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7
--------
① 鹖(h é合)羽蓝翎──清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官员戴鹖羽蓝翎。鹖是一种像雉鸡的鸟,黑黄色,性好斗,也叫“鹖鸡”。
申牌刚过,两顶白布篷竹轿打西边飞也似地抬了过来,一直抬到大门前落肩。亲友中那些比林炳长一辈儿的,虽然也来恭喜道贺,却碍着辈份儿,不便出门来接,只在滴水檐前站着。自有那和林炳同辈儿或低一辈儿的得到了信儿,急忙接出大门外面来。
刘浪躬身出轿抬头一看,平时阴深深冷清清的林宅门前,今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大门两边儿贴着一副楷书大红对联儿,上联是:“祖跃进士孙占鳌头祖孙同沐恩泽”;下联是:“文冠浙东武盖缙云文武共保江山”。门楣上石刻“进士第”三字下面,是五字眉批:“壶镇第一家”。用不着说,这是“子路不说”老夫子的手笔。隔壁儿的祠堂,平时是不开门的,今天因为要演戏,大门虽然不开②,却也挂着朱红大灯笼,而把两边的侧门洞开着。林炳下了轿子,假门假氏地要让老师先走。论辈份儿,教师当然长一辈儿,不过今天是学生大喜的日子,俗话说:“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师傅。”虽然是当仁者不让,不过也不宜过于拘泥,就两人并肩走进门来。大家接着,有道喜的,有恭维的,有道劳乏的,有打听考场消息的,嘻嘻哈哈,嚷成一片。刘浪借口如厕,悄悄儿地溜回自己的房里去。反正这会儿大家在捧凤凰似的捧着林炳说话儿,不太注意他,乐得清静一会儿是一会儿。
--------
② 缙云县的祠堂,一般都朝南建筑,正面大都开有三扇门,中间一扇是大门,旁边两扇是小门。一进大门,门厅就是一个朝北的戏台,正对着正殿的祖宗牌位。如果举行祭祖盛典,舞台的楼板要拆掉;如果要演戏,不但舞台不能拆,连大门都不能开。
刘浪在房里歇了近一个来时辰,隐约听见前面祠堂里鞭炮一通响,知道祭典已经进入尾声,也不去理它。等到林炳祭完“天地君亲”,要坐席开宴了,才想起这位“师”来,赶紧着人来请。刘浪自知推托不得,只好往前院走去。
出了房门儿,才知道后进专待女客,第二进由老太爷招待长一辈儿的客人,跟林炳同辈儿的则在前院的厅堂里大声哄笑。有一拨小唱班儿①,就在院子里露天支棚搭架,正在自拉自唱。刘教师一露头,大家都站起来招呼让座儿。正推让间,林国栋亲自来请刘教师到第二进房子去坐席,半打哈哈地说:
--------
① 小唱班儿──江南盛行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在院子里或大门外面搭一个大小形式基本固定的彩棚,灯烛辉煌,棚内放一张方桌,转圈儿坐着五六个或七八个人,他们既是乐队,也是演员:一面敲锣打鼓,演奏箫笙管笛或胡琴月琴,一面演唱,而且不分生旦净末丑,一个人要演好几个角色。这种小唱班儿,一般都是由贺客出钱送给喜庆人家增添热闹用的,所以往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好几棚小唱班同时演出,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听。
“教师爷在这里,这班毛孩子们反倒拘束了。难得今天高兴,你就让他们痛痛快快地闹一闹吧。为我们老头子单有几席设在二进厅堂上,那儿的酒淡些,饭软些,肉炖得也烂些,你还是跟我去凑个热闹吧!”说着,不由分说,拉起刘浪的袖子就往二进厅堂走。
二进客厅和两廊,一共放了三张圆桌、四张方桌,坐了有六十多人。这里有本村本族的头面人物,有老学究“子路不说”林步雪,有壶镇团防局总办吕慎之和街面上几家老店的东家、知名的富户,以及远近乡村中同辈儿的贵亲显戚们。一见林国栋把教师爷给拉来了,大家一齐站起来点头招呼,说是客人早就到齐,单等教师爷入席了。刘浪谢了罪,就要在林国栋身边的主席上落座。大家哪里肯依?老学究说:按文场规矩,学生进了学,中了秀才,今天应该是东翁设席专请老师,名叫“谢师酒”,非推刘教师坐首席不可。刘浪见不好推辞,就在正中间一席的上首,跟林炳的叔公兼启蒙先生林步雪并排而坐。
众人入座,林国栋举箸端杯,让酒劝菜,大家开怀畅饮。菜上五道,酒过三巡,猜拳行令,谈笑风生。在座的除了吕团总是武举出身,林步雪是不第的秀才,上过考场之外,其余的大都是经济中人,零整批发,赁田收租,倒颇内行,但对校场比武却是一窍不通,于是就有人趁着酒兴要求刘教师给大伙儿说说考场的情景。刘浪碍于情面,也不得不把三场比武的盛况略述一二。“子路不说”见有机会卖弄自己的才学,放下杯箸,嘻开臭嘴,唾沫星儿四溅地演说了起来:
“这武场考试,自从则天武后开创武科以来,都是当场献技,分头比试,高低胜负,判然自明。所考科目,不过是刀枪弓箭,还可以选自己拿手的看家本事献将上去。所以能够如意展现本事,尽情卖弄特长。独有这文科,却不能不按照学台出的题目去做文章,不能按照考生的所长单独献艺,中与不中,这就只好全靠运气了:运气好的,碰上个熟题目,现成的闱墨①读熟了百儿八十篇在肚子里,几乎可以不假思索,起承转合,借题发挥,虚虚实实,拼拼凑凑,洋洋洒洒,数千余言,提笔一挥而就,真叫笔走龙蛇,左右逢源,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运气蹇②的,遇上个冷僻的考题,连出自何书何典都不知道,搔破头皮儿,咬破笔杆儿,也只是两眼数遍檩和橼,纸上未着一个点儿,徒呼奈何奈何而已。诸君不是此中人,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我辈为博得人家叫一声相公,十年寒窗,磨穿铁砚之外,还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闯过无数道关口,考得人晕头转向,七荤八素,放出考棚来,不辩东西南北,真有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的。就算是祖上荫德,三场题目都能应付下来,戴上了方巾进了学,离做官两个字,相去也还有十万八千里。侥幸能补上廪①的,校考②优等,也只能当个教谕③,要想仕途正路,还不得不去赴乡试④,先求考上个举人,转年再去进京会试,图个两榜出身⑤。试想天下举子,云集京师,济济一堂,层层沙汰,每隔三年才出一榜进士,一共能有几个?再说这取士之道,前明和国朝⑥,只用八股制艺,明以前,宋用帖括⑦,唐用科目,见于史者,计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不瞎五十余科,隋唐以前,读书人出仕的途径颇多,因时而异。远古时代,禹汤文武如何取士,已经无从查考的了。有史可稽的,春秋时以‘言扬行举’①出仕,也就是依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战国,诸子百家纷起,要想做官的,全凭三寸不烂之舌上门去游说。所以孟子历说齐梁,孔子周游列国,苏秦、张仪纵横七国,都算得是他们当时的举业。到了汉朝文帝时代,才开始用‘贤良方正’③开科举,招考天下文学材力之士。那时候,天下举子上京赶考,也不用经过院试、乡试,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昨天还是一介寒儒,一夜之间,转眼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进了考场,出什么题目,也没有一定的成规,全凭考官的高兴,或论,或策,或诗词,或歌赋,赶得巧了,一副对子也能定胜负,决取舍……”
--------
① 闱(w éi 韦 )墨──闱,本意是科举试场的大门,转指试场。闱墨,就是在考场里为应试而做的文章。科举时代,把每科中式前几名的试卷刊刻出来,供士子们参考阅读,这种选集,就叫“闱墨”。
②蹇(jiǎn 简)──本意是足跛行走不便,转指命运不顺利。
①补廪──领取政府补贴的秀才,称为“廪生”。每个县的廪生是有固定数目的,因此考取了秀才以后,还要“候补”廪生。
②校(jiào 较 )考──由学政定期对秀才的学业优劣进行考核,共分六等,考在四等以前的为合格,可以去省城赴“乡试”,考在五等的要补考,考在六等的要除名。
③教谕──县学或府学的教官。
④乡试──科举时代,每隔三年(逢子卯午酉)的秋季,各府州县的秀才经校考合格后集中到本省的省城考试,叫做“乡试”,也称“秋闱”,考取的称为“举人”;转年春季进京会试,也叫“春闱”,考取以后再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称为“进士”。
⑤两榜出身──乡试中式称“甲榜”,会试中式称“乙榜”。经过甲乙两榜先考取举人再考取进士的,叫做“两榜出身”,是科举时代的“仕宦正途” .
⑥国朝──清代人称本朝为“国朝”。
⑦帖括──指宋代盛行的“帖经试士”。其方法:裁一張纸,要比书本大些,中间开一个小洞。考试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经书,把这张纸覆在书页上,只露出小洞中的三四个字,要求应试者立即说出此三四个字的上下文来,以此来测试士子对经书熟习的程度。
①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举人才。見《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②见《论语·为政》:“子張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① 鹖(h é合)羽蓝翎──清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官员戴鹖羽蓝翎。鹖是一种像雉鸡的鸟,黑黄色,性好斗,也叫“鹖鸡”。
申牌刚过,两顶白布篷竹轿打西边飞也似地抬了过来,一直抬到大门前落肩。亲友中那些比林炳长一辈儿的,虽然也来恭喜道贺,却碍着辈份儿,不便出门来接,只在滴水檐前站着。自有那和林炳同辈儿或低一辈儿的得到了信儿,急忙接出大门外面来。
刘浪躬身出轿抬头一看,平时阴深深冷清清的林宅门前,今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大门两边儿贴着一副楷书大红对联儿,上联是:“祖跃进士孙占鳌头祖孙同沐恩泽”;下联是:“文冠浙东武盖缙云文武共保江山”。门楣上石刻“进士第”三字下面,是五字眉批:“壶镇第一家”。用不着说,这是“子路不说”老夫子的手笔。隔壁儿的祠堂,平时是不开门的,今天因为要演戏,大门虽然不开②,却也挂着朱红大灯笼,而把两边的侧门洞开着。林炳下了轿子,假门假氏地要让老师先走。论辈份儿,教师当然长一辈儿,不过今天是学生大喜的日子,俗话说:“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师傅。”虽然是当仁者不让,不过也不宜过于拘泥,就两人并肩走进门来。大家接着,有道喜的,有恭维的,有道劳乏的,有打听考场消息的,嘻嘻哈哈,嚷成一片。刘浪借口如厕,悄悄儿地溜回自己的房里去。反正这会儿大家在捧凤凰似的捧着林炳说话儿,不太注意他,乐得清静一会儿是一会儿。
--------
② 缙云县的祠堂,一般都朝南建筑,正面大都开有三扇门,中间一扇是大门,旁边两扇是小门。一进大门,门厅就是一个朝北的戏台,正对着正殿的祖宗牌位。如果举行祭祖盛典,舞台的楼板要拆掉;如果要演戏,不但舞台不能拆,连大门都不能开。
刘浪在房里歇了近一个来时辰,隐约听见前面祠堂里鞭炮一通响,知道祭典已经进入尾声,也不去理它。等到林炳祭完“天地君亲”,要坐席开宴了,才想起这位“师”来,赶紧着人来请。刘浪自知推托不得,只好往前院走去。
出了房门儿,才知道后进专待女客,第二进由老太爷招待长一辈儿的客人,跟林炳同辈儿的则在前院的厅堂里大声哄笑。有一拨小唱班儿①,就在院子里露天支棚搭架,正在自拉自唱。刘教师一露头,大家都站起来招呼让座儿。正推让间,林国栋亲自来请刘教师到第二进房子去坐席,半打哈哈地说:
--------
① 小唱班儿──江南盛行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在院子里或大门外面搭一个大小形式基本固定的彩棚,灯烛辉煌,棚内放一张方桌,转圈儿坐着五六个或七八个人,他们既是乐队,也是演员:一面敲锣打鼓,演奏箫笙管笛或胡琴月琴,一面演唱,而且不分生旦净末丑,一个人要演好几个角色。这种小唱班儿,一般都是由贺客出钱送给喜庆人家增添热闹用的,所以往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好几棚小唱班同时演出,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听。
“教师爷在这里,这班毛孩子们反倒拘束了。难得今天高兴,你就让他们痛痛快快地闹一闹吧。为我们老头子单有几席设在二进厅堂上,那儿的酒淡些,饭软些,肉炖得也烂些,你还是跟我去凑个热闹吧!”说着,不由分说,拉起刘浪的袖子就往二进厅堂走。
二进客厅和两廊,一共放了三张圆桌、四张方桌,坐了有六十多人。这里有本村本族的头面人物,有老学究“子路不说”林步雪,有壶镇团防局总办吕慎之和街面上几家老店的东家、知名的富户,以及远近乡村中同辈儿的贵亲显戚们。一见林国栋把教师爷给拉来了,大家一齐站起来点头招呼,说是客人早就到齐,单等教师爷入席了。刘浪谢了罪,就要在林国栋身边的主席上落座。大家哪里肯依?老学究说:按文场规矩,学生进了学,中了秀才,今天应该是东翁设席专请老师,名叫“谢师酒”,非推刘教师坐首席不可。刘浪见不好推辞,就在正中间一席的上首,跟林炳的叔公兼启蒙先生林步雪并排而坐。
众人入座,林国栋举箸端杯,让酒劝菜,大家开怀畅饮。菜上五道,酒过三巡,猜拳行令,谈笑风生。在座的除了吕团总是武举出身,林步雪是不第的秀才,上过考场之外,其余的大都是经济中人,零整批发,赁田收租,倒颇内行,但对校场比武却是一窍不通,于是就有人趁着酒兴要求刘教师给大伙儿说说考场的情景。刘浪碍于情面,也不得不把三场比武的盛况略述一二。“子路不说”见有机会卖弄自己的才学,放下杯箸,嘻开臭嘴,唾沫星儿四溅地演说了起来:
“这武场考试,自从则天武后开创武科以来,都是当场献技,分头比试,高低胜负,判然自明。所考科目,不过是刀枪弓箭,还可以选自己拿手的看家本事献将上去。所以能够如意展现本事,尽情卖弄特长。独有这文科,却不能不按照学台出的题目去做文章,不能按照考生的所长单独献艺,中与不中,这就只好全靠运气了:运气好的,碰上个熟题目,现成的闱墨①读熟了百儿八十篇在肚子里,几乎可以不假思索,起承转合,借题发挥,虚虚实实,拼拼凑凑,洋洋洒洒,数千余言,提笔一挥而就,真叫笔走龙蛇,左右逢源,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运气蹇②的,遇上个冷僻的考题,连出自何书何典都不知道,搔破头皮儿,咬破笔杆儿,也只是两眼数遍檩和橼,纸上未着一个点儿,徒呼奈何奈何而已。诸君不是此中人,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我辈为博得人家叫一声相公,十年寒窗,磨穿铁砚之外,还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闯过无数道关口,考得人晕头转向,七荤八素,放出考棚来,不辩东西南北,真有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的。就算是祖上荫德,三场题目都能应付下来,戴上了方巾进了学,离做官两个字,相去也还有十万八千里。侥幸能补上廪①的,校考②优等,也只能当个教谕③,要想仕途正路,还不得不去赴乡试④,先求考上个举人,转年再去进京会试,图个两榜出身⑤。试想天下举子,云集京师,济济一堂,层层沙汰,每隔三年才出一榜进士,一共能有几个?再说这取士之道,前明和国朝⑥,只用八股制艺,明以前,宋用帖括⑦,唐用科目,见于史者,计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不瞎五十余科,隋唐以前,读书人出仕的途径颇多,因时而异。远古时代,禹汤文武如何取士,已经无从查考的了。有史可稽的,春秋时以‘言扬行举’①出仕,也就是依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战国,诸子百家纷起,要想做官的,全凭三寸不烂之舌上门去游说。所以孟子历说齐梁,孔子周游列国,苏秦、张仪纵横七国,都算得是他们当时的举业。到了汉朝文帝时代,才开始用‘贤良方正’③开科举,招考天下文学材力之士。那时候,天下举子上京赶考,也不用经过院试、乡试,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昨天还是一介寒儒,一夜之间,转眼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进了考场,出什么题目,也没有一定的成规,全凭考官的高兴,或论,或策,或诗词,或歌赋,赶得巧了,一副对子也能定胜负,决取舍……”
--------
① 闱(w éi 韦 )墨──闱,本意是科举试场的大门,转指试场。闱墨,就是在考场里为应试而做的文章。科举时代,把每科中式前几名的试卷刊刻出来,供士子们参考阅读,这种选集,就叫“闱墨”。
②蹇(jiǎn 简)──本意是足跛行走不便,转指命运不顺利。
①补廪──领取政府补贴的秀才,称为“廪生”。每个县的廪生是有固定数目的,因此考取了秀才以后,还要“候补”廪生。
②校(jiào 较 )考──由学政定期对秀才的学业优劣进行考核,共分六等,考在四等以前的为合格,可以去省城赴“乡试”,考在五等的要补考,考在六等的要除名。
③教谕──县学或府学的教官。
④乡试──科举时代,每隔三年(逢子卯午酉)的秋季,各府州县的秀才经校考合格后集中到本省的省城考试,叫做“乡试”,也称“秋闱”,考取的称为“举人”;转年春季进京会试,也叫“春闱”,考取以后再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称为“进士”。
⑤两榜出身──乡试中式称“甲榜”,会试中式称“乙榜”。经过甲乙两榜先考取举人再考取进士的,叫做“两榜出身”,是科举时代的“仕宦正途” .
⑥国朝──清代人称本朝为“国朝”。
⑦帖括──指宋代盛行的“帖经试士”。其方法:裁一張纸,要比书本大些,中间开一个小洞。考试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经书,把这张纸覆在书页上,只露出小洞中的三四个字,要求应试者立即说出此三四个字的上下文来,以此来测试士子对经书熟习的程度。
①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举人才。見《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②见《论语·为政》:“子張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