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作者:王敬瑞    更新:2021-12-04 03:06
  正确运用权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带动力。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根据恩格斯的论断,权力实际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权力具有强制性,是强加的,必须服从的,否则就会有直接间接的或大或小的后果。二是权力又是一种力量或一种能力,即支配、控制或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先说权力的强制力量。强制的先决条件是掌权者必须有能力制裁属下的不服从行为。强制的优点在于能非常迅速地实施计划,因为不需要与施权对象有过多的纠缠。强制当然令人不愉快,但却简单易行,避免拖拖拉拉。使用强制办法,是一个领导者权力力量的充分体现。运用强制办法,要注意把握两点:强调别无选择;同时让对方体面地接受安排。如果流露出一点有商量余地的意思,你就输了。当然让部下保住面子也同样重要,像强迫调动可以被称作暂时借用,强迫停职可以对外宣称是因健康原因自动辞职等等。只要可能,要尽量把反面因素的影响淡化,增加正面因素。强制力是一个领导者权力力量的集中体现,被领导者害怕因拒绝服从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不得不服从。
  再说权力的支配力量。支配力量是权力的专制,支配和权力几乎是同一语,有支配就有权力,有权力同时就有支配。支配的目的是左右被支配者的意志,使其按照权力主体的意志去行动。支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又不是处处都表现出强制性。例如,上级领导告诉下级人员应该怎样做,这是一种支配。另一种更重要的支配是上级可以支配下级人员干什么工作、受什么奖励,以及受什么惩罚。在这种支配关系中,下级人员有的愿意接受,有的不愿意接受,但下级必须服从,没有其它方案可以选择。因此,支配同样有强制力包含其中,对不服从者,有的虽不能马上实施强制,但迟早要想办法加以制裁。这就是支配的严厉性。
  综上所述,权力是一种特殊力量,其特殊性在于具有强制力、支配力,其核心是左右被支配者的意志。
  能 力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可见领导者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领导者威望的树立,不仅与其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其能力素质也直接相关。那些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较好,而能力素质差的“无能的好人”,是难以树立其领导威望的。
  成功的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了超群的领导才能,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和信任,同时也能受到下属的佩服和拥护。这样,领导者的威望就会逐步树立起来。在工作中就会一呼百应,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地在你的领导下工作,这样,支持者就会越来越多。缺乏能力的领导者,工作业绩不佳,上司不太满意;而下属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他还强,不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无能者领导有能者,自然就树立不起领导的威望,而且也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者。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在我党、我国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不仅在于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在于他具有超凡卓绝的领导才能。
  在遵义会议以前的长期革命斗争中,陈独秀、王明都曾领导过我党的革命斗争。但是他们都不具备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战略头脑,不具备团结全党同志走向胜利的统帅能力,所以先后犯了右和“左”的错误,导致了革命斗争的多次失败,把党引向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正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他团结全党同志和人民群众,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出不同的斗争策略,把革命一步一步地引向了胜利。例如: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制定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作战方针,赢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而李德的阵地战,则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惨败。
  凡是走上领导岗位,担当一定职务的领导者,肯定有他自身的优势。领导能力应与领导者的职务高低相适应,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同时,领导能力对领导者的影响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导者的能力与影响力成正比关系,能力高,其影响力就大;能力低,其影响力就小。
  权威来自四种力(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评价一个领导者,人们并不在乎他的职务高低和官衔大小,关注的是这个领导者能力的高低,议论的是他是否是一个能干实干的领导,看重的是其能否给一方百姓造福。一个能力较强又干出实绩的领导者,就会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人气就旺,就会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敬佩。可见,领导能力在领导者影响力的形成中起巨大的催化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到位,在下属或群众中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磁力,吸引他们自觉接受领导者的号召和指挥。
  魅 力
  一个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一个好官必定是好人。因为好官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领导者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领导者的品格、素质、知识等,来自于自身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产生权威。
  人格魅力取决于德。常言道,德高方能孚众。领导者依靠德可以树立威信。德,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德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政治上坚强可靠,坚决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大胆开拓;二是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为人师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能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袭;三是思想作风优良,为人正派,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甚至道德败坏,行为不轨,这样的领导即使才华出众,也会被群众唾弃。
  人格魅力取决于廉。廉就是清正廉明,就是廉洁自律。提起廉洁,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包公、海瑞、于成龙这些古代清官,他们清正为官,被人千古称颂。共产党人中也有许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干部,比如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自古以来,公正无私、不贪不占的官员,由于品行端正,高风亮节,最能使人产生崇敬之感。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在变化万千的商品社会中,只有守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堂堂正正地挺起腰杆来做人、做事、做官,也才能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办起事来一呼百应。
  人格魅力取决于信。信即信用,即古人讲的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办事一定要严守信用,不食言,更不能吹牛、撒谎。具体说,就是说话一定要承担责任,说了就要算数,信守诺言;对做不到的事情决不许诺。只要许诺,就一定要兑现;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说绝,而应留有余地;对下级、同级要诚实、坦率,一是一,二是二,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行必果,就是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办事、解决问题一定要有结果。要么不办,要办就一定办得漂漂亮亮,不能说了不算,定了不办,或者办事虎头蛇尾,这样必然失信于民。
  人格魅力取决于勤。勤政是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一个领导者只有做到勤政,才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才会在群众中树立威望。勤政就要做到尽心、尽力、尽责。尽心就是把心思全部用到工作上,不操闲心,专心致志地对待工作。尽力就是竭尽全力地抓工作,不偷懒,舍得卖力,实干苦干,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尽责就是领导者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要把自己的全部心神、全部精力、全部知识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情感力
  情感是领导与部下之间架起的心灵桥梁。领导者要学会“感情投资”,感情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不仅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存在着感情上的相互影响。领导与部下的接触,就是感情交流的过程。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包括满足部下某方面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使被领导者乐于接受和愿意接受领导者的调遣,产生“士为知己者用”的心理效应。人们常说“通情达理”,达理往往以通情为前提。反之,感情对立,纵使有千番道理,万条依据,也难以让人心情舒畅地接受。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同样一句话或同是一个意见,由于表达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往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