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在靠近沃龙卡河那一头的坡地上,树木尤为浓密。这是托尔斯泰当年插“绿棍子”的结果。俄罗斯人信奉“绿棍子”——树木能通大自然,并传说一个人如果可以埋葬在自己亲手栽种的大树下面,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托尔斯泰相信这些说法。在这片坡地上,托尔斯泰小时候就玩过插“绿棍子”的游戏,成为庄园的主人后,他更常常徜徉在这片树林之中。1908年,他嘱咐家人:“在把我的身体埋葬入土时,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只需一口棺木,找些愿意的人抬到谷地对面的‘绿棍子’地去。”
  应该说托尔斯泰身后如愿以偿、死得其所。家人把他埋藏在了插遍“绿棍子”的山坡上、他亲手栽种的棵棵大树底下。一代文豪的尸体被埋入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托尔斯泰墓只有2 米左右长,约半米宽,高有尺许,周围没有碑石,没有雕像,没有殿堂。
  自那以后,这墓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不管春夏秋冬如何更替,不管人世沧桑怎样变换,这捧黄土始终平淡无奇,永远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只是黄土上鲜花四时不断,周围的“绿棍子”终年常青,微风吹过,树叶一阵簌响,仿佛是大自然在和墓中的主人窃窃私语,讨论着永恒幸福与伟大的秘密。
  第三部分温莎堡睡着10位先王见证公爵的浪漫难留戴妃的芳魂文舟前几天,由于英国王太后的辞世,世人的目光被吸引到了伦敦西面22英里处的泰晤士河畔,人们眼见着王太后的灵柩被运到这里的温莎城堡,然后与其丈夫、英国先王乔治六世的灵寝合穴同葬。
  温莎堡让中国人觉得似曾相识,恐怕是温莎公爵“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故事流传太广的缘故,不过,倒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是众多英国王室成员出生和安葬的地方。
  温莎堡是公元1070年由诺曼底的征服者威廉一世首先创建的。900 多年前,查理二世时,温莎堡正式成为英王室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直到今天,包括女王在内的英国王室成员每年都会在温莎堡里住上一段日子。这里也就成了仍有人居住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城堡。
  一进温莎堡大门,面前就是温莎堡两大区中的“低区”,中世纪的古建筑在阳光下呈现土黄色,一股古意扑面而来,古堡内部的空地上有大片的草地,显得十分空旷惬意。停放和安葬王室成员的圣乔治教堂直冲大门,这座教堂始建于1474年,距今已经有5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典型的垂直结构建筑。教堂南北两侧的墙上点缀有代表英国王室的动物图案和盾牌纹章。教堂的窗户上还绘制着75个人物,分别代表英国宗教与世俗界的不同组织。乔治六世等10名英国先王以及王太后等众多英国王室成员的陵墓就安置在圣乔治教堂北侧。那里相对隐秘,不随便对外开放。据说陵墓中最华丽的要数乔治五世和玛丽女王的灵寝,而被砍头的查理一世的纪念徽旗也可以在这里看到。
  温莎堡中可以观赏的地方还很多,比如“高区”中装饰豪华、收藏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真迹的国家宴会厅和充满趣味的嘉德厅。嘉德厅是当年爱德华二世国王建立嘉德协会(TheOrderofGarter)并授予王室成员或贵族“嘉德骑士”封号的地方。“嘉德骑士”是骑士勋爵中的最高级别,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就位列“嘉德骑士”勋爵的首位。不过,这一称呼的来源却十分好笑。“嘉德”(Garter)的英文原意是“吊带袜”,据说当初在一次庆典上某贵妇人把自己的吊带袜弄掉了,成为一时笑谈,而爱德华国王竟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设立了“嘉德骑士”爵位,以鼓舞日渐没落的骑士精神。
  当然,围绕着温莎堡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最令人觉得浪漫的当然要算温莎公爵动人的爱情故事。爱德华八世为了能娶心上人辛普森太太为妻,不惜逊位,降为温莎公爵,将大英江山拱手让人。他逊位后曾与心上人在温莎堡厮守数月,然后远走他乡。多年以后,他们合葬于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在温莎堡找到浪漫的结局。“平民王妃”戴安娜也是在温莎堡第一次遇见查尔斯王子的,但待到戴妃辞世之时,她已和查尔斯王子劳燕分飞,丧失了在温莎堡留下香冢的权利。不然今日的温莎堡应该会更加游人如织,惹人感怀了吧。
  第三部分马克思和燕妮葬在一起墓碑前鲜花不断中国人来得最多施晓慧在英国首都伦敦北部,有一条通往山丘的幽静小路叫情人路,路的尽头东西两侧各有一片掩映在树林中的墓园,这就是伦敦最大的公墓之一海格特公墓。海格特公墓占地约15万平方米,有5 万多座墓碑。在16万多位长眠于此的故人中,革命导师马克思是最受敬仰的一位。2004年7 月,时值中国共产党83岁生日,记者专程前往马克思墓拜谒。
  进入公墓大门,墓园之友基金会要收取每人2 英镑的门票。拜谒马克思墓的人最多,除了东、西墓园的名人名单外,还专门有一本介绍马克思的小册子——《卡尔·马克思,从特里尔到海格特》。我发现,在名人名单中,马克思的名字后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父”的字样。守候公墓的一位先生没等我开口问就告诉我如何去马克思墓。他说,来马克思墓的中国人非常多,俄罗斯人和德国人也常来。
  马克思墓位于海格特公墓东园。沿斜径前行不远,我就看到一座醒目的、高约3 米的花岗岩纪念碑。前英国皇家雕刻学会主席劳伦斯·布莱德肖亲自刻成的马克思铜质头像安放在碑顶。头像造型逼真,头发蓬蓬,目光如炬,美髯浓密,栩栩如生。墓碑两侧各有一个雕花青铜环。纪念碑正面刻有几行镏金大字,上面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座墓是1956年英国共产党集资在公墓的醒目位置为马克思重建的,里面安葬着马克思、其妻燕妮及他们的第三个女儿爱琳娜、外孙哈里、忠实的女佣海伦。
  马克思墓前终年有人献花。记者去时见到两位女青年在墓前站了很久,便上前问她们是否知道马克思,这两位来自爱尔兰的姑娘说,当然知道。
  我看到,在花岗岩墓碑中间镶嵌着一块小的白色大理石,上面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每位故人的生卒年月。据小册子介绍,爱琳娜当年还为马克思夫妇和海伦写了墓志铭,分别是:卡尔·马克思,葬于1883年,“最诙谐、快乐地生活的人,用玩笑激励人的人”;燕妮·威斯特华伦,马克思之妻,葬于1881年11月,“超越她的死,她留下的是愉快,她总是用玩笑驱散我们的焦虑”;海伦,葬于1890年,管家和全家的朋友,“我亲爱的老奶奶”。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找全墓志铭。
  这块墓碑据说是从原墓地移来的。原墓地在公墓深处,那里比较挤。老墓碑记录着马克思当年的艰难处境。马克思1849年来到伦敦,1883年去世,基本上生活在伦敦。在伦敦期间,他写了《资本论》等许多鸿篇巨著。但他一家的生活十分拮据,为节省开支,1875年,他们不得不搬到伦敦北部的一所小房子里居住。1881年11月2 日,燕妮因病去世。海格特公墓距马克思家很近,他们的长女小燕妮的大儿子查尔斯就葬在那里,小燕妮愿意将自己的母亲葬在儿子墓旁。当时马克思正患胸膜炎,医生不准他外出,结果,他未能参加妻子的葬礼。燕妮死后,马克思生活非常孤独,几乎没有力量写作。1883年1 月,他最喜爱的小燕妮因病去世。疾病的折磨和失去亲人的打击,把这位老人折腾得虚弱不堪。两个月后,马克思与世长辞。马克思去世后的第二个星期,小燕妮的儿子哈里在伦敦的一家医院去世,他与外公一起在海格特公墓下葬。当时,只有11个人参加了马克思的葬礼,恩格斯对马克思做出了最重要的评价。
  马克思去世后第二年3 月16日,6000人在伦敦参加了纪念马克思和巴黎公社的游行,人们手挽着手从市中心行进到海格特公墓。此次行动拉开了日后人们纪念马克思的序幕。
  站在绿树葱茏的马克思墓前,我不禁想起,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名列榜首。事实证明,100 多年过去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其不朽业绩和奋斗历程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
  第三部分拉雪兹公墓值得一看名人墓可按图索骥社员墙悲壮名气大魏有名拉雪兹公墓位于法国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公墓划分为97个墓区,已经安葬了上百万人,是巴黎最大的公墓。
  12世纪时,拉雪兹公墓所占的土地是巴黎主教的领地,种着蔬菜、谷物和葡萄。1626年,耶稣会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人们称其为“封闭的路易山”。1762年,耶稣会被解散,“路易山”也被拍卖。后来,号称“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宠信的拉雪兹神父获得了这片地,人们便用他的名字称呼这块地。1804年5 月,这块地正式改为公墓地。
  第一位安葬在拉雪兹公墓里的是一名警察。拿破仑在位时宣布,公墓不得拒绝任何要求来此安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