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作者:高阳    更新:2021-12-03 12:43
  “原来这样叫吃红蛋!哈、哈,一定,一定,一定请各位吃红蛋。”
  呼韩邪乐不可皮,笑得胡须飞张,声震屋瓦。客人也笑,有的是陪着他笑,有的是觉得他傻态可掬,不由得笑了。
  笑声中出现了一个人,令人注目,是毛延寿。
  “毛延寿为列公上寿。”
  他的态度从容得很,从侍者手里取过一爵酒,缓步上前,首先奉敬的是匡衡,而就当快走到席前时,呼韩邪突然出了声音:“石中书,”他是突然想起的神态:“我们说件事,这老毛我要把他带走。”
  此言一出,举座动容。毛延寿却会做作,三角眼几乎睁圆了。大出意外与困惑不知所措的神情却摆在脸上。
  “单于,”石显还怕听错了,特意问一句:“你是说要把毛延寿带走?”
  “对,那天在上林苑,我没有看得太清楚,如果不把老毛带在身边,我就不知道送来的是不是真昭君?”呼韩邪紧接着又说:“石中书,你请放心,等长公主一到,我打发他跟送亲的人,一起回来。”
  “噢,噢,原来如此!”石显慢吞吞地回答,借此筹思对策。他在想:只要毛延寿肯合作,带走不妨。这样想着,眼角不由得瞄到毛延寿脸上。
  毛延寿却很沉着的,脸上隐隐有跃跃欲试之色,在石显看来颇似有借此建功之意。这就比较好办了,石显徐徐答说:“单于要带毛延寿走,如今他不是宫廷的画工,连皇上都不须奏闻,无非加发一道关符,方便得很。不过,毛延寿你自己的意思如何?”
  “全凭相爷作主。”
  “我怎么作你的主!你自己决定。”
  “我?”毛延寿使个眼色:“现在没有差使,闲人一个,如果相爷肯发关符,我落得去玩一趟,过两个月跟送亲的差官一起回来。”
  “好!关符我一定给你。”
  “多谢石中书,”呼韩邪接口:“这样就很圆满了。”
  因为有此一段友谊的表现,席间十分热闹。不过石显总像有桩心事在心头。当夜不便作处置,第二天一早,把史衡之找来商量。
  “你看,该不该放毛延寿去?”
  “相爷不是答应呼韩邪了吗?”
  “答应的事可以不算,另外想法子搪塞。”石显说道:“他去有利有弊,你看如何?”
  史衡之受了呼韩邪一方价值不菲的美玉,自然向着外人,不过他的说法很聪明。
  “好在毛延寿的‘命根子’在相爷手里。”对于毛延寿的去留,虽未明白表示意见,但意思已很清楚,认为不妨让毛延寿跟了呼韩邪去。石显本没有这样的想法,此刻听了史衡之的话,决定维持诺言,随即进宫面奏。
  皇帝的第一心愿是能够留下昭君,其次才是杀毛延寿。
  如今第一心愿已可达成,而况将来还可以治毛延寿的罪,所以对石显的奏报,颇为满意,很夸奖了他一番。然后,兴匆匆地亲自将这个好消息去告诉昭君。
  昭君的心情很复杂,有些没来由的不安,也有些对韩文抱歉的感觉,当然更多的是兴奋——想到能够长伴君王,得遂始愿,亦不免在欣喜之外。还有好事多磨的感慨。
  “呼韩邪在上林苑窥探过,本觉得韩文也是美人,如果不是毛延寿,又何致于有此波折?如今也不必去提它了!昭君,”
  皇帝很起劲地说:“等韩文一动身,我立刻就封你为妃子。你喜欢用那个名字做名号?”
  “昭君不知道,只要,”她道出了心声:“能够光明正大地侍奉皇上就好。”
  “光明正大?”皇帝想了一会。点点头说:“我自有道理。将来的名号一定让你满意。”
  “多谢皇上。”昭君提出一个要求:“请示皇上,可否准昭君去看一看韩文?”
  “可以,可以!也是应该的。明天我就派周祥送你去。”
  姊妹相见,离情潮涌,执手私语,到了应该回宫的时候,犹自依依不舍。
  “二姊,你请吧!”反是韩文催促:“回去晚了,许多不便。”
  “不要紧,我再坐坐。”昭君从手腕上捋下一只绿镯子,递了过去:“三妹,这只镯子你戴着!”
  “不,不!”韩文双手推拒:“二姊镯子是一对,拆散了不好。”
  “我们姊妹不是拆散了吗?”昭君指着另一只手上所戴的玉镯,“这一只,是母亲给我的,亲情所奇,不便奉赠。送你的这一只,原是皇上所赐,我已跟皇上奏过,准我转赠。三妹,你不必客气!此去风尘仆仆,万里荒凉,三妹为我受苦,实在于心不安。区区微物,亦说不上报答,只不过见物如见人而已。”
  “既是二姊这样说,我就觍颜拜受了。”
  于是昭君拉过韩文的手来,亲自替她将镯子戴上,眼泪却忍不住一阵阵流,滴在镯子上,显得玉色格外鲜艳。
  韩文当然也很伤心,不过比昭君来得坚强,所以反而劝慰:“二姊,你不必为我难过,我觉得能够这样,总强似在后宫埋没。”
  “三妹,你能够这样想,我很安慰,你尽管放心去吧,我自会提醒皇上,格外派人照应伯父、伯母。”
  “多谢二姊!”韩文又说:“还有大姊、四妹。”
  “这更不用你惦念,我自会就近照应。三妹,塞外严寒,你的身子并不算好,千万自己保重。”
  “是,我知道。”
  正谈到这里,周祥在门外大声喊道:“要事面禀。”
  确是要事,慈寿宫派人来通知,太后召见昭君及韩文。
  当着皇帝、皇后、冯婕妤、昭君的面,太后问韩文道:“我问你,你是不是心甘情愿代替昭君远嫁塞外?”
  “是!”韩文毫不含糊地说:“回奏皇太后,韩文心甘情愿。”
  “我可再提醒你,如果嫁过去以后,日子过得不如意,有怨言了,或者平时语言不当了,泄漏了真相,这,”太后神色凛然地说:“这可不是儿戏之事。”
  “皇太后请释慈怀,韩文此去,一切利害关系,都已彻头彻尾想过,决不敢丝毫疏忽,贻患国家。”
  “好,好——”太后颇为嘉许:“果能深明大义!”
  “多谢皇太后夸奖。”
  “皇帝,”太后突然提高了声音喊。
  “臣儿在!”
  “从今天起,”太后指着韩文说:“她就是王昭君。”
  “是的,”
  “从今天起,她就是宁胡长公主。”
  “正是。”
  “那么她呢?”太后指向昭君:“不但封号没有了,连姓名都没有了。”
  皇帝一愣,旋即欣然,“回奏母后,”他说:“还是有名有姓了,姓王名嫱。”
  “恢复了本名也好。”
  “再回奏母后、儿臣要封王嫱为‘明妃’。请母后赐准。”
  此言一出,自太后以下,脸上都浮起一层难以言喻的表情,除却皇帝与昭君以外,其余的人的感觉,大致相同,骤听之下,似乎意外;细想一想,势所必然。
  虽说势所必然,到底要奉了懿旨,才能作数,所以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老太后脸上,唯一的例外是昭君。低着头是悚恐待命的模样。
  就这一副近乎悚恐的神态,使得太后于心不忍。本来民间佳丽,一经选入后宫,人人都有被封为妃嫔的资格,太后是没有理由不准的。她此刻踌躇的是,妃子的名位高于婕妤。昭君后来居上,对冯婕妤一说,似乎委屈了些。欲求公平,不是抑此,便是扬彼。太后想了一会,决定做一件大欢喜之事。
  “皇帝!”她喊。
  “臣儿在。”皇帝不免紧张了,一面答应,一面偷觑太后。
  “准封王嫱为明妃。”
  “是!”皇帝响亮地答应。
  “不过,冯婕妤亦该晋封了。”
  “是!是!臣儿遵懿旨。”皇帝欣然乐从,接着转脸喊道:“明妃!”
  昭君茫然不省,还是韩文轻轻推了她一下,方始憬悟,急忙敛手答应:“臣妾在。”
  “还不快向太后谢恩?”
  “是!”昭君整一整襟袂,盈盈下拜:“臣妾叩谢太后。”
  太后少不得有一番勉尽妇职,辅助皇后善事皇帝的勉励之词。接着又指示昭君以大礼参见皇后,并与冯婕妤见了礼。
  昭君尊称她为“姐姐”。
  然后,太后赐宴,除了皇后的态度,略见淡漠以外,慈寿宫中倒是笑语喧哗,很热闹了一阵。王昭君 >> 王昭君 14
  王昭君 14
  经过彻夜的考虑,史衡之终于作了大胆的决定。
  于是,刚刚出了雁门关的呼韩邪,便已知道昭君已被封为明妃,移居与未央宫有木桥相连的建章宫。册封典礼,定在宁胡长公主与呼韩邪成了嘉礼以后举行。
  信是胡里图事先的安排,由在汉地经商多年的,精通汉语的“胡贾”专程送到的。同时还有史衡之的口信,只能他给呼韩邪写信,呼韩邪不能写信给他,显然的,这是为了保密免祸。
  “怎么办?”呼韩邪向毛延寿问计。
  “要看单于的意思。”毛延寿答说:“我早就说过,一离了虎口,就是单于狠了。”
  “对!”呼韩邪勃然作色,抚刀而起:“我的气受够了。得好好发兵找石显算帐!”
  “单于,单于,”胡里图比较识大体,急忙劝阻:“不必生气,不必生气。”
  “哼!你的气量倒大。”
  由此开始。呼韩邪拿胡里图出气,发了好大一顿牢骚,胡里图逆来顺受,不发一声。毛延寿少不得作个和事佬,从中解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