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俄] H·列昂诺夫 更新:2021-11-29 04:00
上一年级时小家伙学习成绩优良,后来差一些,但中学总算顺利地毕了业。违法的事嘛,无非是常见的男孩子打架,以及在附近的电影院倒卖几张电影票。总的来说,小家伙并无任何劣根决定他定会成为一名怙恶不梭的刑事罪犯。年龄一到,兵役局便把他送去当兵。
可是一到部队,一切都翻了个个儿。当时家长制尚未完全盛行,但老兵对新兵十分苛刻。伊万自己也没有料到他养成了强硬的个性,跟别人打了几架,被关了禁闭。从禁闭室一出来他就碰上了中士,他就是由于跟这人打架蹲禁闭的。中士带着一个哥儿们迎候伊万·彼得罗夫,想好好教训教训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是活该出事,有个机械师就在离他们会面不远的地方修汽车。伊万从工具箱里抓起一把扳手就把中士的头砸了个窟窿。事情要是能压一压,伊万再关关禁闭也就罢了。没想到中士是参谋部上校的儿子,于是这个“屡教不改的流氓”被送上法庭。伊万·西多罗维奇·彼得罗夫被从严判处五年徒刑。
描写监狱和集中营的书多如牛毛,我们这篇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新奇重大的事件发生。小伙子身强力壮,独立不羁,在劳改营里并未被人踩在脚下;牢里的盗窃犯虽未把他看成自己人,对他却另眼相看,这件事也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窃贼们需要人手,而在政治指导员看来,劳改的人不过是扔掉的烟头。
对伊万特别看重的是一个贼头儿,外号老耄。他“掌管”着监狱里的犯人,自己犯的罪是杀人和越狱,跟伊万一样,老耄在这里还要熬上五年。他很快就看中了新囚犯的性格,看中了他天生聪明和有力气,在危急情况下能随机应变。老耄十分赏识小伙子,认为他性格刚毅,他被判刑是事出偶然,劳改营的管教人员对当兵的打过架这种事不会在意。此外,伊万天生沉默寡言,讲起话来一口纯正的俄语,没有用花纹文身,几乎不用脏话骂人,讲话时甚至还能来上两句英语。老刑事犯称伊万是个“千金难买的娃娃”,在行为举止上认为只消稍微教一教他,便可成为一名极为难得的帮手。
老耄比伊万早一个月获释。按照商定的计划,他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等候他的教子,同时到锯木厂当帮工。他给几个贼头儿写了信,请他们来商议一番,因为他本人受到限制,不敢贸然前往莫斯科,必须首先弄到扎扎实实的证件。
伊万·彼得罗夫出狱后来到这里,一句话也没问,在锯木厂安置下来,开始拼命干活。随后老耄的老朋友也一个个来了。他们对伊万怀有戒心,不当着他的面谈什么。假如这些饱经世故的罪犯知道这个年轻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们会干脆把这个放肆的小子除掉。
伊万内心里简直憎恨所有的人:既恨窃贼也恨管教人员,还有那些关在带刺的铁丝网里面、为了几个小钱从早到晚拼命干活的人。他不喝酒不抽烟,用大车车轴做杠铃来锻炼体力。他在吃饭、睡觉和工作之余总是一连几个小时冥思苦想,寻求摆脱目前处境的出路。他希望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独立自主而又有钱的人。他年纪不大却读过很多书,记住了很多东西。然而不论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采金者还是基度山伯爵都显然不适合今天的现实,不能作为他的榜样。
小伙子对他的师傅十分鄙视,一见到他那帮朋友,伊万心里就明白了:这帮人逍遥法外是暂时的。伊万经过长期思考得出结论:他得跟最强有力的国家机关——克格勃取得联系。他十分清楚他根本当不了侦查员,他的经历使他不够资格,再说还得精通几门外语。尽管书籍和电影对“隐蔽战线”英雄们的描写高尚而又精彩,但伊万这小伙子颇为机灵,他猜想秘密组织里也有另外一类人,他们不带洁白手套,不上电影镜头,也不需要勋章。就连克格勃也很难挑选到优秀的专门人才来干这种工作。他,伊万·彼得罗夫,认为自己是个完全合适的人选,就连他有前科这一点也可能成为一个长处。
他一直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应该设法进入有关人士的视野。
伊万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样,在生活中碰上的筹码有时黑暗,有时光明。老耄那一帮刑事犯带上小伙子,从农村转到一个小县城。他们证件齐全,没有任何作案记录。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站岗的民警,打听列宁街在什么地方。每个城镇只要超过十幢房屋,就一定有一条街叫这个名字。
光阴荏苒,春去夏来,得脱下棉衣,扔掉集中营的靴子了。老耄的朋友们很不情愿地给伊万买了一条裤子、一件褪了色的茄克衫,这种茄克衫是在离俄罗斯很远的地方制造、又一路步行运来的,衣服上的外文字已经磨掉了,但远方产品的优雅样式则保留下来。旧旅游鞋即使在莫斯科也有人穿,伊万的衣着可以说十分时髦。隆起的双肩,短短的发型,懒洋洋的举止和无动于中的眼神——这些加在一起,使他活像俄罗斯刚刚出现的一种人物类型:年轻的生意人,恐吓勒索分子,土匪强盗,这几种人在八十年代末混淆在一起了。诚然,他还缺一辆似乎停在附近街角的进口轿车和装在口袋里、用橡皮筋扎成一叠的美元,但就其他方面而言,伊万的外貌都跟这类人物相符。
几个“老家伙”又在开会协商,把小伙子从屋子里赶了出来。伊万拖着双腿正在中心大街上漫步而行,突然觉得有人拉住他的一只手。那不是民警抓人的动作,再说只有一边的手被拉住。伊万的反应十分镇静,他毫不紧张,看了跟他并排而行的那个陌生男人一眼。那人三十出头,衣着是首都样式,名贵而不鲜艳,个子比伊万稍高,脸上不动声色,那是侦缉人员特有的脸神。
“我的证件没有一点毛病,”伊万并未停步,说道。
“我知道,伊万·西多罗维奇,”那人露出一副笑容答道,“想跟您谈谈,哈扎诺夫中校认为您为人稳重而又明智。”
哈扎诺夫中校是伊万不久前从那儿获释的那个集中营的副营长。跟所有监狱、劳改营的侦缉人员一样,哈扎诺夫的外号叫“干亲家”。他招募犯人,对集中营进行监听,及时防止越狱和流血争斗,有时成功,也有时迟了一步。哈扎诺夫一年多以前跟伊万谈过话,试图劝说他进行合作,但遭到断然拒绝,就再也没有找过他。伊万·彼得罗夫并不知道中校把他的情况记入一个特殊的记事本,不时把它拿给前克格勃的同行们看看。此外,哈扎诺夫还在伊万·彼得罗夫身边安插了一个耳目,因此对这名犯人十分了解,认为他很有前途。犯人在获释时有时会进入联邦安全委员会的情报网,每招到一名犯人都算是哈扎诺夫的功劳,有助于他晋级提升。这实际上是一种徒劳无益的工作,因为反间谍机关从刑满释放人员中招募间谍的数量极少。获释人员是些极不坚定的分子,他们很容易犯罪,而且惯于要两面手腕。
在路上拦住伊万的那位大尉并不相信面临的这场谈话能够成功,他只不过是在执行一项常规任务,为的是谈完话写个报告,说是已经跟那人见了面,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伊万·西多罗维奇,咱们上寒舍去,外面又冷又潮,”那侦缉人员说。
“你干吗在大庭广众中拉着我,有人看着呐,”伊万冷静地说着,从口袋里掏出火柴。他虽然不抽烟,但身上总带着火柴,等大尉掏出烟来,他便给大尉点了火。“你往前走吧,我跟着你。”
大尉受不了他讲话的这种态度,本想发作,但还是决定忍一忍,看看这次会面有什么结果。
他设立秘密联络点的那幢楼房就在这个街区。大尉头也不回,径直登上二楼,打开门锁,伊万在他背后轻轻一推,一下子把他推进屋里。
“你们是在什么学校受的训呀?”伊万跟了进来,随手把门锁上。“你对我那些朋友感兴趣?那么干亲家哈扎诺夫应该事先提醒你,哪怕是一文不值的同伙我也不会出卖。”
“你喝茶吗?我知道你不喝酒。”大尉说着打开电炉,放上茶壶。
伊万在破旧的安乐椅上坐下来,更加仔细地看了看主人。他的外表不像个警察,工作作风则像个普通的管段民警。
“好吧,我根本不想谈你的朋友,”主人开始摆放茶具。“你提到他们是白提的。你给我们帮帮忙,我们不会亏待你。”
“这是空话,”伊万答道,“你既然跟干亲家谈过我的事,那么你也知道老耄这个人。他是个贼头,他的朋友们也一样。我对他们来说是个外人,他们老于世故,口封得很紧,因此我一无所知。就算知道我也不会说出来,您这位尊敬的长官找错人了。离这儿不远有个‘艺术’电影院,那儿正在放映《锁在一条铁链上的人》。我喜欢看电影,我马上去那儿。总之咱们东扯西拉,白白浪费一个小时了。您说说您要什么,咱们三言两语讲完拉倒。照我看,您是犯了过失被发配到这儿来,悠闲得无聊才干些莫名其妙的事。”
“哪儿来的这套文明语言?”大尉把面包和一盘切好的香肠往伊万跟前挪了一下。
“我读过《莫伊多蒂尔》①那本书。别东扯西拉了,您说吧,找我干什么?”
①苏俄作家科·伊·丘科夫斯基(1882—1969)所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莫伊多蒂尔”字面意思是“洗得干干净净”。
“打算去莫斯科吗?”
“就问这个?我在那儿出生,我好像还有间房子在那儿。”
可是一到部队,一切都翻了个个儿。当时家长制尚未完全盛行,但老兵对新兵十分苛刻。伊万自己也没有料到他养成了强硬的个性,跟别人打了几架,被关了禁闭。从禁闭室一出来他就碰上了中士,他就是由于跟这人打架蹲禁闭的。中士带着一个哥儿们迎候伊万·彼得罗夫,想好好教训教训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是活该出事,有个机械师就在离他们会面不远的地方修汽车。伊万从工具箱里抓起一把扳手就把中士的头砸了个窟窿。事情要是能压一压,伊万再关关禁闭也就罢了。没想到中士是参谋部上校的儿子,于是这个“屡教不改的流氓”被送上法庭。伊万·西多罗维奇·彼得罗夫被从严判处五年徒刑。
描写监狱和集中营的书多如牛毛,我们这篇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新奇重大的事件发生。小伙子身强力壮,独立不羁,在劳改营里并未被人踩在脚下;牢里的盗窃犯虽未把他看成自己人,对他却另眼相看,这件事也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窃贼们需要人手,而在政治指导员看来,劳改的人不过是扔掉的烟头。
对伊万特别看重的是一个贼头儿,外号老耄。他“掌管”着监狱里的犯人,自己犯的罪是杀人和越狱,跟伊万一样,老耄在这里还要熬上五年。他很快就看中了新囚犯的性格,看中了他天生聪明和有力气,在危急情况下能随机应变。老耄十分赏识小伙子,认为他性格刚毅,他被判刑是事出偶然,劳改营的管教人员对当兵的打过架这种事不会在意。此外,伊万天生沉默寡言,讲起话来一口纯正的俄语,没有用花纹文身,几乎不用脏话骂人,讲话时甚至还能来上两句英语。老刑事犯称伊万是个“千金难买的娃娃”,在行为举止上认为只消稍微教一教他,便可成为一名极为难得的帮手。
老耄比伊万早一个月获释。按照商定的计划,他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等候他的教子,同时到锯木厂当帮工。他给几个贼头儿写了信,请他们来商议一番,因为他本人受到限制,不敢贸然前往莫斯科,必须首先弄到扎扎实实的证件。
伊万·彼得罗夫出狱后来到这里,一句话也没问,在锯木厂安置下来,开始拼命干活。随后老耄的老朋友也一个个来了。他们对伊万怀有戒心,不当着他的面谈什么。假如这些饱经世故的罪犯知道这个年轻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们会干脆把这个放肆的小子除掉。
伊万内心里简直憎恨所有的人:既恨窃贼也恨管教人员,还有那些关在带刺的铁丝网里面、为了几个小钱从早到晚拼命干活的人。他不喝酒不抽烟,用大车车轴做杠铃来锻炼体力。他在吃饭、睡觉和工作之余总是一连几个小时冥思苦想,寻求摆脱目前处境的出路。他希望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独立自主而又有钱的人。他年纪不大却读过很多书,记住了很多东西。然而不论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采金者还是基度山伯爵都显然不适合今天的现实,不能作为他的榜样。
小伙子对他的师傅十分鄙视,一见到他那帮朋友,伊万心里就明白了:这帮人逍遥法外是暂时的。伊万经过长期思考得出结论:他得跟最强有力的国家机关——克格勃取得联系。他十分清楚他根本当不了侦查员,他的经历使他不够资格,再说还得精通几门外语。尽管书籍和电影对“隐蔽战线”英雄们的描写高尚而又精彩,但伊万这小伙子颇为机灵,他猜想秘密组织里也有另外一类人,他们不带洁白手套,不上电影镜头,也不需要勋章。就连克格勃也很难挑选到优秀的专门人才来干这种工作。他,伊万·彼得罗夫,认为自己是个完全合适的人选,就连他有前科这一点也可能成为一个长处。
他一直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应该设法进入有关人士的视野。
伊万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样,在生活中碰上的筹码有时黑暗,有时光明。老耄那一帮刑事犯带上小伙子,从农村转到一个小县城。他们证件齐全,没有任何作案记录。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站岗的民警,打听列宁街在什么地方。每个城镇只要超过十幢房屋,就一定有一条街叫这个名字。
光阴荏苒,春去夏来,得脱下棉衣,扔掉集中营的靴子了。老耄的朋友们很不情愿地给伊万买了一条裤子、一件褪了色的茄克衫,这种茄克衫是在离俄罗斯很远的地方制造、又一路步行运来的,衣服上的外文字已经磨掉了,但远方产品的优雅样式则保留下来。旧旅游鞋即使在莫斯科也有人穿,伊万的衣着可以说十分时髦。隆起的双肩,短短的发型,懒洋洋的举止和无动于中的眼神——这些加在一起,使他活像俄罗斯刚刚出现的一种人物类型:年轻的生意人,恐吓勒索分子,土匪强盗,这几种人在八十年代末混淆在一起了。诚然,他还缺一辆似乎停在附近街角的进口轿车和装在口袋里、用橡皮筋扎成一叠的美元,但就其他方面而言,伊万的外貌都跟这类人物相符。
几个“老家伙”又在开会协商,把小伙子从屋子里赶了出来。伊万拖着双腿正在中心大街上漫步而行,突然觉得有人拉住他的一只手。那不是民警抓人的动作,再说只有一边的手被拉住。伊万的反应十分镇静,他毫不紧张,看了跟他并排而行的那个陌生男人一眼。那人三十出头,衣着是首都样式,名贵而不鲜艳,个子比伊万稍高,脸上不动声色,那是侦缉人员特有的脸神。
“我的证件没有一点毛病,”伊万并未停步,说道。
“我知道,伊万·西多罗维奇,”那人露出一副笑容答道,“想跟您谈谈,哈扎诺夫中校认为您为人稳重而又明智。”
哈扎诺夫中校是伊万不久前从那儿获释的那个集中营的副营长。跟所有监狱、劳改营的侦缉人员一样,哈扎诺夫的外号叫“干亲家”。他招募犯人,对集中营进行监听,及时防止越狱和流血争斗,有时成功,也有时迟了一步。哈扎诺夫一年多以前跟伊万谈过话,试图劝说他进行合作,但遭到断然拒绝,就再也没有找过他。伊万·彼得罗夫并不知道中校把他的情况记入一个特殊的记事本,不时把它拿给前克格勃的同行们看看。此外,哈扎诺夫还在伊万·彼得罗夫身边安插了一个耳目,因此对这名犯人十分了解,认为他很有前途。犯人在获释时有时会进入联邦安全委员会的情报网,每招到一名犯人都算是哈扎诺夫的功劳,有助于他晋级提升。这实际上是一种徒劳无益的工作,因为反间谍机关从刑满释放人员中招募间谍的数量极少。获释人员是些极不坚定的分子,他们很容易犯罪,而且惯于要两面手腕。
在路上拦住伊万的那位大尉并不相信面临的这场谈话能够成功,他只不过是在执行一项常规任务,为的是谈完话写个报告,说是已经跟那人见了面,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伊万·西多罗维奇,咱们上寒舍去,外面又冷又潮,”那侦缉人员说。
“你干吗在大庭广众中拉着我,有人看着呐,”伊万冷静地说着,从口袋里掏出火柴。他虽然不抽烟,但身上总带着火柴,等大尉掏出烟来,他便给大尉点了火。“你往前走吧,我跟着你。”
大尉受不了他讲话的这种态度,本想发作,但还是决定忍一忍,看看这次会面有什么结果。
他设立秘密联络点的那幢楼房就在这个街区。大尉头也不回,径直登上二楼,打开门锁,伊万在他背后轻轻一推,一下子把他推进屋里。
“你们是在什么学校受的训呀?”伊万跟了进来,随手把门锁上。“你对我那些朋友感兴趣?那么干亲家哈扎诺夫应该事先提醒你,哪怕是一文不值的同伙我也不会出卖。”
“你喝茶吗?我知道你不喝酒。”大尉说着打开电炉,放上茶壶。
伊万在破旧的安乐椅上坐下来,更加仔细地看了看主人。他的外表不像个警察,工作作风则像个普通的管段民警。
“好吧,我根本不想谈你的朋友,”主人开始摆放茶具。“你提到他们是白提的。你给我们帮帮忙,我们不会亏待你。”
“这是空话,”伊万答道,“你既然跟干亲家谈过我的事,那么你也知道老耄这个人。他是个贼头,他的朋友们也一样。我对他们来说是个外人,他们老于世故,口封得很紧,因此我一无所知。就算知道我也不会说出来,您这位尊敬的长官找错人了。离这儿不远有个‘艺术’电影院,那儿正在放映《锁在一条铁链上的人》。我喜欢看电影,我马上去那儿。总之咱们东扯西拉,白白浪费一个小时了。您说说您要什么,咱们三言两语讲完拉倒。照我看,您是犯了过失被发配到这儿来,悠闲得无聊才干些莫名其妙的事。”
“哪儿来的这套文明语言?”大尉把面包和一盘切好的香肠往伊万跟前挪了一下。
“我读过《莫伊多蒂尔》①那本书。别东扯西拉了,您说吧,找我干什么?”
①苏俄作家科·伊·丘科夫斯基(1882—1969)所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莫伊多蒂尔”字面意思是“洗得干干净净”。
“打算去莫斯科吗?”
“就问这个?我在那儿出生,我好像还有间房子在那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