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在这一背景中,有一名老将,仿佛在源氏一族这一枯竭的泉水中,深深通向水脉,蓄着水源,等待喷出的时机。这人就是源三位赖政①其人。
①源三位赖政(1104-1180),平安末期的武将。"源赖政"中间插入的"三位"是他的位阶。
关于源赖政,有种种不同的历史评价,有人将他作为美谈中的人物,有人将他作为变节汉。对于这个人物的生平似乎还有许多不明之点,不过,吉川先生却把源赖政的形象做了如下的刻画。——
源赖政在"平治之乱"时,本属源氏一族,他认为这次动乱不过是为公卿利用作"实现野心的工具",因此他没有参与战斗。为此,他被源氏一族斥为叛徒,终于使他加入到平氏一边。随后进入平氏称霸的时期,他并未受到任何封赏。平氏轻侮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倒戈投降的胆小鬼。他忍受贫困和人们的毁谤,作为一名普通战士,默默地担任着警备的任务。不久,平氏出于怜悯,使他获得了位阶,他虽被允许升殿①,但是人们轻视他,异口同声地呼他为"禽兽","平家的鹰犬"。
①升殿——平安贵族达到一定位阶,被允许享有在宫中清凉殿南厢祗候的资格。
但是,他对平氏的效忠受到平清盛的赏识,交给他监视源氏的任务,为此,在伊豆赐给了他一块领地,他成了东国的监察官。源氏一族,无不憎恨赖政,甚至连他的孙子都憎恨他。
赖政衣服破旧,连武士应有的马匹都没有,只好骑驴。他的这种穷酸相,又成了嘲笑之的。他踡伏在家中,也会有人向他投掷小石块。周围所有的人,都把他看成是个只考虑安稳度过余生的老废物而已。
但是,他实际上怀有很大的目的。那就是打倒平家,建立源氏的天下。他把一生都放在这一赌注上。
他的穷困,是为了准备弓箭、大刀、马具、轻甲、大铠等等这些一旦赖朝举兵时必不可少的作战用具和粮秣,从而他把生活缩减到最低限度。而且也是为了用他平时的这些行径来欺骗平家使之不提防他。这一切都出自他的老谋深算。
他遭受人们的唾弃,宛如在地上爬行一样,足足忍耐了二十年。在这期间,他私下里和志同道合的人取得联系,一步一步完成了准备,等待着时机。
赖政七十七岁时,起事的时机终于到来。这是指他成功地拥立后白河上皇的第二皇子以仁王,使以仁王发出了讨伐平家的"令旨"。赖政和以仁王同去奈良,计划在那里设立大营,以专等各地源氏的起义。
但是,这原本是众寡悬殊的战斗。
他这样想:"反正我的余生无几,但是整个源氏一族都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兴旺时期,我死了,源氏一族不会死,这就满足了。我起了点燃火种的作用,就心满意足"("轮回之卷")。
赖政在奔往奈良的路上,和清盛听到他造反消息后派来的军队进行交战,这是对方大军比自家兵多十倍的一次会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赖政的军队惨败,以仁王自杀,他也奋战而死。
但是,赖政深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以仁王死了,自己也死了,但以仁王发出的讨伐平家的"令旨",肯定会给各地的源氏以新的希望……。
事实上,住在伊豆的赖朝在得知赖政得到了以仁王讨伐平家的"令旨"已经起事后,便立即揭起了反平家的大旗。举兵所需要的武器、马具、食粮等等,赖政早已在三岛的官仓中储备好了。这是他"一生淡饭粗粝自甘,悄悄积蓄好"的东西。这样,源氏称霸天下的序幕揭开了。
赖政的一生,要说悲惨也真算得上悲惨到了极点。而且,他的目的也只是在于源氏一族的再兴,并非为全民的幸福与繁荣而战。但是,他那为了一个目的所怀抱的信念与高度的忍耐,是值得称道的。对于一个想做出番大事业的人来说,不管什么事,忍耐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时的感情冲动,这很容易。从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角度来看,就是豁出性命去战斗,也是容易的。因为这只是转眼就可以完成的事。在漫漫长夜中隐忍地活下去,是极其艰辛的,只有能战胜它的人,才能贯彻初衷,完成大业。
忍耐也可以说是生长在地下的树根。这种根在地下深深地延伸,一层又一层地交叉伸展,这才能成为绿叶纷披的大树。不能忍耐而要完成大业,那和希望得到无根的大树没有什么不同。
青年时期,从某一方面说,也可以说是未来的梦与现实产生矛盾的季节。心里跃动,希望与不安交错,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往往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抗拒这种不安与焦躁,进行自我抑制,朝向自己所定的目标每天每天默默地向前突进——这种勇气就是忍耐。
如果换个说法,那么,所谓忍耐,也可以说,就是那种能够非使目的达到不可的人,所采取的行为。为了实现其目的,不惜彻底丢掉一切虚荣、耻辱、悔恨、悲伤,下定决心,无所悔恨——这样的心态才是"忍耐之母"。而当自己实际感受到:朝向目的的一切计划正在缜密地布置、一切准备工作正在暗地里逐步进行,这种实际感受,就会进一步加强忍耐的力量。
源赖政不只是遭受敌人——平家的轻蔑与憎恶,而且也从同是自己一族的源氏方面,受到同样的对待。但是赖政之所以能忍所不能忍,是因为他下定决心为讨伐平氏这一目的而献身,尽管谁都没有发觉,但他自己却深深感受到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每一步骤,都显示出明显的成果。
确立豁出自己一切、誓死不悔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对每个课题每个课题进行挑战——这就是使赖政二十年的忍隐成为可能的重要因素。
我常听人讲起现代的青年人缺少耐力。当然,回避艰苦、只想获得好结果这样的时代风气,不能说没有。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缺少能使自己不惜为之豁出一切的人生目标,可能是缺少耐力的更重要的原因。
而且,源赖政虽死,但他的死却使源氏一族开创了基业。
他虽被咒骂为"走狗",但他的死,对源氏一族说来,绝不是"轻于鸿毛"的。
人生的意义,由生存意义来决定。生存意义又和死的意义互为表里。
对自己的死,发现出对未来的巨大意义,从而甘愿就死的赖政的一生,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盖棺论定的人的生存意义吧。
义经身上的"温情"与"刚毅"
在《新·平家物语》的登场人物中,不能不提及的人物是源义经。这不只是因为他的人生道路大起大落,充满了波澜变幻,也不只是因为他的人生乐章的最终一曲极为悲惨,而是因为在他的人生道路中所流露出的人性本身,给许多人以感动的缘故。
特别是在《新·平家物语》中,作者所塑造的义经形象,似乎是寄托了作者吉川英治先生的理想的领导者形象,义经这个人物的魅力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凝缩在义经的短促一生中的戏剧性,是尽人皆知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色彩极其绚烂的。在平治之乱中,他的父亲源义朝败亡,他被寄养在比睿山的末寺——鞍马山鞍马寺中。
他十五岁时,在即将剃发为僧之前,从寺中逃出,奔往平家势力所达不到的陆奥。当他听到赖朝起事之后,他率领和他结成主从关系的"草实党"的年轻武士们,去参加了赖朝的队伍,兄弟得以相见。以后,他作为源氏的一员勇将,在一谷、屋岛、坛之浦等战役中英勇战斗,灭掉了平家,但并未得到任何勋赏,相反,由于其兄赖朝为谗言所动,义经四处逃匿,最后在衣川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悲剧性的波澜中执著地活下去,智勇兼备、情深义厚的义经形象,既是可悲的,又给人以极强烈的感动。其中尤其使人深为感动的是,他与"草实党"等他的这些部下结成的牢固情谊。这种人的结合的牢固纽带,使赖朝深感畏惧,也深感不快,这最终成了义经之所以被放逐的重要原因。而这种主从的深厚情谊,很可以说明什么是人与人的纽带的内容。
在小说中有一个场面:那个曾经射中扇靶子的那须与一宗高①与其弟大八郎宗重,时隔十年再会,两人进行交谈。
①那须与一宗高——镰仓初期源氏方面的武将,以射中平氏在舟中揭起的扇靶子,博得源、平两军的喝采。那须资高之子,"宗高"是他的本名。
大八郎是义经的部下,与一是赖朝的宠臣梶原景时的部下。
与一的第一句话就说:"弟弟,你真幸运,难道你不感到幸运吗?"大八郎问道:"为什么?"与一回答说:"你在判官①身边嘛。同样是部下,遇上好的主君那就太好啦"("八岛之卷")。
①判官——指源义经。
对于臣下说来,义经的确是为源氏的臣下所羡望的。那么义经之所以如此受到臣下的爱戴其原因何在呢?义经本人所具有的魅力虽然很多,但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他善于体贴人,他爱部下情深意重。他对辩庆①的母亲、原是他的奴婢的阿雨婆的爱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象征。当他和阿雨婆相会时,送给她旧里衣和点心,象对待母亲一般尊敬她,庇护她。而且答应了阿雨婆把她一起带到京都去的迫切要求,把自己的马让给阿雨婆乘坐,甚至他自己要为阿雨婆牵马。这本是一次十分危险的行旅,带着老媪同行,该是甘冒多么大的风险与苦辛啊。
①源三位赖政(1104-1180),平安末期的武将。"源赖政"中间插入的"三位"是他的位阶。
关于源赖政,有种种不同的历史评价,有人将他作为美谈中的人物,有人将他作为变节汉。对于这个人物的生平似乎还有许多不明之点,不过,吉川先生却把源赖政的形象做了如下的刻画。——
源赖政在"平治之乱"时,本属源氏一族,他认为这次动乱不过是为公卿利用作"实现野心的工具",因此他没有参与战斗。为此,他被源氏一族斥为叛徒,终于使他加入到平氏一边。随后进入平氏称霸的时期,他并未受到任何封赏。平氏轻侮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倒戈投降的胆小鬼。他忍受贫困和人们的毁谤,作为一名普通战士,默默地担任着警备的任务。不久,平氏出于怜悯,使他获得了位阶,他虽被允许升殿①,但是人们轻视他,异口同声地呼他为"禽兽","平家的鹰犬"。
①升殿——平安贵族达到一定位阶,被允许享有在宫中清凉殿南厢祗候的资格。
但是,他对平氏的效忠受到平清盛的赏识,交给他监视源氏的任务,为此,在伊豆赐给了他一块领地,他成了东国的监察官。源氏一族,无不憎恨赖政,甚至连他的孙子都憎恨他。
赖政衣服破旧,连武士应有的马匹都没有,只好骑驴。他的这种穷酸相,又成了嘲笑之的。他踡伏在家中,也会有人向他投掷小石块。周围所有的人,都把他看成是个只考虑安稳度过余生的老废物而已。
但是,他实际上怀有很大的目的。那就是打倒平家,建立源氏的天下。他把一生都放在这一赌注上。
他的穷困,是为了准备弓箭、大刀、马具、轻甲、大铠等等这些一旦赖朝举兵时必不可少的作战用具和粮秣,从而他把生活缩减到最低限度。而且也是为了用他平时的这些行径来欺骗平家使之不提防他。这一切都出自他的老谋深算。
他遭受人们的唾弃,宛如在地上爬行一样,足足忍耐了二十年。在这期间,他私下里和志同道合的人取得联系,一步一步完成了准备,等待着时机。
赖政七十七岁时,起事的时机终于到来。这是指他成功地拥立后白河上皇的第二皇子以仁王,使以仁王发出了讨伐平家的"令旨"。赖政和以仁王同去奈良,计划在那里设立大营,以专等各地源氏的起义。
但是,这原本是众寡悬殊的战斗。
他这样想:"反正我的余生无几,但是整个源氏一族都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兴旺时期,我死了,源氏一族不会死,这就满足了。我起了点燃火种的作用,就心满意足"("轮回之卷")。
赖政在奔往奈良的路上,和清盛听到他造反消息后派来的军队进行交战,这是对方大军比自家兵多十倍的一次会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赖政的军队惨败,以仁王自杀,他也奋战而死。
但是,赖政深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以仁王死了,自己也死了,但以仁王发出的讨伐平家的"令旨",肯定会给各地的源氏以新的希望……。
事实上,住在伊豆的赖朝在得知赖政得到了以仁王讨伐平家的"令旨"已经起事后,便立即揭起了反平家的大旗。举兵所需要的武器、马具、食粮等等,赖政早已在三岛的官仓中储备好了。这是他"一生淡饭粗粝自甘,悄悄积蓄好"的东西。这样,源氏称霸天下的序幕揭开了。
赖政的一生,要说悲惨也真算得上悲惨到了极点。而且,他的目的也只是在于源氏一族的再兴,并非为全民的幸福与繁荣而战。但是,他那为了一个目的所怀抱的信念与高度的忍耐,是值得称道的。对于一个想做出番大事业的人来说,不管什么事,忍耐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时的感情冲动,这很容易。从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角度来看,就是豁出性命去战斗,也是容易的。因为这只是转眼就可以完成的事。在漫漫长夜中隐忍地活下去,是极其艰辛的,只有能战胜它的人,才能贯彻初衷,完成大业。
忍耐也可以说是生长在地下的树根。这种根在地下深深地延伸,一层又一层地交叉伸展,这才能成为绿叶纷披的大树。不能忍耐而要完成大业,那和希望得到无根的大树没有什么不同。
青年时期,从某一方面说,也可以说是未来的梦与现实产生矛盾的季节。心里跃动,希望与不安交错,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往往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抗拒这种不安与焦躁,进行自我抑制,朝向自己所定的目标每天每天默默地向前突进——这种勇气就是忍耐。
如果换个说法,那么,所谓忍耐,也可以说,就是那种能够非使目的达到不可的人,所采取的行为。为了实现其目的,不惜彻底丢掉一切虚荣、耻辱、悔恨、悲伤,下定决心,无所悔恨——这样的心态才是"忍耐之母"。而当自己实际感受到:朝向目的的一切计划正在缜密地布置、一切准备工作正在暗地里逐步进行,这种实际感受,就会进一步加强忍耐的力量。
源赖政不只是遭受敌人——平家的轻蔑与憎恶,而且也从同是自己一族的源氏方面,受到同样的对待。但是赖政之所以能忍所不能忍,是因为他下定决心为讨伐平氏这一目的而献身,尽管谁都没有发觉,但他自己却深深感受到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每一步骤,都显示出明显的成果。
确立豁出自己一切、誓死不悔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对每个课题每个课题进行挑战——这就是使赖政二十年的忍隐成为可能的重要因素。
我常听人讲起现代的青年人缺少耐力。当然,回避艰苦、只想获得好结果这样的时代风气,不能说没有。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缺少能使自己不惜为之豁出一切的人生目标,可能是缺少耐力的更重要的原因。
而且,源赖政虽死,但他的死却使源氏一族开创了基业。
他虽被咒骂为"走狗",但他的死,对源氏一族说来,绝不是"轻于鸿毛"的。
人生的意义,由生存意义来决定。生存意义又和死的意义互为表里。
对自己的死,发现出对未来的巨大意义,从而甘愿就死的赖政的一生,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盖棺论定的人的生存意义吧。
义经身上的"温情"与"刚毅"
在《新·平家物语》的登场人物中,不能不提及的人物是源义经。这不只是因为他的人生道路大起大落,充满了波澜变幻,也不只是因为他的人生乐章的最终一曲极为悲惨,而是因为在他的人生道路中所流露出的人性本身,给许多人以感动的缘故。
特别是在《新·平家物语》中,作者所塑造的义经形象,似乎是寄托了作者吉川英治先生的理想的领导者形象,义经这个人物的魅力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凝缩在义经的短促一生中的戏剧性,是尽人皆知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色彩极其绚烂的。在平治之乱中,他的父亲源义朝败亡,他被寄养在比睿山的末寺——鞍马山鞍马寺中。
他十五岁时,在即将剃发为僧之前,从寺中逃出,奔往平家势力所达不到的陆奥。当他听到赖朝起事之后,他率领和他结成主从关系的"草实党"的年轻武士们,去参加了赖朝的队伍,兄弟得以相见。以后,他作为源氏的一员勇将,在一谷、屋岛、坛之浦等战役中英勇战斗,灭掉了平家,但并未得到任何勋赏,相反,由于其兄赖朝为谗言所动,义经四处逃匿,最后在衣川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悲剧性的波澜中执著地活下去,智勇兼备、情深义厚的义经形象,既是可悲的,又给人以极强烈的感动。其中尤其使人深为感动的是,他与"草实党"等他的这些部下结成的牢固情谊。这种人的结合的牢固纽带,使赖朝深感畏惧,也深感不快,这最终成了义经之所以被放逐的重要原因。而这种主从的深厚情谊,很可以说明什么是人与人的纽带的内容。
在小说中有一个场面:那个曾经射中扇靶子的那须与一宗高①与其弟大八郎宗重,时隔十年再会,两人进行交谈。
①那须与一宗高——镰仓初期源氏方面的武将,以射中平氏在舟中揭起的扇靶子,博得源、平两军的喝采。那须资高之子,"宗高"是他的本名。
大八郎是义经的部下,与一是赖朝的宠臣梶原景时的部下。
与一的第一句话就说:"弟弟,你真幸运,难道你不感到幸运吗?"大八郎问道:"为什么?"与一回答说:"你在判官①身边嘛。同样是部下,遇上好的主君那就太好啦"("八岛之卷")。
①判官——指源义经。
对于臣下说来,义经的确是为源氏的臣下所羡望的。那么义经之所以如此受到臣下的爱戴其原因何在呢?义经本人所具有的魅力虽然很多,但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他善于体贴人,他爱部下情深意重。他对辩庆①的母亲、原是他的奴婢的阿雨婆的爱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象征。当他和阿雨婆相会时,送给她旧里衣和点心,象对待母亲一般尊敬她,庇护她。而且答应了阿雨婆把她一起带到京都去的迫切要求,把自己的马让给阿雨婆乘坐,甚至他自己要为阿雨婆牵马。这本是一次十分危险的行旅,带着老媪同行,该是甘冒多么大的风险与苦辛啊。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