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懂了老板桌上的一幅画《五牛图》

生活感悟 24-01-28 阅读:7 评论:1

五牛全图,不包括题跋。孤零零五头牛,后面没有任何景物作衬,真是艺高人胆大。

这是乾隆的题头,网上说是“兴托春犁”,其中的“托”同託,“兴“繁体是“興”,我看应是“与”其繁体是“與”。“与托春犁”意为春天耕地的任务就托付给你们这老几位了,说得通。
作者韩滉 (723-787)安史之乱时31岁(754)。无功名,门荫入仕。他父亲韩休曾做唐玄宗的宰相,50岁韩滉出生,也算是老来得子。
韩滉初任小官。安史之乱肃宗即位时,他外任在山东。肃宗召他入朝,他赶到襄阳受阻。后渐升至吏部员外郎。48岁(771年)任户部侍郎。他刚直、认真,有时未免苛刻。德宗即位(780)韩57岁,德宗认为他课税有些过猛,外放他到南京,政绩颇佳。

783年发生泾源之乱,系由德宗急于削藩所致。叛军攻占长安,德宗逃到乾县,甚危。韩滉在江南一方面加强防御工程,吸引叛军;另一方面往乾县送粮、送钱,支援德宗的主战场。半年后平叛。韩63岁(784)入朝,次年封相,唐朝通常不止一个宰相。韩784年去世,德宗为其辍朝三日,赠太傅。

韩滉前半生在盛唐,生活安定,政绩平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皇权式微。韩滉忠于朝廷,在泾源之乱中,他稳定长江下游局面。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平叛,表达忠心,也展现出他的能力。他生活节俭,严于律己,受到后世历史学家好评。
韩滉虽无功名,却学识渊博,书法和绘画师从名家,功底极深。他喜欢画农村平民生活,尤善画牛。
乾隆题字说马牛是“目前常见之畜”,如今却很难见到,所以我们对它们只是知道一个大概。要想体会到五牛图的妙处,首先要仔细看看牛的照片。如果能在视频中多观察牛的神态更好,对牛越熟悉,就越能看出这幅画的精妙,这是我的经验。


第一只牛,在荆棘上蹭痒。


第二只牛,黑白花,好像荷兰产奶的母牛,矫首昂视,却没有骄傲之气。


第三只牛,黑色,正面对着观众。按说这姿势应该是构图的大忌,但是它居中,使整个五牛图显得特别匀称。而这只牛画得毫不呆板。


第四只,黄色,半吐着舌头,姿势最灵动。


第五只,鼻子上穿了一条红色的绦子。
仔细比较,这五头牛不仅颜色不同,犄角、腿、尾巴等等都不相同。



元代赵孟頫曾收藏过这幅画,他在这幅画上题字三次。其中第二次题字如上。赵的名气和书法绘画的造诣我就不啰嗦了。

他所提到的陶弘景,在南朝齐时创建道教上清派,对医药和炼丹很有造诣。梁武帝即位时,他隐居江苏句容。梁武帝多次重金礼聘他出山辅佐,他拒绝了。梁武帝没有勉强他,还为他筑坛建馆,时常问计求教。他隐居山林40余年,也许为梁武帝出过一些主意,时称山中宰相。
赵孟頫在上面这个题字中说,陶弘景画过两只牛,一只以金络首,另一只放于水草之间,送给梁武帝,以示婉拒。赵孟頫本是南宋宗室,被元世祖忽必烈强征入朝,终身抱憾。他见到这幅“五牛图”中最后一头系络的牛,有感而发。
乾隆在第三、四头牛之间题七绝一首:
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
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第一句:一头牛鼻子穿着络,其它四头没有,它应该是干活儿的。
第二句则是针对赵孟頫的感慨,说陶弘景画牛婉拒恐怕是赵的猜想。
第三句:舐龁(音适合)—舔着牙齿,讵唯—不仅是,看到画中牛舔牙齿的样子不仅是夸耀画得惟妙惟肖,这是指第四头牛。

最后一句提到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问牛的故事。汉武帝晚年杀害太子案,丙吉作为狱吏曾拼死保全太子之孙的性命。后来他作霍光的下属,去迎接刘贺入朝,就是那个倒霉的海昏侯。刘贺被废后,丙吉向霍光建议选那个太子之孙即位,是为汉宣帝。功劳大如许,他却从未对人提及这些事。
汉宣帝时丙吉为宰相,一次他早春外出,见有人械斗,他没有理睬。而见到一个农夫赶着牛,牛气喘吁吁,他却上前问原因。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问人的械斗,而关心牛的情况?他回答,械斗之事有地方官处置。我只要根据地方官表现赏罚他们即可。现在是初春,天气不热,牛气喘吁吁是不是生病了?春天牛要犁地,如果健康状况不好,耽误春耕,影响到秋天的收成,那可是民生大事,这正是作宰相应该关心的。
这首七绝算不上佳作,第三句佶屈聱牙,似有卖弄之嫌。但是作为皇帝能够想到百姓的疾苦,也算有点儿爱民之心。从中可以看出他没少琢磨这幅画,打心眼儿里喜欢。
现在,网上很多人骂乾隆在珍贵书画上乱题字,瞎盖章。这种批评也许有道理。不过既然他写了字,也算留个痕迹。后人不妨花点心思琢磨琢磨。比如,考古工作者挖掘一座汉墓,发现被盗,固然令人沮丧。但是如果盗墓的是唐朝人,留下来油灯、铲子,也一定会好好研究,绝不会放过。何况乾隆并没有把这些画殉葬。与其痛骂不如研究一下他说了什么,通常他还是就画论画,并非给自己洒狗血。
即如这幅画的题字,网上解释句读不准,读字错误。恐怕自己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就扔了出去。众人争相转发,念不懂也不问个为什么。汉语水平不足,哗众取宠有余。还是多看看乾隆的原笔为好。
另外网上还有就“五牛图”挖故事的,与其无凭据杜撰,不如学习乾隆,静下心来赏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