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如果是全家人来当然更合算。那天我正赶上从多佛尔港来的一家人在此下榻,这家10岁的小女儿像导游一样,热情地带我上上下下地参观,还给我表演怎么用那些原始的洗衣器和绞衣器——原来这就是劳伦斯作品中提到的那个时代的时髦工具,可以用来洗厚厚的地毯并轻易地将地毯绞干。我问小姑娘的父亲,他们全家人住在这儿是不是自己做饭,他回答说:为了保护故居,这里的厨房是不允许做饭的,因此不提供餐饮,旅客吃饭要到镇上的餐馆去。
值得一提的是,劳伦斯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有家乡实景的原型,而且这些原型都列入了劳伦斯故乡的文物保护工程加以悉心保护和开发,并对游客开放,在这儿,走上几步就能发现一块与劳伦斯有关的牌子。劳伦斯故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文学博物馆了。所以住在“儿子与情人”旅馆,还方便人们步行游览与劳伦斯有关的许多纪念地,住“儿子与情人”旅馆,实在比住在城里的旅馆要实惠并有意义得多。
第三部分莫扎特住在粮食街9 号缅怀寄予衣冠冢名作流芳后世人汪莉奥地利萨尔茨堡素有“音乐艺术中心”和“北方罗马”之称。游客到此必去著名的粮食街9 号,那里有一幢显眼的6 层金黄色建筑。建筑上有巨大的红白条相间的奥地利国旗悬垂着,显示出与众不同。粮食街9 号是“萨尔茨堡最伟大的儿子”沃尔夫冈·莫扎特的诞生地。
这是一幢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顺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一股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为了尽量维持原貌,萨尔茨堡市政府并没有对这幢房子进行任何改造,只是做了必要的维修和维护。低矮的房间,逼仄的走道,局促的天井,吱吱作响的木门,这一切将人们带回18世纪中叶欧洲市井生活的氛围中。
1756年1 月,莫扎特出生在这幢房子的4 楼。现在,这里已经变成莫扎特纪念馆。当初莫扎特一家居住过的几间不大的屋子里,陈列着一些简单的家具、莫扎特家族的简介、莫扎特写的乐谱手稿、书信、还有他亲自设计的几部著名歌剧的微缩舞台布景。展品里还珍藏有莫扎特的一缕金色头发。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当属莫扎特用过的第一把小提琴和第一架钢琴。
莫扎特与海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起,被誉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三大鼻祖。莫扎特对海顿和贝多芬都有影响。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特·莫扎特曾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他与大主教管家的女儿结婚后,夫妇俩共生养了7 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小莫扎特和年长他5 岁的姐姐玛丽安娜。身为乐师的父亲很早就开始培养姐弟俩。在粮食街9 号的这幢楼里,小莫扎特的音乐天分开始显露出来。3 岁的时候,小莫扎特就会弹琴,5 岁时创作第一首曲子。关于他的第一次作曲,还有一段传说。
当时,莫扎特的父亲为大主教作了一首曲子,让莫扎特将乐谱送到河对岸的大主教那里。但小莫扎特年幼贪玩,过河的时候不慎将乐谱掉进河里。河水很快就将乐谱冲走了。小莫扎特怕回家挨呲儿,只好拿来纸笔匆匆摹仿父亲的风格作了一首曲子给大主教送去。直到真演奏那天父亲才发现,这首曲子并非自己所作。正是这首曲子让父亲发现了儿子有作曲天赋。从此,父亲开始全力培养莫扎特。
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同时也让他接触到当时欧洲最精湛的音乐艺术,莫扎特的父亲辞去了宫廷乐师的职务,带着姐弟俩在欧洲四处巡演。
6 岁的时候,有“音乐神童”美誉的莫扎特被带进维也纳美泉宫,为当时的女皇弹奏钢琴。此后的10年中,他们先后到过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法王路易十五和英王乔治三世都听过他的演奏。这些旅行演出十分成功,对日后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在创作风格上最有鲜明特色的作曲家。年少的莫扎特获得罗马教皇授予的“金马刺骑士”称号。
18世纪的萨尔茨堡政教合一,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大主教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统治者。1773年,莫扎特一家结束巡演回到萨尔茨堡,莫扎特不得不步父亲的后尘,成为一名宫廷乐师,服务于大主教。在当时的奥地利,一名音乐家只靠演奏或卖曲子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莫扎特在长期的旅行演出生活中养成了自由独立的性格,而且,由于一直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他清高自傲,蔑视权贵。这些使莫扎特和大主教的矛盾日益激化。1781年1 月,莫扎特为歌剧《伊多梅纽斯》首演前往慕尼黑。这时,大主教召莫扎特随其一道赴维也纳,莫扎特没有理会。于是,大主教盛怒之下解除了莫扎特宫廷乐队首席小提琴师和管风琴师的职务。从此,莫扎特与大主教正式决裂。
为了谋生,25岁的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在维也纳,莫扎特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这1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莫扎特的作品表现民主和自由,洋溢着明快、乐观的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表现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10年间,莫扎特创作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几部歌剧如《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最著名的几首交响曲。与辉煌的成就相比,莫扎特的生活却日益贫困。靠卖曲子挣的钱不足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频繁搬家,居无定所,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1791年12月,年仅36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第二天,他的遗体被送往一个不知名的贫民公墓草草埋葬。
莫扎特去世前,曾受匿名人委托创作一首《安魂曲》,曲子尚未完成,他便溘然长逝。由于当初莫扎特的遗体被草草埋葬,以至于多年以后,奥地利政府将所有大音乐家的墓地都迁往维也纳中央公墓的时候,人们找不到莫扎特的尸骨,只好给他修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占据了整个音乐家墓地的中心位置,是这些音乐家中惟一的一座“衣冠冢”。
1842年,萨尔茨堡市在主教宫殿广场旁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莫扎特铜像。同年,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的萨尔茨堡音乐学院成立。今天,莫扎特音乐学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1880年,国际莫扎特基金会将莫扎特诞生地——粮食街9 号改建成莫扎特出生纪念馆;1917年,莫扎特在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时在萨尔茨堡住过的另一套房子被改建成故居纪念馆。1920年,专门演出莫扎特作品的萨尔茨堡艺术节问世。此后,一大批著名的指挥家都担任过艺术节音乐演出的指挥,其中,卡拉扬亲自领导和指挥艺术节长达30多年。时至今日,每年夏天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徜徉在萨尔茨堡的大街小巷,人们能感受到莫扎特的气息在整座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粮食街9 号游人如织,大小剧院和露天音乐会都在上演莫扎特的歌剧,广场上伫立着右手执笔凝视远方的莫扎特铜像,商店里最受欢迎的奥地利旅游纪念品是印有莫扎特头像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第三部分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土包闻一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
托尔斯泰的庄园在莫斯科的正南方,离图拉城14公里,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明亮的林中草地”。乘坐从莫斯科开出的特快列车可以直达离庄园3 公里的小火车站,剩下的路最好是步行。
走过一大片开阔的庄稼地,庄园就延伸在辛菲罗波尔公路的边上。庄园现在由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掌管,他雄心勃勃,力图去掉所有20世纪的建筑,在各个角落恢复庄园当年的面貌。进入插有风信旗杆的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白桦林阴道。每天,不断的人流沿着这条小道去探寻庄园最深处托尔斯泰的墓地所在。
“林中草地”庄园原本属于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长大。1847年托尔斯泰家族分家时,列夫·托尔斯泰得到了这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其后的60年中,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劳作、构思、恋爱、创作,直至去世。庄园中著名的“白房子”就是托尔斯泰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托尔斯泰写就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托尔斯泰迷上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他曾和当年北京大学的辜鸿铭教授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争论人的忍性与斗性的差异。
“林中草地”的小径上,留下了60多岁的作家学骑自行车的身影:“林中草地”的小屋中曾回荡着作家与农民、仆人的亲切谈话;在这片庄园,托尔斯泰曾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免费学校,并亲自为他们编写童话、绘制教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托尔斯泰曾决心当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匠,并亲手给自己的女婿做了一双靴子;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包括这片已经深深融入他生命的“草地”。
“林中草地”中到处是树木。白桦、白杨、云杉、椴树,沟壑里也布满了金银花、丁香。
值得一提的是,劳伦斯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有家乡实景的原型,而且这些原型都列入了劳伦斯故乡的文物保护工程加以悉心保护和开发,并对游客开放,在这儿,走上几步就能发现一块与劳伦斯有关的牌子。劳伦斯故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文学博物馆了。所以住在“儿子与情人”旅馆,还方便人们步行游览与劳伦斯有关的许多纪念地,住“儿子与情人”旅馆,实在比住在城里的旅馆要实惠并有意义得多。
第三部分莫扎特住在粮食街9 号缅怀寄予衣冠冢名作流芳后世人汪莉奥地利萨尔茨堡素有“音乐艺术中心”和“北方罗马”之称。游客到此必去著名的粮食街9 号,那里有一幢显眼的6 层金黄色建筑。建筑上有巨大的红白条相间的奥地利国旗悬垂着,显示出与众不同。粮食街9 号是“萨尔茨堡最伟大的儿子”沃尔夫冈·莫扎特的诞生地。
这是一幢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顺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一股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为了尽量维持原貌,萨尔茨堡市政府并没有对这幢房子进行任何改造,只是做了必要的维修和维护。低矮的房间,逼仄的走道,局促的天井,吱吱作响的木门,这一切将人们带回18世纪中叶欧洲市井生活的氛围中。
1756年1 月,莫扎特出生在这幢房子的4 楼。现在,这里已经变成莫扎特纪念馆。当初莫扎特一家居住过的几间不大的屋子里,陈列着一些简单的家具、莫扎特家族的简介、莫扎特写的乐谱手稿、书信、还有他亲自设计的几部著名歌剧的微缩舞台布景。展品里还珍藏有莫扎特的一缕金色头发。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当属莫扎特用过的第一把小提琴和第一架钢琴。
莫扎特与海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起,被誉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三大鼻祖。莫扎特对海顿和贝多芬都有影响。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特·莫扎特曾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他与大主教管家的女儿结婚后,夫妇俩共生养了7 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小莫扎特和年长他5 岁的姐姐玛丽安娜。身为乐师的父亲很早就开始培养姐弟俩。在粮食街9 号的这幢楼里,小莫扎特的音乐天分开始显露出来。3 岁的时候,小莫扎特就会弹琴,5 岁时创作第一首曲子。关于他的第一次作曲,还有一段传说。
当时,莫扎特的父亲为大主教作了一首曲子,让莫扎特将乐谱送到河对岸的大主教那里。但小莫扎特年幼贪玩,过河的时候不慎将乐谱掉进河里。河水很快就将乐谱冲走了。小莫扎特怕回家挨呲儿,只好拿来纸笔匆匆摹仿父亲的风格作了一首曲子给大主教送去。直到真演奏那天父亲才发现,这首曲子并非自己所作。正是这首曲子让父亲发现了儿子有作曲天赋。从此,父亲开始全力培养莫扎特。
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同时也让他接触到当时欧洲最精湛的音乐艺术,莫扎特的父亲辞去了宫廷乐师的职务,带着姐弟俩在欧洲四处巡演。
6 岁的时候,有“音乐神童”美誉的莫扎特被带进维也纳美泉宫,为当时的女皇弹奏钢琴。此后的10年中,他们先后到过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法王路易十五和英王乔治三世都听过他的演奏。这些旅行演出十分成功,对日后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在创作风格上最有鲜明特色的作曲家。年少的莫扎特获得罗马教皇授予的“金马刺骑士”称号。
18世纪的萨尔茨堡政教合一,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大主教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统治者。1773年,莫扎特一家结束巡演回到萨尔茨堡,莫扎特不得不步父亲的后尘,成为一名宫廷乐师,服务于大主教。在当时的奥地利,一名音乐家只靠演奏或卖曲子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莫扎特在长期的旅行演出生活中养成了自由独立的性格,而且,由于一直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他清高自傲,蔑视权贵。这些使莫扎特和大主教的矛盾日益激化。1781年1 月,莫扎特为歌剧《伊多梅纽斯》首演前往慕尼黑。这时,大主教召莫扎特随其一道赴维也纳,莫扎特没有理会。于是,大主教盛怒之下解除了莫扎特宫廷乐队首席小提琴师和管风琴师的职务。从此,莫扎特与大主教正式决裂。
为了谋生,25岁的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在维也纳,莫扎特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这1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莫扎特的作品表现民主和自由,洋溢着明快、乐观的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表现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10年间,莫扎特创作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几部歌剧如《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最著名的几首交响曲。与辉煌的成就相比,莫扎特的生活却日益贫困。靠卖曲子挣的钱不足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频繁搬家,居无定所,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1791年12月,年仅36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第二天,他的遗体被送往一个不知名的贫民公墓草草埋葬。
莫扎特去世前,曾受匿名人委托创作一首《安魂曲》,曲子尚未完成,他便溘然长逝。由于当初莫扎特的遗体被草草埋葬,以至于多年以后,奥地利政府将所有大音乐家的墓地都迁往维也纳中央公墓的时候,人们找不到莫扎特的尸骨,只好给他修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占据了整个音乐家墓地的中心位置,是这些音乐家中惟一的一座“衣冠冢”。
1842年,萨尔茨堡市在主教宫殿广场旁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莫扎特铜像。同年,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的萨尔茨堡音乐学院成立。今天,莫扎特音乐学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1880年,国际莫扎特基金会将莫扎特诞生地——粮食街9 号改建成莫扎特出生纪念馆;1917年,莫扎特在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时在萨尔茨堡住过的另一套房子被改建成故居纪念馆。1920年,专门演出莫扎特作品的萨尔茨堡艺术节问世。此后,一大批著名的指挥家都担任过艺术节音乐演出的指挥,其中,卡拉扬亲自领导和指挥艺术节长达30多年。时至今日,每年夏天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徜徉在萨尔茨堡的大街小巷,人们能感受到莫扎特的气息在整座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粮食街9 号游人如织,大小剧院和露天音乐会都在上演莫扎特的歌剧,广场上伫立着右手执笔凝视远方的莫扎特铜像,商店里最受欢迎的奥地利旅游纪念品是印有莫扎特头像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第三部分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土包闻一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
托尔斯泰的庄园在莫斯科的正南方,离图拉城14公里,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明亮的林中草地”。乘坐从莫斯科开出的特快列车可以直达离庄园3 公里的小火车站,剩下的路最好是步行。
走过一大片开阔的庄稼地,庄园就延伸在辛菲罗波尔公路的边上。庄园现在由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掌管,他雄心勃勃,力图去掉所有20世纪的建筑,在各个角落恢复庄园当年的面貌。进入插有风信旗杆的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白桦林阴道。每天,不断的人流沿着这条小道去探寻庄园最深处托尔斯泰的墓地所在。
“林中草地”庄园原本属于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长大。1847年托尔斯泰家族分家时,列夫·托尔斯泰得到了这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其后的60年中,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劳作、构思、恋爱、创作,直至去世。庄园中著名的“白房子”就是托尔斯泰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托尔斯泰写就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托尔斯泰迷上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他曾和当年北京大学的辜鸿铭教授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争论人的忍性与斗性的差异。
“林中草地”的小径上,留下了60多岁的作家学骑自行车的身影:“林中草地”的小屋中曾回荡着作家与农民、仆人的亲切谈话;在这片庄园,托尔斯泰曾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免费学校,并亲自为他们编写童话、绘制教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托尔斯泰曾决心当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匠,并亲手给自己的女婿做了一双靴子;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包括这片已经深深融入他生命的“草地”。
“林中草地”中到处是树木。白桦、白杨、云杉、椴树,沟壑里也布满了金银花、丁香。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