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秧马
作者:尘下散人    更新:2021-11-03 18:42
  一晃眼的功夫,就是四月。
  首相章德象退位,去地方任知州,被贬去地方的高官,一般来说都不管事,就等着退休了,章德象便是这样,政.治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不知道和之前的事情有没有关系。
  上个月赵昕为父赎罪的事情,在民间也渐渐归于平息,主要是官府有意在淡化此事,毕竟赵昕许下的诺言太大,可不好实现。
  如今,也就是人们路过东华门的时候,会告诉自家孩子,里面有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太子。
  赵昕这一个月以来,基本上做到了不涉政事,除了看看报纸之外,就没有出宫一趟,也没有主动找赵祯。安分守己,平平淡淡。风头过甚,并不是一件好事。
  四月,吕公著守丧归来,看得出来,他还是极其悲痛,身形消瘦不少。在向赵昕行礼的时候,也没有之前那样从容淡定,多了不少心事。
  吕夷简的去世,标志着吕夷简集团的解体。吕夷简集团,大体上而言,是北方人为主体的大地主集团,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是有着这两个标签。
  经过半年的整合,集团内部发生一次次的分裂。到底还是没有出现新的领头羊。
  毕竟,吕夷简这等人物,不是想要出现就能够出现的,没有一定的威望地位,当不了这集团之主。不是说你当过宰执就可以了,如今这贾昌朝也想要当呢,可是看重他,并且主动依附的却没有多少。
  这一点,看看吕夷简家族与贾昌朝家族二者间的差异便可知,吕夷简家族,可真是一个庞然大物。
  在不久的未来,曾经属于的范仲淹集团的韩琦,将会接过这个重任,统合两大集团,以面对王安石崛起带来的恐怖冲击。
  韩琦家族,绝对不逊色于吕夷简家族,甚至尤有过之,南宋韩侂胄便是出自韩琦家族,是延续近二百年的顶级勋贵。
  韩琦之后,是司马光,司马光之后,是吕公著。吕公著之后,一分为三,是为蜀洛朔党争。
  这些,我们日后再聊,反正有机会,时间很长。毕竟现在韩琦还在扬州呢。
  天气一点点变得炎热,而时间也来到了五月。
  五月上旬,东宫那半亩浇过农家肥的水稻秧苗已经长出来三片叶子来,也就是说,可以进行拔秧了,拔秧之后便是插秧。
  至于另外半亩田,只是看看长出两片叶子来,也不知道在五月间能不能够长出第三片叶子来。
  若是等到六月的时候拔秧,那减产是必然的结果。农业,就是这么地无情,靠天吃饭,可不会等你。所以古代打仗或是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营建的时候,尽量不耽误农时,因为一耽误,就是得不偿失。
  归根到底,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可没有人去做。人如是,国家亦如是。违背农时的皇帝,都要被套一个昏君的名头。
  赵昕去拜见曹皇后的时候,顺带着询问了一番稻秧生长情况,得知曹皇后那里还不适合插秧,心中就已然明白,曹皇后定然是没有用农家肥。
  赵昕心中暗笑,自己比她播种地晚,如今长地还更快,肥料的好处如此明显,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用。曹皇后大概是因为心理上对农家肥排斥而不用。
  至于后世一些人玩弄绿色纯天然的概念,炒作水稻的价格,不过是骗有钱人的玩意罢了。
  在拔秧的这一天,赵昕死皮赖脸地求来了赵祯,名义自然是自己亲耕,反正赵祯年年都要观稻,观哪里不是观,东宫这田小一些,不是还更省事吗?
  但是真到了预定拔秧的那一天,赵昕没有想到的是,赵祯竟然带了一群人过来看。
  后宫妃嫔是一拨,文武百官是一拨,甚至还有外国使节以及耄耋老者(就是普通人,但是岁数比较高,这是人瑞,地位很高)。
  呼啦啦地有上千人之多,虽说东宫不是容纳不下,但赵昕还是有些不适应。
  一亩田,一半施肥,一半不施肥,二者的差异不能够说没有,只能够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如此近的距离,对照如此鲜明,但凡看见的人,心中都少不得要考虑一番。肥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赵昕取出让侍卫记载的每日秧苗生长情况,之前还让人抄写了十份,结果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来,根本不够看的,但也只能够如此。
  这记载的生长情况,何日发芽,何日风雨,何日分叶,详细无比,零零散散有两千字之多。
  于后世而言,就是一个笑话,本科生论文都不止这些,但是古代写个万言书就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毕竟纸张珍贵,基本上没有人写废话,水字数更是不存在的事情。
  所以看过之人,无一不说赵昕工作细致认真的。听着他们的夸奖之语,赵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本来还担心是不是有些过于简略了,结果超乎想象。
  经过前面的汇报工作,赵昕下水进入秧田之中,秧田一角有一只木马。
  赵祯并不认识此物,问过左右之后,才明白,原来这木马唤作秧马,便是为了拔秧之用。赵昕也是多方打听求来的。
  秧马,后世教科书上有,是宋代出现的重要农具。赵昕前世语文老师说这是苏轼发明的,实为无稽之谈。但是苏轼在秧马的传播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这是需要肯定的。
  为免喷子出现,直接上史料,毕竟有些老师带来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
  苏轼曾对秧马的形制、用途和功效等有如下记载:“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这里很明显人家苏轼说的是“予昔游武昌”,也不知道后世是怎么传播的,苏轼一个词人,十指不沾阳春水,你指望他发明这东西,东坡肉也不见得是他发明的。
  有一说一,尽管秧马不是苏轼发明的,也需要感谢苏轼,如果没有他,秧马这颗明珠,也要被烟尘所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