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7
--------
① 醍醐(t í hú提胡)灌顶──佛家语。醍醐是制乳酪时最上层的油,佛书上用它比喻最高的佛理和“悟性”, 说人对佛理的大彻大悟,有如醍醐灌顶。
可是说也奇怪,尽管本良把全身的力气都运到了两条腿上,每步跨出去都有三尺来远,追了一阵,离那老僧依旧相距百把十步。抬头看看,那老僧仍然是从容不迫地向前直走,就好像不知道后面有人追他似的。本良不服输,正想加足力气快步追上,却见那老僧拐了一个弯儿,就又隐没在一处山嘴的后面了。
本良暗暗说声不好:看起来,这个老和尚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是脚底下的力气却不见得在自己之下,要是这样紧紧尾追,一步撵不上,步步撵不上,要是拐两个弯儿,再遇上个三岔道儿什么的,还有可能把他给追丢了呢。抬头一看,那道山岗土石参半,不算太高,还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松树、杉树,碍脚的刺儿棵倒不多。
本良仗着起小儿练就了蹿山越岭的本事,当机立断,一转身,斜刺里往山上爬去,一口气就蹿到了山岗的顶上。向下一望,那老僧是绕着山脚下的小路走的,这时候还在山嘴那边。也就是说,一个在弦上走,一个在弓上走,让本良给抄了近道儿,这一来,任凭那老僧的脚力再健,也只能落在后面了。本良心里一高兴,像下山的猛虎似的冲下岗子来,正好在老僧面前堵了个正着。他一面施礼,一面微喘着大声说:
“师父慢走,还有件事情要想请教一下。”
那老僧见本良果然抢到自己的前面去了,点了点头,微笑着一语道破:
“不就是为了老僧知道你的姓氏乡里和进城赶考的事情么?这也值得着这么大的急,出这么多的汗?”
本良被他一句话说到了心里去,不由得更加佩服起来。伸手一摸脑门儿,果然是出了一脑袋热汗,想起前两天在县校场上举那三五百斤重的石礅子都没有出汗这件事儿来,不禁自己也乐了。一面举起袖子来擦了擦脸上的油汗,一面讪讪地笑着说:
“不管是真是假,我跟师父没有见过面,师父怎么倒知道我的事情呢?不给我说明白了,不是叫我今天晚上连觉都睡不踏实吗?”
那老僧先不急着给本良揭开谜底,倒指着前面不远处一所寺院说:
“你想知道这个缘故,倒也不难。为了山僧一句戏言,累得小檀越①出那么多的汗,山僧也实在过意不去。寒寺就在前面不远,有劳再走几步,先请进去略为歇歇。纵然没有好吃的东西可以待客,山泉一杯,倒还能够止渴生津。等你凉快够了,汗也落下去了,再听山僧慢慢儿给你细说端详,好不好?”
--------
① 檀越──也作“檀那”,是梵语“陀那钵底”的译音,即“施主”的意思。
本良顺着老僧所指的方向抬头一看,果然前面不远的绿荫丛中,露出一带赭红的粉墙,一所不大不小的寺院,隐藏在一处苍松翠柏浓荫茂密的山谷之中。本良不觉暗暗纳罕起来:自己从小就在这读书洞附近游玩,山前山后可以说全都跑遍了,怎么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山里面还有这么一所禅寺呢?今天既然闯到这里来了,别说是老和尚盛情相邀,就是没有人接待,还惦着进寺去看个究竟呢。当下也就老实不客气,道了一声“打搅”,就跟着老和尚走进寺来。
寺院已经破败不堪,粉墙斑驳,砖石外露,山门外经幢旗杆,也破的破、折的折,东倒西歪躺了一地。山门上楷书石刻“黄龙禅寺”四个大字,上款写的是“大明洪武五年壬子敕建”,下款只有“御题”两个字,还有一个篆刻“御笔之宝”的大方印章。那字写得古朴敦厚,苍老遒劲。用不着说,绝不会是朱元璋的亲笔真迹。算起年月来,从洪武五年壬子到同治十一年壬申,已经历时八个甲子又二十寒暑,也就是整整五百年了。这五百年中,善男信女们可能也集资重修过几次。由于地方偏僻,十二年前没有被太平军焚烧拆毁,但也正因为地方偏僻,香火不旺,殿宇被风雨所侵,山门朽腐,屋角坍塌,还未进门,先就给人一种荒凉破败的印象。老僧推开虚掩着的山门,只见两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全都成了残废:仗剑的瞎了眼,弹琵琶的折了手,扛伞的伤了脚,弄蛇的最可怜,从胸到肚开了膛,露出泥胎里面的草绳来,像肠子似的一直拖到了地上。这四个身高丈八的塑像,当年也曾经金裝银裹,威风凛凛地在这里镇守过古刹山门;如今时运不济,走了背字儿,只落得东倒西歪,衣甲不全,还全都帶了伤,一个个龇牙咧嘴地在呻吟着,叹息着,愤慨今非昔比,咒骂佛祖不灵。东西两廊,房塌屋漏;大殿前面的庭院里,荒草没胫,蒿莱丛生。大殿正中,虽然还有一尊比较完整的释加牟尼佛,但也已经久断香烟,供桌上面,不但碰钟响铃木鱼铜罄诸般法器一概皆无,就连个香炉烛台也都没有。梁间屋角,到处是鼠穴鸟窝。所谓“秽粪着佛头”,大概就是这里的写照吧。有一尊比较完整的释加牟尼佛,但也已经久断香烟,供桌上面,不但碰钟响铃木鱼铜罄诸般法器一概皆无,就连个香炉烛台也都没有。梁间屋角,到处是鼠穴鸟窝。所谓“秽粪着佛头”,大概就是这里的写照吧。
释加牟尼身后,隔着雕花的屏障,背靠背地站着一尊木雕的韦陀神像,一手扶着一柄镂刻得玲珑剔透的降魔杵,杵尖着地,上身微微地向前倾斜,像是极目远眺的样子。神像的身上虽然也为尘土和鸟粪所污,但是精巧的刻工,依然能反映出韦陀的风流倜傥少年英俊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正对着韦陀,是大殿的穿堂门,双扉紧闭,显然是里面下了暗闩了。老和尚打腰间解下一个山字形大钥匙来把暗闩拨开,推开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小小的院落,座北朝南一明两暗三间净室,东西两间厢房。小院子里鹅卵石砌的图案,石缝中连一根杂草也没有。窗棂和板壁虽然都已经十分陈旧,原来的朱漆也几乎无法辨认了,但却打抹得干干净净。两边窗下石阶上,一溜儿放着十来盆秋菊,正开着碗口大小雪白的花朵,迎风招展,似乎在点头微笑,迎接贵客的来临。前后两个院子,只有一墙之隔,却是判然两个世界。单看大殿,有谁相信殿后居然别有洞天,竟还会有寺僧在这里居住,“于无佛处作佛”呢。
老僧推开雕花的中堂门,让本良进屋。中堂两边,各有隔扇门和东西两室相通,估计那是老和尚的经堂和禅房。紧靠北墙,方桌上有一个小小的佛龛,龛前有一座绿锈斑斑的圆鼓形古铜鼎足小香炉,满积陈年的香灰。不过桌子前面,却又连个拜垫蒲团都没有。桌子两旁,倒有两张半旧的松木椅子。这样一间三不像的房间,说佛堂不像佛堂,说客厅不像客厅,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是好。
老僧让本良在松木椅子上坐了,自己出门去端回一碗凉水来放在桌上,笑对本良说:
“深山古刹,香火冷落已久,只有老僧一人在这里耕作渔樵,自操井臼而食。小檀越光临寒寺,连杯清茶也供应不起,见笑见笑。这碗山泉,倒还清凉甘甜,正好解渴,请将就喝吧。”
本良欠身道了谢,端起碗来,喝了一口。也不知是快走了几步渴了呢,还是这里的山泉与别处的不同,喝在嘴里,果然是又凉快又甘美,咽下肚去,寒气逼人,把一腔热火,全从头顶心赶跑了。回过味儿来,觉得满口芬芳,好像喝的不是凉水,倒像是玉液琼浆、甘露仙酒似的。本良喝出味儿来了,三口两口就把一碗凉水喝了个干干净净。放下碗来,正要夸奖,那老和尚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似的,倒抢先发了话了:
“一碗山泉,竟比香茶好喝,是不是?喝得可口,本应当再奉上一碗,请小檀越喝个痛快才是。不过这种山泉是从石隙中涌出来的,寒气太重,只可一杯为度,喝多了,阴阳相克,不免要种下病根儿,那可倒是山僧的不是了。不瞒小檀越说,这里自从建寺以来,就留下这样一条规矩:山泉清凉,人人可尝,一杯为度,没得商量。就连当年洪武皇帝来了,都没有打破这个规矩呢。”
本良这才想起山门上御笔题的“黄龙禅寺”四个字来,联想起小时候听到的“龙耕岩”故事,不禁把自己此来的目的暂时丢过一边,先向老僧请教起这个典故来:
“那么说,洪武皇帝还真到这里来过,那山门上‘黄龙禅寺’四个大字,也真是他的亲笔啰?我小时候听人说,洪武皇帝逃难的那一年,从这里经过,后面有追兵,前面又是深溪绝壁,无路可走,看看就要让人给追上了,幸亏他是星宿下凡的真命天子,行动都有天神保佑,只听得平地上起一个霹雳,绝壁上凭空开出一条一人多高展平的长廊来,放他过去。这就是‘龙耕岩’的来历,可真有这回事儿么?”
老和尚见他问到这个典故上来了,心知不是三句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干脆就在对面一张松木椅子上坐了下来,闭目静思了片刻,这才笑着回答说:
“有关风景胜迹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无非有的以景托人,凭空杜撰;有的以人托景,牵强附会,本来就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茶余酒后,聊助谈兴,夏夜纳凉,哄哄孩子而已,岂能当真?就说这龙耕岩吧,我到这里来才几年,听到不同的说法就不下五六种之多。说得最多的,是汉光武刘秀逃难的时候,路过缙云,不单他爬过的悬崖峭壁全都凹了进去,变成了水平的走廊,还躲在一个叫李大的更夫家里,跟李大的女儿有过一段风流孽债。
① 醍醐(t í hú提胡)灌顶──佛家语。醍醐是制乳酪时最上层的油,佛书上用它比喻最高的佛理和“悟性”, 说人对佛理的大彻大悟,有如醍醐灌顶。
可是说也奇怪,尽管本良把全身的力气都运到了两条腿上,每步跨出去都有三尺来远,追了一阵,离那老僧依旧相距百把十步。抬头看看,那老僧仍然是从容不迫地向前直走,就好像不知道后面有人追他似的。本良不服输,正想加足力气快步追上,却见那老僧拐了一个弯儿,就又隐没在一处山嘴的后面了。
本良暗暗说声不好:看起来,这个老和尚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是脚底下的力气却不见得在自己之下,要是这样紧紧尾追,一步撵不上,步步撵不上,要是拐两个弯儿,再遇上个三岔道儿什么的,还有可能把他给追丢了呢。抬头一看,那道山岗土石参半,不算太高,还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松树、杉树,碍脚的刺儿棵倒不多。
本良仗着起小儿练就了蹿山越岭的本事,当机立断,一转身,斜刺里往山上爬去,一口气就蹿到了山岗的顶上。向下一望,那老僧是绕着山脚下的小路走的,这时候还在山嘴那边。也就是说,一个在弦上走,一个在弓上走,让本良给抄了近道儿,这一来,任凭那老僧的脚力再健,也只能落在后面了。本良心里一高兴,像下山的猛虎似的冲下岗子来,正好在老僧面前堵了个正着。他一面施礼,一面微喘着大声说:
“师父慢走,还有件事情要想请教一下。”
那老僧见本良果然抢到自己的前面去了,点了点头,微笑着一语道破:
“不就是为了老僧知道你的姓氏乡里和进城赶考的事情么?这也值得着这么大的急,出这么多的汗?”
本良被他一句话说到了心里去,不由得更加佩服起来。伸手一摸脑门儿,果然是出了一脑袋热汗,想起前两天在县校场上举那三五百斤重的石礅子都没有出汗这件事儿来,不禁自己也乐了。一面举起袖子来擦了擦脸上的油汗,一面讪讪地笑着说:
“不管是真是假,我跟师父没有见过面,师父怎么倒知道我的事情呢?不给我说明白了,不是叫我今天晚上连觉都睡不踏实吗?”
那老僧先不急着给本良揭开谜底,倒指着前面不远处一所寺院说:
“你想知道这个缘故,倒也不难。为了山僧一句戏言,累得小檀越①出那么多的汗,山僧也实在过意不去。寒寺就在前面不远,有劳再走几步,先请进去略为歇歇。纵然没有好吃的东西可以待客,山泉一杯,倒还能够止渴生津。等你凉快够了,汗也落下去了,再听山僧慢慢儿给你细说端详,好不好?”
--------
① 檀越──也作“檀那”,是梵语“陀那钵底”的译音,即“施主”的意思。
本良顺着老僧所指的方向抬头一看,果然前面不远的绿荫丛中,露出一带赭红的粉墙,一所不大不小的寺院,隐藏在一处苍松翠柏浓荫茂密的山谷之中。本良不觉暗暗纳罕起来:自己从小就在这读书洞附近游玩,山前山后可以说全都跑遍了,怎么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山里面还有这么一所禅寺呢?今天既然闯到这里来了,别说是老和尚盛情相邀,就是没有人接待,还惦着进寺去看个究竟呢。当下也就老实不客气,道了一声“打搅”,就跟着老和尚走进寺来。
寺院已经破败不堪,粉墙斑驳,砖石外露,山门外经幢旗杆,也破的破、折的折,东倒西歪躺了一地。山门上楷书石刻“黄龙禅寺”四个大字,上款写的是“大明洪武五年壬子敕建”,下款只有“御题”两个字,还有一个篆刻“御笔之宝”的大方印章。那字写得古朴敦厚,苍老遒劲。用不着说,绝不会是朱元璋的亲笔真迹。算起年月来,从洪武五年壬子到同治十一年壬申,已经历时八个甲子又二十寒暑,也就是整整五百年了。这五百年中,善男信女们可能也集资重修过几次。由于地方偏僻,十二年前没有被太平军焚烧拆毁,但也正因为地方偏僻,香火不旺,殿宇被风雨所侵,山门朽腐,屋角坍塌,还未进门,先就给人一种荒凉破败的印象。老僧推开虚掩着的山门,只见两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全都成了残废:仗剑的瞎了眼,弹琵琶的折了手,扛伞的伤了脚,弄蛇的最可怜,从胸到肚开了膛,露出泥胎里面的草绳来,像肠子似的一直拖到了地上。这四个身高丈八的塑像,当年也曾经金裝银裹,威风凛凛地在这里镇守过古刹山门;如今时运不济,走了背字儿,只落得东倒西歪,衣甲不全,还全都帶了伤,一个个龇牙咧嘴地在呻吟着,叹息着,愤慨今非昔比,咒骂佛祖不灵。东西两廊,房塌屋漏;大殿前面的庭院里,荒草没胫,蒿莱丛生。大殿正中,虽然还有一尊比较完整的释加牟尼佛,但也已经久断香烟,供桌上面,不但碰钟响铃木鱼铜罄诸般法器一概皆无,就连个香炉烛台也都没有。梁间屋角,到处是鼠穴鸟窝。所谓“秽粪着佛头”,大概就是这里的写照吧。有一尊比较完整的释加牟尼佛,但也已经久断香烟,供桌上面,不但碰钟响铃木鱼铜罄诸般法器一概皆无,就连个香炉烛台也都没有。梁间屋角,到处是鼠穴鸟窝。所谓“秽粪着佛头”,大概就是这里的写照吧。
释加牟尼身后,隔着雕花的屏障,背靠背地站着一尊木雕的韦陀神像,一手扶着一柄镂刻得玲珑剔透的降魔杵,杵尖着地,上身微微地向前倾斜,像是极目远眺的样子。神像的身上虽然也为尘土和鸟粪所污,但是精巧的刻工,依然能反映出韦陀的风流倜傥少年英俊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正对着韦陀,是大殿的穿堂门,双扉紧闭,显然是里面下了暗闩了。老和尚打腰间解下一个山字形大钥匙来把暗闩拨开,推开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小小的院落,座北朝南一明两暗三间净室,东西两间厢房。小院子里鹅卵石砌的图案,石缝中连一根杂草也没有。窗棂和板壁虽然都已经十分陈旧,原来的朱漆也几乎无法辨认了,但却打抹得干干净净。两边窗下石阶上,一溜儿放着十来盆秋菊,正开着碗口大小雪白的花朵,迎风招展,似乎在点头微笑,迎接贵客的来临。前后两个院子,只有一墙之隔,却是判然两个世界。单看大殿,有谁相信殿后居然别有洞天,竟还会有寺僧在这里居住,“于无佛处作佛”呢。
老僧推开雕花的中堂门,让本良进屋。中堂两边,各有隔扇门和东西两室相通,估计那是老和尚的经堂和禅房。紧靠北墙,方桌上有一个小小的佛龛,龛前有一座绿锈斑斑的圆鼓形古铜鼎足小香炉,满积陈年的香灰。不过桌子前面,却又连个拜垫蒲团都没有。桌子两旁,倒有两张半旧的松木椅子。这样一间三不像的房间,说佛堂不像佛堂,说客厅不像客厅,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是好。
老僧让本良在松木椅子上坐了,自己出门去端回一碗凉水来放在桌上,笑对本良说:
“深山古刹,香火冷落已久,只有老僧一人在这里耕作渔樵,自操井臼而食。小檀越光临寒寺,连杯清茶也供应不起,见笑见笑。这碗山泉,倒还清凉甘甜,正好解渴,请将就喝吧。”
本良欠身道了谢,端起碗来,喝了一口。也不知是快走了几步渴了呢,还是这里的山泉与别处的不同,喝在嘴里,果然是又凉快又甘美,咽下肚去,寒气逼人,把一腔热火,全从头顶心赶跑了。回过味儿来,觉得满口芬芳,好像喝的不是凉水,倒像是玉液琼浆、甘露仙酒似的。本良喝出味儿来了,三口两口就把一碗凉水喝了个干干净净。放下碗来,正要夸奖,那老和尚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似的,倒抢先发了话了:
“一碗山泉,竟比香茶好喝,是不是?喝得可口,本应当再奉上一碗,请小檀越喝个痛快才是。不过这种山泉是从石隙中涌出来的,寒气太重,只可一杯为度,喝多了,阴阳相克,不免要种下病根儿,那可倒是山僧的不是了。不瞒小檀越说,这里自从建寺以来,就留下这样一条规矩:山泉清凉,人人可尝,一杯为度,没得商量。就连当年洪武皇帝来了,都没有打破这个规矩呢。”
本良这才想起山门上御笔题的“黄龙禅寺”四个字来,联想起小时候听到的“龙耕岩”故事,不禁把自己此来的目的暂时丢过一边,先向老僧请教起这个典故来:
“那么说,洪武皇帝还真到这里来过,那山门上‘黄龙禅寺’四个大字,也真是他的亲笔啰?我小时候听人说,洪武皇帝逃难的那一年,从这里经过,后面有追兵,前面又是深溪绝壁,无路可走,看看就要让人给追上了,幸亏他是星宿下凡的真命天子,行动都有天神保佑,只听得平地上起一个霹雳,绝壁上凭空开出一条一人多高展平的长廊来,放他过去。这就是‘龙耕岩’的来历,可真有这回事儿么?”
老和尚见他问到这个典故上来了,心知不是三句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干脆就在对面一张松木椅子上坐了下来,闭目静思了片刻,这才笑着回答说:
“有关风景胜迹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无非有的以景托人,凭空杜撰;有的以人托景,牵强附会,本来就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茶余酒后,聊助谈兴,夏夜纳凉,哄哄孩子而已,岂能当真?就说这龙耕岩吧,我到这里来才几年,听到不同的说法就不下五六种之多。说得最多的,是汉光武刘秀逃难的时候,路过缙云,不单他爬过的悬崖峭壁全都凹了进去,变成了水平的走廊,还躲在一个叫李大的更夫家里,跟李大的女儿有过一段风流孽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