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愚蠢猎人 更新:2021-11-25 11:11
进入了19世纪90年代,皇家海军又将“君权”级的后继舰摆上了船台,这就是1890到1891年间建成的“尊严(Majestic)”级战列舰,这级出色的战列舰共建成了9艘之多,它们几乎可以成为了世界各国战列舰设计方案的—个样板:排水量15129吨,装备4门12英吋主炮、12门6英吋副炮、16门3英吋和12门47毫米火炮,另外还装备5具18英吋口径鱼雷发射管。
如果说R级舰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主力舰的问世,而“尊严”级战列舰则是其成熟的象征,到中国海军的“轩辕”号舰问世为止,这种设计样式几乎可以在世界各国找到影子,虽然中国始终提出异议,日后英国人将这些军舰称为“前无畏舰”。截至1902年,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成36艘这样的“前无畏舰”,其中还有“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级8艘装备了9.2英吋中间炮,她们又被称为“准无畏舰”。这些军舰作为舰队的主力一直服役了多年。
***
作为英国长年以来的主要海上对手,19世纪下半叶时,却逐渐被蛀成了一幅空架子。因普法战争的惨败而赢得的巨额赔偿以及其后绵绵无期的政界扯皮,更使之雪上加霜。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总理更迭频繁,因此国家政策朝三暮四,再建海军的雄心壮志也几次三番遭到挫折。以迪拜·德·罗姆(Dupuy de Lô;me)为代表,法国当时对于舰艇设计不乏人才,也时常有技术突破之处,比如船体设计、炮台炮以及断纹螺栓式炮尾闭锁装置等等,但是舰艇建造工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明确的方针,效率低下,以至于赶不上技术的发展,建成一艘军舰后,由于为了迎合新技术,不得不将下一艘军舰重新设计,和英国相比虽然看上去吸收了最新技术,但是却造成了统一性欠缺,不但使造船周期延长,在作战中也影响统一行动。到了1884年法国海军青年派代表人物亚森特·奥布(Hyacinthe Laurent Théophile Aube)海军上将出任法国海军部长,他更认为新兴的海上力量鱼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旦法国拥有100艘雷击舰,就是对英国海军的最大威胁,况且鱼雷舰艇的建造和主力舰相比,花费的代价却是微不足道的。 他一上台便立即下令取消所有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虽然鱼雷攻击理论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毕竟鱼雷攻击舰艇无法实施远洋作战,虽然法国人还建造了一些鱼雷艇母舰,但是毕竟无济于事。奥布将军的“绿水海军战略”对于业已败落不堪的法国海军而言,无疑更加堪称为致命一击。法国人直到进入90年代才彻底觉悟到了这一失误,连忙又捡起了工期拖了差不多7年的3艘“马索(Marceau)”级,遗憾的是,等到建成之时已经显得老态龙钟。而设计建造了“夏尔·马特尔(Charles Martel)”级、3艘“查理曼(Charlemagne)”级等等也难以支撑起法国海军的架子,到上世纪末期,法国海军舰队早已远远落后,在公海上可谓沦落成为一支无关紧要的力量。
***
此时,却出现了一支力量迅速地取代被釜底抽薪了的法国海军而成了英国人的主要对手。年轻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个马汉海权理论的崇拜者,他认为为了取得世界帝国的位置,必须拥有一支可以和英国海军抗衡的舰队。而当时的海军大臣霍尔曼(Friedrich von Hollmann)则认为德国海军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建造以巡洋舰为中心的破交舰艇。经过激烈的争论,威廉二世任命了支持其政策的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为新海军大臣,领导海军建设,提尔皮茨上任以后,为了改变过去海军建造舰艇基本上脱离不了政界勾心斗角这一现状,制定了使发展海军的经费得以长期维持的相关法规,并且认为,德国应该建立一支这样的海军,它不仅仅是为了单纯防守海岸,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外发动攻势,否则德国就不可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或者开拓殖民地。在他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迅速通过了多项《海军法案》,大刀阔斧地开始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当然,对于德国海军而言,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这样的造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中国的巨额造舰订单,在1880年代,德国建造的最早的大型铁甲舰为中国的“郑和”和“继光”;最早的铁甲快船,也就是装甲巡洋舰,则是中国的“大沽”和“马尾”号。这些中国白银让德国造舰工业有了腾飞的基础。
在1889到1902年期间,提尔皮茨共下令建造了20艘战列舰,其中第一批“勃兰登堡(Brandenburg)”级战列舰共4艘,排水量10174吨,舰船中线配置了4门11英吋主炮。紧随其后的是5艘“弗雷德里希三世皇帝(Kaiser Friedrich III)”级、5艘“梅克伦堡(Mecklenburg)”级、5艘“布伦瑞克(Braunschweig)”级以及5艘“德意志(Deutschland)”级战列舰。对于提尔反茨而言,他这样做的理由非常简单,既然德国正日益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拥有一支和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大海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有关国家威严和声望的头等大事,至于这一做法是否会引起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这个却是无关紧要的。
相反,提尔皮茨却认为,要挫败英国的海上霸权,可以通过大力扩展海军势力,不断地向英国施加压力,迫使力争维护海上霸权的英国投入耗资巨大的造舰竞争,以自己“存在的舰队”不断对英国的威胁和刺激,使英国默认自己的海上地位。 这样的背景下,不列颠只有力保赖以生存的海军,才能维护世界的秩序,因此,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令世人瞩目的一幕。
***
和在北海进行得炽烈无比的英德海军竞赛相呼应,地中海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小型的海军竞赛,黎萨海战让意大利海军遭到了严重损失。进入了1870年代以后,意大利人建成了几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一跃成了令人瞩目的力量。在1882年,本尼迪克特·布林(Benedetto Brin),这位优秀的造舰大师设计建造了装备4门13.5英吋巨炮的“翁贝托国王(Re Umberto)”级,而后他又继续修改原来的设计,建造了时速达20.3节的改良型“撒丁(Sardegna)”号战列舰,以此为象征,意大利开始扭转了黎萨海战失败所造成的颓势,同时,又在法国人开始无所作为之时,他们则开始一方面发展充实起自己的装甲巡洋舰部队,又经过建造了两级略小的战列舰以后,在1898年,意大利另一位设计大师维克多里奥·库尼贝蒂(Vittorio Cuniberti)又将意大利的准无畏舰“埃列娜王后(Regina Elena)”级设计完毕,这种军舰装备12英吋单装炮2门,8英吋12门,航速达到了21节,但是由于进入了无畏舰时期,该级的3、4号舰“罗马(Roma)”号和“那波利(Napoli)”号被中止了建造。
***
意大利的竞争对手奥匈帝国的海军由于匈牙利议会的阻挠等问题,始终长期患有慢性资金不足之症,海军发展缓慢,但在费迪南大公的全力支持下却依然可以称为卓有成效,在1888年动工开建的“君主(Monarch)”级是其海军走向成熟的象征,然后,经过几种独特舰型的试验,在1899年,他们建造的“公爵”级战列舰明显地带有“准无畏舰”的性格,但是搭载地主炮和中间炮分别只有9.5以及7.5英吋,该舰中的两艘在新世纪开始后即出售给了土耳其。虽然进入了无畏舰时代,但是依然由于资金问题,在1904年,奥匈海军依然将“拉德茨基(Radetzky)”级推上船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准无畏舰”,装备了4门12英吋主炮和8门9.5英吋中间炮,航速达到了20.16节。虽然三国同盟已经缔结,但是奥意之间的造舰竞赛也看不出什么缓解的迹象。
***
在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帝国可以说是国运不佳。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然而这个改革稍稍却被奇迹般崛起的中国所打断,远东刚刚获得的领土再一次丧失使亚历山大二世的威信大为降低。俄国海军在1881年建造了4艘“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级战列舰也采用了炮台炮,不过配置方式却采用了独特的前方并列两座两联,后方一座的等边三角形式,扬弹装置也采用了电动式。这种舰艇虽然独树一帜,但是后继舰艇则表现平平,直到1890年开工的“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以及“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号,这三艘军舰算是赶上了世界的水准,随后,俄国分别向法国和美国订购了“皇太子(Цесаревич)”号和“列特维赞(Ретвизан)”号战列舰,俄国人被看似精致的法国战舰所倾倒。
如果说R级舰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主力舰的问世,而“尊严”级战列舰则是其成熟的象征,到中国海军的“轩辕”号舰问世为止,这种设计样式几乎可以在世界各国找到影子,虽然中国始终提出异议,日后英国人将这些军舰称为“前无畏舰”。截至1902年,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成36艘这样的“前无畏舰”,其中还有“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级8艘装备了9.2英吋中间炮,她们又被称为“准无畏舰”。这些军舰作为舰队的主力一直服役了多年。
***
作为英国长年以来的主要海上对手,19世纪下半叶时,却逐渐被蛀成了一幅空架子。因普法战争的惨败而赢得的巨额赔偿以及其后绵绵无期的政界扯皮,更使之雪上加霜。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总理更迭频繁,因此国家政策朝三暮四,再建海军的雄心壮志也几次三番遭到挫折。以迪拜·德·罗姆(Dupuy de Lô;me)为代表,法国当时对于舰艇设计不乏人才,也时常有技术突破之处,比如船体设计、炮台炮以及断纹螺栓式炮尾闭锁装置等等,但是舰艇建造工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明确的方针,效率低下,以至于赶不上技术的发展,建成一艘军舰后,由于为了迎合新技术,不得不将下一艘军舰重新设计,和英国相比虽然看上去吸收了最新技术,但是却造成了统一性欠缺,不但使造船周期延长,在作战中也影响统一行动。到了1884年法国海军青年派代表人物亚森特·奥布(Hyacinthe Laurent Théophile Aube)海军上将出任法国海军部长,他更认为新兴的海上力量鱼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旦法国拥有100艘雷击舰,就是对英国海军的最大威胁,况且鱼雷舰艇的建造和主力舰相比,花费的代价却是微不足道的。 他一上台便立即下令取消所有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虽然鱼雷攻击理论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毕竟鱼雷攻击舰艇无法实施远洋作战,虽然法国人还建造了一些鱼雷艇母舰,但是毕竟无济于事。奥布将军的“绿水海军战略”对于业已败落不堪的法国海军而言,无疑更加堪称为致命一击。法国人直到进入90年代才彻底觉悟到了这一失误,连忙又捡起了工期拖了差不多7年的3艘“马索(Marceau)”级,遗憾的是,等到建成之时已经显得老态龙钟。而设计建造了“夏尔·马特尔(Charles Martel)”级、3艘“查理曼(Charlemagne)”级等等也难以支撑起法国海军的架子,到上世纪末期,法国海军舰队早已远远落后,在公海上可谓沦落成为一支无关紧要的力量。
***
此时,却出现了一支力量迅速地取代被釜底抽薪了的法国海军而成了英国人的主要对手。年轻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个马汉海权理论的崇拜者,他认为为了取得世界帝国的位置,必须拥有一支可以和英国海军抗衡的舰队。而当时的海军大臣霍尔曼(Friedrich von Hollmann)则认为德国海军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建造以巡洋舰为中心的破交舰艇。经过激烈的争论,威廉二世任命了支持其政策的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为新海军大臣,领导海军建设,提尔皮茨上任以后,为了改变过去海军建造舰艇基本上脱离不了政界勾心斗角这一现状,制定了使发展海军的经费得以长期维持的相关法规,并且认为,德国应该建立一支这样的海军,它不仅仅是为了单纯防守海岸,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外发动攻势,否则德国就不可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或者开拓殖民地。在他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迅速通过了多项《海军法案》,大刀阔斧地开始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当然,对于德国海军而言,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这样的造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中国的巨额造舰订单,在1880年代,德国建造的最早的大型铁甲舰为中国的“郑和”和“继光”;最早的铁甲快船,也就是装甲巡洋舰,则是中国的“大沽”和“马尾”号。这些中国白银让德国造舰工业有了腾飞的基础。
在1889到1902年期间,提尔皮茨共下令建造了20艘战列舰,其中第一批“勃兰登堡(Brandenburg)”级战列舰共4艘,排水量10174吨,舰船中线配置了4门11英吋主炮。紧随其后的是5艘“弗雷德里希三世皇帝(Kaiser Friedrich III)”级、5艘“梅克伦堡(Mecklenburg)”级、5艘“布伦瑞克(Braunschweig)”级以及5艘“德意志(Deutschland)”级战列舰。对于提尔反茨而言,他这样做的理由非常简单,既然德国正日益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拥有一支和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大海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有关国家威严和声望的头等大事,至于这一做法是否会引起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这个却是无关紧要的。
相反,提尔皮茨却认为,要挫败英国的海上霸权,可以通过大力扩展海军势力,不断地向英国施加压力,迫使力争维护海上霸权的英国投入耗资巨大的造舰竞争,以自己“存在的舰队”不断对英国的威胁和刺激,使英国默认自己的海上地位。 这样的背景下,不列颠只有力保赖以生存的海军,才能维护世界的秩序,因此,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令世人瞩目的一幕。
***
和在北海进行得炽烈无比的英德海军竞赛相呼应,地中海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小型的海军竞赛,黎萨海战让意大利海军遭到了严重损失。进入了1870年代以后,意大利人建成了几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一跃成了令人瞩目的力量。在1882年,本尼迪克特·布林(Benedetto Brin),这位优秀的造舰大师设计建造了装备4门13.5英吋巨炮的“翁贝托国王(Re Umberto)”级,而后他又继续修改原来的设计,建造了时速达20.3节的改良型“撒丁(Sardegna)”号战列舰,以此为象征,意大利开始扭转了黎萨海战失败所造成的颓势,同时,又在法国人开始无所作为之时,他们则开始一方面发展充实起自己的装甲巡洋舰部队,又经过建造了两级略小的战列舰以后,在1898年,意大利另一位设计大师维克多里奥·库尼贝蒂(Vittorio Cuniberti)又将意大利的准无畏舰“埃列娜王后(Regina Elena)”级设计完毕,这种军舰装备12英吋单装炮2门,8英吋12门,航速达到了21节,但是由于进入了无畏舰时期,该级的3、4号舰“罗马(Roma)”号和“那波利(Napoli)”号被中止了建造。
***
意大利的竞争对手奥匈帝国的海军由于匈牙利议会的阻挠等问题,始终长期患有慢性资金不足之症,海军发展缓慢,但在费迪南大公的全力支持下却依然可以称为卓有成效,在1888年动工开建的“君主(Monarch)”级是其海军走向成熟的象征,然后,经过几种独特舰型的试验,在1899年,他们建造的“公爵”级战列舰明显地带有“准无畏舰”的性格,但是搭载地主炮和中间炮分别只有9.5以及7.5英吋,该舰中的两艘在新世纪开始后即出售给了土耳其。虽然进入了无畏舰时代,但是依然由于资金问题,在1904年,奥匈海军依然将“拉德茨基(Radetzky)”级推上船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准无畏舰”,装备了4门12英吋主炮和8门9.5英吋中间炮,航速达到了20.16节。虽然三国同盟已经缔结,但是奥意之间的造舰竞赛也看不出什么缓解的迹象。
***
在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帝国可以说是国运不佳。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然而这个改革稍稍却被奇迹般崛起的中国所打断,远东刚刚获得的领土再一次丧失使亚历山大二世的威信大为降低。俄国海军在1881年建造了4艘“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级战列舰也采用了炮台炮,不过配置方式却采用了独特的前方并列两座两联,后方一座的等边三角形式,扬弹装置也采用了电动式。这种舰艇虽然独树一帜,但是后继舰艇则表现平平,直到1890年开工的“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以及“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号,这三艘军舰算是赶上了世界的水准,随后,俄国分别向法国和美国订购了“皇太子(Цесаревич)”号和“列特维赞(Ретвизан)”号战列舰,俄国人被看似精致的法国战舰所倾倒。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