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张飞可以说是具有长处与短处两极端的人物。一说起张飞,谁都会想起在当阳桥上喝退曹操百万大军,拯救了败走中的刘备的故事,使人唤起古今无双的豪杰形象。《三国志》中所描绘的张飞形象,无论他那豹头环眼的风采,无论他那万雷齐鸣般的声音,都是不折不扣的豪侠型的绝代英雄。对于自家方面来说,是再没有比他更令人信赖的了;而对于敌人来说,又是再也没有比他更令人难以对付的了。他的性格,径情直行,一生信守着"桃园结义",他的心地非常纯粹,不知背叛为何物。
但是,他具有这种举世无双的优点的同时,又具有极端的缺点。户田先生说过:"张飞过于鲁莽轻率,因而自取杀身之祸。"不能不说,他之丧命,完全是由于这种鲁莽轻率的"生命之业"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他是在睡梦中被部下的武将割下首级而丧命的。这是因为,为敌方所惧怕的他的那种压倒一切的破坏力,有时也会伤害自己人,因而部下对他抱有怨恨的缘故。张飞对自己迸发出的生命力不能自制,从而不免带有不论场合随便发挥的轻率性。
说到他的丧命、他的许多失败,都是由于嗜酒,这点是普遍为人所知的。睡梦中被割掉首级的时候,也是在大醉之中。在徐州,他破了禁酒令,喝得大醉,被吕布夺去城池。这样看来,古来在武勇超群的英雄豪杰极易具有的豪放磊落、天衣无缝的性情之中,同时也会出现过于单纯的人性,而其中由于本人的过于单纯和粗率,往往招致毁灭的悲剧。对此,张飞也是未能逃脱的。
一旦出现在战斗的舞台上,就会显出无比的力量,但在人生的最终章上,由于自身的鲁莽,招致无谓丧身的"张飞型英雄"的悲剧——说明在人生的长河中,能名实相符地克服这种悲剧,必须超越各自的才智和天分,依靠人格的根本力量。
与张飞相反,关羽的魅力,固然与武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我的恩师对此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关羽为人厚重。这是一种有时会吃亏的、严肃的性格。他的伟大之处,我认为在于他始终遵守义气,而本人却丝毫不以此自傲。""关羽是个讲信义的人,一生都是尚节操、重义气的。"
与关羽的人格有关的逸话是非常之多的。他的高尚的人格,甚至使敌方的主帅曹操都为之心服。曹操总是称关羽为"天下的义士",对他坚持信义的生活态度,表示敬意。曹操对关羽的人性表示敬佩是在徐州关羽被擒之时。曹操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将这个声望极高的俘虏收为自己的部下,给他偏将军的职位以及金银器皿、高价的战袍,甚而至于赠送他骏马赤兔马,给予了种种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对刘备的信义是毫不动摇的。相反,他始终怀念当时生死不明的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这样,关羽虽然深感曹操的深厚情谊,但他说自己蒙刘备大恩,誓同生死。因此他将曹操所赐之物全部封存起来,回到刘备那里去。就连曹操也对关羽坚守信义的情操,深为感动,爽快地送他走。
这的确是个意味深长的有名场面。在吉川写的《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称赞关羽的严正操守,做了如下描写:"不问敌我,予每接触到武人的高尚情操,都深感无上愉快。予深感在此一瞬所有这天地、人、这人世的一切,都充满美好的事物——这种以一个人格来薰染他人,它的影响,必将及于后世的千年、两千年的吧。"
一个人物的高洁人格,的确是会超越敌我、超越时间,使人们受到感动,激发人们向上的。真正的人格者、具有非凡力量的人才、领导者,他们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具有这种力量。我也接触过国内国外使我内心深为感动的人才。吉川先生描写的上述的这段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时代,像关羽这样重节操、讲信义的厚重的生涯,在乱世中将会大放异彩;同时,也使生活在现代的人充分了解到一个人格所产生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赵子龙的英勇
——沉着冷静、善能实践的勇将
在刘备军中,赵子龙——赵云的存在,虽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声赫赫,但却在沉稳中发出另一种光彩。事实上,在人物众多的《三国志》中,对赵子龙怀有共鸣的读者是不在少数的。上文提到的偶人制作家川本喜八郎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曾说:"看赵云的行动,他为人的正直、判断精确和英勇无敌、战则必胜等等方面,总使人觉得他是《三国志》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对他来说,从未有过因小小的一点疏忽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事例。诸葛孔明制订的作战计划,最能忠实执行的人是赵子龙。似乎孔明也比谁都更信任他。"
我个人也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的确有像赵子龙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并不怎样出人头地,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很好地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从这种意义说,从地位、立场或表面现象来判断人物,是非常错误的。毋宁说,千万不能忘记,所谓优秀的人材,有许多人是表里如一、不辞辛劳、默默地完成自己使命的那种人。
同时,如川本先生所说,"判断精确"、"英勇无敌"、"战则必胜"这些优点,正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资质。这其中,在"英勇无敌"方面,关羽、张飞并不比赵云差,但是在"判断精确"、"战则必胜"方面,可以说赵云是更高一筹。在说明赵云"判断"精确的事例中,可以举出刘备失去结义兄弟关羽时立即要兴师伐吴时,赵云曾强烈反对。
这就是,将宿敌的魏置而不顾,对吴开始作战,是极其错误的。吉川写的《三国志》中曾就此事做如下描述:赵云向刘备进谏说:"我认为,现时不可伐吴。伐魏,则吴自亡。如放下魏而先与吴作战,则魏吴必同心协力,而蜀势必陷于困境。"当时的中国大体共有十七州,其中魏为最强之国,统治着十二州。从大局看,蜀只有与吴联合,才能与魏对抗。而且,从灭魏兴汉的大义名分来说,赵云的意见自是正论。但刘备不听,强行与吴作战,结果遭到了无法挽回的失败。赵云预料到这点,足可以看出他遇事兼有沉着冷静的判断力。
赵云的这种精确的判断力,对指挥周密作战的孔明来说,当然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任务。孔明多次使用赵云,授给他秘计,不断拯救主君刘备的危难。从这种意义说,正因为有赵云这样足以信任的、担当实际战斗任务的武将,孔明才得以发挥他纵横无尽的智略。
不但如此,在赵云身上还有使人难忘之处:他除了遇事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他那虽老不衰的气概。这是有关他晚年仍然气势磅礴的一段故事:主君刘备死后,孔明上奏《出师表》,然后北伐。当时,特地将鬓发皆白的老将赵云排除在北伐军的编制之外,让他坐镇后方。关于当时赵云如何不服老,吉川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但是,赵云对丞相的用情,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当他一知道发表了出征的编制名单后,便立刻来到丞相府,和孔明面对面地谈判:'为什么某家的名字不在其中?毫无道理嘛!''不是某家夸口,从先帝的时候起,我赵子龙临阵从未退缩过,追赶敌人也从未落后过呀。某家现在虽然年迈,可某自认为并不比年轻人差啊。某生为大丈夫,死在战场上才是最上的幸运。——难道丞相想要叫这样说的赵云晚节,像一根朽木似地烂掉吗?"
这样,赵云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率领五千精兵,做为先锋启程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赵云的气概。不管如何年老,也要贯彻由青年时期起一直不变的信条与信念。这里边,洋溢着赵云作为人的伟大和无法言表的飒爽气概。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关于曹操
——乱世奸雄、才智之将
如何看待魏的主帅曹操——这是《三国志》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他的评价因人而异。这正说明现实的曹操本身具有难以用一个层次加以把握的复杂性。作为将军的才能、特别是从他的军事才能的观点来看,他具有同时期的竞争者——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所远远不能企及的天赋之才。这点,当时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诸葛孔明一人而已。实际上,在《三国志》上所展示的、代表这一时期两名军事天才家的无数次头脑战,不断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而说到真正能在战乱之世屡操胜券的将才,首先应推曹操,他才是杰出的英雄。
曹操在作为将军的器宇方面,也极擅长收揽人心,他广泛纠集人材,大胆加以擢拔,正像他用尽心机企图招揽敌将关羽、赵云那样,巧妙地抬举投降的敌将,罗致了许多名将,为我所用。而且,其才文武兼备,无所不包。这样看来,曹操的确是个与他自己所希冀做天下人的大志相称的稀代英杰。而实际上,考察一下他在乱世中所走过的足迹,便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真实相貌,那就是他那极端冷酷无情的才人的"面孔"。
户田先生评论说:"曹操作为将军的确是伟大的,真正有力量的。历史上与他相似的人物,恐怕是只有拿破仑、还有织田信长吧。但是,曹操虽说是英雄,毕竟是奸雄一流的人物。他另有残酷无道的一面,即使为他出过力的部下,他也毫不容情地杀掉。"
在说明曹操残忍性的事件中,他曾残杀过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全家。根据吉川先生的描写,曹操年轻时期,暗杀董卓未成,当他逃走时他探望了吕伯奢,求借一宿。
但是,他具有这种举世无双的优点的同时,又具有极端的缺点。户田先生说过:"张飞过于鲁莽轻率,因而自取杀身之祸。"不能不说,他之丧命,完全是由于这种鲁莽轻率的"生命之业"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他是在睡梦中被部下的武将割下首级而丧命的。这是因为,为敌方所惧怕的他的那种压倒一切的破坏力,有时也会伤害自己人,因而部下对他抱有怨恨的缘故。张飞对自己迸发出的生命力不能自制,从而不免带有不论场合随便发挥的轻率性。
说到他的丧命、他的许多失败,都是由于嗜酒,这点是普遍为人所知的。睡梦中被割掉首级的时候,也是在大醉之中。在徐州,他破了禁酒令,喝得大醉,被吕布夺去城池。这样看来,古来在武勇超群的英雄豪杰极易具有的豪放磊落、天衣无缝的性情之中,同时也会出现过于单纯的人性,而其中由于本人的过于单纯和粗率,往往招致毁灭的悲剧。对此,张飞也是未能逃脱的。
一旦出现在战斗的舞台上,就会显出无比的力量,但在人生的最终章上,由于自身的鲁莽,招致无谓丧身的"张飞型英雄"的悲剧——说明在人生的长河中,能名实相符地克服这种悲剧,必须超越各自的才智和天分,依靠人格的根本力量。
与张飞相反,关羽的魅力,固然与武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我的恩师对此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关羽为人厚重。这是一种有时会吃亏的、严肃的性格。他的伟大之处,我认为在于他始终遵守义气,而本人却丝毫不以此自傲。""关羽是个讲信义的人,一生都是尚节操、重义气的。"
与关羽的人格有关的逸话是非常之多的。他的高尚的人格,甚至使敌方的主帅曹操都为之心服。曹操总是称关羽为"天下的义士",对他坚持信义的生活态度,表示敬意。曹操对关羽的人性表示敬佩是在徐州关羽被擒之时。曹操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将这个声望极高的俘虏收为自己的部下,给他偏将军的职位以及金银器皿、高价的战袍,甚而至于赠送他骏马赤兔马,给予了种种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对刘备的信义是毫不动摇的。相反,他始终怀念当时生死不明的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这样,关羽虽然深感曹操的深厚情谊,但他说自己蒙刘备大恩,誓同生死。因此他将曹操所赐之物全部封存起来,回到刘备那里去。就连曹操也对关羽坚守信义的情操,深为感动,爽快地送他走。
这的确是个意味深长的有名场面。在吉川写的《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称赞关羽的严正操守,做了如下描写:"不问敌我,予每接触到武人的高尚情操,都深感无上愉快。予深感在此一瞬所有这天地、人、这人世的一切,都充满美好的事物——这种以一个人格来薰染他人,它的影响,必将及于后世的千年、两千年的吧。"
一个人物的高洁人格,的确是会超越敌我、超越时间,使人们受到感动,激发人们向上的。真正的人格者、具有非凡力量的人才、领导者,他们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具有这种力量。我也接触过国内国外使我内心深为感动的人才。吉川先生描写的上述的这段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时代,像关羽这样重节操、讲信义的厚重的生涯,在乱世中将会大放异彩;同时,也使生活在现代的人充分了解到一个人格所产生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赵子龙的英勇
——沉着冷静、善能实践的勇将
在刘备军中,赵子龙——赵云的存在,虽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声赫赫,但却在沉稳中发出另一种光彩。事实上,在人物众多的《三国志》中,对赵子龙怀有共鸣的读者是不在少数的。上文提到的偶人制作家川本喜八郎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曾说:"看赵云的行动,他为人的正直、判断精确和英勇无敌、战则必胜等等方面,总使人觉得他是《三国志》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对他来说,从未有过因小小的一点疏忽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事例。诸葛孔明制订的作战计划,最能忠实执行的人是赵子龙。似乎孔明也比谁都更信任他。"
我个人也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的确有像赵子龙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并不怎样出人头地,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很好地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从这种意义说,从地位、立场或表面现象来判断人物,是非常错误的。毋宁说,千万不能忘记,所谓优秀的人材,有许多人是表里如一、不辞辛劳、默默地完成自己使命的那种人。
同时,如川本先生所说,"判断精确"、"英勇无敌"、"战则必胜"这些优点,正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资质。这其中,在"英勇无敌"方面,关羽、张飞并不比赵云差,但是在"判断精确"、"战则必胜"方面,可以说赵云是更高一筹。在说明赵云"判断"精确的事例中,可以举出刘备失去结义兄弟关羽时立即要兴师伐吴时,赵云曾强烈反对。
这就是,将宿敌的魏置而不顾,对吴开始作战,是极其错误的。吉川写的《三国志》中曾就此事做如下描述:赵云向刘备进谏说:"我认为,现时不可伐吴。伐魏,则吴自亡。如放下魏而先与吴作战,则魏吴必同心协力,而蜀势必陷于困境。"当时的中国大体共有十七州,其中魏为最强之国,统治着十二州。从大局看,蜀只有与吴联合,才能与魏对抗。而且,从灭魏兴汉的大义名分来说,赵云的意见自是正论。但刘备不听,强行与吴作战,结果遭到了无法挽回的失败。赵云预料到这点,足可以看出他遇事兼有沉着冷静的判断力。
赵云的这种精确的判断力,对指挥周密作战的孔明来说,当然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任务。孔明多次使用赵云,授给他秘计,不断拯救主君刘备的危难。从这种意义说,正因为有赵云这样足以信任的、担当实际战斗任务的武将,孔明才得以发挥他纵横无尽的智略。
不但如此,在赵云身上还有使人难忘之处:他除了遇事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他那虽老不衰的气概。这是有关他晚年仍然气势磅礴的一段故事:主君刘备死后,孔明上奏《出师表》,然后北伐。当时,特地将鬓发皆白的老将赵云排除在北伐军的编制之外,让他坐镇后方。关于当时赵云如何不服老,吉川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但是,赵云对丞相的用情,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当他一知道发表了出征的编制名单后,便立刻来到丞相府,和孔明面对面地谈判:'为什么某家的名字不在其中?毫无道理嘛!''不是某家夸口,从先帝的时候起,我赵子龙临阵从未退缩过,追赶敌人也从未落后过呀。某家现在虽然年迈,可某自认为并不比年轻人差啊。某生为大丈夫,死在战场上才是最上的幸运。——难道丞相想要叫这样说的赵云晚节,像一根朽木似地烂掉吗?"
这样,赵云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率领五千精兵,做为先锋启程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赵云的气概。不管如何年老,也要贯彻由青年时期起一直不变的信条与信念。这里边,洋溢着赵云作为人的伟大和无法言表的飒爽气概。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关于曹操
——乱世奸雄、才智之将
如何看待魏的主帅曹操——这是《三国志》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他的评价因人而异。这正说明现实的曹操本身具有难以用一个层次加以把握的复杂性。作为将军的才能、特别是从他的军事才能的观点来看,他具有同时期的竞争者——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所远远不能企及的天赋之才。这点,当时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诸葛孔明一人而已。实际上,在《三国志》上所展示的、代表这一时期两名军事天才家的无数次头脑战,不断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而说到真正能在战乱之世屡操胜券的将才,首先应推曹操,他才是杰出的英雄。
曹操在作为将军的器宇方面,也极擅长收揽人心,他广泛纠集人材,大胆加以擢拔,正像他用尽心机企图招揽敌将关羽、赵云那样,巧妙地抬举投降的敌将,罗致了许多名将,为我所用。而且,其才文武兼备,无所不包。这样看来,曹操的确是个与他自己所希冀做天下人的大志相称的稀代英杰。而实际上,考察一下他在乱世中所走过的足迹,便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真实相貌,那就是他那极端冷酷无情的才人的"面孔"。
户田先生评论说:"曹操作为将军的确是伟大的,真正有力量的。历史上与他相似的人物,恐怕是只有拿破仑、还有织田信长吧。但是,曹操虽说是英雄,毕竟是奸雄一流的人物。他另有残酷无道的一面,即使为他出过力的部下,他也毫不容情地杀掉。"
在说明曹操残忍性的事件中,他曾残杀过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全家。根据吉川先生的描写,曹操年轻时期,暗杀董卓未成,当他逃走时他探望了吕伯奢,求借一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