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者:唐骏 胡腾    更新:2021-12-04 20:55
  我甚至考虑,万一考不过就通过教育部换一所学校,但是板仓老师不同意,认为这样有损他的面子。奇迹般地,一个半月后我竟然通过了考试。板仓老师向我祝贺,我能考到这个成绩他非常满意。这也是他第一次夸奖我。
  板仓老师是名古屋大学里最严厉的教授,也是我见过的日本人中脾气最大的一个。他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态度近乎傲慢,仿佛我们不是研究生,而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自己选研究课题,每周五要在研究室会议上用半小时的时间向所有人汇报过去一周的研究成果。这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我在选课题、作研究上毫无经验,经常被板仓老师痛斥。“这种课题10年前就有人做了”,“这么烂的题目你还好意思拿出来”,诸如此类,几乎是选一个被骂一个。
  我第一个通过的选题是语音识别和人机对话方面的,这也成为我此后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选题。这个选题是我在看相关领域的英文论文时找到的,别人已经作出了解决方案,但是相对粗糙。我觉得题目不错,就在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把它做了出来,得到的结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周五汇报时,这个研究课题当场就被板仓老师认同,他说我找到了一个窍门。我自己心里也清楚,其实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课题,只是还没有人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因为一个思路上的突破,才得出更好的结果。从此以后我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板仓老师的研究领域,日本学术界有两大学会:日本音响学会和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这两个学会每年都有公开的学术论文发表会议,前者每年两次,后者每年一次。按板仓老师的要求,他的研究生在这三次学会会议上都要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写好第一篇学会论文之后,交给板仓老师审看。等我再拿到自己的论文,真是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上面满是红色的字迹,语言、思路、技术、表述等各种问题,改得五花八门。我改过一遍又交上去,原以为可以通过了,谁知又被打了回来。板仓老师是个追求超级完美的人,有时因为一个标点符号不规范、附图标注中的字母大小不对、数学公式的比例不合适,甚至注解文字的字体大小不妥,他也会让我拿回去再改一遍。我改了一遍又一遍,一共改了23遍,第一篇学会论文方才过关。
  一篇论文如此反复,让我非常苦恼。我特别不理解的是,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他认为小字体好看,我倒觉得大字体漂亮,为什么非得要求我和他一致?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他的经验足以支持他作出最精准的判断,他知道在一篇论文里怎样安排是最合适的。在他的训练下,我终于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写论文的感觉。每年要写3篇学会论文,每次都是这么修改。一年以后,我修改10次通过。5年以后,终于变成一次通过。
  论文写好后,接下来是准备学会上宣读论文时的演讲。每次演讲之前,每个学生在板仓老师面前至少要预演三次。如今在会议和演讲时普遍使用的幻灯片演示软件PPT(Powerpoint)当时还没有问世,那时我们制作幻灯片用的是OPT(Overhead Projector,投影幻灯机)。他规定我们用10页幻灯片概括整篇论文。如何在10页内容中说清楚一篇论文的内容,重点是哪里,图表怎么画,文字要写多少,他都教给我最规范的方式。预演时,板仓老师要求一定要准时在15分钟内结束,控制时间的程度要精确到秒。头一年,我在学会上演讲时还基本是拿着纸在念,随后逐步可以脱稿演讲,而且能非常好地控制时间和节奏。日后我的演讲技巧,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板仓老师的指导。
  “简单+勤奋”的第一个源头
  在我的人生里,如果说有个人实实在在教了我很多东西的话,这个人无疑是板仓老师。在日本留学的5年,我一直在他手下作研究,他给我的印象,甚至可以说就是日本给我的印象。
  我原来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到日本留学后,在板仓老师的高压之下,拼命熬夜工作。为了能一周出一个课题成果,我学会了特别讲究速度和效率。因此,无论是我工作时讲究速度的方式,还是对待事情勤勉认真的态度,都是从他那里学到的。他对我在论文演讲方面的指导,也使我学会如何抓住重点,将纷繁复杂迅速归纳为简单明了。可以说,
  板仓老师的教导,是我的“简单+勤奋”理念和风格的第一个源头。
  重视细节让我受益终身
  板仓老师对我的另一重大影响,是改变了我过去做事不细致的缺点,并使我在未来的工作中一直受益。
  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时,我能记住公司的1000多位员工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方式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我每天都和员工接触,做了很多让他们感动的事。每天早上我都给大楼“不听话”的电梯派一个“电梯阿姨”对电梯作合理的控制;我让公司后勤人员帮助员工代缴水电费;在工作日,公司负责去机场和火车站接送来京的每一个员工的家属;中秋给员工的亲友寄送月饼……
  在企业管理中,我所做的一切看上去都是细微小事,但是每件事都会让员工感动,这就是注重细节的力量。
  正是由于对细节的重视,在微软公司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对全球员工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时,我领导下的无论上海微软还是微软中国公司,都成为微软全球员工满意度第一的分公司。由此我也成为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的人。
  很多CEO都爱强调管理上的“抓大放小”,但在我的管理理念中,“抓大放小看细”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从洗碗工到大专教师
  通过板仓老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后,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去打工挣钱。名古屋当时有本专门提供勤工俭学信息的杂志,上面全是豆腐块大小的招工广告。工作内容、时间、地点、要求、薪酬(日本人称为“时给”),一应俱全。按照行业分工排列,餐饮业、零售业、加工业等。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因为语言不太流利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洗盘子。按照当时教育部的政策,公派留学生是不允许打工的,所以还只能偷偷摸摸地去做。
  我在杂志上找到了一家做意大利面的餐馆,名字就叫ITALIAN(意大利人)。我打电话过去,那时日语还不是很好,老板一听就知道我是外国人。我们约好了晚上6点半去面试,到那里一看,是一家很小的店。店老板大木先生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兼做厨师。还有个十八九岁模样的女孩子,是服务生。这家店除了卖意大利面条,还提供炒菜和酒,像个小酒吧。我告诉大木先生我是中国人,他觉得蛮好奇。他说我的工作就是洗碗,于是我当天就留下来工作了。
  这个店生意不太好,一天也就十来个客人。有时候两个小时一个人也没有。没人来时,大木先生在吧台准备餐食,小姑娘站前门边上,我在厨房洗碗,各做各的事,绝无懈怠或闲聊之举。开始时我觉得日本人真是好傻,后来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做事的规范。店打烊的时间是晚上9点半,照通常的规律8点半以后还没客人就基本上不会有人来了,但我们3个人即使无事可做也要坚持自己的岗位直到9点半。到9点半,大木先生说:好,今天结束了,辛苦大家了。一天的营业才正式结束。
  在ITALIAN,我成为了专家级的洗碗高手。第一遍先用水冲,第二遍用一盆稀释好的洗碗精洗。然后用凉水冲一遍,热水冲一遍,再用凉水冲一遍。一只碗会洗上5遍,这就是日本餐馆的洗碗方式。店中的厨房比一般人家里还洁净,碗碟杯盘都用很干净的毛巾擦干,整整齐齐地放在一边。
  我的工资是一小时620日元。每天工作3个小时,晚上6点半到9点半。这3个小时的薪酬,相当于我母亲一个月的工资。3个小时就可以让我母亲不用工作,这成了我的动力源。
  我工作相当认真,举止也算彬彬有礼,大木先生觉得我人不错,打烊后经常喊我出去吃饭。他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第一次接触外国人比较好奇,想多了解些中国的情况。渐渐地我们成为一种朋友的关系,无所不谈。我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真正学到地道的日语。我一周在他店里工作4个晚上,4个晚上我至少有两个小时和他说日语的时间。从12月工作到第二年3月底,我在那里工作了4个月。我的日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后来我和别人介绍大木先生时,都说他是我的日语老师。
  此后我和大木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弟弟去日本留学,也和他成了朋友。我还把他请到中国来过。2007年我去日本,特意带着太太和女儿一起去了他的小店。店门口的招牌,屋里的陈设,一点没有变化。我看着十分亲切。我对女儿说:“这是爸爸第一次挣工资的地方。”在她心目中,我大概一直是个做大事的大人物,所以她很吃惊地说:“啊,这么小的店你也来工作?”我说:“是啊,是刷盘子。”
  精益求精渗入了日本民族的血液:我参观丰田的启示
  大木先生的小餐馆都如此讲究服务规范,日本的大企业更是将对完美的追求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