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①辩庆——原为僧侣,后为义经的家臣,立有许多战功,成为日本历史传说上有名的人物。
我感到在义经这种温情与诚实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刚毅精神。一般认为,温情与刚毅总是相对立的,温情倒是往往与柔弱联系在一起。但是,真心实意使温情与刚毅成为表里一体,最大的温情只能蕴含在最大的刚毅之中。
下边的故事最能具体地说明这点。
——义经的叔父新宫十郎行家,人们都知道他是个策略家。为了使平家所统治的京都治安陷于混乱,想出了放火等等奇计,带领其子行宗和"草实党"中一些年轻人,真的实行起来。结果行宗和十几个年轻人被平时宗捕获。这一事件本来与义经毫无关系,但是他不能坐视伙伴陷入窘境而不管,为了救出他们,他决心牺牲自己,只身到敌人中去。
为了伙伴能平安地被释出来,自己付出牺牲也在所不辞——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温情或体贴。这绝不是心理怯懦的人所能做到的行为。人,一般地说,大都是在自己有余力、自己安全的限度内,才会同情他人,才会以温情来对待他人的,而一旦自己陷入穷地,为了保存自己,就顾不上同情他人了。
但是,真正的温情、体贴、诚实、人情,从这里才看出真假。因为这是不顾个人安危,为别人所做的行为,所以才可贵,才使人感动。这可以说是作为人、或作为领导者超越"利己"的最重大的"利他"行为所发出的闪灼的光辉吧。
人,谁都是爱自己的心十分强烈的,在这样情况下决心转为利他行动,至少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以利他精神来规范自身的哲学和精神的支柱。而另一条则是付诸行动的勇气和强韧的意志力量。
对于义经来说,构成他的哲学基石的,是他十六岁那年决心作为武门一员的时候,他母亲常盘对他所说的话:
"这是宿命,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你一定要做一名不欺凌无力的百姓的好武将。作为你母亲的我,带着你们几个幼儿,忍饥挨饿,对于战争的残酷我自己体会得太深了。而且对于和我同样陷于悲惨境地的人,我也看得太多了。"
"如果,你的武门,是保卫世上安稳的弓矢之道,是从人世上消灭那种令人酸鼻的景象,那么母亲我,该会多么高兴呀!"("吉野雏之卷")
"保卫世上安稳的弓矢之道"——这正是义经受母亲深切嘱咐的"武门之道"。他虽然为此不得不走上动用武力打倒平家之路的矛盾,但他始终把母亲的这个训诫铭记在心,极力避免无益地残害生灵,希望和睦,对每一个人都倾注了最大的真诚。也就是说,作为保卫世上安稳的具体行动,他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尊重。
义经对人的体贴,在他临死前表露得再清楚不过。在他即将自尽之前,他思念起他的爱妻静御前的不幸、想到在平家中也会有许多和静御前同一处境的极度痛苦的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武勋,毋宁感到羞耻,感到悲伤。而且,在他将死之前,还劝说他的忠实部下逃亡,劝说他们不要再产生复仇的念头。他说:
"希冀一个人的幸福,祈求所有的人幸福,都是出于同一善意的。因为我相信,只有这种善意,世上的和平才会实现。
更何况,你们今后如果产生为旧主报仇的想法,那么我义经的死就成了轻于鸿毛、毫无意义的了"(同前书)。
这真是令人感动的一个场面。希望自己的妻儿子女、自己所爱的人幸福的心情,必须和希求全人类幸福的心情合为一体。如果只是口头说什么人类爱或世界和平,而对自己周围的人,不关痛痒,或使他们陷入不幸,那么这只不过是观念的游戏,只不过是假象而已。同时,那种只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不管他人、不管全体是否幸福的生活方式,是离不开自私的领域的。所谓和平,要从身边开始,将在自己身边努力创造起来的幸福、人与人的和平,尽量扩展到社会去,尽量扩展到全世界去,这种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义经的另一个魅力,他始终是个"苦恼的武将"。由于赖朝的奸计,他被迫与野百合结婚,他虽然对赖朝有着耿耿的忠心,但却一直被误解,一直受冷酷的待遇。但是他决心不怨恨其兄赖朝,尽管他遇到过别人无法尽知的种种矛盾,但他自己仍然决心按"武门之道"生活下去。
一方面和种种悲伤、痛苦进行搏斗,而同时又决心坚强地活下去——人们正是对这种人生之姿产生共鸣。如果是在优越的地位或顺利的环境当中,堂堂去进行指挥,那当然是容易的,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尽管处在困难的境遇当中,仍能不屈不挠地贯彻初衷,这才能够和人们的心灵深深相通。义经的臣下越是了解他痛苦的心情,就越加强对他的尊敬心,加强对他的忠义之心。
这样,义经在与每个人的接触当中,扩展了共感的领域,形成了超越主从关系的一种伙伴式的情谊。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臣下在作战时能发挥出那么大的力量的缘故。
赖朝和义经——历史以极残酷的形式将这两个兄弟的情谊撕碎了。从某种意义说,这也许就是志在夺取天下的冷酷的权势者与受到人们爱戴的、富于人性的、优秀的领导者之间一种必然的趋向与结局。这样,赖朝驱逐了他自己对之怀有恐惧心的弟弟,他本人则作为历史上第一次武家政治的奠基人,在历史正面舞台上留下了他的显赫的名字。但是,从某种意义说,以悲剧结束一生的弟弟的名字,却使人们怀念他胜过其兄千倍万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这一悠久历史的画卷当中。
当然,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评论哪种生活方式为好。而且,也许《新·平家物语》中的义经形象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对于吉川英治先生从追求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出发、力图塑造出一个使人深深为之感动的义经形象这一点来说,我是完全理解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领导者,为了使民众过上安稳的生活,理当奋不顾身、具有为他人而献身的勇气与坚毅的品质;同时具备这种男子汉的坚毅品质和温情两个方面,才是领导者的重要条件。而且,作为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是纵然不给予任何奖赏,而犹能默默坚守自己的大义,为大义而死的人。
义经的一生,发出了只有无私的人才能具有的光辉。而且如历史所示,任何时代,民众都是热爱这种直行我是的"义经型的英雄"的;相反,权力者由于不相信这些英雄们会无私,所以猜忌他们,害怕他们,然后出于嫉妒,把他们排除掉。这点,从某种意义说,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人性的分歧点——是相信人的终极的善性呢还是不相信。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
《新·平家物语》的最终章,是以生活在波澜万丈的半个世纪中的麻鸟与阿蓬这对老夫妇在观赏着吉野山的美丽樱花,沉浸在幸福的气氛当中,相互交谈的场面而告结束的。
阿蓬不胜感慨地想道:
"我真是个幸福者。比起以往我在世上看到的所有荣华富贵的人都幸福……而且也比任何高贵的、美貌的女子还要幸福"("吉野雏之卷")。
阿蓬曾经服伺过义经的母亲常盘御前。这位常盘,失掉了丈夫源义朝,三个幼子也被带走,不得不过着艰难凄苦的生活。
阿蓬像大多数的世人一样,也很希望丈夫能功成名就、积蓄一笔钱财、过上富裕安定的日子。她对置家庭不顾、一味为穷人服务的丈夫,也生过气和发出过怨言。
但是,阿蓬在连续看到人世的枯荣盛衰的过程中,她回想起麻鸟对她说过的话,于是她讲了如下这番话:
"荣华也好,权势也好,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住在九重天上的人和生活在陋巷的人比较起来,穷人生活的地方反而要比公卿社会富于真正的人情,具有人的美。……我深深感到的确是这样的"("常盘树之卷")。
就这样,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
人的真正幸福绝不是依靠财富、权势这类表面的条件所能获得的。
我过去也曾和许多领导者或有识之士会面过,也曾和许多无名的庶民交谈过。的确,社会的地位并不就一定意味着幸福。有的人虽然获得了大量财产与名声,但为家庭不和而烦恼、缺少宁静与彼此的慰藉,只能闷闷不乐地度日。也有的人,既无推心置腹的朋友,又汲汲于维持自己的地位,整天陷在猜疑与孤独之中。同时,也有不少的人,生活算不上富裕,既无名声也无地位,只是一介平凡的庶民,但却家庭美满,充满对人生的希望,享受着充实的人生的欢乐。而且,像这样的人毋宁说人数要多得多。
在考虑人的幸福时,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内心的丰饶。只是从财产、地位、名誉这些表面的东西中去追求幸福,那就永远得不到心的满足。这是因为财富、地位,越是追求就越无止境。而且如果总是追求下去,那么内心就永远脱离不了"饥饿的泥沼"。
为了使内心得到满足,恐怕只有在自己的内部能有个"欢喜之泉""感谢之泉"才行。
麻鸟夫妇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极度劳苦的波澜起伏中度过的。阿蓬有时会对这种劳苦感到无法承受,向他的丈夫发过牢骚。但是,她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眺望着樱花,悄悄地向她的丈夫认错。因为和常盘这些成为权势牺牲的人们相比,和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那些人相比,她感到她自己该多么幸福,她感到应该感谢她获得的幸福。
我感到在义经这种温情与诚实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刚毅精神。一般认为,温情与刚毅总是相对立的,温情倒是往往与柔弱联系在一起。但是,真心实意使温情与刚毅成为表里一体,最大的温情只能蕴含在最大的刚毅之中。
下边的故事最能具体地说明这点。
——义经的叔父新宫十郎行家,人们都知道他是个策略家。为了使平家所统治的京都治安陷于混乱,想出了放火等等奇计,带领其子行宗和"草实党"中一些年轻人,真的实行起来。结果行宗和十几个年轻人被平时宗捕获。这一事件本来与义经毫无关系,但是他不能坐视伙伴陷入窘境而不管,为了救出他们,他决心牺牲自己,只身到敌人中去。
为了伙伴能平安地被释出来,自己付出牺牲也在所不辞——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温情或体贴。这绝不是心理怯懦的人所能做到的行为。人,一般地说,大都是在自己有余力、自己安全的限度内,才会同情他人,才会以温情来对待他人的,而一旦自己陷入穷地,为了保存自己,就顾不上同情他人了。
但是,真正的温情、体贴、诚实、人情,从这里才看出真假。因为这是不顾个人安危,为别人所做的行为,所以才可贵,才使人感动。这可以说是作为人、或作为领导者超越"利己"的最重大的"利他"行为所发出的闪灼的光辉吧。
人,谁都是爱自己的心十分强烈的,在这样情况下决心转为利他行动,至少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以利他精神来规范自身的哲学和精神的支柱。而另一条则是付诸行动的勇气和强韧的意志力量。
对于义经来说,构成他的哲学基石的,是他十六岁那年决心作为武门一员的时候,他母亲常盘对他所说的话:
"这是宿命,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你一定要做一名不欺凌无力的百姓的好武将。作为你母亲的我,带着你们几个幼儿,忍饥挨饿,对于战争的残酷我自己体会得太深了。而且对于和我同样陷于悲惨境地的人,我也看得太多了。"
"如果,你的武门,是保卫世上安稳的弓矢之道,是从人世上消灭那种令人酸鼻的景象,那么母亲我,该会多么高兴呀!"("吉野雏之卷")
"保卫世上安稳的弓矢之道"——这正是义经受母亲深切嘱咐的"武门之道"。他虽然为此不得不走上动用武力打倒平家之路的矛盾,但他始终把母亲的这个训诫铭记在心,极力避免无益地残害生灵,希望和睦,对每一个人都倾注了最大的真诚。也就是说,作为保卫世上安稳的具体行动,他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尊重。
义经对人的体贴,在他临死前表露得再清楚不过。在他即将自尽之前,他思念起他的爱妻静御前的不幸、想到在平家中也会有许多和静御前同一处境的极度痛苦的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武勋,毋宁感到羞耻,感到悲伤。而且,在他将死之前,还劝说他的忠实部下逃亡,劝说他们不要再产生复仇的念头。他说:
"希冀一个人的幸福,祈求所有的人幸福,都是出于同一善意的。因为我相信,只有这种善意,世上的和平才会实现。
更何况,你们今后如果产生为旧主报仇的想法,那么我义经的死就成了轻于鸿毛、毫无意义的了"(同前书)。
这真是令人感动的一个场面。希望自己的妻儿子女、自己所爱的人幸福的心情,必须和希求全人类幸福的心情合为一体。如果只是口头说什么人类爱或世界和平,而对自己周围的人,不关痛痒,或使他们陷入不幸,那么这只不过是观念的游戏,只不过是假象而已。同时,那种只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不管他人、不管全体是否幸福的生活方式,是离不开自私的领域的。所谓和平,要从身边开始,将在自己身边努力创造起来的幸福、人与人的和平,尽量扩展到社会去,尽量扩展到全世界去,这种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义经的另一个魅力,他始终是个"苦恼的武将"。由于赖朝的奸计,他被迫与野百合结婚,他虽然对赖朝有着耿耿的忠心,但却一直被误解,一直受冷酷的待遇。但是他决心不怨恨其兄赖朝,尽管他遇到过别人无法尽知的种种矛盾,但他自己仍然决心按"武门之道"生活下去。
一方面和种种悲伤、痛苦进行搏斗,而同时又决心坚强地活下去——人们正是对这种人生之姿产生共鸣。如果是在优越的地位或顺利的环境当中,堂堂去进行指挥,那当然是容易的,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尽管处在困难的境遇当中,仍能不屈不挠地贯彻初衷,这才能够和人们的心灵深深相通。义经的臣下越是了解他痛苦的心情,就越加强对他的尊敬心,加强对他的忠义之心。
这样,义经在与每个人的接触当中,扩展了共感的领域,形成了超越主从关系的一种伙伴式的情谊。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臣下在作战时能发挥出那么大的力量的缘故。
赖朝和义经——历史以极残酷的形式将这两个兄弟的情谊撕碎了。从某种意义说,这也许就是志在夺取天下的冷酷的权势者与受到人们爱戴的、富于人性的、优秀的领导者之间一种必然的趋向与结局。这样,赖朝驱逐了他自己对之怀有恐惧心的弟弟,他本人则作为历史上第一次武家政治的奠基人,在历史正面舞台上留下了他的显赫的名字。但是,从某种意义说,以悲剧结束一生的弟弟的名字,却使人们怀念他胜过其兄千倍万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这一悠久历史的画卷当中。
当然,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评论哪种生活方式为好。而且,也许《新·平家物语》中的义经形象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对于吉川英治先生从追求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出发、力图塑造出一个使人深深为之感动的义经形象这一点来说,我是完全理解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领导者,为了使民众过上安稳的生活,理当奋不顾身、具有为他人而献身的勇气与坚毅的品质;同时具备这种男子汉的坚毅品质和温情两个方面,才是领导者的重要条件。而且,作为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是纵然不给予任何奖赏,而犹能默默坚守自己的大义,为大义而死的人。
义经的一生,发出了只有无私的人才能具有的光辉。而且如历史所示,任何时代,民众都是热爱这种直行我是的"义经型的英雄"的;相反,权力者由于不相信这些英雄们会无私,所以猜忌他们,害怕他们,然后出于嫉妒,把他们排除掉。这点,从某种意义说,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人性的分歧点——是相信人的终极的善性呢还是不相信。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
《新·平家物语》的最终章,是以生活在波澜万丈的半个世纪中的麻鸟与阿蓬这对老夫妇在观赏着吉野山的美丽樱花,沉浸在幸福的气氛当中,相互交谈的场面而告结束的。
阿蓬不胜感慨地想道:
"我真是个幸福者。比起以往我在世上看到的所有荣华富贵的人都幸福……而且也比任何高贵的、美貌的女子还要幸福"("吉野雏之卷")。
阿蓬曾经服伺过义经的母亲常盘御前。这位常盘,失掉了丈夫源义朝,三个幼子也被带走,不得不过着艰难凄苦的生活。
阿蓬像大多数的世人一样,也很希望丈夫能功成名就、积蓄一笔钱财、过上富裕安定的日子。她对置家庭不顾、一味为穷人服务的丈夫,也生过气和发出过怨言。
但是,阿蓬在连续看到人世的枯荣盛衰的过程中,她回想起麻鸟对她说过的话,于是她讲了如下这番话:
"荣华也好,权势也好,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住在九重天上的人和生活在陋巷的人比较起来,穷人生活的地方反而要比公卿社会富于真正的人情,具有人的美。……我深深感到的确是这样的"("常盘树之卷")。
就这样,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
人的真正幸福绝不是依靠财富、权势这类表面的条件所能获得的。
我过去也曾和许多领导者或有识之士会面过,也曾和许多无名的庶民交谈过。的确,社会的地位并不就一定意味着幸福。有的人虽然获得了大量财产与名声,但为家庭不和而烦恼、缺少宁静与彼此的慰藉,只能闷闷不乐地度日。也有的人,既无推心置腹的朋友,又汲汲于维持自己的地位,整天陷在猜疑与孤独之中。同时,也有不少的人,生活算不上富裕,既无名声也无地位,只是一介平凡的庶民,但却家庭美满,充满对人生的希望,享受着充实的人生的欢乐。而且,像这样的人毋宁说人数要多得多。
在考虑人的幸福时,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内心的丰饶。只是从财产、地位、名誉这些表面的东西中去追求幸福,那就永远得不到心的满足。这是因为财富、地位,越是追求就越无止境。而且如果总是追求下去,那么内心就永远脱离不了"饥饿的泥沼"。
为了使内心得到满足,恐怕只有在自己的内部能有个"欢喜之泉""感谢之泉"才行。
麻鸟夫妇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极度劳苦的波澜起伏中度过的。阿蓬有时会对这种劳苦感到无法承受,向他的丈夫发过牢骚。但是,她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眺望着樱花,悄悄地向她的丈夫认错。因为和常盘这些成为权势牺牲的人们相比,和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那些人相比,她感到她自己该多么幸福,她感到应该感谢她获得的幸福。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