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7
能不能得道成精,那就只好看他们自己了。”说着,一手一个十分慈爱地抚弄着小红和来喜儿的头发,意味深长地单对他们两个说:“你们两个,往后住在我这里,当然只能是出家人打扮,来喜儿、小红这样的名字,也不像是出家人的称呼,来喜儿既然是林家的放牛娃,就叫牛娃好了;小红呢,既然当过小瘦马,就叫马驹吧!”
两个孩子各人眼睛里噙着一泡泪水,默默地偎着老和尚,心里面就像是开了锅,此时此刻,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有一肚子的苦要诉,可是激动的心情,倒把这两张山雀似的嘴给封住了,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啦!
大虎讲完了吴家的变故和这两个孩子的来历,又听老和尚感慨万千地说出了这一席话,琢磨着不会有反复了,这才解开包袱,取出一锭银子来放在桌上说:
“临来的时候,本良他叔叫我把这十两银子交给师父,请就近替他们置办两套衣帽鞋袜铺盖被褥,再籴两担米先吃着,不够的时候,本良他姥姥家就在这里不远的石笋前村,回头我就去告诉他们,让他舅舅随时送来。”
老和尚瞥了一眼桌上的银子,也不谦让,却说:
“我这里残灯破庙,底子薄,凭空要添两口人的衣食,不免有些饥荒,有这十两银子打底儿,尽够的了。这里地方尽管偏僻,耳目却也很杂,尽量不叫别人看出这两个孩子跟石笋前有什么瓜葛,倒更省心。我这里有房有地,他们俩也不小了,过了这冬仨月,我们自己翻地点种,怎么也够我们三个人的嚼谷,你们要是不放心,隔个仨俩月的着个人到这里来看看,就可以了。别的,一概用不着。倒是本良师傅的这对双刀,我想留用几天,做个样子,就请附近的铁匠铺照样儿给他俩一人打造一对,等下次你们来人了再带回去。想来,总还信得过老僧吧?”
大虎见如此说,虽然这对双刀不是自己的,作不得主,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又是在这样的师父面前,怎能说出“不借”这两个字来呢?两个孩子交给他都信得过,两把刀交给他还有什么信不过的么?略一思索,就问本厚要过刀来,双手递给了老和尚说:
“师父既然要避人耳目,那么三两个月之内我们就不打发人来了,一切全凭师父自己主张。万一有什么事情,就到石笋前去找刘福喜,他是本良的舅舅,在村子里的刘氏宗祠设馆教书。我们这就到他那里去关照一声,能办的事儿,他就办了,有那办不了的,他自会到吴石宕去找本良他们商量。”说着,就站起身来,跟本厚两个告辞要走。
老和尚接过刀来,见大虎执意要走,也不苦留,就起身相送。牛娃和马驹子也跟在后面送出门来。短短的三天,牛娃跟吴家的关系深了,马驹子跟张家的情意厚了。林炳的诡计,林国栋的坟墓,把他们四家变成了一家,如今这四个异姓骨肉分离在即,虽不是海角天涯,永无谋面之期,却也是惜别依依,难分难舍。大虎和本厚刚迈出山门,老和尚就拦住了牛娃、马驹,不叫他们走出门儿来,自己合十当胸,打个问讯,送走了客人,就把山门虚掩上了。
第二十六回
盗亦有道,恶讼师传打官司诀窍
夜无虚夕,骚公鸡比登徒子好色
林国栋死后第四十九天,做完了最后一场断七结愿佛事,焚化了纸钱银锭和纸人纸马纸糊的灵屋等等烧活儿, 撤去了灵座灵床孝幔挽幛,送走了超度亡魂的尼僧道士,远近吊客也渐渐地各自散去。一场惊师动众、轰动一方的丧事,就这样烟消云散,完事大吉了。
林家兄弟两个,根据礼制,脱下断七之内穿的生麻布丧服,换上了断七之后穿的熟麻布丧服,深居简出,在家里守孝居丧。一面打发丧事以后的一应未了事宜,一面静候县里太爷发牌票来提审。
看看又过了二十几天,已经到了腊月初头,官司上的事情,竟如泥牛人海,连一点儿消息动静都没有。林炳心中不禁狐疑起来,猜不透金太爷的闷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跟兄弟和媳妇儿一商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让林焕留在家里将息养伤,捎带着照应家务,自己带上来旺儿,雇一乘小轿,一径投城里来,打算到衙门里找门上探听探听消息,要是还没有动静的话,就上个禀帖催上一催。
到了县里,依旧在学宫东头去年住过的那家高升客栈里安顿了。想起自己衙门里人头不熟,门径生疏,就连写个禀帖,都不知道程式格局,少不了还得上老讼师李联升家里去走一遭儿。
这次林府大出丧,李联升父子因为与林家有过主仆关系,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名份上有点儿不好安排,所以借个因头派人把一份儿体体面面的丧礼送上门去,父子二人都没露面。林炳这次登门拜访,一者请教打官司的门路,二者也算是答谢李家丧礼的意思。于是就备了四式果点,叫来旺儿跟着,一前一后,径投后街李家而来。
李家住的是一所独门独院儿的朝南房子,北房五间,厢房四间,正对大门儿,是一个很大的客厅。李家以刀笔为业,每天进出的人颇多,故此大门儿整天开着,并没有人拦阻。
林炳上次来过这里,今天再次登门,已经熟门熟路了,没让来旺儿去回话,就迈进大门儿。鹅卵石砌的天井里,东西两面各有一架条石长案,放几盆兰花、菊花、山茶、干枝梅之类。这时候,有的枯黄,有的凋零,有的连花蕾都还未吐,正是什么花儿都不开的季节。迎面的客厅上,正中挂着一帧巨幅中堂:整张的宣纸上,写着二尺见方的“旦白”①两个大字,笔锋雄健,苍劲有力。上款缺如,下款落的是“吏隐山隐吏醉笔”拳头大一溜儿行草。林炳不知这“旦白”二字出自何典,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个吏隐山隐吏是何等样人。中堂的两边,是四扇屏条儿,写的是正草隶篆四体的一篇唐太宗《百字箴》。中堂的下面,放一张精雕细刻的红木画桌,正中央供着一台大座钟;两边花瓶、帽筒、小插屏②一应俱全,画桌前面,紧接一张方桌,东西两边靠墙各有两张太师椅夹着一张高脚茶几,都是红木雕花儿,跟画桌成堂配套的。茶几面前,各放一个白铜痰盂。
--------
① 旦白──戏曲唱本中,常有“生白”、“旦白”等字用方括号标出,提示以下台词属于哪个角色。在“旦白”的后面,往往是“奴家(妇女的自称)某某,家住何处,多大年纪”之类。这里把“旦白”用作歇后语影射“奴家” ,指李家为奴才之家。
② 小插屏──嵌插有大理石的有架镜框,是陈放在画桌上的小摆设。
林炳在厅前滴水檐下的台阶儿上伫立片刻,为的上次是夜间来的,未曾细看李家的陈设气派;这回时间充裕,就驻足仔细地观光了一番。早有一个老苍头①出来动问姓名来历,报了进去。正好李家父子都在家里,一听说是老东家的大孙少爷又是新任壶镇团防局总办林举人专诚来拜,赶忙一齐接出屋来,让到书房里落坐。
--------
① 老苍头──老仆人,老奴。苍头指白头发。
书房里面的布置,比起客厅来,又是一种款式。除了靠窗一张大书桌上放着水盂、砚台、笔架、镇纸这些中式文房用具之外,几案上陈设的,墙壁上张挂的,就大都是些洋玩艺儿了。一个古铜的耶稣蒙难像,足有一尺多高,放在一个特制的高架上,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房间,代替了“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两幅画在布上的洋画,绷在宽边儿框架上,挂在基督的两边;红木的书架上,除了《大清律例》之类的线装书外,一部硕大无朋的烫金硬面洋装本圣经十分显眼地供在正当中。这种不伦不类颇不协调的装饰布置摆设,加上小讼师李梅生脖子上挂的那个行动坐卧绝不离身的白银十字架,说明了这家人家不单跟衙门和县太爷关系密切,就是跟教会和洋大人之间,关系也非比一般。正是这种亦土亦洋,兼收并蓄,衙门教会,两头投靠的双重关系和力量,把他们父子捧上了台盘,挤进了县城里头面人物的行列。
客人坐下,家人送茶,把来旺儿带到下房去歇息。这里主客寒暄之后,老讼师李联升先开口说:
“去年秋天一别,时刻挂念。节后听说大世兄仕途顺利,今秋乡试高高得中,正待打点为世兄道贺呢,不意噩耗传来,令尊堂竟以知命之年即撒手仙去,丧生于匪徒之手,实在令人可悲。回想老堂翁在世的日子,何等显赫,何等权势,别说是区区些许毛贼,就是那打家劫舍的江洋大盗,不单不敢正眼儿觑着堂翁,隔长不短儿的,还得孝敬个万儿八千的,恳情堂翁照应呢。谁想到‘龙入浅滩被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府上那样积善的人家,居然遭此变故,真是令人痛心!自打接到讣闻,舍下合家大小一连多少日子,都是夜不安寝食不知味。想我追随堂翁,闯荡半生,多承堂翁提携,方才挣下了这份儿家业。令尊堂谢世,本应亲赴祭奠,哀哀尽礼;怎奈正值揽下一宗官司来,也是好几条人命的奇冤大狱,小可爷儿俩都分拨不开,脱身不得,百般无奈,只得打发家人专诚送一份儿挽幛香烛菲礼薄仪去,另外在家里设一席水酒哭奠遥祭一番,心中方才略感轻松一些。俗务缠身,有失礼仪,当面向世兄谢罪吧!”
林炳明知道李家和林家有主仆长僚的名份儿,如今李家在县里也是个名声颇大的讼师,已经挤进了缙绅的班次,要是真去祭吊起来,班辈位次很有点儿不好安排,所以只好暂且回避,宁可担失礼的罪名,却不愿在人前失去面子,老讼师这一番真假掺半的话,无非是应酬客套而已。
两个孩子各人眼睛里噙着一泡泪水,默默地偎着老和尚,心里面就像是开了锅,此时此刻,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有一肚子的苦要诉,可是激动的心情,倒把这两张山雀似的嘴给封住了,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啦!
大虎讲完了吴家的变故和这两个孩子的来历,又听老和尚感慨万千地说出了这一席话,琢磨着不会有反复了,这才解开包袱,取出一锭银子来放在桌上说:
“临来的时候,本良他叔叫我把这十两银子交给师父,请就近替他们置办两套衣帽鞋袜铺盖被褥,再籴两担米先吃着,不够的时候,本良他姥姥家就在这里不远的石笋前村,回头我就去告诉他们,让他舅舅随时送来。”
老和尚瞥了一眼桌上的银子,也不谦让,却说:
“我这里残灯破庙,底子薄,凭空要添两口人的衣食,不免有些饥荒,有这十两银子打底儿,尽够的了。这里地方尽管偏僻,耳目却也很杂,尽量不叫别人看出这两个孩子跟石笋前有什么瓜葛,倒更省心。我这里有房有地,他们俩也不小了,过了这冬仨月,我们自己翻地点种,怎么也够我们三个人的嚼谷,你们要是不放心,隔个仨俩月的着个人到这里来看看,就可以了。别的,一概用不着。倒是本良师傅的这对双刀,我想留用几天,做个样子,就请附近的铁匠铺照样儿给他俩一人打造一对,等下次你们来人了再带回去。想来,总还信得过老僧吧?”
大虎见如此说,虽然这对双刀不是自己的,作不得主,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又是在这样的师父面前,怎能说出“不借”这两个字来呢?两个孩子交给他都信得过,两把刀交给他还有什么信不过的么?略一思索,就问本厚要过刀来,双手递给了老和尚说:
“师父既然要避人耳目,那么三两个月之内我们就不打发人来了,一切全凭师父自己主张。万一有什么事情,就到石笋前去找刘福喜,他是本良的舅舅,在村子里的刘氏宗祠设馆教书。我们这就到他那里去关照一声,能办的事儿,他就办了,有那办不了的,他自会到吴石宕去找本良他们商量。”说着,就站起身来,跟本厚两个告辞要走。
老和尚接过刀来,见大虎执意要走,也不苦留,就起身相送。牛娃和马驹子也跟在后面送出门来。短短的三天,牛娃跟吴家的关系深了,马驹子跟张家的情意厚了。林炳的诡计,林国栋的坟墓,把他们四家变成了一家,如今这四个异姓骨肉分离在即,虽不是海角天涯,永无谋面之期,却也是惜别依依,难分难舍。大虎和本厚刚迈出山门,老和尚就拦住了牛娃、马驹,不叫他们走出门儿来,自己合十当胸,打个问讯,送走了客人,就把山门虚掩上了。
第二十六回
盗亦有道,恶讼师传打官司诀窍
夜无虚夕,骚公鸡比登徒子好色
林国栋死后第四十九天,做完了最后一场断七结愿佛事,焚化了纸钱银锭和纸人纸马纸糊的灵屋等等烧活儿, 撤去了灵座灵床孝幔挽幛,送走了超度亡魂的尼僧道士,远近吊客也渐渐地各自散去。一场惊师动众、轰动一方的丧事,就这样烟消云散,完事大吉了。
林家兄弟两个,根据礼制,脱下断七之内穿的生麻布丧服,换上了断七之后穿的熟麻布丧服,深居简出,在家里守孝居丧。一面打发丧事以后的一应未了事宜,一面静候县里太爷发牌票来提审。
看看又过了二十几天,已经到了腊月初头,官司上的事情,竟如泥牛人海,连一点儿消息动静都没有。林炳心中不禁狐疑起来,猜不透金太爷的闷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跟兄弟和媳妇儿一商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让林焕留在家里将息养伤,捎带着照应家务,自己带上来旺儿,雇一乘小轿,一径投城里来,打算到衙门里找门上探听探听消息,要是还没有动静的话,就上个禀帖催上一催。
到了县里,依旧在学宫东头去年住过的那家高升客栈里安顿了。想起自己衙门里人头不熟,门径生疏,就连写个禀帖,都不知道程式格局,少不了还得上老讼师李联升家里去走一遭儿。
这次林府大出丧,李联升父子因为与林家有过主仆关系,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名份上有点儿不好安排,所以借个因头派人把一份儿体体面面的丧礼送上门去,父子二人都没露面。林炳这次登门拜访,一者请教打官司的门路,二者也算是答谢李家丧礼的意思。于是就备了四式果点,叫来旺儿跟着,一前一后,径投后街李家而来。
李家住的是一所独门独院儿的朝南房子,北房五间,厢房四间,正对大门儿,是一个很大的客厅。李家以刀笔为业,每天进出的人颇多,故此大门儿整天开着,并没有人拦阻。
林炳上次来过这里,今天再次登门,已经熟门熟路了,没让来旺儿去回话,就迈进大门儿。鹅卵石砌的天井里,东西两面各有一架条石长案,放几盆兰花、菊花、山茶、干枝梅之类。这时候,有的枯黄,有的凋零,有的连花蕾都还未吐,正是什么花儿都不开的季节。迎面的客厅上,正中挂着一帧巨幅中堂:整张的宣纸上,写着二尺见方的“旦白”①两个大字,笔锋雄健,苍劲有力。上款缺如,下款落的是“吏隐山隐吏醉笔”拳头大一溜儿行草。林炳不知这“旦白”二字出自何典,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个吏隐山隐吏是何等样人。中堂的两边,是四扇屏条儿,写的是正草隶篆四体的一篇唐太宗《百字箴》。中堂的下面,放一张精雕细刻的红木画桌,正中央供着一台大座钟;两边花瓶、帽筒、小插屏②一应俱全,画桌前面,紧接一张方桌,东西两边靠墙各有两张太师椅夹着一张高脚茶几,都是红木雕花儿,跟画桌成堂配套的。茶几面前,各放一个白铜痰盂。
--------
① 旦白──戏曲唱本中,常有“生白”、“旦白”等字用方括号标出,提示以下台词属于哪个角色。在“旦白”的后面,往往是“奴家(妇女的自称)某某,家住何处,多大年纪”之类。这里把“旦白”用作歇后语影射“奴家” ,指李家为奴才之家。
② 小插屏──嵌插有大理石的有架镜框,是陈放在画桌上的小摆设。
林炳在厅前滴水檐下的台阶儿上伫立片刻,为的上次是夜间来的,未曾细看李家的陈设气派;这回时间充裕,就驻足仔细地观光了一番。早有一个老苍头①出来动问姓名来历,报了进去。正好李家父子都在家里,一听说是老东家的大孙少爷又是新任壶镇团防局总办林举人专诚来拜,赶忙一齐接出屋来,让到书房里落坐。
--------
① 老苍头──老仆人,老奴。苍头指白头发。
书房里面的布置,比起客厅来,又是一种款式。除了靠窗一张大书桌上放着水盂、砚台、笔架、镇纸这些中式文房用具之外,几案上陈设的,墙壁上张挂的,就大都是些洋玩艺儿了。一个古铜的耶稣蒙难像,足有一尺多高,放在一个特制的高架上,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房间,代替了“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两幅画在布上的洋画,绷在宽边儿框架上,挂在基督的两边;红木的书架上,除了《大清律例》之类的线装书外,一部硕大无朋的烫金硬面洋装本圣经十分显眼地供在正当中。这种不伦不类颇不协调的装饰布置摆设,加上小讼师李梅生脖子上挂的那个行动坐卧绝不离身的白银十字架,说明了这家人家不单跟衙门和县太爷关系密切,就是跟教会和洋大人之间,关系也非比一般。正是这种亦土亦洋,兼收并蓄,衙门教会,两头投靠的双重关系和力量,把他们父子捧上了台盘,挤进了县城里头面人物的行列。
客人坐下,家人送茶,把来旺儿带到下房去歇息。这里主客寒暄之后,老讼师李联升先开口说:
“去年秋天一别,时刻挂念。节后听说大世兄仕途顺利,今秋乡试高高得中,正待打点为世兄道贺呢,不意噩耗传来,令尊堂竟以知命之年即撒手仙去,丧生于匪徒之手,实在令人可悲。回想老堂翁在世的日子,何等显赫,何等权势,别说是区区些许毛贼,就是那打家劫舍的江洋大盗,不单不敢正眼儿觑着堂翁,隔长不短儿的,还得孝敬个万儿八千的,恳情堂翁照应呢。谁想到‘龙入浅滩被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府上那样积善的人家,居然遭此变故,真是令人痛心!自打接到讣闻,舍下合家大小一连多少日子,都是夜不安寝食不知味。想我追随堂翁,闯荡半生,多承堂翁提携,方才挣下了这份儿家业。令尊堂谢世,本应亲赴祭奠,哀哀尽礼;怎奈正值揽下一宗官司来,也是好几条人命的奇冤大狱,小可爷儿俩都分拨不开,脱身不得,百般无奈,只得打发家人专诚送一份儿挽幛香烛菲礼薄仪去,另外在家里设一席水酒哭奠遥祭一番,心中方才略感轻松一些。俗务缠身,有失礼仪,当面向世兄谢罪吧!”
林炳明知道李家和林家有主仆长僚的名份儿,如今李家在县里也是个名声颇大的讼师,已经挤进了缙绅的班次,要是真去祭吊起来,班辈位次很有点儿不好安排,所以只好暂且回避,宁可担失礼的罪名,却不愿在人前失去面子,老讼师这一番真假掺半的话,无非是应酬客套而已。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