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作者:苗欣宇    更新:2021-11-25 12:27
  他的面前摆着大大的签筒,一张红纸上写着:求签,测字,手相,八字。
  “我们求个签。”莎莉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天真的模样像个小孩子,她抓起签筒,闭着眼睛,虔诚地默念着什么,晃动签筒,不一会儿,一支签掉在地上。她双手捧起来,交给那算命的老人。
  老人貌似恭谨地看了看,点了点头,问:“这位男士,不求一支?”
  谢惠仁笑了笑,说:“那就求一支吧。”他也不许愿,也不晃动签筒,直接从筒中抽出一支来,递给老人。
  老人又看了看,问:“两位,是问什么呀,求财,求学,求事业,还是什么?”
  莎莉的脸有些红,抢白他说,“你不是算命的吗,我们求什么你都算不出来?”
  “这……”那老人尴尬地挤了挤眼睛,为难地说,“那也得知道您求什么啊,之后我才能给您解签。”
  “那可不对,你是算命的,我们求什么你也应该算出来才行。”
  “您看,哪儿有这么算命的啊,这签可没法解。”说着,那老人气鼓鼓地将两支签扔在桌子上,抬头看了看谢惠仁和莎莉,突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满脸堆笑着说,“不过呀,二位,你们要是求姻缘,可都是上上签,而且是绝配呀。”
  莎莉的脸上泛起一片红晕。这还用你说?我早就知道了。
  她看了看谢惠仁,他正瞧着她忍不住乐。她假装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转身对那老人说,“我说我们求姻缘了吗?这签不准。我们测字吧,测字的话,不用问我们求什么吧?”
  “这倒不用的。”老人拿出纸笔,推给他们,“请二位写字吧。”
  莎莉抓起一支笔,抢了一张纸,故意背对着谢惠仁,说:“我们各写各的,不许互相偷看,要不就不准了。”
  等她写好了字,再转身回来时,谢惠仁也已经写好了。两人把字摆在桌子上,却同时笑了出来,他们面对着,微笑着注视对方的眼睛,他们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幸福。
  两张纸上写的是同一个字:
  “暖”
  正文 第92节:(92)
  注释1: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过程,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会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对佛教的尊崇程度,对造像有一定的规定,这些规定的依据主要是佛经。一般来说,在中国佛教早期,造像的规定并不多,因此至今我们还能见到上下半身比例失调的一些佛像。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和某个阶段封建帝王对佛教的尊崇,会对造像的规矩进行一些限定,几乎细小到手指都有严格的比例。到了唐以后,中国佛教造像基本上定型。
  同时,佛教造像的规定也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有关,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佛像艺术就有明显的风格上的区别,又如,金灭辽之后,金代佛像又明显带有民族特色,这也带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注释2:
  《连城诀》是金庸的一部武侠小说,其中写道,有人将宝藏的地点通过密码写在武功秘籍中。
  注释3:
  简单地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这个时期开始有佛像;三是末法时期,即衰落时期,佛曾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这也说明,佛教本身也受到“诸行无常”法则的支配。
  注释4:
  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度的边境上。据经典记载,公元前623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蓝毗尼园与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佛成道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并称佛教四大圣迹。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来蓝毗尼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纪念。公元636年,玄奘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还见过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断了一部分。
  该园曾荒废一时,直至阿育王石柱被发现后,世人才知道其为佛陀诞生地。
  注释5:
  犍陀罗艺术是指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它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南亚次大陆古代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希腊文化对其影响较大,因此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兴起后的数百年间,并没有佛像概念,也就是没有“偶像崇拜”的现象,凡遇需刻佛本人形象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作为象征。1世纪后开始有了佛像的创作。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造于1世纪中叶,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
  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风格于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带有胡须等。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做了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
  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王朝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5世纪时,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7世纪,此即后期犍陀罗艺术,亦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迹、哈达佛寺遗址、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这个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
  犍陀罗艺术对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另外,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注释6:
  “一向一揆”是日本佛教史事件。
  “一向”指一向宗,也就是净土真宗,简称真宗。他们认为佛的“真实之教”是《无量寿经》,经文中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因为净土真宗以一向(专心)念佛为宗旨,所以被其他宗派称为一向宗。
  “一揆”是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的意思,意为真宗起义或真宗暴动。
  日本古代不少佛教宗派拥有僧兵,为了保护寺产或与别的宗派以至官府争权夺利,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比如,1570年,真宗的信徒以石山(今大阪)本愿寺为基地,同幕府织田信长的军队进行了激战。
  正文 第93节:(93)
  注释7:
  青州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在古代是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自西汉青州设刺史到明初,都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96年10月,在青州某学校操场施工工地,发现了呈3层堆放的佛像窖藏。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出土佛像500尊左右,质地有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铁、木、陶和泥塑等7种。有些佛像带有纪年,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佛像破坏严重。
  青州佛像出土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注释8:
  指中国佛教史上“毁灭佛法”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史称“三武一宗”。
  注释9:
  中国青州佛像造像展于2003年3月18日在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开幕,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也参加了开幕仪式。展览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当时新华社华盛顿电)
  本处的数据来源于新闻资料。
  注释10:
  很多佛教造像中,佛像并不是独立的躯体像,而在其身后雕有平面或其他样式的“屏”,用来表现佛菩萨身上闪耀的佛光。常见于北魏至东魏的造像中,是最早从中亚传入的中国造像样式之一。
  背屏是佛教世界里众神不同于凡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也成为一个表现佛教世界的载体,在许多背屏的上部都用浮雕手法精细地刻画出飞天等形象。
  注释11: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一般来说有“五堂功课”、“两遍殿”之说。“早殿”中念诵《楞严经》为一堂功课,念诵“十小咒”和《大悲咒》为一堂功课。“晚殿”中有三堂功课,分别为: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