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作者:苗欣宇 更新:2021-11-25 12:27
十小咒分别为《如意宝轮王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一)、《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佛母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阿弥陀佛法门之一)、《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观音法门之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真言》、《天女吉祥真言》。
注释12:
蒙山施食是中国佛教某些宗派寺庙的主要晚课和超度法事之一。
蒙山本是四川名山县的一个地名,在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法师居于此处,他从显宗经典和密宗诸部论典中选辑真言咒语,辑成《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施食的仪规,相传至今。因为甘露法师常住于蒙山,所以后人将他所集成的仪轨称为“蒙山施食仪”。
蒙山施食的对象为饿鬼道众生,按佛家的说法,他们因前世的恶业轮回到饿鬼道,受饥饿的痛苦果报,所以要施食超拔他们。施食的目的,既可以超度亡者,也可令饿鬼道众生受持三皈,得到解脱的大利益。
注释13:
金刚杵,梵名音译伐折罗、伐阇罗等,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杵等。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用它来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意可断除烦恼、除恶魔,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金刚杵以独股、三股、五股为常见,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注释14: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释了梵文译名。比如,《草部》卷十七“曼陀罗花”条,李时珍说:“《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又如,《草部》卷十二“仙茅”条,说其又名婆罗门参,“梵音呼为阿输乾陀”。
注释15:
“明”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学问”。“五明”是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五明”包括:(1)声明:语言、文字之学;(2)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等;(3)医方明:药石、针灸、禁咒等治疗之学;(4)因明:思想辩论规则之学,也可理解为逻辑学;(5)内明:阐明佛教自宗之学,即“内学”或佛学。
注释16:
印度医药学向西藏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的途径实现的。当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僧人到西藏传法,往往带去医药学知识。一方面是当时的佛教大师基本上都精通医术,他们到西藏后,也经常借助于医药扩大信徒队伍。另一方面,印度的一些医学文献也被他们带到西藏。事实上,藏传佛教各教派也都有各自卓越的医学成就,比如,宁玛派历代就有行医的传统,创始人素尔波且的养子素尔穹享受“拉结钦波”的头衔,其意为“大医师”。
正文 第94节:(94)
注释17:
烦恼,教义名词,是梵文的意译,也译作“惑”。是佛教所说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状态的总称。《大智度论》卷七中说:“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常口语里说的“烦恼”是指精神状态,而引发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才是佛家意义上的“烦恼”。也因此,“烦恼”在佛家中,是被认为“苦”的直接根源。
“垢染”一词也与之类似,并不是日常语言中“不干净”、“脏”的意思,而是指与佛教宣扬的宁静、“涅槃”境界相对立的一切状态。举个例子来说,某人很爱干净,衣物洗了又洗,有了“洁癖”,可“执著”于此,那么,他的内心中对“干净”还是“放不下”的,这依然被视作“垢染”。佛家有名句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18:
南朝梁吴平忠侯萧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萧景死后,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今南京)。萧景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镇十月村农田中。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神道石柱是南朝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柱额上刻“反左书”字:“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楷书。此石柱是研究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注释19:
鹿野苑亦称“仙人论处”、“仙人鹿园”等。佛教圣地。属中印度波罗奈国,在今瓦拉纳西城西北约10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即“初转法轮”)的地方。
注释20:
反切注音法,中国古文字的注音方法,简单地说,是用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拼成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等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法的基本原理与梵文拼音字理相同。
注释21:
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龙神八部”,指佛教天神。是守护佛法的诸天和龙神等八部的合称。据《舍利弗问经》等载,有天众、龙众、夜叉等八种,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显神灵,故常用“天龙”以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龙”是梵文,汉文音译应为“那伽”,佛经中译为“龙”。它与汉语中的“龙”的概念有相近的地方,但不完全相同。
注释22:
中国古代的音调,有平、上、去、入四种,现代汉语中,“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而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了。其实它在一些方言中还存在,其发声特点是短促、有力,比如广东话中的“一”字,还保留有入声发音的特点。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很多史籍中无法记载的内容,比如,潮汕话几乎就是唐代的官方语言,是研究音韵学的“活资料”。
注释23:
佛家的塔中藏有经卷,有的是塔中留有洞孔,有的则是在建造时特制空心砖,里面放置经卷。相传杭州雷峰塔用的就是空心砖,时人传说“雷峰塔藏金”,其实是“藏经”的口误。
很多塔有地宫,藏有经卷、佛像等物。
注释24:
日本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古都,市内历史古迹众多。
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首都形式,旧称平安京,建于公元794年,平安时代的桓武天皇定都于此,从建立起直到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即现在的东京)一直是日本的帝国首都。京都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
京都有“三步一寺庙、七步一神社”之说,意为此处寺庙极多。据资料统计,京都有佛寺1500多座,神社2000多座。这里是日本文化艺术的摇篮和佛教的中心。著名的金阁寺就在京都。
注释25:
一宁(1247年-1317年) 元代临济宗僧人,俗姓胡,号一山,台州临海人。大德三年(1299年),他奉命出使日本,留而未归,历任日本建长、圆觉、南禅等寺长老,极受后宇多天皇礼敬。卒后被赠“国师”称号。
注释26:
也译作“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等。古印度国名。原为拘萨罗国的国都城名,但为了区别其南部的另一个同名的国家,翻译上以城名代替国名。舍卫国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
当时,以崇佛闻名的波斯匿王曾居住在舍卫国,舍卫城内有祗园精舍,遗址今尚在。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曾在此“25个雨季安居”。7世纪时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曾到过此处。
注释27:
萨珊(Ssnids,226年~651年)是古代波斯(今伊朗)的一个王朝,又译萨桑王朝。
萨珊王朝的艺术品以精美的金银钿工著称于世,而其丝织品豪华绚丽,其上绘有鸟兽、狩猎和各种植物纹样,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相当影响。唐代织锦图案(联珠纹﹑对鸟对兽纹)﹑金银器的形制(如八棱带柄杯﹑高脚杯﹑带柄壶﹑多瓣椭圆形盘)﹑纹饰(翼兽﹑宝相花﹑狩猎纹﹑忍冬花纹等)就是最具体的反映。
正文 第95节:(95)
注释28:
所谓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产量大且质精而著称的石材坑口。一般指广东肇庆端砚的老坑。老坑是端砚石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清代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保护老坑的优质砚石资源,下令封闭老坑,直到1972年,经周总理批准,老坑重新开采。在上世纪90年代,老坑再次封坑。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坑砚石将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所以业界有“黄金有价,老坑无价”的说法。
注释29:
法常,中国南宋画家,僧人。号牧溪。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60~80年代之际。擅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其画于秀逸清冷中透出禅意,有“纯是禅机”的评价。
注释12:
蒙山施食是中国佛教某些宗派寺庙的主要晚课和超度法事之一。
蒙山本是四川名山县的一个地名,在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法师居于此处,他从显宗经典和密宗诸部论典中选辑真言咒语,辑成《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施食的仪规,相传至今。因为甘露法师常住于蒙山,所以后人将他所集成的仪轨称为“蒙山施食仪”。
蒙山施食的对象为饿鬼道众生,按佛家的说法,他们因前世的恶业轮回到饿鬼道,受饥饿的痛苦果报,所以要施食超拔他们。施食的目的,既可以超度亡者,也可令饿鬼道众生受持三皈,得到解脱的大利益。
注释13:
金刚杵,梵名音译伐折罗、伐阇罗等,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杵等。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用它来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意可断除烦恼、除恶魔,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金刚杵以独股、三股、五股为常见,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注释14: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释了梵文译名。比如,《草部》卷十七“曼陀罗花”条,李时珍说:“《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又如,《草部》卷十二“仙茅”条,说其又名婆罗门参,“梵音呼为阿输乾陀”。
注释15:
“明”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学问”。“五明”是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五明”包括:(1)声明:语言、文字之学;(2)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等;(3)医方明:药石、针灸、禁咒等治疗之学;(4)因明:思想辩论规则之学,也可理解为逻辑学;(5)内明:阐明佛教自宗之学,即“内学”或佛学。
注释16:
印度医药学向西藏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的途径实现的。当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僧人到西藏传法,往往带去医药学知识。一方面是当时的佛教大师基本上都精通医术,他们到西藏后,也经常借助于医药扩大信徒队伍。另一方面,印度的一些医学文献也被他们带到西藏。事实上,藏传佛教各教派也都有各自卓越的医学成就,比如,宁玛派历代就有行医的传统,创始人素尔波且的养子素尔穹享受“拉结钦波”的头衔,其意为“大医师”。
正文 第94节:(94)
注释17:
烦恼,教义名词,是梵文的意译,也译作“惑”。是佛教所说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状态的总称。《大智度论》卷七中说:“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常口语里说的“烦恼”是指精神状态,而引发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才是佛家意义上的“烦恼”。也因此,“烦恼”在佛家中,是被认为“苦”的直接根源。
“垢染”一词也与之类似,并不是日常语言中“不干净”、“脏”的意思,而是指与佛教宣扬的宁静、“涅槃”境界相对立的一切状态。举个例子来说,某人很爱干净,衣物洗了又洗,有了“洁癖”,可“执著”于此,那么,他的内心中对“干净”还是“放不下”的,这依然被视作“垢染”。佛家有名句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18:
南朝梁吴平忠侯萧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萧景死后,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今南京)。萧景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镇十月村农田中。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神道石柱是南朝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柱额上刻“反左书”字:“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楷书。此石柱是研究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注释19:
鹿野苑亦称“仙人论处”、“仙人鹿园”等。佛教圣地。属中印度波罗奈国,在今瓦拉纳西城西北约10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即“初转法轮”)的地方。
注释20:
反切注音法,中国古文字的注音方法,简单地说,是用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拼成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等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法的基本原理与梵文拼音字理相同。
注释21:
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龙神八部”,指佛教天神。是守护佛法的诸天和龙神等八部的合称。据《舍利弗问经》等载,有天众、龙众、夜叉等八种,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显神灵,故常用“天龙”以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龙”是梵文,汉文音译应为“那伽”,佛经中译为“龙”。它与汉语中的“龙”的概念有相近的地方,但不完全相同。
注释22:
中国古代的音调,有平、上、去、入四种,现代汉语中,“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而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了。其实它在一些方言中还存在,其发声特点是短促、有力,比如广东话中的“一”字,还保留有入声发音的特点。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很多史籍中无法记载的内容,比如,潮汕话几乎就是唐代的官方语言,是研究音韵学的“活资料”。
注释23:
佛家的塔中藏有经卷,有的是塔中留有洞孔,有的则是在建造时特制空心砖,里面放置经卷。相传杭州雷峰塔用的就是空心砖,时人传说“雷峰塔藏金”,其实是“藏经”的口误。
很多塔有地宫,藏有经卷、佛像等物。
注释24:
日本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古都,市内历史古迹众多。
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首都形式,旧称平安京,建于公元794年,平安时代的桓武天皇定都于此,从建立起直到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即现在的东京)一直是日本的帝国首都。京都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
京都有“三步一寺庙、七步一神社”之说,意为此处寺庙极多。据资料统计,京都有佛寺1500多座,神社2000多座。这里是日本文化艺术的摇篮和佛教的中心。著名的金阁寺就在京都。
注释25:
一宁(1247年-1317年) 元代临济宗僧人,俗姓胡,号一山,台州临海人。大德三年(1299年),他奉命出使日本,留而未归,历任日本建长、圆觉、南禅等寺长老,极受后宇多天皇礼敬。卒后被赠“国师”称号。
注释26:
也译作“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等。古印度国名。原为拘萨罗国的国都城名,但为了区别其南部的另一个同名的国家,翻译上以城名代替国名。舍卫国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
当时,以崇佛闻名的波斯匿王曾居住在舍卫国,舍卫城内有祗园精舍,遗址今尚在。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曾在此“25个雨季安居”。7世纪时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曾到过此处。
注释27:
萨珊(Ssnids,226年~651年)是古代波斯(今伊朗)的一个王朝,又译萨桑王朝。
萨珊王朝的艺术品以精美的金银钿工著称于世,而其丝织品豪华绚丽,其上绘有鸟兽、狩猎和各种植物纹样,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相当影响。唐代织锦图案(联珠纹﹑对鸟对兽纹)﹑金银器的形制(如八棱带柄杯﹑高脚杯﹑带柄壶﹑多瓣椭圆形盘)﹑纹饰(翼兽﹑宝相花﹑狩猎纹﹑忍冬花纹等)就是最具体的反映。
正文 第95节:(95)
注释28:
所谓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产量大且质精而著称的石材坑口。一般指广东肇庆端砚的老坑。老坑是端砚石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清代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保护老坑的优质砚石资源,下令封闭老坑,直到1972年,经周总理批准,老坑重新开采。在上世纪90年代,老坑再次封坑。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坑砚石将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所以业界有“黄金有价,老坑无价”的说法。
注释29:
法常,中国南宋画家,僧人。号牧溪。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60~80年代之际。擅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其画于秀逸清冷中透出禅意,有“纯是禅机”的评价。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