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4
王贲寡言木讷,不善报事,在重臣之中与嬴政皇帝相处会商也最少。可嬴政皇帝只要一见王贲便大觉亲切,问东问西,总归是能想起的无一不问。王贲也是一样,只要一见皇帝,问甚说甚,话语流畅,几乎是全然另外一个人,连与父亲王翦的争执也从来不隐瞒。唯其如此,王贲能在最后时刻坦然说出任何臣子都不会说的话,嬴政皇帝非但没有丝毫的忤逆之感,反倒是痛彻心脾了。
诚然,若不是嬴政皇帝自己也有某种生命将尽的隐隐预感,也许不会对王翦王贲父子的相继离去如此痛心。然则,嬴政皇帝的种种思绪也是由来已久的积压,没有丝毫的作伪。嬴政皇帝尤其痛心的是,在帝国新政最需要王翦王贲这般特异名将的时刻,在皇室朝局最需要这般名将的时刻,在他这个皇帝最需要这般能够扭转乾坤的肃杀名将的时刻,王氏父子却撒手去了。嬴政皇帝很清楚,只要王氏父子任何一个人健在于自己身后,大秦皇帝的善后都不须如此焦虑。与王翦王贲的泰山石敢当秉性相比,目下重臣之中,确实没有一个人可及。蒙恬才具不消说得,然却总是带有隐隐的文士温润一面。在嬴政皇帝的记忆里,蒙恬从来没有强固地坚持过一件事。在他当年一时昏乱发作的逐客令事件中,蒙恬分明极不赞成,然却只带回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并没有对他当面坚持陈说厉害,一直等到他有所悔悟,蒙恬才真实吐露了心曲。反倒是行事比较谨慎的王翦,那次根本不请命,说服蒙恬便派军拦下了离开秦国的山东士子。嬴政皇帝从来没有因此而责难过蒙恬,毕竟,蒙氏一门的特质不在强固,而在柔韧。人无完人,何能苛责臣下人人皆如圣贤哉!蒙氏一门中,唯蒙毅尚具强毅坚刚这一秉性特质。灭赵之后,蒙毅敢依法惩治跟随皇帝数十年的赵高,且始终对赵高冷面不齿。仅此一点,嬴政皇帝便对蒙毅有足够的器重了。
大雪纷纷扬扬之中,嬴政皇帝恍如梦境般看见了未来的一幕——
不知何时,自己落得齐桓公姜小白那般下场,临死之前令不出宫,身后生发了巨大的动荡。此时,王氏父子相继出场:王翦依据皇帝明白时的既定方略力挺危局,一力周旋而不与任何人妥协,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终于艰难妥善地稳定了大局;王贲不然,果决地亲自率兵镇抚咸阳,拒绝一切不合皇帝既定方略的乱命,迅速缉拿了欲图火中取栗之人,一举拥戴扶苏登上了帝位,其坚刚利落,几与皇帝当年果决平定嫪毐叛乱如出一辙……
嬴政皇帝怦然心动了,心头酸热了,老泪纵横了。他毫不怀疑,以王贲的杀伐果敢,决然能做到提兵平乱而无所畏惧。蒙恬如何?以嬴政皇帝清醒的评判,蒙恬会坚持,会抗命,但绝不会无所畏惧地举兵镇国。李信之刚烈或可如此,然李信之军中人望及其拥有的兵力,若不得蒙恬坚挺,显然不足以一柱撑天。自古以来,国之良将,安危所凭也。而危难非常之时刻,大将不能依凭兵符的时刻,既往的资历威望,大将的胆识才具便会起到决定的作用。如此之大将,舍王贲其谁也!若得王贲在世,嬴政何愁身后之事哉!
蓦然,嬴政皇帝想起了李斯,想起了王贲那则令他至今心悸的遗言。
即秦王之位,嬴政便结识了李斯。亲政之后,李斯一卷《谏逐客书》立下了定国之功,秦王嬴政立即重用了李斯。从那以后,近三十年如一日,嬴政对李斯的信任从未有过丝毫衰减。李斯的几个儿子,娶的都是皇室公主。皇帝的几个皇子,娶的正妻都是李斯的女儿。包括嬴政皇帝最钟爱的幼子胡亥,定亲也定的是李斯的幼女。自古以来,君王与丞相的关系亲密到如此程度,只怕也是绝无仅有了。嬴政敬佩李斯的为政大器局大才具,深深地知道,没有如此一个统摄政局的大家,一统天下并构建华夏文明只能是一句空话。灭六国时,李斯用事中枢,日理万机井然有序,纵横邦交多有奇谋,举荐尉缭姚贾慧眼独具,协同王翦蒙恬王绾一班重臣自如有加,堪称大手笔大气象。一统天下之后,李斯更是殚精竭虑,一体筹划出华夏新文明框架,行郡县,布官吏,推新政,去旧法,无一件不做得行云流水。复辟暗潮涌起,李斯又是最清醒也是最坚定的反复辟首相。更重要的是,李斯不是盲目反复辟,而是拿出了一整套剔除复辟根基的大方略,如焚书,如禁议,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凡此等等,俱皆对复辟暗潮雷霆一击而天下肃然……数十年之中,李斯没有过任何一次官职爵位之议之请。李斯的步步升迁,全然因自家才具功勋而来……王贲究竟有何依据,说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并对李斯生出了如此深不可测的疑虑?莫非,王贲对李斯有私怨?不!王贲绝非此等人也!嬴政皇帝立即否定了自己的一闪念。
论秉性,嬴政皇帝当然也知道李斯有瑕疵,不如王贲冯劫等一班大将那般笃实直言,隐隐约约地有些依时依势而决断自家主张的意味。当年小舟就教李斯,李斯便含蓄对之,先问秦王之志,而后点出《吕氏春秋》与商君之法的选择根基所在。灭六国,定天下,建文明,反复辟,李斯始终与他这个皇帝保持着最及时的沟通。他但有明确的取舍抉择,李斯便能立即谋划出最为出色的实施方略;或者,即或他这个皇帝还没有来得及朝会议决,而李斯只要明确地知道意向,也会从最为有力的方向给他以最坚实的支持,郡县制便是最明显的例证……纵然如此,又能证明何等斡旋之心与一己之心呢?臣下与一个英明的皇帝同步,这也算得瑕疵么?王贲啊王贲,你这个家伙实在是多疑了。且慢骂这个老兄弟,再想想。
嬴政皇帝记得,他对李斯的所谓不满,也只有那次在梁山宫半山腰看见了李斯盛大的仪仗车骑,冷冷说了句用得着如此么。结果,话传了出去,李斯立即收敛了仪仗车骑。嬴政皇帝并没有责难李斯,而是对左右随侍的这种口舌之风深为厌恶,查勘不出,便杀了那日在场的所有十几名内侍侍女。嬴政至少清楚一点,看人看大节,纵然自己这个皇帝对臣下有某种小事的不悦,也绝不会波及大事;而左右随侍这种口舌恶风一旦流播开来,则无疑会使君臣朝局陷入无休止的权术猜忌之中,不给以最严厉的制裁行么?当年齐威王连续烹杀十余名口舌内侍,一举震慑了齐国的侦测上意之风,齐威王愿意那么做么,时势所迫也。
而李斯如何?那次之后再也没有了盛大的车骑仪仗,却也从来没有在嬴政皇帝前说及过此事。本来,嬴政皇帝自家还想与丞相说说,可每次见李斯一副浑然无觉的神色,也便没有了说的心思。若说不悦,这也算得一次了。然则,这又如何?以嬴政之明,能因如此一件说都没心思说的小事对一个帝国首相生出疑忌之心?以李斯之才,能因此而对他这个皇帝生出嫌隙?笑谈也笑谈也。李斯不说,安知不是不屑于说哉!王贲老兄弟也,我觉你还是心思过甚了一些。你说谁都没错,可说李斯的这两句话,实在有些过了;然则,我还是要记在心里,再想想,再看看,毕竟,你老兄弟也不是乱说话的人。李斯要给你写铭辞,我挡了,免得你老兄弟瞪着两眼不舒坦,我的字不如李斯好,老兄弟只当个念想便是了。
大雪漫天飞舞着,脚下也起了嚓嚓之声……
王贲丧事期间,发生了两起意外事件。嬴政皇帝虽然不悦,却也没有如何放在心上,没有立即赶回咸阳处置。而今仔细想来,这两件事竟是有些不同寻常了。第一件事,泗水郡在两月之前逃亡了三百余服徭役者。郡报说,沛县徭役民力三百余人,由泗水亭长刘邦带领民力赶赴骊山。西行到丰县一片大水旁,逃亡了数十人。亭长刘邦非但没有报官,反倒擅自放走了想逃跑的其余民力,自己与十余个追随者也逃人芒砀山去了。目下,泗水郡正在追捕之中。嬴政皇帝曾听扶苏说起过这个泗水亭长是个能吏,当时曾心下一动,下次巡狩到泗水郡见见这个小吏,果是能才用之何妨?不想他竟无视法度纵容逃亡,看来也不过痞子甘做流民而已。第二件事,骊山刑徒黥布秘密鼓噪数百人起事,杀死了数十名看守士兵,大约两三百人逃亡到汉水大山里去了。冯劫率军赶赴骊山,已经将没有逃走的而与起事者有牵连的两百余人全部斩决。冯劫已经查明,这个黥布原本姓英,乃古诸侯英国后裔;因有相士说此人若受黥刑便当称王,英布自家改姓为黥,以求镇之,其实本人并未受过黥刑。
目下想来,这两件事都不是小事。帝国新政历来都是体恤民众疾苦的,无论是种种工程,还是镇压六国贵族复辟,抑或严厉惩处黑恶兼并,哪一件不是于民有利?然则,如今竟有民众逃亡起事了,你这个皇帝该当做何解释?从天下大势说,若仅仅是六国贵族复辟,仅仅是儒家乱法,嬴政皇帝有十足的信心扭转乾坤,因为他坚信天下民众不会乱,坚信民众会追随秦政。若民众乱了,事情就大了,六国贵族与举事民众融合,你纵然有大军镇抚,也难保天下不会大乱。当然,民众逃亡刑徒起事的背后,一定有六国贵族的密谋煽惑甚或秘密操持,毕竟,六国贵族的诸多后裔本身也在刑徒之列,他们安能无动于衷?然则,民众能逃亡,刑徒能起事,帝国新政便没有错失?你这个皇帝便没有错失?看来,得认真查查,看各种工程能否不征发远道民力,骊山陵只叫关中老秦人修算了;长城也一样,就近征发,莫再千里迢迢地征发楚地民众了……
“君王暮政,内忧大于外患。”
诚然,若不是嬴政皇帝自己也有某种生命将尽的隐隐预感,也许不会对王翦王贲父子的相继离去如此痛心。然则,嬴政皇帝的种种思绪也是由来已久的积压,没有丝毫的作伪。嬴政皇帝尤其痛心的是,在帝国新政最需要王翦王贲这般特异名将的时刻,在皇室朝局最需要这般名将的时刻,在他这个皇帝最需要这般能够扭转乾坤的肃杀名将的时刻,王氏父子却撒手去了。嬴政皇帝很清楚,只要王氏父子任何一个人健在于自己身后,大秦皇帝的善后都不须如此焦虑。与王翦王贲的泰山石敢当秉性相比,目下重臣之中,确实没有一个人可及。蒙恬才具不消说得,然却总是带有隐隐的文士温润一面。在嬴政皇帝的记忆里,蒙恬从来没有强固地坚持过一件事。在他当年一时昏乱发作的逐客令事件中,蒙恬分明极不赞成,然却只带回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并没有对他当面坚持陈说厉害,一直等到他有所悔悟,蒙恬才真实吐露了心曲。反倒是行事比较谨慎的王翦,那次根本不请命,说服蒙恬便派军拦下了离开秦国的山东士子。嬴政皇帝从来没有因此而责难过蒙恬,毕竟,蒙氏一门的特质不在强固,而在柔韧。人无完人,何能苛责臣下人人皆如圣贤哉!蒙氏一门中,唯蒙毅尚具强毅坚刚这一秉性特质。灭赵之后,蒙毅敢依法惩治跟随皇帝数十年的赵高,且始终对赵高冷面不齿。仅此一点,嬴政皇帝便对蒙毅有足够的器重了。
大雪纷纷扬扬之中,嬴政皇帝恍如梦境般看见了未来的一幕——
不知何时,自己落得齐桓公姜小白那般下场,临死之前令不出宫,身后生发了巨大的动荡。此时,王氏父子相继出场:王翦依据皇帝明白时的既定方略力挺危局,一力周旋而不与任何人妥协,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终于艰难妥善地稳定了大局;王贲不然,果决地亲自率兵镇抚咸阳,拒绝一切不合皇帝既定方略的乱命,迅速缉拿了欲图火中取栗之人,一举拥戴扶苏登上了帝位,其坚刚利落,几与皇帝当年果决平定嫪毐叛乱如出一辙……
嬴政皇帝怦然心动了,心头酸热了,老泪纵横了。他毫不怀疑,以王贲的杀伐果敢,决然能做到提兵平乱而无所畏惧。蒙恬如何?以嬴政皇帝清醒的评判,蒙恬会坚持,会抗命,但绝不会无所畏惧地举兵镇国。李信之刚烈或可如此,然李信之军中人望及其拥有的兵力,若不得蒙恬坚挺,显然不足以一柱撑天。自古以来,国之良将,安危所凭也。而危难非常之时刻,大将不能依凭兵符的时刻,既往的资历威望,大将的胆识才具便会起到决定的作用。如此之大将,舍王贲其谁也!若得王贲在世,嬴政何愁身后之事哉!
蓦然,嬴政皇帝想起了李斯,想起了王贲那则令他至今心悸的遗言。
即秦王之位,嬴政便结识了李斯。亲政之后,李斯一卷《谏逐客书》立下了定国之功,秦王嬴政立即重用了李斯。从那以后,近三十年如一日,嬴政对李斯的信任从未有过丝毫衰减。李斯的几个儿子,娶的都是皇室公主。皇帝的几个皇子,娶的正妻都是李斯的女儿。包括嬴政皇帝最钟爱的幼子胡亥,定亲也定的是李斯的幼女。自古以来,君王与丞相的关系亲密到如此程度,只怕也是绝无仅有了。嬴政敬佩李斯的为政大器局大才具,深深地知道,没有如此一个统摄政局的大家,一统天下并构建华夏文明只能是一句空话。灭六国时,李斯用事中枢,日理万机井然有序,纵横邦交多有奇谋,举荐尉缭姚贾慧眼独具,协同王翦蒙恬王绾一班重臣自如有加,堪称大手笔大气象。一统天下之后,李斯更是殚精竭虑,一体筹划出华夏新文明框架,行郡县,布官吏,推新政,去旧法,无一件不做得行云流水。复辟暗潮涌起,李斯又是最清醒也是最坚定的反复辟首相。更重要的是,李斯不是盲目反复辟,而是拿出了一整套剔除复辟根基的大方略,如焚书,如禁议,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凡此等等,俱皆对复辟暗潮雷霆一击而天下肃然……数十年之中,李斯没有过任何一次官职爵位之议之请。李斯的步步升迁,全然因自家才具功勋而来……王贲究竟有何依据,说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并对李斯生出了如此深不可测的疑虑?莫非,王贲对李斯有私怨?不!王贲绝非此等人也!嬴政皇帝立即否定了自己的一闪念。
论秉性,嬴政皇帝当然也知道李斯有瑕疵,不如王贲冯劫等一班大将那般笃实直言,隐隐约约地有些依时依势而决断自家主张的意味。当年小舟就教李斯,李斯便含蓄对之,先问秦王之志,而后点出《吕氏春秋》与商君之法的选择根基所在。灭六国,定天下,建文明,反复辟,李斯始终与他这个皇帝保持着最及时的沟通。他但有明确的取舍抉择,李斯便能立即谋划出最为出色的实施方略;或者,即或他这个皇帝还没有来得及朝会议决,而李斯只要明确地知道意向,也会从最为有力的方向给他以最坚实的支持,郡县制便是最明显的例证……纵然如此,又能证明何等斡旋之心与一己之心呢?臣下与一个英明的皇帝同步,这也算得瑕疵么?王贲啊王贲,你这个家伙实在是多疑了。且慢骂这个老兄弟,再想想。
嬴政皇帝记得,他对李斯的所谓不满,也只有那次在梁山宫半山腰看见了李斯盛大的仪仗车骑,冷冷说了句用得着如此么。结果,话传了出去,李斯立即收敛了仪仗车骑。嬴政皇帝并没有责难李斯,而是对左右随侍的这种口舌之风深为厌恶,查勘不出,便杀了那日在场的所有十几名内侍侍女。嬴政至少清楚一点,看人看大节,纵然自己这个皇帝对臣下有某种小事的不悦,也绝不会波及大事;而左右随侍这种口舌恶风一旦流播开来,则无疑会使君臣朝局陷入无休止的权术猜忌之中,不给以最严厉的制裁行么?当年齐威王连续烹杀十余名口舌内侍,一举震慑了齐国的侦测上意之风,齐威王愿意那么做么,时势所迫也。
而李斯如何?那次之后再也没有了盛大的车骑仪仗,却也从来没有在嬴政皇帝前说及过此事。本来,嬴政皇帝自家还想与丞相说说,可每次见李斯一副浑然无觉的神色,也便没有了说的心思。若说不悦,这也算得一次了。然则,这又如何?以嬴政之明,能因如此一件说都没心思说的小事对一个帝国首相生出疑忌之心?以李斯之才,能因此而对他这个皇帝生出嫌隙?笑谈也笑谈也。李斯不说,安知不是不屑于说哉!王贲老兄弟也,我觉你还是心思过甚了一些。你说谁都没错,可说李斯的这两句话,实在有些过了;然则,我还是要记在心里,再想想,再看看,毕竟,你老兄弟也不是乱说话的人。李斯要给你写铭辞,我挡了,免得你老兄弟瞪着两眼不舒坦,我的字不如李斯好,老兄弟只当个念想便是了。
大雪漫天飞舞着,脚下也起了嚓嚓之声……
王贲丧事期间,发生了两起意外事件。嬴政皇帝虽然不悦,却也没有如何放在心上,没有立即赶回咸阳处置。而今仔细想来,这两件事竟是有些不同寻常了。第一件事,泗水郡在两月之前逃亡了三百余服徭役者。郡报说,沛县徭役民力三百余人,由泗水亭长刘邦带领民力赶赴骊山。西行到丰县一片大水旁,逃亡了数十人。亭长刘邦非但没有报官,反倒擅自放走了想逃跑的其余民力,自己与十余个追随者也逃人芒砀山去了。目下,泗水郡正在追捕之中。嬴政皇帝曾听扶苏说起过这个泗水亭长是个能吏,当时曾心下一动,下次巡狩到泗水郡见见这个小吏,果是能才用之何妨?不想他竟无视法度纵容逃亡,看来也不过痞子甘做流民而已。第二件事,骊山刑徒黥布秘密鼓噪数百人起事,杀死了数十名看守士兵,大约两三百人逃亡到汉水大山里去了。冯劫率军赶赴骊山,已经将没有逃走的而与起事者有牵连的两百余人全部斩决。冯劫已经查明,这个黥布原本姓英,乃古诸侯英国后裔;因有相士说此人若受黥刑便当称王,英布自家改姓为黥,以求镇之,其实本人并未受过黥刑。
目下想来,这两件事都不是小事。帝国新政历来都是体恤民众疾苦的,无论是种种工程,还是镇压六国贵族复辟,抑或严厉惩处黑恶兼并,哪一件不是于民有利?然则,如今竟有民众逃亡起事了,你这个皇帝该当做何解释?从天下大势说,若仅仅是六国贵族复辟,仅仅是儒家乱法,嬴政皇帝有十足的信心扭转乾坤,因为他坚信天下民众不会乱,坚信民众会追随秦政。若民众乱了,事情就大了,六国贵族与举事民众融合,你纵然有大军镇抚,也难保天下不会大乱。当然,民众逃亡刑徒起事的背后,一定有六国贵族的密谋煽惑甚或秘密操持,毕竟,六国贵族的诸多后裔本身也在刑徒之列,他们安能无动于衷?然则,民众能逃亡,刑徒能起事,帝国新政便没有错失?你这个皇帝便没有错失?看来,得认真查查,看各种工程能否不征发远道民力,骊山陵只叫关中老秦人修算了;长城也一样,就近征发,莫再千里迢迢地征发楚地民众了……
“君王暮政,内忧大于外患。”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