且他认为莫斯科是俄国的中心,只要攻打莫斯科,就能抓住整个俄国的命根子。由于国度不同,地形差别,造成他在判断上出现根本性错误。拥有广阔腹地的俄国,和法国是不同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