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他的义父凯路卡第公爵讽刺他的行为是盲动。义父说:"你读过唐·吉诃德吧,在他冲向风车时,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就和那时一样。"路易反驳说:"如果风车过于强大……,我就要设法在风的身上下功夫。"
他把风车比作特权阶级,风就是群众。用刀枪不能把风车打倒。可是一旦风吹起来,风车就不能不转。可以说法国革命正是民众掀起的风暴。它迫使风车不停地转动起来,后来又把人道主义的熏风吹进整个欧洲。
在这场吹动历史陀螺旋转的风暴——法国革命的前夜,一个普通的不出名妇女登上历史舞台。
鲁库勒夫人是个经营小杂货铺,同时兼作缝补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的市井妇女。就是这位妇女却走在法国革命的最前列,数年坚持向"巴斯底要塞"进行斗争,终于打开这要塞的沉重大门。
我年轻时也曾读过关于这位妇女的书,很受感动。大约二十年前我写下题为《献给保卫生命尊严的人》的诗篇:其中有下面一段:
为了早日实现真正的团结、幸福与解放。
你以身保卫生命的尊严。
持久和平与繁荣,并非垂手可得。
却铭刻在你们纯洁、坚强、伟大胸怀之中写此诗时,我心中充满对这位保卫生命的尊严,弹奏出革命序曲的法国妇女的敬意。这种感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巴斯底",原是城堡之意,最初是保卫巴黎的要塞。十七世纪,路易十三时代,把它改为监狱。后来由于一些反独裁的著名作家被囚于此,它便被视为绝对王权的象征。
一七七九年左右,巴黎有三十多个类似的牢狱。民众随时有可能不经任何审问被捕入狱。根据国王签发的命令书规定,巴斯底狱有任意逮捕之权,它成为封建专制的根基。
这样,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被关入巴斯底狱的无辜群众,包括为了信仰而献身的殉教者在内,总共达五千人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只要群众不敢斗争,就会出现当权者、为政者任意横行的局面。最终遭受痛苦与悲惨命运的还是民众。
因此,为了人人都有一个美好人生,就必须脚踏实地进行努力,扩大人民友好范围。
要实现人类这些最起码、最切实的要求——"不许发动战争"、"要在地球上消灭'悲惨'与'不幸'"、"要建立一个好人得志、坏人受压的'和平'与'安祥'的世界",必须依靠民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如果失去实现这些愿望的力量与智慧,那将是最大的危险。
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革命全面开始。第一步是解放巴斯底狱。但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认为,解放巴斯底狱的第一位有功者应是鲁库勒夫人。那被视为绝对王权象征的监狱八五八书房,是被一个妇女的柔弱的手推翻的。
据米什莱的《革命的妇女》(河出书房版)一书记载,鲁库勒夫人生活非常平凡。有一天,她偶然拾到一封信,是一个关在狱中的政治犯写的。这犯人二十五岁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已被关在狱中达三十五年之久。
鲁库勒夫人拾到的信,是那犯人委托看管交给一个慈善家的,不料看管喝醉酒,丢到路上。
夫人读过信后,知道了这素昧平生的犯人是无辜者,是专制政治的不幸牺牲品,于是出于一个妇女善良的怜悯与慈悲,便开始营救这无辜犯人的行动。
米什莱在上述的书中概要地写道:
"在当时那种腐败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易于流下同情泪水的博爱主义者、大臣、法官和贵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采取实际行动。这无名的妇女从信中了解到悲惨的事实之后,气愤得战栗不止。然而她却没有流泪,她立即行动起来。"
看到别人痛苦不幸时,谁都会表示一下同情,说一声"太可怜了。"但却很少有人考虑一下"我该为他作什么?"
"要怎样帮助他?"特别是一旦采取行动会给自己带来苦难,会危及自己安全时,就更加困难。判断一个人是否伟大,应当看他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果敢行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鲁库勒夫人迈出的正是这种苦难的步伐。
她的行动确实果敢,她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身着朴素服装,走过一家家一户户,进入大小公馆,向高官、领主诉说自己的信仰;请求他们释放犯人。她的诚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她的行动却在亲朋之中遭到非议,受到卑劣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那犯人可能是她的情夫。社会,总是对正义的人十分残酷,往往投以恶劣卑俗的目光。
人们指责和非难那些先驱者的行动已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出于恶意、忌妒和自私去捏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谎言,也是亘古常见的伎俩。结果常常是正义者的本来面目被埋葬于地下,唯有那些谎言却公诸于世,甚至假话被当成历史事实传给后人。
鲁库勒夫人不久便失业。但是父母的死,官府的压迫,屡次三番的磨难,都未使她为之动摇。她不灰心也不害怕,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她敲过各处的门,找过各种关系,到处奔走呼号。有一次为了得到王宫侍女的帮助,她拖着怀孕七个月的沉重身体,寒冬腊月,竟然从巴黎徒步走到凡尔赛宫。
这样经过数年斗争,终于有一天向国王路易十六呈递释放犯人请愿书的机会来了。但是国王冷酷无情,做出永远拒绝释放的回答。万事皆休!一切努力化成泡影。残酷!这是极为残酷的回答。
可是,鲁库勒夫人在此情况下仍未停止她执著的斗争。她始终相信民众的力量,她向那些不满专制制度的贵族、富有同情心的公爵夫人、哲学家、法官等等不断进行工作,掀起一次次舆论的风潮。
真是永无后退的执著精神。任何道路都是一样,要想朝着最终目的走到底,绝非易事。"绝望"与"恐惧"好像甜美的诱惑,时时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越是靠近它,心里越会空虚,感到无能为力。
鲁库勒夫人继续不断地与"巴斯底狱"进行斗争,那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一七八四年,路易十六在周围呼声的迫使下,发出释放那个犯人的命令,并进一步对滥用国王签发的命令书现象提出限制。这样,那难以攻克的巴斯底狱的大门,在一个妇人的正义呼吁面前第一次打开了。
鲁库勒夫人终获胜利。后来一七八八年她离开人世。第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便拉开帷幕。她当然没有参加巴黎人民解放巴斯底狱的行动。但是,应当说正是她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才把这个巴斯底狱拉到人民审判台前。
关于真正的英雄,米什莱这样写道:
"英雄是谁?是那修筑了耶那桥(架在塞纳河上的巴黎的桥——引用者)的人(拿破仑——引用者)吗?不,不是!这里有一个比他更加伟大、更有力量、更有生命力的人,他的名字响彻大地。"(《法国革命史1》,后藤达雄、后藤喜久雄译,日本评论社版)
那声贯法兰西革命圣地的、超过拿破仑的英雄,就是为了生命的尊严和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的"平民英雄"。
鲁库勒夫人正是平民英雄中的一个。她为"正义"和"自由"献出生命,她从巴斯底狱的铁锁下救出一个生命。她改变了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坚不可摧的牢狱象征着的专制势力的恐惧与绝望情绪,带来了"勇气",掀起了群众斗争的波涛。
可以想象,她首先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恐惧,她用"勇敢"和"智慧"战胜眼前一个个障碍,才完成了伟大事业。
剥去一切装饰,作为一个人还剩下什么,这点最为重要。
她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之类的人,所以应当说她身上的力量是最强的。
鲁库勒夫人的事迹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平凡的妇女竟能打开积聚在群众心中的能量的喷出口,成为推动历史的人。
她最初的动力只是出于一个妇女对无辜犯人的同情与自己倔犟的性格,再加上她的直率。这使她能把思想立即化为行动。
人世间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外表风度、权力、财产和地位,而是来自强烈的"人性",即为了自己既定目标而甘愿献出一切的"人性"。
赤裸裸的人性的呼唤才能抓住人心,成为不断开拓人类友好的沃野的动力。
大众最有知识
——长谷川如是闲与吉川英治
大众是一个具有最丰富知识的集团,大众最为英明。比如,在电视中观看政治家演说时,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看穿眼前人物的内心世界,评论说:"这个政治家嘴上说得漂亮,心里很阴险。"还有说:别看他相貌堂堂,服装考究,"内心十分庸俗空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看穿本质的智慧与判断能力的大众也是可怕的。
活跃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名记者长谷川如是闲和作家吉川英治,曾围绕"大众如何英明"的问题进行过对谈。他们发表的对谈记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之外,均为我师》,吉川英治著,大和书房版)
吉川在对谈中,是这样说的:
"什么是大众?在我们作家看来,大众就是大知识。"
长谷川接着说:"这是对的,不管道德还是宗教,大众主张的都是正确的。"吉川又说:"想敷衍他们,要手腕应付他们是行不通的。大众不可欺呀。"
他把风车比作特权阶级,风就是群众。用刀枪不能把风车打倒。可是一旦风吹起来,风车就不能不转。可以说法国革命正是民众掀起的风暴。它迫使风车不停地转动起来,后来又把人道主义的熏风吹进整个欧洲。
在这场吹动历史陀螺旋转的风暴——法国革命的前夜,一个普通的不出名妇女登上历史舞台。
鲁库勒夫人是个经营小杂货铺,同时兼作缝补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的市井妇女。就是这位妇女却走在法国革命的最前列,数年坚持向"巴斯底要塞"进行斗争,终于打开这要塞的沉重大门。
我年轻时也曾读过关于这位妇女的书,很受感动。大约二十年前我写下题为《献给保卫生命尊严的人》的诗篇:其中有下面一段:
为了早日实现真正的团结、幸福与解放。
你以身保卫生命的尊严。
持久和平与繁荣,并非垂手可得。
却铭刻在你们纯洁、坚强、伟大胸怀之中写此诗时,我心中充满对这位保卫生命的尊严,弹奏出革命序曲的法国妇女的敬意。这种感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巴斯底",原是城堡之意,最初是保卫巴黎的要塞。十七世纪,路易十三时代,把它改为监狱。后来由于一些反独裁的著名作家被囚于此,它便被视为绝对王权的象征。
一七七九年左右,巴黎有三十多个类似的牢狱。民众随时有可能不经任何审问被捕入狱。根据国王签发的命令书规定,巴斯底狱有任意逮捕之权,它成为封建专制的根基。
这样,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被关入巴斯底狱的无辜群众,包括为了信仰而献身的殉教者在内,总共达五千人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只要群众不敢斗争,就会出现当权者、为政者任意横行的局面。最终遭受痛苦与悲惨命运的还是民众。
因此,为了人人都有一个美好人生,就必须脚踏实地进行努力,扩大人民友好范围。
要实现人类这些最起码、最切实的要求——"不许发动战争"、"要在地球上消灭'悲惨'与'不幸'"、"要建立一个好人得志、坏人受压的'和平'与'安祥'的世界",必须依靠民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如果失去实现这些愿望的力量与智慧,那将是最大的危险。
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革命全面开始。第一步是解放巴斯底狱。但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认为,解放巴斯底狱的第一位有功者应是鲁库勒夫人。那被视为绝对王权象征的监狱八五八书房,是被一个妇女的柔弱的手推翻的。
据米什莱的《革命的妇女》(河出书房版)一书记载,鲁库勒夫人生活非常平凡。有一天,她偶然拾到一封信,是一个关在狱中的政治犯写的。这犯人二十五岁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已被关在狱中达三十五年之久。
鲁库勒夫人拾到的信,是那犯人委托看管交给一个慈善家的,不料看管喝醉酒,丢到路上。
夫人读过信后,知道了这素昧平生的犯人是无辜者,是专制政治的不幸牺牲品,于是出于一个妇女善良的怜悯与慈悲,便开始营救这无辜犯人的行动。
米什莱在上述的书中概要地写道:
"在当时那种腐败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易于流下同情泪水的博爱主义者、大臣、法官和贵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采取实际行动。这无名的妇女从信中了解到悲惨的事实之后,气愤得战栗不止。然而她却没有流泪,她立即行动起来。"
看到别人痛苦不幸时,谁都会表示一下同情,说一声"太可怜了。"但却很少有人考虑一下"我该为他作什么?"
"要怎样帮助他?"特别是一旦采取行动会给自己带来苦难,会危及自己安全时,就更加困难。判断一个人是否伟大,应当看他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果敢行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鲁库勒夫人迈出的正是这种苦难的步伐。
她的行动确实果敢,她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身着朴素服装,走过一家家一户户,进入大小公馆,向高官、领主诉说自己的信仰;请求他们释放犯人。她的诚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她的行动却在亲朋之中遭到非议,受到卑劣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那犯人可能是她的情夫。社会,总是对正义的人十分残酷,往往投以恶劣卑俗的目光。
人们指责和非难那些先驱者的行动已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出于恶意、忌妒和自私去捏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谎言,也是亘古常见的伎俩。结果常常是正义者的本来面目被埋葬于地下,唯有那些谎言却公诸于世,甚至假话被当成历史事实传给后人。
鲁库勒夫人不久便失业。但是父母的死,官府的压迫,屡次三番的磨难,都未使她为之动摇。她不灰心也不害怕,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她敲过各处的门,找过各种关系,到处奔走呼号。有一次为了得到王宫侍女的帮助,她拖着怀孕七个月的沉重身体,寒冬腊月,竟然从巴黎徒步走到凡尔赛宫。
这样经过数年斗争,终于有一天向国王路易十六呈递释放犯人请愿书的机会来了。但是国王冷酷无情,做出永远拒绝释放的回答。万事皆休!一切努力化成泡影。残酷!这是极为残酷的回答。
可是,鲁库勒夫人在此情况下仍未停止她执著的斗争。她始终相信民众的力量,她向那些不满专制制度的贵族、富有同情心的公爵夫人、哲学家、法官等等不断进行工作,掀起一次次舆论的风潮。
真是永无后退的执著精神。任何道路都是一样,要想朝着最终目的走到底,绝非易事。"绝望"与"恐惧"好像甜美的诱惑,时时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越是靠近它,心里越会空虚,感到无能为力。
鲁库勒夫人继续不断地与"巴斯底狱"进行斗争,那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一七八四年,路易十六在周围呼声的迫使下,发出释放那个犯人的命令,并进一步对滥用国王签发的命令书现象提出限制。这样,那难以攻克的巴斯底狱的大门,在一个妇人的正义呼吁面前第一次打开了。
鲁库勒夫人终获胜利。后来一七八八年她离开人世。第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便拉开帷幕。她当然没有参加巴黎人民解放巴斯底狱的行动。但是,应当说正是她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才把这个巴斯底狱拉到人民审判台前。
关于真正的英雄,米什莱这样写道:
"英雄是谁?是那修筑了耶那桥(架在塞纳河上的巴黎的桥——引用者)的人(拿破仑——引用者)吗?不,不是!这里有一个比他更加伟大、更有力量、更有生命力的人,他的名字响彻大地。"(《法国革命史1》,后藤达雄、后藤喜久雄译,日本评论社版)
那声贯法兰西革命圣地的、超过拿破仑的英雄,就是为了生命的尊严和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的"平民英雄"。
鲁库勒夫人正是平民英雄中的一个。她为"正义"和"自由"献出生命,她从巴斯底狱的铁锁下救出一个生命。她改变了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坚不可摧的牢狱象征着的专制势力的恐惧与绝望情绪,带来了"勇气",掀起了群众斗争的波涛。
可以想象,她首先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恐惧,她用"勇敢"和"智慧"战胜眼前一个个障碍,才完成了伟大事业。
剥去一切装饰,作为一个人还剩下什么,这点最为重要。
她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之类的人,所以应当说她身上的力量是最强的。
鲁库勒夫人的事迹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平凡的妇女竟能打开积聚在群众心中的能量的喷出口,成为推动历史的人。
她最初的动力只是出于一个妇女对无辜犯人的同情与自己倔犟的性格,再加上她的直率。这使她能把思想立即化为行动。
人世间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外表风度、权力、财产和地位,而是来自强烈的"人性",即为了自己既定目标而甘愿献出一切的"人性"。
赤裸裸的人性的呼唤才能抓住人心,成为不断开拓人类友好的沃野的动力。
大众最有知识
——长谷川如是闲与吉川英治
大众是一个具有最丰富知识的集团,大众最为英明。比如,在电视中观看政治家演说时,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看穿眼前人物的内心世界,评论说:"这个政治家嘴上说得漂亮,心里很阴险。"还有说:别看他相貌堂堂,服装考究,"内心十分庸俗空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看穿本质的智慧与判断能力的大众也是可怕的。
活跃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名记者长谷川如是闲和作家吉川英治,曾围绕"大众如何英明"的问题进行过对谈。他们发表的对谈记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之外,均为我师》,吉川英治著,大和书房版)
吉川在对谈中,是这样说的:
"什么是大众?在我们作家看来,大众就是大知识。"
长谷川接着说:"这是对的,不管道德还是宗教,大众主张的都是正确的。"吉川又说:"想敷衍他们,要手腕应付他们是行不通的。大众不可欺呀。"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