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风水的发展简史
作者: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更新:2022-01-03 20:05
  1.风水起源在以农立国的中国,从远古以来,自然现象决定着农业的收成,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命运。
  长此以往,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风水活动——择地活动开始了。
  从一开始,风水就把人摆在了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去改变环境的地位上。
  2.五行与风水的结合到商代的时候,五行的观念形成了。最早提出五行的典籍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月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润下作感,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这是原始的唯物论,力图用五种不同的物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衍生。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在风水中,五行不仅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后来还被引申代表五色、五音,如水既代表北方,又代表黑色和羽音。
  北京中山公园中的社稷坛就是五行观念的具体体现。到了汉代,盛行五音相宅法。
  这是一种建立在古代音韵学和五行生克理论基础上的相宅方法。将宅主人姓氏的读音按宫、商、角、徴、羽分为五类,其五音的具体分法是:若其姓的发音在舌为徴姓,发音在齿为商姓,发音在牙为角姓,发音在喉为宫姓,发音在唇为羽姓。
  五音与五行的对应是:商,金也(西方);徴,火也(南方);角,木也(东方);宫,土也(中间);羽,水也(北方)。
  比如说,属徴姓的人的住宅之门不能朝北开,因为徴姓属火,而北方属水,水克火;属商姓的人的住宅门不宜朝南开,因为商姓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但商姓门可东开、北开,因为木、水均不克金。
  这是一种五行生克观念的衍生。3.阴阳、八卦服务于风水周朝的时候,《周易》成书。
  由于儒家尊《周易》为群经之首,随着儒家在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周易》的阴阳、八卦理论得到推广,开始进入风水领域并服务于风水。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两书的合称,《易经》是一本卜筮用书,其基本符号是
  “-”和
  “--”,分别称阳爻和阴爻,每三个爻组成一卦,有八种可能,分为八卦;每六个爻组成一卦,就是六十四卦。
  《易经》就是一本解六十四卦的书,书中分别针对每个卦象预测事物的吉凶。
  《易传》则是后世学者对《易经》的解释、补充和发挥。《周易》出现也使风水中出现了阴阳和八卦思想。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其基础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关于风水有相当多的评论与争议,有人认为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综合科学,结合了环境,地理,健康等等历史悠久的观察。
  也有人认为风水是旧世界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发挥创意。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来观看丧葬地形,还有宫殿建设等。
  近代的风水则不限于此,大至高楼动土,小至小民搬家,都有可能请风水师前来堪舆。
  风水中最为知名的成语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其他用语则有路冲,穿心,断梁等等。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依据来源于《易经》。
  最初,风水术是古代中国先人关于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实用而朴素的技能。
  后来随着中国人有关
  “天人合一”思想系统的建立和《易经》的不断丰富完善并全面影响到社会生活,风水学说开始构架起恢弘的理论系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风水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择吉避凶的术数,是中国人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艺术和学问,是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伟大方法。
  风水是关于对人的生活居住办公环境进行选择和方位、陈设布局、择日的一种学问。
  它以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结合五行、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图谱式的编码作为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以中国人特有的关于宇宙的吉凶观念,高度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即
  “天人”关系,与中国数千年文明的
  “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审美观保持着根本上的一致。所谓
  “宅,择也;宅择吉处而营之也。”
  “风水强调”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
  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为了安居乐业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风水,并千方百计寻找风水宝地。
  “宅吉则人荣”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先贤云: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
  可见风水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风水学中对屋宅的地点选择、朝向、内部构造设计和布局都很讲究,人居于宅中,能感受到各种自然界的信息影响,而住宅可以起到调整、疏导、化解、整合各种信息的作用。
  屋宅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精神情绪、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人的事业、财运和家庭情感等各方面。
  风水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注重于对以建筑为中介的以气场和水质为代表的包括阳光、空气、水质、地磁、声音、色彩、温湿度、电磁辐射和病原体是否滋生等环境因素进行考察与调整。
  同时,包括对环境的建筑、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视觉美学等方面参数的运用,由此创造出时时刻刻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纯粹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良好条件。
  简而言之,风水就是对环境的把握和调整,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准确认识和运用。
  风水学主要包含三大最为重要的因素,一是大环境,即人所存在的具体时空里的宇宙气场状态及能量走向;二是小环境,即人所存在的环境与人的气场动向;三是人的德性,即人的心性,所谓
  “福地福人居”,福人乃是有德之人,这体现了高度的天人合一的学问。
  风水讲究积德。有诗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岂知穴在方寸间。”好山好水世不欠,苟非其人寻不见。
  富贵人家坟,葬时后辈都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方寸即心,也就是要多想善事。
  欲得阴地好,先须心地好。要求好风水,当以积德为本。若德之不修,纵使觅得好风水,后人不蒙福,反见凶祸。
  因为,好风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无德者得了风水宝地,不受用,吉地会变成凶地。
  不修德而求好风水,譬之不耕种而求收获,怎么可能得到?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宗旨在风水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高度集中了哲学、伦理学于一身。
  风水学是一门集天文地理于一身研究自然与人的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长时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风水学中被人为的掺杂了许多神秘甚至夸大的成分,同时因受习俗、观念和保守心理的影响而致使真正的精粹部分极少传市,导致许多谬论大行其道误导世人,客观地说这也成为风水被视为迷信的主要原因。
  综观历史,中国历代选定的都城地址,如洛阳、西安、开封、临安、北京(燕京)、南京等,还有各省府、州府、县城、各大商埠,多数地方都经过精通风水的国师共同研究精选的,这些城市多是山环水抱,所以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都要发达,有的经历千年不但不衰败,反而更加兴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地方一天比一天繁荣。
  在风水中,阴阳思想后来与气论相结合,称阴阳二气,风水以之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比如在风水中,地震就被认为是阴阳二气失序造成的。
  在风水中,八卦除了主要用作表示八个方位,还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含义。
  如八卦中的坎不但表示北方,还可为水,代表江河、大川、渊井、寒泉。
  风水中正是根据五行八卦的这些特定含义附会出一些事物的吉凶。伴随着八卦的引入的还有卜筮的一些方法和吉凶观念,也使得风水越来越成为一种玄妙的理论。
  汉代盛行的五音相宅法在隋代式微,唐代以后盛行的相宅法是以八卦为基础的
  “游年八宅法”。游年八宅法主要是使
  “宅卦”和宅主人的
  “命卦”相合,合则吉,不合为凶。风水中的
  “命卦”是宅主人的出生年份对应的八卦卦名,可查六十甲子表查得,由宅主人的
  “命卦”又可得出宅主人的吉利方位。本篇首的那一段关于四合院开门方向的论叙实际上就是
  “宅卦”的部分算法,得出的结论却与我国广大区域气候对建筑的功能要求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在这些充满离奇色彩的吉凶模式的背后,有着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使得绝大多数风水结论能与建筑功能相吻合。
  游年八宅法在清代最为流行,至今还在港台、新加坡等地广为应用,近年又从新在大陆流行开来。
  风水,这门令人朝贫夕富、占往知来的传统文化,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习俗,一门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科有关自然环境的学问,一类调整和改造命运的最高玄学,从古至今,令多少人趋之若骛,甚至倾其一生遍访明师。
  因为不好的风水会让人惹官非、犯桃花、患恶疾、走霉运,而好的风水会让人升高位、得横财、添贵子、获好运。
  风水文化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内容不断丰富完善。
  在我国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风水,很多大官贤达精通风水,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的孕育时期;魏晋南北朝,风水学得到传播;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近代历史中,风水学在旧中国十分盛行,在解放后与文革时期,我国的风水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与破坏。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和国际上对风水学的重视,风水学这门古老的科学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风水何意?风水一词始见于东晋,
  “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当今词典释曰:“风水又称堪舆,旧指宅基等的地理形势,认为风水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家的福祸盛衰”。
  然现有众多
  “风水先生”不懂风水为何意,却帮人看风水销灾等,让人不得其解。从风水的定义看,风水强调气(综合因素),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气。
  同属一种果树种在不同的地方结果却不同,同属一棵树所结出的果实却大有不同,之因他们受不同的气所致。
  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中国古代有关住宅、村镇、建筑及墓地选择和规划设计的一门学问。
  风水学测算的理论依据气、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学主张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自然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
  “择地而居”,选择
  “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
  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
  “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
  “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
  “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
  “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
  “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
  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
  “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
  “气”的观念。从《晋书》知
  “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
  “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
  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
  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
  《尚书》载
  “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
  “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到西汉时期,相地术更是盛行。
  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
  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
  “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
  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
  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
  他首倡的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
  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隋朝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
  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
  隋朝宰相杨恭仁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
  可见当时还是盛行风水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
  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
  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
  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
  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
  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唐亡后是五代十国,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后周时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到了宋代,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
  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
  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
  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
  北京名胜
  “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
  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清代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
  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
  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
  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
  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
  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
  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从民国到现在,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上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玄空派风水大师沈竹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
  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实践中还在不断运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
  当代风水学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整合更新时期,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正孜孜不倦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科学,对传统风水学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和全新的阐释与发展。
  风水学正在掀开其神秘的面纱,走进现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