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1-24 21:04
  野鸡分辩道:“不对。如今的二品官,也用彩丝绣我的像作官服前胸和后背上的补子,
  怎么能说如今的人不重视我?”
  阎王沉吟半天,最后说:
  “既然这样,那我交代世间的人把这些二品衔的官,也称为‘野鸡官’,给你一点面子
  吧!”
  ——清·吴趼人《俏皮话》
  医生获匾  有位庸医,凡到他这儿来看病的,往往一看就死。但是还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仍然到
  他这里来看病,因此在他手里断送了性命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天,忽然有一伙人吹吹打打地给医生送来一块匾额。医生不知是谁送来的,自己思
  量,从行医以来,从未获得这样的荣耀,便接受了这块匾,并把它挂起来。
  邻人们也很惊讶猜疑,相互议论道:这个医生使很多病人送了命,怎么会有人给他送
  匾?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那匾是一家棺材店送的。有好事者便到店中去问店主说:“那个
  医生治好了你的病吗?为什么要送匾给他?”店主答道:
  “不不!小店的生意向来清淡,可自从他行医以来,我的生意马上有了起色,所以送块
  匾给他,以表示不敢忘记他的好处!”
  ——清·吴趼人《俏皮话》
  轿夫开价  某人花了很多银子上下打点,通门路,起初捐了个小官,接着再用银子到处巴结升迁,
  逐渐升到了道员。后来再花银子,被上司记了姓名,再后来补缺,再后来升官,再后来捐了
  花翎,再后来加了头品顶戴,一直做到封疆大吏,全都仗了银子的力量。
  有一天,他要雇一个轿夫,问每月要多少工钱。轿夫说:“如果专抬大人便衣出门,则
  工钱不必计较。如果大人将官服穿戴整齐了去见客,则每月必须十金。”此官莫名其妙,但
  还是雇下了这个轿夫。后来有人问轿夫,为何穿便衣和穿官服要价不同。轿夫说:
  “那官员只一身轻骨头,若只穿便衣,我抬了他轻如无物,所以工钱多少可以不必计
  较。如果穿戴起官服,他的顶子、翎子、补子、珠子,不知重重迭迭的用了多少银子,这就
  是要我抬一轿银子了!这么重的银子压在双肩上,为何不要他十金一个月!”
  ——清·吴趼人《俏皮话》
  “角先生”  香港的小银币,背面有字:“香港一毫。”所以广东一带人称小银币都以“毫”作单位
  计算,如一毫、二毫之类。市场上卖东西的铺子里记帐,又往往图省事,写成“毛”字。上
  海一家广东人开的商店,一向用同乡人做经理。但是考虑到与各地交际,方言不通,便又雇
  用一个上海人某甲做帐房助理。某甲翻阅各种帐本,发现上面有很多地方写着“二毛”、
  “三毛”等字样,不懂是什么意思,便问同事。同事告诉他:
  “这是广东人的写法,意思与‘角’字相同,‘一毛’就是‘一角’,‘二毛’就是
  ‘二角’,以后可以都改写‘角’字。”
  甲听了点头答应。到了月底,开写帐单,客户中有位姓“毛”的,甲竟也写作“角先
  生”。
  ——清·吴趼人《俏皮话》
  返回目录
  中国笑林
  幽默类
  说明  笑话是一门引人发笑的艺术,其主要表现方式
  即是幽默。而幽默的本质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
  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任何平淡庸劣的价值取向和因循固陋
  的思维方式,都与幽默无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双方争论激
  烈、剑拔弩张、僵持不下,往往由于第三者的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即可使争执的双方哑
  然失笑,撒手言
  欢,化干戈为玉帛。而在一个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场合,也往住因为某个人的幽默谈
  笑,打破了这种沉寂局面,活跃了人们疲惫麻木的神经,从而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健康风
  趣的氛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幽默是化解人类矛盾的调和剂,是活跃和丰富人类生活
  的兴奋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绝美的行为方式。
  这里所选的六十八个幽默故事,从多个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中世纪以来的社
  会生活和人情世态。这些笑话或虚幻,或质实,或揭示,或批判,或赞美,或讽刺,或嘲
  谑,或解颐,千姿百态,多姿多彩,把人们带入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迷人世界,从而获得精神
  和情志的最大满足。
  偷肉  某甲去京城卖肉,在路旁一厕所前停下来解手,把肉挂在外面。某乙见此,忙把肉偷
  去。还没来得及走远,甲已经走出厕所,抓住乙,问乙是否看见有人从厕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乙恐甲识破,早把肉衔在嘴里,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笨蛋!把肉挂在门外,哪能不
  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衔在嘴里,岂有丢失之理?”
  ——魏·邯郸淳《笑林》
  姓名游戏  北齐的西阳王徐之才极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戏。在他未封王时,尝与尚书王元景戏
  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说:“你的名字叫‘之才’,这又有什么讲法?依我看来,
  叫‘乏才’还差不多。”徐之才听了,不恼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这个字,
  左边加上言为‘(同“诳”)’,靠近犬便成了‘狂’,加上颈足是个‘马’(马),长
  出角、尾就变成‘羊’。”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
  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请客人,卢元明也在座。席间,卢元明戏弄徐之才的姓说:
  “‘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当即嘲弄元明的姓—
  —“卢”(繁体为“盧”)字:“‘盧’这个字,安‘’为‘虐’,加‘丘’为‘虗’,
  生男成‘虜’(虏)’,配‘馬’(马)成‘驢’(驴)。”直说得卢元明面红耳赤,无言
  以对,满座人笑得前仰后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马、王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
  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动
  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馬’(马)啊,原来本姓
  ‘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不是六斤半  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
  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
  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
  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
  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
  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
  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
  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
  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
  了‘六斤半’?”
  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
  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
  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遇见贤尊  侯白经常与尚书令杨素在一起谈天说地,戏弄玩耍,尽欢极乐,往往从早晨一直谈到晚
  上才能回家。
  一天晚上,侯白刚走出尚书省大门,恰逢杨素之子杨玄感。玄感一把拉住侯白的手,央
  求道:“侯秀才请跟我来,到府中给我讲几个有趣的故事。”侯白被留无奈,想走出也走不
  成,便给杨玄感编造了一个故事:
  “有一只猛虎,到山野去觅食,忽然发现一个刺猬仰卧在地上。它以为是一个肉团,便
  伸口去衔,冷不防被刺猬卷住了鼻子,吓得掉头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