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9
从祠堂到鼎湖,不过一两里路。穿过村子,到了溪边,过一座石板小桥,迎面一大一小两块巨石拔地而起,像凌霄宝塔一般直上直下高耸入云,背靠步虚山而面溪,这就是仙都奇景的中心──石笋了。
仙都石笋,高大的一座正名为鼎湖峰,又名独峰、丹峰、仙都峰、仙都石、天柱峰、玉柱峰等,俗名大石笋;矮小的一座为童子峰,俗名直称为小石笋。鼎湖峰的高度,历来说法不一,多系目测或估测,很不准确。例如南朝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景平元年(423 )辞别永嘉的时候,来游仙都,写了一篇《游名山记》,说是:“缙云山旁,孤石屹立,高二百丈,顶有湖,生莲花。”古代尺短,即按一丈为3 米计算,二百丈就应该是600 米高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据近年来的实测,准确高度为170.8 米。峰顶凹处,聚水为池,即称“鼎湖”。崖壁上有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石“鼎湖胜迹”四个楷书大字,每字一丈见方,远远就能看见。只是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而且当年没有放大设备,这样大的字,当年不知道是怎样写出来,又是写在什么样的纸上的。《山海经》上说:“鼎湖上有金莲华①,吹落婺女②间,遂以金华名郡。”可见“金华”这个地名,还是从鼎湖而来的。《东阳志》中记载民间传说:黄帝置丹炉于鼎湖峰顶炼丹,丹成,跨赤龙升天,群臣欲从,争攀龙须,龙须落地,变成龙须草,又名缙云草云云。连《本草纲目》中都特别提到鼎湖峰顶上的龙须草能治何病。宋人王十朋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可见鼎湖胜迹由来已久了。
--------
① 莲华──即莲花。古文“华”与“花”可通用。
② 婺女──星名,又名“须女”,由四颗星组成,即二十八宿(xiǔ 朽)中的“女宿”。古人认为王者的封国上应星宿,因此也用星宿的名称分野。据《汉书·天文志》:“越地,婺女之分野。”“婺女间”,击指浙江一带。
看石笋,方向、远近、高低、早晚各有特色。由于石笋的背后是东方,旭日初从石笋背后的步虚山上升起的时候,太阳就在石笋的顶上,好像点着了一支巨大的蜡烛,景像十分辉煌,但是石笋本身反倒看不太清楚了。如果在薄雾或者晚霞中遥观石笋,则是一幅天然的妙笔丹青、名家山水。要看清石笋,最佳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与地面成45度角的时候。另外,从西面往东看,石笋的背后有步虚山衬托,缺乏雄伟感,如果改从北面的小石桥上看,石笋四面脱空,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擎天玉柱,巍巍然的雄奇壮观就显示出来了。
石笋后面的步虚山,比鼎湖峰大约高出三十多米。山顶上有一个步虚亭,坐在亭里,可以俯视峰顶的几棵柏树和鼎湖里有没有水。历年来采岩皮的人,都是在山顶上安一台绞车,再在对面的山上也安一台绞车,绞起一根大粗麻绳来,使麻绳的中段正好搭在石笋的顶上,然后勇敢的采岩皮人从绳子上爬过去,在鼎湖旁边建立基地,再从石笋顶上用绳子把人缒下来,在峭壁上悬空采集。
看起来,在几千万年前,步虚山和石笋是一个整体,经过雨水的冲刷,含有石灰质的软石被冲刷风化了,留下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于是形成了这样一座直上直下的巍巍石笋。
在石笋后面的山脚,还有一个仙水洞,洞内大约有两丈见方,洞壁密布宋代的题刻,洞顶常年滴水,儲于一个方形小池中,虽然大旱,池水不竭,称为仙水。传说当年黄帝就是用这里的水炼丹的。来游者大都要要喝上几口。
步虚山的西坡山腰上,奇石林立,也有各自的名称,例如玉笋峰、笔架峰、梦笔生花、龙女牧羊、天狗望月、丹凤朝阳等等。在山巅的悬崖峭壁中,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石洞,因为传说唐代有两个叫周景复和刘处静的道士,先后在这里辟谷成仙,所以叫做隐真洞,也叫凌虚洞。又因为此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每层都有石窗,可以凭窗眺望对面的石笋背面,由于距离特近,峭壁上的岩皮和小草都看得一清二楚的。只是此洞在峭壁上,又没有山路可通,不是勇敢的攀岩者,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洞中。
步虚山的南面,还有许多山洞。最著名的一个叫金龙洞,据说是因为宋代天禧四年曾投金龙玉简于其中而得名。此洞通明敞亮,有如空中楼阁,洞里面还有两个小洞相连。道家所说的祈仙第二十九洞天,指的就是这个洞,而不是读书洞。在金龙洞的东面不远,有一个双龙洞,其深莫测,但是洞口窄小,要俯身弯腰甚至匍匐蛇行才能前进。洞中有一股清泉,常年不竭。相传宋代一年大旱,人们到这里来求雨,发现有两条巨蟒盘在洞中饮水,见人来,冲天飞去,随即大雨滂沱。此洞也因此而得名。在金龙洞的西面,还有一个天堂洞,两洞并列,大小深浅不一,大洞里面有八个小洞,彼此相通,每个小洞里面各塑一个八仙之一塑像,所以俗名叫做八仙洞。洞壁上有两处石洼,左面一个水清而常满,右面一个水浊而常枯,所以叫做日月泉。
步虚山的南面,是一个山口,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边。从前山口里面有一座唐代建造的黄帝祠宇,如今倒塌已久,只剩下遗址了。山口里面还有一座玉虚宮,是道家的庙观,虽然也已经有好几百年之久了,却还保存完好,香火甚旺。
金太爷等人先在溪西的大片鹅卵石河滩上隔水向东遥望,啧啧赞叹。这时候正值巳午之交,阳光虽然在峰顶的后面,在阴影中仰观石笋,既不刺眼,也很清晰。刘福喜指着鼎湖峰和步虚山,讲解了一番掌故与民间传说,然后步过小桥,一行人都在溪边一座名叫仰止亭的凉亭内外稍歇。
这时候,见一个老艄公,须发眉毛皆白,头戴一顶小斗笠,身穿百结鹑衣,用竹篙撑着一条又小又破的渔船;船上坐的却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佼童,衣着华丽,不像村民模样,在亭下停船系缆以后,那小童一手提一个食盒,一手提一壶酒,跳下船来,匆匆地进入山口一直往东去了。金太爷看见,好生奇怪,就问山路通往何处,刘辐喜答以直通玉虚宫。金太爷兴致盎然,也不知是对刚才那个佼童有了偏爱呢,还是对道家的宫观有了兴趣,总之是不愿多歇了,当即起立振衣,顺着小路,带头上山。
步虚山上玉虚宫的郑道士远远看见有贵客来到,急忙口称无量寿佛,降阶稽首相迎。金太爷自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爬山,先是看那步虚山并不甚高,玉虚宫也不是在山顶上,自恃年轻几岁,非要搀着马翰林不可,结果还没有到达玉虚宫的大门,两个人就都气喘吁吁了。郑道士见太爷步履艰难,来不及引贵客们去朝三清,先让到配殿客房里去歇息待茶。一者客人们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不是车就是轿的“人上人”,生着两条腿原不是用来走路的,何况是爬山呢?因此玉虚宫虽然并不太高,却一个个都口干舌燥,额头鼻尖儿全渗出汗珠子来,颇有点儿吃不消的狼狈相了;二者玉虚宫的丹泉,是出名的好水,不论是冷饮还是沏茶,都清香可口,甘美异常,生津解渴,沁人心脾,因此一个个全都不顾“一杯为尝,二杯为品”的讲究,竟接二连三地牛饮起来。几个小道童手提瓦壶,穿梭一般往来于贵客之间沏茶续水,忙了个不亦乐乎。
这时候,忽然一缕笛声隐隐约约,呜呜咽咽,从半空中飘荡而来,如松涛飒飒,如溪水潺潺,十分幽雅动听。金太爷和姽婳夫人都是以通晓音律自命的,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听到如此美妙的仙乐,猛然间想起唐代天宝年间缙云山亦即步虚山上空有五色祥云缭绕并有仙乐隐隐可闻的祥符瑞祚来,不由得一齐起立,步出庭院,抬头仰望长空,追寻仙乐来自何处。可惜殿房高大,天井狭窄,抬起头来只能看见巴掌大小一块青天,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碧空中竟连一丝儿白云都没有,何来五色祥云?正纳罕间,那笛声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儿戛然而止,稍停片刻,又飘过来两支凤凰箫低沉的呜呜声,远远听去,真是如悲如戚,如泣如诉,优柔婉转,令人动容。大家正在神往中,忽然深沉的乐声一转,欢快的笛声伴随着同样曲调异军突起,慷慨激越,真有如行云流水,响彻凌霄。一曲奏罢,一条极为清脆响亮的女音嗓子迸发而出,珠圆玉润,吐字清晰,每唱完一句,高亢的笛声就吹奏一段过门,然后在凤凰箫的伴奏下接唱下句歌词。仔细听去,唱的是一首七言律侍:
女蜗炼出石芙蓉,
掷向仙都壮佛宫。
顶接青天磨日月,
根蟠赤地镇虬龙。
风吹近看金莲美,
雪降遥观玉柱雄。
何日乘驾并肩驭,
欣从海外望三峰①。
--------
① 三峰──原指蓬菜、方丈、瀛州三个仙岛,这里泛指仙山。
在神魂颠倒的如痴如醉中,金太爷和姽婳夫人听完了这来自天上的仙音妙曲,意犹未尽,正打算出门去一探究竟,恰好郑道上走来,颇为不安地致歉说:
“这是一对儿从外地专程来游仙都的少年夫妻,不知道大人今日来游山,兴之所至,随意编唱几句,不意惊动了大人。待贫道立刻去晓谕他们,有贵客在此歇息,不得喧哗作声,也就是了。”
金太爷听说吹箫唱曲的是一对儿远地来游的青年夫妇,不觉动了好奇之心,忙着阻止说:
“这倒不必了。
仙都石笋,高大的一座正名为鼎湖峰,又名独峰、丹峰、仙都峰、仙都石、天柱峰、玉柱峰等,俗名大石笋;矮小的一座为童子峰,俗名直称为小石笋。鼎湖峰的高度,历来说法不一,多系目测或估测,很不准确。例如南朝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景平元年(423 )辞别永嘉的时候,来游仙都,写了一篇《游名山记》,说是:“缙云山旁,孤石屹立,高二百丈,顶有湖,生莲花。”古代尺短,即按一丈为3 米计算,二百丈就应该是600 米高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据近年来的实测,准确高度为170.8 米。峰顶凹处,聚水为池,即称“鼎湖”。崖壁上有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石“鼎湖胜迹”四个楷书大字,每字一丈见方,远远就能看见。只是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而且当年没有放大设备,这样大的字,当年不知道是怎样写出来,又是写在什么样的纸上的。《山海经》上说:“鼎湖上有金莲华①,吹落婺女②间,遂以金华名郡。”可见“金华”这个地名,还是从鼎湖而来的。《东阳志》中记载民间传说:黄帝置丹炉于鼎湖峰顶炼丹,丹成,跨赤龙升天,群臣欲从,争攀龙须,龙须落地,变成龙须草,又名缙云草云云。连《本草纲目》中都特别提到鼎湖峰顶上的龙须草能治何病。宋人王十朋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可见鼎湖胜迹由来已久了。
--------
① 莲华──即莲花。古文“华”与“花”可通用。
② 婺女──星名,又名“须女”,由四颗星组成,即二十八宿(xiǔ 朽)中的“女宿”。古人认为王者的封国上应星宿,因此也用星宿的名称分野。据《汉书·天文志》:“越地,婺女之分野。”“婺女间”,击指浙江一带。
看石笋,方向、远近、高低、早晚各有特色。由于石笋的背后是东方,旭日初从石笋背后的步虚山上升起的时候,太阳就在石笋的顶上,好像点着了一支巨大的蜡烛,景像十分辉煌,但是石笋本身反倒看不太清楚了。如果在薄雾或者晚霞中遥观石笋,则是一幅天然的妙笔丹青、名家山水。要看清石笋,最佳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与地面成45度角的时候。另外,从西面往东看,石笋的背后有步虚山衬托,缺乏雄伟感,如果改从北面的小石桥上看,石笋四面脱空,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擎天玉柱,巍巍然的雄奇壮观就显示出来了。
石笋后面的步虚山,比鼎湖峰大约高出三十多米。山顶上有一个步虚亭,坐在亭里,可以俯视峰顶的几棵柏树和鼎湖里有没有水。历年来采岩皮的人,都是在山顶上安一台绞车,再在对面的山上也安一台绞车,绞起一根大粗麻绳来,使麻绳的中段正好搭在石笋的顶上,然后勇敢的采岩皮人从绳子上爬过去,在鼎湖旁边建立基地,再从石笋顶上用绳子把人缒下来,在峭壁上悬空采集。
看起来,在几千万年前,步虚山和石笋是一个整体,经过雨水的冲刷,含有石灰质的软石被冲刷风化了,留下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于是形成了这样一座直上直下的巍巍石笋。
在石笋后面的山脚,还有一个仙水洞,洞内大约有两丈见方,洞壁密布宋代的题刻,洞顶常年滴水,儲于一个方形小池中,虽然大旱,池水不竭,称为仙水。传说当年黄帝就是用这里的水炼丹的。来游者大都要要喝上几口。
步虚山的西坡山腰上,奇石林立,也有各自的名称,例如玉笋峰、笔架峰、梦笔生花、龙女牧羊、天狗望月、丹凤朝阳等等。在山巅的悬崖峭壁中,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石洞,因为传说唐代有两个叫周景复和刘处静的道士,先后在这里辟谷成仙,所以叫做隐真洞,也叫凌虚洞。又因为此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每层都有石窗,可以凭窗眺望对面的石笋背面,由于距离特近,峭壁上的岩皮和小草都看得一清二楚的。只是此洞在峭壁上,又没有山路可通,不是勇敢的攀岩者,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洞中。
步虚山的南面,还有许多山洞。最著名的一个叫金龙洞,据说是因为宋代天禧四年曾投金龙玉简于其中而得名。此洞通明敞亮,有如空中楼阁,洞里面还有两个小洞相连。道家所说的祈仙第二十九洞天,指的就是这个洞,而不是读书洞。在金龙洞的东面不远,有一个双龙洞,其深莫测,但是洞口窄小,要俯身弯腰甚至匍匐蛇行才能前进。洞中有一股清泉,常年不竭。相传宋代一年大旱,人们到这里来求雨,发现有两条巨蟒盘在洞中饮水,见人来,冲天飞去,随即大雨滂沱。此洞也因此而得名。在金龙洞的西面,还有一个天堂洞,两洞并列,大小深浅不一,大洞里面有八个小洞,彼此相通,每个小洞里面各塑一个八仙之一塑像,所以俗名叫做八仙洞。洞壁上有两处石洼,左面一个水清而常满,右面一个水浊而常枯,所以叫做日月泉。
步虚山的南面,是一个山口,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边。从前山口里面有一座唐代建造的黄帝祠宇,如今倒塌已久,只剩下遗址了。山口里面还有一座玉虚宮,是道家的庙观,虽然也已经有好几百年之久了,却还保存完好,香火甚旺。
金太爷等人先在溪西的大片鹅卵石河滩上隔水向东遥望,啧啧赞叹。这时候正值巳午之交,阳光虽然在峰顶的后面,在阴影中仰观石笋,既不刺眼,也很清晰。刘福喜指着鼎湖峰和步虚山,讲解了一番掌故与民间传说,然后步过小桥,一行人都在溪边一座名叫仰止亭的凉亭内外稍歇。
这时候,见一个老艄公,须发眉毛皆白,头戴一顶小斗笠,身穿百结鹑衣,用竹篙撑着一条又小又破的渔船;船上坐的却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佼童,衣着华丽,不像村民模样,在亭下停船系缆以后,那小童一手提一个食盒,一手提一壶酒,跳下船来,匆匆地进入山口一直往东去了。金太爷看见,好生奇怪,就问山路通往何处,刘辐喜答以直通玉虚宫。金太爷兴致盎然,也不知是对刚才那个佼童有了偏爱呢,还是对道家的宫观有了兴趣,总之是不愿多歇了,当即起立振衣,顺着小路,带头上山。
步虚山上玉虚宫的郑道士远远看见有贵客来到,急忙口称无量寿佛,降阶稽首相迎。金太爷自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爬山,先是看那步虚山并不甚高,玉虚宫也不是在山顶上,自恃年轻几岁,非要搀着马翰林不可,结果还没有到达玉虚宫的大门,两个人就都气喘吁吁了。郑道士见太爷步履艰难,来不及引贵客们去朝三清,先让到配殿客房里去歇息待茶。一者客人们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不是车就是轿的“人上人”,生着两条腿原不是用来走路的,何况是爬山呢?因此玉虚宫虽然并不太高,却一个个都口干舌燥,额头鼻尖儿全渗出汗珠子来,颇有点儿吃不消的狼狈相了;二者玉虚宫的丹泉,是出名的好水,不论是冷饮还是沏茶,都清香可口,甘美异常,生津解渴,沁人心脾,因此一个个全都不顾“一杯为尝,二杯为品”的讲究,竟接二连三地牛饮起来。几个小道童手提瓦壶,穿梭一般往来于贵客之间沏茶续水,忙了个不亦乐乎。
这时候,忽然一缕笛声隐隐约约,呜呜咽咽,从半空中飘荡而来,如松涛飒飒,如溪水潺潺,十分幽雅动听。金太爷和姽婳夫人都是以通晓音律自命的,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听到如此美妙的仙乐,猛然间想起唐代天宝年间缙云山亦即步虚山上空有五色祥云缭绕并有仙乐隐隐可闻的祥符瑞祚来,不由得一齐起立,步出庭院,抬头仰望长空,追寻仙乐来自何处。可惜殿房高大,天井狭窄,抬起头来只能看见巴掌大小一块青天,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碧空中竟连一丝儿白云都没有,何来五色祥云?正纳罕间,那笛声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儿戛然而止,稍停片刻,又飘过来两支凤凰箫低沉的呜呜声,远远听去,真是如悲如戚,如泣如诉,优柔婉转,令人动容。大家正在神往中,忽然深沉的乐声一转,欢快的笛声伴随着同样曲调异军突起,慷慨激越,真有如行云流水,响彻凌霄。一曲奏罢,一条极为清脆响亮的女音嗓子迸发而出,珠圆玉润,吐字清晰,每唱完一句,高亢的笛声就吹奏一段过门,然后在凤凰箫的伴奏下接唱下句歌词。仔细听去,唱的是一首七言律侍:
女蜗炼出石芙蓉,
掷向仙都壮佛宫。
顶接青天磨日月,
根蟠赤地镇虬龙。
风吹近看金莲美,
雪降遥观玉柱雄。
何日乘驾并肩驭,
欣从海外望三峰①。
--------
① 三峰──原指蓬菜、方丈、瀛州三个仙岛,这里泛指仙山。
在神魂颠倒的如痴如醉中,金太爷和姽婳夫人听完了这来自天上的仙音妙曲,意犹未尽,正打算出门去一探究竟,恰好郑道上走来,颇为不安地致歉说:
“这是一对儿从外地专程来游仙都的少年夫妻,不知道大人今日来游山,兴之所至,随意编唱几句,不意惊动了大人。待贫道立刻去晓谕他们,有贵客在此歇息,不得喧哗作声,也就是了。”
金太爷听说吹箫唱曲的是一对儿远地来游的青年夫妇,不觉动了好奇之心,忙着阻止说:
“这倒不必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