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命运之星
  ——逆境时期的光源氏
  《源氏物语》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光源氏的大名,广义的说,他不管走向哪里,也不管他做什么,似乎都象征着他是个"光辉的存在"。
  《源氏物语》中的"须磨""明石"两卷,描述了光源氏处于最逆境的时期。
  他的父帝——桐壶帝死后,源氏失去了他灵光的后盾,周围蠢动的嫉妒和阴谋,步步向他紧逼而来。这样,他终于在政治上失势,被迫离开都城,过起流离的生活。
  这是源氏二十六岁至二十八岁时发生的事。两年多的流放,可以说是和青春时期最严重的苦难相搏斗的日日夜夜。
  光源氏的人生,在失势之前,是极其一帆风顺的。作为天皇之子,他虽然被降为巨籍,赐姓源氏,但他资俊貌美,无与伦比。他走过一条备极荣华的道路。
  就是这个源氏迎来了最大的考验。为什么唯独自己必须经受这样大的痛苦呢?——
  他当时的心情,很可能面对人生的冷酷现实,这样自问自答。所谓人世难道是这样残酷的吗?他不知有多少次深深体会了悲哀和无常的滋味。
  任何人都会有逆境之时。人生,不会总是顺境的。假如真有任何时候都一帆风顺的人生,那就不会有人的成长。不懂得艰辛,就只能使人骄慢。未尝受过痛苦滋味的人,不会懂得伟大人生的深度。这是我经过观察许多人之后得出的结论。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逆境、苦难之中,一味意气消沉的话,那么作为人,就未免太浅薄了。如果一有事就为之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作为人,不能不说是毫无任何内容。光源氏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意志柔弱的弱男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将逆境作为动力的某种东西。他通过在"须磨""明石"所经历的苦恼,完成了精神的成长和锻炼。
  不久,源氏迎来了无罪还京的日子。在逆境之中,他虽然也曾一度悲叹过,但精神终于没有颓败。他忍隐着,新的进路终于打通了。
  "尔之命运之星,存于尔之胸中"这句话深深留在我的内心深处。当前的境遇好坏也罢,过去好坏也罢,开拓未来的命运之星,肯定只存在于自身的胸中。暴风雨袭来也好,惊涛骇浪逼近也好,只要自身总是煌煌发光就够了。向苦难挑战的人,能够在艰辛中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起来。要紧的是,不管为多么激烈的波涛所拨弄,也不要丢掉对未来的希望,必须充满信心地前进。
  相反,牢骚满腹的人,关闭了自己,就会渐渐地无人理睬,终于陷入到处碰壁的结局。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既有晴朗的日子,也有烈风劲吹的日子。重要的是,人生最后的胜利,才是永远的胜利、真正的胜利。千万不应忘记: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八五八书房不回避青年时期的艰辛,将这种艰辛作为自己成长的跳板,这种态度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培育人
  ——教育家的鲁迅
  我对鲁迅最感钦佩之点是,鲁迅又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作为教育家,在青年身上发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他为了建设新中国,对青年寄与很大希望,即使付出种种牺牲,也要全力去培养他们。因此,他不能容许教师利用学生们的纯真热情为自己保身。
  "学生们年轻,经验少,经常被冒牌的教师利用做跳板。
  再没有比冒牌教师更可恶的了。"——据说,鲁迅经常这样说。
  (《鲁迅与内山完造》,小泉让著,讲谈社版)
  在逝世的前十天,鲁迅去参观了"木刻展览会"。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达到不允许他外出的地步。但是,版画运动这一领域是他一生中倾注心血的事业之一,他渴望看到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生气勃勃不断成长的姿影。他不顾病体,还是到会场去了。他对青年寄予的深切期望,终生没有改变过。他坚持教育家的道路直到人生最后的瞬间——下边的一段话,足以传出他的炽烈的精神面貌。
  "在我活着的时期中,我愿流出一滴一滴的血来培育人。
  我虽然感觉出我的身体已经衰弱,但又是一件乐事"(《鲁迅的生平》,石一歌著,金子二郎、太原信一译,东方书店版)。
  他的心情大概是这样的:不管我的身体多么衰弱,即使即将死去,但看到如早晨太阳升起一般的青年人成长的情景,就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使我快乐的了。我对鲁迅的心情完全同感。青年才是开辟新时代的瑰宝。因此,为了开拓青年人活跃的天地,就是为了这个,纵有任何艰难困苦也要前进。一想到青年们那些活跃的情况,一切困苦也都成为快乐的了。
  教育许多的人,培养有用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种不为下一个时代发现人才、不能培育人的人,不能说是真正的领导者。区分独裁者与领导者的界限,正在于此。
  而且,真正培育人,靠的是真诚的力量。如果有培育人才的真心实意,那么在十个人当中只要有三个人培育成才,这三个人也会起到三十个人的作用。这是我从经验中得来的实际感受。反过来说,如果靠玩弄手段,即使十个人当中培育出九个人来,那也不过只起九个人的作用而已。
  总之,发现人、培养人,这是从事一切战斗首先应该着手的根本。它是出发点,是向着无限未来茁壮成长、不断引向胜利的基础。
  后继者必备的条件
  ——山崎丰子①的《暖帘》
  ①山崎丰子(1924-),当代女小说家。
  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五月十三日(星期一)——
  这一天是阴天。根据我的日记,这天,我应恩师之邀,携同妻子到"艺术剧场"去观看由《暖帘》改写的戏。我在日记中写道:"《暖帘》……这是一出历史剧,写具有大阪人特色的、贩卖海带的店伙的一生。对于矢志不渝地维护家业的、严肃的剧中情节,惹得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记得这个剧是根据山崎丰子的原作,由菊田一夫改编并导演的。一直演了四个小时。它生动地描写了坚守作为商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出感人深至的戏。
  小说《暖帘》(新潮文库版),是写大阪的一家贩卖海带的老字号店铺,——"浪花号"的商人吾平从十五岁起到六十岁止的人生旅程。
  吾平出生于淡路岛,由店东从街头把他收养起来,当了小徒弟,虽然受到早就在店的掌柜们的欺侮和虐待,但他一直诚朴勤恳,最后由店东分给他一处支店。这以后他也连续遭受关西地方的洪水以及战争等天灾人祸,他克服了接踵而来的苦难,终于把他的店铺很好地复兴起来。
  初看去,这也许是个平凡的故事,但对吾平本人来说,却算得上是一出波澜起伏的人生剧。
  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最珍惜的又是什么呢?——大阪遭受空袭,位于船场地方的吾平的店也被烧光了。那时,他摘下暖帘①把它卷起来,从熊熊的烈火中拼命地逃出。在此之前,"浪花号"的本店遭受火灾时,也是他,首先把暖帘救出来的。
  ①暖帘——日本旧式店铺门前挂的布帘,上边染有店名。
  从这种意义,我在日记中写道:"暖帘是商家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必须豁出性命去保护它。"我从这点上看出了大阪商人那种强韧的心态——将暖帘看成是商人自豪感的象征,从而深深为之感动。
  吾平本人也是对"浪花号"的暖帘抱着绝对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来做买卖的。他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难,也决不肯陷进经商的"邪道"。他走着作为商人的正确道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危机。这可以说是绝不可玷污暖帘的思想在支配着他。
  而且,在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儿子孝平接续父亲吾平之后的情况。在剧中,父亲训诲儿子一节描写得很好。记得扮演父亲的森繁久弥先生,将这种催人泪下的、近似严师对待弟子的父子关系,也演得十分出色。这位父亲直到临死,决不说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人。但在背后却深为儿子能成为自己的后继者而由衷高兴。
  我的恩师当时身体已十分衰弱,因此,他自己已不能去观剧,所以提议让我们夫妇去看。我当时看了这个剧的内容,深深感到先生的良苦用心。这点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自然,对于暖帘的看法,父亲和儿子是各不相同的。在小说中,很好地守住这个店铺的儿子,是这样想的:
  "不错,暖帘是商人灵魂的据点。正像武士以家门、血统作为他们的据点一样,是决定商人思想的基础。但是,这不是一切。过去那种只要挂出老字号的暖帘,就可以万事大吉、老老实实做买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暖帘的价值,全在于利用它的人手腕如何。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依靠顾客们对暖帘逐渐复活起来的怀旧之情,那就会照样没落下去。只有那种人,他从暖帘的信用和力量出发,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困苦,能够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妙着,才算是能真正利用了暖帘。"
  这意思就是说,为了继承、发展暖帘,不应当躺在暖帘上。只有利用暖帘的人,他的才能、他所经历的苦难、他的不懈努力,才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
  我觉得在这个故事中含有很丰富的内容。它给人们以启示:不管是企业也好,团体也好,应该如何加以继承和发展。
  那些准备继承前人的人,必须具有不断积蓄力量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