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而且他又未能对莫斯科发生火灾原因做出迅速判断和及时采取措施。有时,他甚至还顽固坚持自己的看法,即强调火灾不是法国军队造成的。这也是在莫斯科的和谈拖而不决的原因。或许士兵体力衰竭也起了作用。可以说各次战斗均连锁式地出现"麻痹"、"骄傲"和"兵力分散",沿着失败的坡路滚落下去。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艺评论家柏林斯基,关于拿破仑侵略俄国问题说过这样的话:
"一八一二年震撼了整个俄国,它唤醒了沉睡的人民,使他们发挥出不曾有的新的力量,激起了人民的觉悟和民族的自豪感。"
也就是说,拿破仑进行侵略这一灾难,没有仅仅停留于灾难这一点,相反它成为唤起民众潜在力量的一个机会。
可以说,"苦难能成为使沉睡的力量、新生力量觉醒,并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条真理。它在古今以及东西方历史上事例很多,而且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滑铁卢和"叛徒"内伊
从俄国战败而归的拿破仑,被迫退位,一八一四年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但不久他逃离该岛,重返巴黎恢复帝政,开始了所谓"百日政权"。然而由于对英普联军进行了有名的滑铁卢之战,遭到失败,结束了他的"百日",被流放到圣海伦岛,并死在那里。
拿破仑的最后一仗是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一战斗的失败,决定了拿破仑时代的终结。二十几年中,他给予很多人以光明、希望,他自身却一直处于轮回流转之中,并且最终走向沉落苦难之渊的时刻。
进行滑铁卢战斗时,法兰西军队数量,约占联军之半。但据说武器装备和部分青年士兵的士气远远超过敌人。拿破仑也认为:"胜利是属于我的,十成中九成胜。"(《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结果却惨遭失败。他后来在流放地圣海伦岛回忆说:
"完全是命运呀。综合当时情况,那场战争我是应该打赢的!"(《拿破仑》,鹤见祐辅著,潮文库版)
关于法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我觉得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失去了有能力的人才;第二,让士兵在残酷条件下作战;第三,拿破仑的命令不能顺利下达,作战一直处于被动。
首先谈谈"人才不足"问题。
在拿破仑手下,有一批和他共同战斗、屡建战功的元帅。
他们曾充满年轻活力,雄心勃勃,驰骋疆场,可是此时已变得因循守旧,大部分人一心只顾保护自己所积蓄的财产。
他们的这种姿态,增加了年轻士兵的不信任感。据说甚至有人写信给拿破仑,提出"下次战斗,请您不要任用那些元帅们。"(《拿破仑》,长冢隆二著,读卖新闻社版)拿破仑自己似乎也发现心腹们的堕落情况。但是把指挥任务交给经验不足的晚辈部下,他不放心。因此,仍旧把各军的指挥任务交给那些老元帅们。
其中有个元帅叫内伊。他曾背叛过拿破仑。远征俄国回来之后,拿破仑放弃了帝位。此时,内伊又为代之而即位的路易十八奔走。后来再次为拿破仑效力,他就是这样一个变节之徒。
内伊和拿破仑同岁,生于木桶匠的家庭。进入法军之后,参加了革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进而在拿破仑部下,担任前线将校,指挥了很出色的战斗。一八○四年,他立下多次战功,得到承认,被提升为第一批十六个元帅之一。三十六岁那年,他打垮奥地利军,扫清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其后,他在普鲁士、波兰也立过显赫的战功,被誉为"勇敢者中的勇者"。
但是随着拿破仑势力的衰减,他开始了背信弃义的活动。
一八一四年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已是山穷水尽,以内伊为首的元帅们劝说拿破仑退位。其实,他们是抛弃自己的君主、恩人以及兵法之师拿破仑,绞尽脑汁来保护个人的荣誉和财产。
拿破仑于四月逊位,五月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于是内伊马上投靠路易十八门下,以图保全自己。后来据说拿破仑逃离厄儿巴岛,在法国登陆之际,内伊在路易十八面前甚至保证说"波拿巴特交给我好了。我去击杀那头野兽!"(同前书)
然而当拿破仑的特使很快走访了他之后,他又翻然倒戈,与拿破仑军汇合。内伊的背信行为竟是如此反复无常。
不过,拿破仑在决定其命运的滑铁卢战斗中,仍然任命内伊为自己的左翼军总司令官。这里有拿破仑的难言之苦。他不得不把在阿维尔西旦特孤军击败普军的陆军大臣旦弗留下来防守巴黎,信得过的贝吉元帅已阵亡,结果找不到能抗击英军的"将领"。因而不得不在六月十四日匆促起用变节者内伊充任前线指挥官。
那么内伊作为指挥将领的战况如何呢?可以说一塌糊涂,完全失去昔日之光彩。
这也是必然的。他们刚刚在前线汇合,他既不了解战局变化,连手下将领的面孔也不熟悉。他的指挥节奏缓慢,优柔寡断,常使拿破仑焦急。
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
"经常站在炮火前线的内伊,完全忘记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队的情况。最高司令官的勇猛善战,同一个师长所具有的勇敢精神应该是不同的,……。"(同前书)
正如拿破仑所感叹的那样,由于内伊不善于从全局判断、指挥,只知道冲锋陷阵,致使拿破仑军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失败。但当时除了内伊,找不到另外的人。拿破仑手下缺乏人才,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在滑铁卢之战失败后,内伊又策划背叛,即在拿破仑决定第二次退位之前,他企图再次背叛拿破仑,投奔路易十八。
但是这次背叛周围人已不能容忍。王党派也定然深知内伊的用心,结果他被以叛逆罪起诉,并判处死刑,于一八一五年十二月在巴黎被枪决。时年四十六岁。
内伊的死,可以说具有象征性,它表明了变节者的下场。
无论哪一个时代,叛变者均不会得到光荣可喜的结局。
即便是免于刑罚,其人生已经"失败",说他是个活"死人"也不为过。因为背叛老师和恩人的"变节之徒",等于给自己的"灵魂"判了刑。
传达命令迟缓招致失败
如前所述,法军在滑铁卢之战中遭到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强迫士兵在极残酷的条件下作战。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下午,连降暴雨,拿破仑军在滑铁卢以南约七公里处的布兰斯诺瓦度过了一夜。
高级幕僚们在农场二楼睡得像死人一样。可是下级将校们的情况很惨,他们无房可住,相互依偎着,睡在暴雨之后到处是水洼泥泞的路上。至于一线士兵,据说很多人站在外边,浑身湿得像落汤鸡,一夜不曾合眼。
而且,由于道路状况极坏,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苦于饥饿,到处寻找食物。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去拼命战斗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指挥者不为第一线人员着想,失去这种责任感,就不能不说他没有资格当领导者。
作为领导者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始至终关切属下。
滑铁卢之战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拿破仑的命令无法顺利下达,造成作战被动,丧失了取胜的机会。
联军主力是由惠灵顿率领的英军和布留海尔率领的普鲁士军。拿破仑则采取分割策略,以破其联合。他首先攻击普鲁士军,将其打退。
另一方面,则任用内伊对付英军,首先发动了击溃其前锋的战斗。然而,内伊惧怕深入,在其踌躇不前、攻击不力的时候,丧失了最佳战机。此时,惠灵顿加强了兵力。为此,造成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出现失误。奇-Q-i-s-u---u-.-c--o--m-*书而且当拿破仑命令内伊属下的代尔龙所部向行将溃败的普军进攻时,内伊却予以反对,结果引起代尔龙的混乱,再次失去战机。此时,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去追击未受关键性打击而开始撤退的普军。
第二天是滑铁卢决战之日。已退却的普军重整旗鼓,图谋与英军汇合,拿破仑获悉后,想让格鲁希尽量快点向滑铁卢靠拢。但是法军总参谋长苏尔特只派去一名传令官,当拿破仑的指令传到格鲁希手中时,已丧失宝贵的时间。传达命令要求采取既安全,又尽量快速的万全之策。可是他们没有做到,结果成为滑铁卢之战的致命伤。
关于格鲁希军迟到问题,说法很多。总而言之,由于各方面配合多次出现漏洞,格鲁希最终未能参加决战。相反,找到得力响导的普军,在会战当中抵达战场,与英军汇合,给法军造成极其不利的形势。
未能按照拿破仑意图作战的事例不止这些。
按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当英军发起攻击时,在炮兵和步兵的掩护下,出动骑兵以决胜负。可是内伊由于过分急躁,一开始就出动骑兵去突击,致使整个作战遭到失败。这对拿破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失策。
这一连串的失误致使拿破仑的作战计划大受挫折。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各方面团结协力,互相联络的重要性,进而还告诉我们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拿破仑的骄傲自满
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到彻底失败,固然有人才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他自身的骄傲自满。由于他过分自信,常把取胜的原因归于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他的这种自满招致了失败。
"一八一二年震撼了整个俄国,它唤醒了沉睡的人民,使他们发挥出不曾有的新的力量,激起了人民的觉悟和民族的自豪感。"
也就是说,拿破仑进行侵略这一灾难,没有仅仅停留于灾难这一点,相反它成为唤起民众潜在力量的一个机会。
可以说,"苦难能成为使沉睡的力量、新生力量觉醒,并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条真理。它在古今以及东西方历史上事例很多,而且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滑铁卢和"叛徒"内伊
从俄国战败而归的拿破仑,被迫退位,一八一四年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但不久他逃离该岛,重返巴黎恢复帝政,开始了所谓"百日政权"。然而由于对英普联军进行了有名的滑铁卢之战,遭到失败,结束了他的"百日",被流放到圣海伦岛,并死在那里。
拿破仑的最后一仗是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一战斗的失败,决定了拿破仑时代的终结。二十几年中,他给予很多人以光明、希望,他自身却一直处于轮回流转之中,并且最终走向沉落苦难之渊的时刻。
进行滑铁卢战斗时,法兰西军队数量,约占联军之半。但据说武器装备和部分青年士兵的士气远远超过敌人。拿破仑也认为:"胜利是属于我的,十成中九成胜。"(《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结果却惨遭失败。他后来在流放地圣海伦岛回忆说:
"完全是命运呀。综合当时情况,那场战争我是应该打赢的!"(《拿破仑》,鹤见祐辅著,潮文库版)
关于法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我觉得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失去了有能力的人才;第二,让士兵在残酷条件下作战;第三,拿破仑的命令不能顺利下达,作战一直处于被动。
首先谈谈"人才不足"问题。
在拿破仑手下,有一批和他共同战斗、屡建战功的元帅。
他们曾充满年轻活力,雄心勃勃,驰骋疆场,可是此时已变得因循守旧,大部分人一心只顾保护自己所积蓄的财产。
他们的这种姿态,增加了年轻士兵的不信任感。据说甚至有人写信给拿破仑,提出"下次战斗,请您不要任用那些元帅们。"(《拿破仑》,长冢隆二著,读卖新闻社版)拿破仑自己似乎也发现心腹们的堕落情况。但是把指挥任务交给经验不足的晚辈部下,他不放心。因此,仍旧把各军的指挥任务交给那些老元帅们。
其中有个元帅叫内伊。他曾背叛过拿破仑。远征俄国回来之后,拿破仑放弃了帝位。此时,内伊又为代之而即位的路易十八奔走。后来再次为拿破仑效力,他就是这样一个变节之徒。
内伊和拿破仑同岁,生于木桶匠的家庭。进入法军之后,参加了革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进而在拿破仑部下,担任前线将校,指挥了很出色的战斗。一八○四年,他立下多次战功,得到承认,被提升为第一批十六个元帅之一。三十六岁那年,他打垮奥地利军,扫清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其后,他在普鲁士、波兰也立过显赫的战功,被誉为"勇敢者中的勇者"。
但是随着拿破仑势力的衰减,他开始了背信弃义的活动。
一八一四年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已是山穷水尽,以内伊为首的元帅们劝说拿破仑退位。其实,他们是抛弃自己的君主、恩人以及兵法之师拿破仑,绞尽脑汁来保护个人的荣誉和财产。
拿破仑于四月逊位,五月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于是内伊马上投靠路易十八门下,以图保全自己。后来据说拿破仑逃离厄儿巴岛,在法国登陆之际,内伊在路易十八面前甚至保证说"波拿巴特交给我好了。我去击杀那头野兽!"(同前书)
然而当拿破仑的特使很快走访了他之后,他又翻然倒戈,与拿破仑军汇合。内伊的背信行为竟是如此反复无常。
不过,拿破仑在决定其命运的滑铁卢战斗中,仍然任命内伊为自己的左翼军总司令官。这里有拿破仑的难言之苦。他不得不把在阿维尔西旦特孤军击败普军的陆军大臣旦弗留下来防守巴黎,信得过的贝吉元帅已阵亡,结果找不到能抗击英军的"将领"。因而不得不在六月十四日匆促起用变节者内伊充任前线指挥官。
那么内伊作为指挥将领的战况如何呢?可以说一塌糊涂,完全失去昔日之光彩。
这也是必然的。他们刚刚在前线汇合,他既不了解战局变化,连手下将领的面孔也不熟悉。他的指挥节奏缓慢,优柔寡断,常使拿破仑焦急。
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
"经常站在炮火前线的内伊,完全忘记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队的情况。最高司令官的勇猛善战,同一个师长所具有的勇敢精神应该是不同的,……。"(同前书)
正如拿破仑所感叹的那样,由于内伊不善于从全局判断、指挥,只知道冲锋陷阵,致使拿破仑军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失败。但当时除了内伊,找不到另外的人。拿破仑手下缺乏人才,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在滑铁卢之战失败后,内伊又策划背叛,即在拿破仑决定第二次退位之前,他企图再次背叛拿破仑,投奔路易十八。
但是这次背叛周围人已不能容忍。王党派也定然深知内伊的用心,结果他被以叛逆罪起诉,并判处死刑,于一八一五年十二月在巴黎被枪决。时年四十六岁。
内伊的死,可以说具有象征性,它表明了变节者的下场。
无论哪一个时代,叛变者均不会得到光荣可喜的结局。
即便是免于刑罚,其人生已经"失败",说他是个活"死人"也不为过。因为背叛老师和恩人的"变节之徒",等于给自己的"灵魂"判了刑。
传达命令迟缓招致失败
如前所述,法军在滑铁卢之战中遭到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强迫士兵在极残酷的条件下作战。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下午,连降暴雨,拿破仑军在滑铁卢以南约七公里处的布兰斯诺瓦度过了一夜。
高级幕僚们在农场二楼睡得像死人一样。可是下级将校们的情况很惨,他们无房可住,相互依偎着,睡在暴雨之后到处是水洼泥泞的路上。至于一线士兵,据说很多人站在外边,浑身湿得像落汤鸡,一夜不曾合眼。
而且,由于道路状况极坏,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苦于饥饿,到处寻找食物。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去拼命战斗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指挥者不为第一线人员着想,失去这种责任感,就不能不说他没有资格当领导者。
作为领导者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始至终关切属下。
滑铁卢之战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拿破仑的命令无法顺利下达,造成作战被动,丧失了取胜的机会。
联军主力是由惠灵顿率领的英军和布留海尔率领的普鲁士军。拿破仑则采取分割策略,以破其联合。他首先攻击普鲁士军,将其打退。
另一方面,则任用内伊对付英军,首先发动了击溃其前锋的战斗。然而,内伊惧怕深入,在其踌躇不前、攻击不力的时候,丧失了最佳战机。此时,惠灵顿加强了兵力。为此,造成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出现失误。奇-Q-i-s-u---u-.-c--o--m-*书而且当拿破仑命令内伊属下的代尔龙所部向行将溃败的普军进攻时,内伊却予以反对,结果引起代尔龙的混乱,再次失去战机。此时,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去追击未受关键性打击而开始撤退的普军。
第二天是滑铁卢决战之日。已退却的普军重整旗鼓,图谋与英军汇合,拿破仑获悉后,想让格鲁希尽量快点向滑铁卢靠拢。但是法军总参谋长苏尔特只派去一名传令官,当拿破仑的指令传到格鲁希手中时,已丧失宝贵的时间。传达命令要求采取既安全,又尽量快速的万全之策。可是他们没有做到,结果成为滑铁卢之战的致命伤。
关于格鲁希军迟到问题,说法很多。总而言之,由于各方面配合多次出现漏洞,格鲁希最终未能参加决战。相反,找到得力响导的普军,在会战当中抵达战场,与英军汇合,给法军造成极其不利的形势。
未能按照拿破仑意图作战的事例不止这些。
按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当英军发起攻击时,在炮兵和步兵的掩护下,出动骑兵以决胜负。可是内伊由于过分急躁,一开始就出动骑兵去突击,致使整个作战遭到失败。这对拿破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失策。
这一连串的失误致使拿破仑的作战计划大受挫折。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各方面团结协力,互相联络的重要性,进而还告诉我们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拿破仑的骄傲自满
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到彻底失败,固然有人才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他自身的骄傲自满。由于他过分自信,常把取胜的原因归于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他的这种自满招致了失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