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4
在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方面,确实取得惊人的成绩,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指出:对那为病痛折磨的人的生命深处的问题;涉及病人家属和社会应持有的态度等问题,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医疗的现状被列为一大课题的理由。
美国的路耐·底福斯博士是一位在细菌学上,留下许多业绩的著名学者。我曾在东京与他进行过交谈。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虽现已作古,但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底福斯和玛亚·柏英慈共著的《谈健康和疾病》一书中说:"(慢性的——引用者)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随着长寿者的增多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不由地联想到,无论家庭,或医院,或疗养院里,那些康复无望的老人,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由于——即便能勉强地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能使其恢复健康的缘故吧。"(《国际·时代·生活》,杉靖三郎日本语版监修)
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确实,年轻人的死亡人数,虽在减少,但正如人们称现代为"半健康人时代"似的,因某种疾病而感到苦恼的人,却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据说,许多现代人动辄便失去身心的平衡。疾病的种类剧增,已多得几乎无法统计。由于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尽管出现多种新的疾病,人们也不以为然。
在人们看到疾病多样化的情况时,不禁感到:佛法对疾病的见解给予莫大的启示。佛法上说,病的数目,为"四百四病",或"八万四千"。"四百四病",乃"身病"之数;"八万四千",系指"心病"。所谓"八万四千",与其说是数值,毋宁说言其数量之大吧。
顺便说明一下,在《大智度论》等佛典中写道:"贪欲之病二万一千","瞋恚之病二万一千","愚痴之病二万一千","持有(上述——译者)三毒的病二万一千",总计为"八万四千"。
在日莲大圣人的《治病大小权实违目》一书中,进一步予以说明:"人有二病,一为身病。所谓地大百一、水大百一、火大百一,风大百一,以上为四百四病也。""二为心病。所谓三毒乃至八万四千之病也。此病二天、三仙、六师等也难治,何况神农、黄帝等之方药可及乎。又,心病因其轻重、深浅而种类繁多。"
在佛法上,将这"地大"、"水大"、"火大"和"风大"等归为"四大"。若就我等身体而言,可将其理解为:"地大",指骨和肌肉、牙齿、头发、指甲、皮肤等;"水大",指血液和体液;"火大",指维持生命的体温和消化作用;"风大",指呼吸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佛法上说:以此"四大"概括地解释人身体上的"病",即身上的"四大",一旦产生不协调便得疾病。
关于身体上的病,大圣人也曾教诲说:"此病即便不是佛也可医治。"
但是,"三毒乃至八万四千",即指来自"贪"、"瞋"、"痴"等人内在的烦恼的疾病,并认为这种疾病就是所谓圣人、大医学家——"二天、三仙、六师等"、"神农、黄帝等的方药",也难医治。
若心病不重,用对症的方药便可治愈。正如日莲大圣人的著作中所写:"人之烦恼和罪业之病,若轻,则智者的医师们予以医治,并对病施药。"但,若严重的心病,则任何方药也难以治愈。治这种心病,除服用使生命得以根本复苏,进一步体现新的生命力的"大良药"外,别无他法。佛法将这种最灵验的大良药解释为"妙法"。
现代社会面临着不仅是疾病的多样化,而且还有直接威胁"人生命尊严"本身的人工授精、脑死问题等新问题。人们十分忧虑,唯恐略有失误,将会影响医务人员和病人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说,现代医学开创一个维护生命尊严的,"为人的医学"的新时代,才是当务之急吧。
作为医师的著名始祖,在西方首推希腊的希波克拉底①和罗马的加莱诺斯,特别是前者提出的医师"誓言",已成为有志于医学者所遵奉的信条。
①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古希腊医师,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编有《希波克拉底集》等。
在佛典等东方典籍中,也可找到不亚于希克拉底的"名医",如印度的耆婆①、中国的扁鹊、华陀等,可谓其最著名的代表。其中的耆婆生于释尊的时代,以释尊为师建立了佛教医学的基础。他的名字,长期来为东方民族所传颂。
①耆婆——古代印度名医,生于佛祖释迦牟尼时代。后归依佛祖,与中国名医扁鹊并称。
据说,这位耆婆在幸遇释尊的当时,已是掌握一流医术的名闻遐迩的印度名医了。尤其他的外科技术,更是无与伦比。如为医治被认为是世界首例的脑肿瘤而进行开颅手术;对被认为患肠梗阻的孩子进行剖腹手术,并将其治愈等,在佛典上均有记载。
但,耆婆也由于幸遇释尊,得其教诲后才发现:即便能借助医术治愈人的疾病,而要去掉内心深处的烦恼、业;解除潜藏在"生老病死"这个人生根源中的苦恼,也只有祈求佛教,别无他法。
这是由于他那清晰、明智的头脑,立即领悟到——任凭你如何精于医术,若不深切地理解病人之心,对病人无丝毫慈悲之心,那就失去作为"名医"的资格了。可以说,他的这番领悟,远远超越时代,显示出医务人员应持有的姿态。
以《医学概论》一书而闻名的泽泻久敬博士,关于人和医疗的关系,提出①人的身体由物质构成;②人是生物;③人是身心结合体;④人是独立的存在;⑤人是社会的存在等人所具有的六个方面后说:"作为医师必须全面观察人的六个方面。"(《何谓医学概论》,诚信书房版)。
近代的医学,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人生来"就是身心结合体,是独立的、社会的、自觉的存在"的倾向,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为了完成"给病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医学的根本使命,要求医务人员自身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看出:建立一种"不以医学为中心来看人,而是如何以人为中心来看医学"的观点。在今后社会中,这一观点将日益显示其重要意义。
"延长寿命的医学"和人的幸福
——应有深邃的生死观、寿命观
在《每日新闻》的"余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四日)上,提及京都召开的一次小型集会。在这个以"思考寿命的含义"为题的集会上,提出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的"死"。我不禁感到:这一报导,尖锐地点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死"问题。
据"余录"上说,死去的两个老人,均为八十六的高龄妇女,死因也都是衰老;而且在家属们发现病人异常时,两人都已处于意识昏迷状态。但是,医生的态度和家属的要求截然不同:"据医生方面的判断,即便采用一切维持生命的治疗手段,也只能延长一个月,已无恢复意识的希望。还是让她安静地死去为好。家属们竭力克制内心的极度悲痛,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病人果然于一周后死去。"
"另一家属方面要求采取近代医学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后因堵痰,切开喉管。又因手术出血而予以输血;还为增进营养进行点滴。就在日夜守护着的儿女们疲乏不堪的时候,悄然死去。此时,一阵空寞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在这次集会上,宗教人士和医学家等,联系将来的延长、保护生命技术的发展,对"寿命的局限"交换了意见。当时主张采取延长寿命对策的儿子,在会上作了以下的发言:
"在最后的一、二天深夜,我确实看到那在痛苦中挣扎着的母亲脸上的肌肉,一下子放松了,露出真正的微笑。此时,想必那美好的回忆正闪过她的脑际吧。就在母亲脸上显露出微笑的一刹那,我终于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他的这一席话,不禁使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沉浸在深思之中。
这一报导,鲜明地反映出现代人所持的有关"死"的心态。对此,肯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如持这种意见——"不必勉强地延长寿命,让她安静地死去为好"的,不乏其人;与此相反,对要求"在医疗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采取最佳治疗手段"的人的心情,也应予以充分理解。由于各自的立场、情况以及生命观、寿命观、孝道观的不同,意见自然分歧,切不可一概而论。
但,至少这一想法是共同的吧。即作为子女来讲,让生育自己的父母"长寿"和"安祥的临终",是最大的愿望;也是应尽的孝亲之道。这从上述的报导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真诚的祈求般的心情。确实,现代的医疗技术,在吸收其他各种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即便如何竭尽现代医学之精华,也未必能真正令人信服。若仅仅依靠科学,则作为儿女的,作为人的真切的愿望是实现不了的。其中确实存在着严峻的现实。
因而,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现实——即便怎么使用精密的器械进行对症治疗,"人的温暖",也会逐渐从病人周围的家属、亲友的心中消失。所以,医务人员必须牢记:医疗的机械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人的援助和护理。
有人指出:在科学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人类虽然在时间上使寿命得以延长,但对最重要的"人"本身,却未给予充分的关心。
美国的路耐·底福斯博士是一位在细菌学上,留下许多业绩的著名学者。我曾在东京与他进行过交谈。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虽现已作古,但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底福斯和玛亚·柏英慈共著的《谈健康和疾病》一书中说:"(慢性的——引用者)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随着长寿者的增多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不由地联想到,无论家庭,或医院,或疗养院里,那些康复无望的老人,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由于——即便能勉强地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能使其恢复健康的缘故吧。"(《国际·时代·生活》,杉靖三郎日本语版监修)
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确实,年轻人的死亡人数,虽在减少,但正如人们称现代为"半健康人时代"似的,因某种疾病而感到苦恼的人,却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据说,许多现代人动辄便失去身心的平衡。疾病的种类剧增,已多得几乎无法统计。由于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尽管出现多种新的疾病,人们也不以为然。
在人们看到疾病多样化的情况时,不禁感到:佛法对疾病的见解给予莫大的启示。佛法上说,病的数目,为"四百四病",或"八万四千"。"四百四病",乃"身病"之数;"八万四千",系指"心病"。所谓"八万四千",与其说是数值,毋宁说言其数量之大吧。
顺便说明一下,在《大智度论》等佛典中写道:"贪欲之病二万一千","瞋恚之病二万一千","愚痴之病二万一千","持有(上述——译者)三毒的病二万一千",总计为"八万四千"。
在日莲大圣人的《治病大小权实违目》一书中,进一步予以说明:"人有二病,一为身病。所谓地大百一、水大百一、火大百一,风大百一,以上为四百四病也。""二为心病。所谓三毒乃至八万四千之病也。此病二天、三仙、六师等也难治,何况神农、黄帝等之方药可及乎。又,心病因其轻重、深浅而种类繁多。"
在佛法上,将这"地大"、"水大"、"火大"和"风大"等归为"四大"。若就我等身体而言,可将其理解为:"地大",指骨和肌肉、牙齿、头发、指甲、皮肤等;"水大",指血液和体液;"火大",指维持生命的体温和消化作用;"风大",指呼吸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佛法上说:以此"四大"概括地解释人身体上的"病",即身上的"四大",一旦产生不协调便得疾病。
关于身体上的病,大圣人也曾教诲说:"此病即便不是佛也可医治。"
但是,"三毒乃至八万四千",即指来自"贪"、"瞋"、"痴"等人内在的烦恼的疾病,并认为这种疾病就是所谓圣人、大医学家——"二天、三仙、六师等"、"神农、黄帝等的方药",也难医治。
若心病不重,用对症的方药便可治愈。正如日莲大圣人的著作中所写:"人之烦恼和罪业之病,若轻,则智者的医师们予以医治,并对病施药。"但,若严重的心病,则任何方药也难以治愈。治这种心病,除服用使生命得以根本复苏,进一步体现新的生命力的"大良药"外,别无他法。佛法将这种最灵验的大良药解释为"妙法"。
现代社会面临着不仅是疾病的多样化,而且还有直接威胁"人生命尊严"本身的人工授精、脑死问题等新问题。人们十分忧虑,唯恐略有失误,将会影响医务人员和病人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说,现代医学开创一个维护生命尊严的,"为人的医学"的新时代,才是当务之急吧。
作为医师的著名始祖,在西方首推希腊的希波克拉底①和罗马的加莱诺斯,特别是前者提出的医师"誓言",已成为有志于医学者所遵奉的信条。
①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古希腊医师,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编有《希波克拉底集》等。
在佛典等东方典籍中,也可找到不亚于希克拉底的"名医",如印度的耆婆①、中国的扁鹊、华陀等,可谓其最著名的代表。其中的耆婆生于释尊的时代,以释尊为师建立了佛教医学的基础。他的名字,长期来为东方民族所传颂。
①耆婆——古代印度名医,生于佛祖释迦牟尼时代。后归依佛祖,与中国名医扁鹊并称。
据说,这位耆婆在幸遇释尊的当时,已是掌握一流医术的名闻遐迩的印度名医了。尤其他的外科技术,更是无与伦比。如为医治被认为是世界首例的脑肿瘤而进行开颅手术;对被认为患肠梗阻的孩子进行剖腹手术,并将其治愈等,在佛典上均有记载。
但,耆婆也由于幸遇释尊,得其教诲后才发现:即便能借助医术治愈人的疾病,而要去掉内心深处的烦恼、业;解除潜藏在"生老病死"这个人生根源中的苦恼,也只有祈求佛教,别无他法。
这是由于他那清晰、明智的头脑,立即领悟到——任凭你如何精于医术,若不深切地理解病人之心,对病人无丝毫慈悲之心,那就失去作为"名医"的资格了。可以说,他的这番领悟,远远超越时代,显示出医务人员应持有的姿态。
以《医学概论》一书而闻名的泽泻久敬博士,关于人和医疗的关系,提出①人的身体由物质构成;②人是生物;③人是身心结合体;④人是独立的存在;⑤人是社会的存在等人所具有的六个方面后说:"作为医师必须全面观察人的六个方面。"(《何谓医学概论》,诚信书房版)。
近代的医学,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人生来"就是身心结合体,是独立的、社会的、自觉的存在"的倾向,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为了完成"给病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医学的根本使命,要求医务人员自身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看出:建立一种"不以医学为中心来看人,而是如何以人为中心来看医学"的观点。在今后社会中,这一观点将日益显示其重要意义。
"延长寿命的医学"和人的幸福
——应有深邃的生死观、寿命观
在《每日新闻》的"余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四日)上,提及京都召开的一次小型集会。在这个以"思考寿命的含义"为题的集会上,提出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的"死"。我不禁感到:这一报导,尖锐地点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死"问题。
据"余录"上说,死去的两个老人,均为八十六的高龄妇女,死因也都是衰老;而且在家属们发现病人异常时,两人都已处于意识昏迷状态。但是,医生的态度和家属的要求截然不同:"据医生方面的判断,即便采用一切维持生命的治疗手段,也只能延长一个月,已无恢复意识的希望。还是让她安静地死去为好。家属们竭力克制内心的极度悲痛,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病人果然于一周后死去。"
"另一家属方面要求采取近代医学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后因堵痰,切开喉管。又因手术出血而予以输血;还为增进营养进行点滴。就在日夜守护着的儿女们疲乏不堪的时候,悄然死去。此时,一阵空寞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在这次集会上,宗教人士和医学家等,联系将来的延长、保护生命技术的发展,对"寿命的局限"交换了意见。当时主张采取延长寿命对策的儿子,在会上作了以下的发言:
"在最后的一、二天深夜,我确实看到那在痛苦中挣扎着的母亲脸上的肌肉,一下子放松了,露出真正的微笑。此时,想必那美好的回忆正闪过她的脑际吧。就在母亲脸上显露出微笑的一刹那,我终于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他的这一席话,不禁使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沉浸在深思之中。
这一报导,鲜明地反映出现代人所持的有关"死"的心态。对此,肯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如持这种意见——"不必勉强地延长寿命,让她安静地死去为好"的,不乏其人;与此相反,对要求"在医疗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采取最佳治疗手段"的人的心情,也应予以充分理解。由于各自的立场、情况以及生命观、寿命观、孝道观的不同,意见自然分歧,切不可一概而论。
但,至少这一想法是共同的吧。即作为子女来讲,让生育自己的父母"长寿"和"安祥的临终",是最大的愿望;也是应尽的孝亲之道。这从上述的报导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真诚的祈求般的心情。确实,现代的医疗技术,在吸收其他各种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即便如何竭尽现代医学之精华,也未必能真正令人信服。若仅仅依靠科学,则作为儿女的,作为人的真切的愿望是实现不了的。其中确实存在着严峻的现实。
因而,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现实——即便怎么使用精密的器械进行对症治疗,"人的温暖",也会逐渐从病人周围的家属、亲友的心中消失。所以,医务人员必须牢记:医疗的机械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人的援助和护理。
有人指出:在科学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人类虽然在时间上使寿命得以延长,但对最重要的"人"本身,却未给予充分的关心。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