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吴越 更新:2021-12-04 03:57
主考官见本良使的是双刀,心里就知道这位考生准有几分道行,否则不敢使用这家伙。
只见本良拉开架势,不慌不忙,左手举刀护顶,右手挥刀直劈;右手收回,护定下三路,左手又挺刀直刺。开头还是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刀刀分明,渐渐地左盘右旋,前腾后跳,越刺越急,越劈越凶,转眼间风驰电掣,龙飞虎跃,刀起快如流星,刀落急如闪电,满场上只见一团白光滚滚而来,哪里分得出上下左右前后进退?这团白光,先是在场子正中就地旋转,继而越转圈子越大,突然转到观众眼前一晃而过,骇得观众们纷纷往后退让。转了一圈儿,忽而又转回到场子中央的冬瓜面前,先听得大喝一声,只见刀光横着从冬瓜中间一闪而过,本良也就站定了脚跟。他把两刀合于一手,腾出一只手来去提那冬瓜的蒂儿,随即全场轰然爆发出一阵闷雷似的喝彩声。原来,那个冬瓜在刀光一闪之间,早就一劈为二,却依然合在一起,连一丝儿也不曾移动。这一绝招,引得好多在场的人,伸出舌头来半天儿缩不回去。
刘浪站在场外,静静地看着本良大显身手,频频点头,一丝儿笑意浮上了嘴角。当本良也往师傅这边儿瞧的时候,刘浪却向兵器架上努努嘴,丢了一个眼色。本良会意,收起双刀,在喝彩声中,把长凳还给看守兵器架的小军,顺手把那一百二十斤的铁杆大刀拿到手中。拉开骑马蹲裆势,双手攥住铁杆,把刀头在地上一拍,一声脆响,大刀已经起在空中,横在头上;接着一个“哪吒闹海”,一抬左腿,左手一松,大刀往右斜空刺去;一转身,使个“朝天一炷香”,伸直了右手把大刀单手直立高举过头;紧接着使一个“独劈华山”,凭着大刀本身的份量斜砍下来,用左手接着;又就势在头顶上用双手舞动大刀转了三个顶花,猛地右手握住刀杆,左手脱空,如泰山压顶一般直砍下来;紧接着就手往怀里一带,居然用一只手抡起这一百多斤的大刀来,东砍西杀,上劈下扫。一哈腰,刀头离地三寸,专扫下三路人腿马脚;一抬手,刀头横飞直劈,单取上三路的头肩咽喉。这种大刀,刀头、刀杆、刀攥全用镔铁打就,当地土名儿叫“百廿斤刀”,实际份量大都在一百斤上下,很少有真正达到一百二十斤的,但最低不能低于八十三斤。因为传说关公使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三斤,所以这种刀也叫“关王刀”。这刀本来就不是上阵厮杀用的兵器,而是考场上用来测试考生膂力的一种工具。一般说,只要拿得起来,能旋上三个门花、三个顶花、三个背花,所谓“三花九旋”,就够得上武状元的水平了。刚才林炳也不过旋了几个门面花。绕脖子旋刀落地,那是花儿活,行话叫做“玩儿飘”,使的是巧劲儿,只为好看,并不是硬功夫。本良刚才的那几手,单手抓刀杆大抡大砍,看起来不起眼,可是没有千儿八百斤的力气,谁敢试一试?今天到校场来的,不是个中老手,就是练武的行家,大家都是经得多见得广的人物,看了本良这几路刀法,好比哑巴吃饺子,尽管嘴上不说,心里都是满有数儿的。等到本良把刀一收,改耍中三路刀花,越转越快,越快越花,引得一众外行人也都喝起彩来。喝彩声中,本良手一松,让大刀在左胁和右肩之间转了一圈儿,眼看着越转越慢,那大刀刀头朝下重甸甸地竟直往左脚上砍去。有几个观众已经失声叫喊起来,本良却不慌不忙地把全身力气都运到左脚上,只用脚尖儿轻轻地往上一勾,快要到地的大刀忽又腾地飞了起来。本良就势一抓,大刀立刻被他横抓在手中,高与肩齐,就势在一片雷动的喝彩声中,谢过了场,把大刀还到兵器架上去,从从容容,走下场来。
本良的精湛表演,看得刘浪频频点头,十分满意;看得观众摇头咋舌,惊叹不已;看得主考官交头接耳,暗暗称奇;看得林炳火冒三丈,又急又气。林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来本良的武艺会进展得如此神速,居然压过了全场,盖过了自己这个在名师指点下专业学武的童生。他咬牙攥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第三场弓箭上大显神威,把前两场失去的面子统统抓回来。
下午,第三场考试的科目是弓箭。考场上支起一块三尺见方的木板,板上一共画了九个圆圈,正中央是碗口大一个红心。百步之外,用石灰在地上划一条发射线。观众站在两边,闪出扇面形一块空地来。考生依次每人三箭,每箭射中红心者得十分,离红心每远一圈递减一分,射出圈外者为零分。一众考生尤其是自认为前两场成绩优异今科大有希望得中的,一个个全都抖擞精神,跃跃欲试,恨不得把三箭全插在红心的正中,博一个满堂彩,才不负自己生平所学。
弓箭,是武把子的基本功。在枪炮发明之前,古代的战争,不论是马步水军,除了面对面的白刃战之外,两阵对圆,全靠它射住阵脚;安营下寨,全凭它狙击敌军。它虽然不列在十八般武艺之内,却是每个练武的人所必学的。每逢考试,别的武器都可以任择一两种,独有弓箭一道,却是人人必试,免不得的。
弓箭的作用既然这么大,箭法是不是千变万化,自成一家,各有巧妙不同呢?
说起来,古今中外,善射的神箭手确实不少。黄帝以后,有个善射的湖北佬叫做弧父,据说有“所射无脱”①的本事,也就是每射必中,箭箭不落空的意思。即便有点儿夸张,倒也还能够叫人相信。他的学生后羿②,曾经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x ī希 )于桑林①,说他是一位好猎手,大概还不言过其实;说他一箭就能射下一个太阳来,而且还一口气连射了九个之多,就很难叫人相信这是真事儿了。──古人写书,牵强附会之外,敢于吹牛皮说大话,见过没见过的,有根据没根据的全敢说,也是其特点之一。牛皮吹得太大了,令人无法相信,就只好算是神话传说了。因此连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何况有那么大本事的人,最后竟会死在自己的学生逢蒙①手里呢?
--------
① 見《吴越春秋·句踐阴谋外传》:“黄帝之后,楚有弧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y ì意),羿传逢蒙。”
② 后羿──也称羿或夷羿,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善射的英雄。一说“后羿”的“后”是君主,一说“羿”和“后羿”是前后两个人或几人。因为古书上记载的羿一共有好几个:帝嚳(k ù酷 )、尧和夏朝太康(启的儿子,约公元前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三个时代都有关于善射者羿的记载。一说“羿”是善射者的美称,不是名字。而传说中的“羿”或“后羿”则是集古代许多善射者事迹于一身的神化了的人物。
③ 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高诱注:“十日并出,羿射去九。”
① 见《孟子·离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列子》中提到甘蝇是个善射的名手,不过他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却没有交代清楚。说来说去,只是他的学生想杀他②,而他的学生的学生也学会了杀师傅③,如此而已。从这一点上说,倒是跟逢蒙一脉相承,尽得其道而传之。《汉书·艺文志》上称为“逢门射法”④,倒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有其深刻的寓意的。
--------
② 见《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引《列子》遗文:“飞卫学射于甘蝇,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卫密将矢以射蝇,蝇嚙得镞矢射卫,卫遶树而走,矢亦遶树而射。”(按今本《列子》无此文。)
③ 见《列子·汤问》:“(飞卫)学射于甘蝇。……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捍)之而无差焉。”
④ 逢门射法──《汉书·艺文志》有“逢门射法”二篇,师古注:即逢蒙。
春秋时楚国有个善于射箭的人叫做养由基,《左转》里说他“尝与潘尫(w ānɡ汪)之党蹲甲而射,彻七扎焉”;《尸子》里则说他“嘗 射蜻蛉拂左翼”,都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要是没有后人的注疏,谁知道瞎子先生⑤又在瞎说些什么呢!倒是太史公司马迁多少还说了个大概:“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而射之”,当然不费解;“去柳叶”可就模棱两可,得费点儿脑子了:去掉柳叶,射的似乎是柳枝;要是“取柳枝”或“距柳叶”呢,该有多明白呀!
--------
⑤相传《左传》的作者左邱明是个“瞽者”。
三代以下,古人中善射者英雄辈出,史不绝书:飞将军李广射石、王伯当百步穿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里就不一一照抄了。这许多神箭手,仔细考究起来,诸家箭法虽然各有微妙之处,各有巧妙不同,但是九九归一,万法归宗,不外乎都是那几句要领。即便有些变化,也不过大同小异,神与不神,主要就在于自己的勤学苦练了。
那天比箭,主考官故意把林炳和本良留在后面压轴。
只见本良拉开架势,不慌不忙,左手举刀护顶,右手挥刀直劈;右手收回,护定下三路,左手又挺刀直刺。开头还是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刀刀分明,渐渐地左盘右旋,前腾后跳,越刺越急,越劈越凶,转眼间风驰电掣,龙飞虎跃,刀起快如流星,刀落急如闪电,满场上只见一团白光滚滚而来,哪里分得出上下左右前后进退?这团白光,先是在场子正中就地旋转,继而越转圈子越大,突然转到观众眼前一晃而过,骇得观众们纷纷往后退让。转了一圈儿,忽而又转回到场子中央的冬瓜面前,先听得大喝一声,只见刀光横着从冬瓜中间一闪而过,本良也就站定了脚跟。他把两刀合于一手,腾出一只手来去提那冬瓜的蒂儿,随即全场轰然爆发出一阵闷雷似的喝彩声。原来,那个冬瓜在刀光一闪之间,早就一劈为二,却依然合在一起,连一丝儿也不曾移动。这一绝招,引得好多在场的人,伸出舌头来半天儿缩不回去。
刘浪站在场外,静静地看着本良大显身手,频频点头,一丝儿笑意浮上了嘴角。当本良也往师傅这边儿瞧的时候,刘浪却向兵器架上努努嘴,丢了一个眼色。本良会意,收起双刀,在喝彩声中,把长凳还给看守兵器架的小军,顺手把那一百二十斤的铁杆大刀拿到手中。拉开骑马蹲裆势,双手攥住铁杆,把刀头在地上一拍,一声脆响,大刀已经起在空中,横在头上;接着一个“哪吒闹海”,一抬左腿,左手一松,大刀往右斜空刺去;一转身,使个“朝天一炷香”,伸直了右手把大刀单手直立高举过头;紧接着使一个“独劈华山”,凭着大刀本身的份量斜砍下来,用左手接着;又就势在头顶上用双手舞动大刀转了三个顶花,猛地右手握住刀杆,左手脱空,如泰山压顶一般直砍下来;紧接着就手往怀里一带,居然用一只手抡起这一百多斤的大刀来,东砍西杀,上劈下扫。一哈腰,刀头离地三寸,专扫下三路人腿马脚;一抬手,刀头横飞直劈,单取上三路的头肩咽喉。这种大刀,刀头、刀杆、刀攥全用镔铁打就,当地土名儿叫“百廿斤刀”,实际份量大都在一百斤上下,很少有真正达到一百二十斤的,但最低不能低于八十三斤。因为传说关公使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三斤,所以这种刀也叫“关王刀”。这刀本来就不是上阵厮杀用的兵器,而是考场上用来测试考生膂力的一种工具。一般说,只要拿得起来,能旋上三个门花、三个顶花、三个背花,所谓“三花九旋”,就够得上武状元的水平了。刚才林炳也不过旋了几个门面花。绕脖子旋刀落地,那是花儿活,行话叫做“玩儿飘”,使的是巧劲儿,只为好看,并不是硬功夫。本良刚才的那几手,单手抓刀杆大抡大砍,看起来不起眼,可是没有千儿八百斤的力气,谁敢试一试?今天到校场来的,不是个中老手,就是练武的行家,大家都是经得多见得广的人物,看了本良这几路刀法,好比哑巴吃饺子,尽管嘴上不说,心里都是满有数儿的。等到本良把刀一收,改耍中三路刀花,越转越快,越快越花,引得一众外行人也都喝起彩来。喝彩声中,本良手一松,让大刀在左胁和右肩之间转了一圈儿,眼看着越转越慢,那大刀刀头朝下重甸甸地竟直往左脚上砍去。有几个观众已经失声叫喊起来,本良却不慌不忙地把全身力气都运到左脚上,只用脚尖儿轻轻地往上一勾,快要到地的大刀忽又腾地飞了起来。本良就势一抓,大刀立刻被他横抓在手中,高与肩齐,就势在一片雷动的喝彩声中,谢过了场,把大刀还到兵器架上去,从从容容,走下场来。
本良的精湛表演,看得刘浪频频点头,十分满意;看得观众摇头咋舌,惊叹不已;看得主考官交头接耳,暗暗称奇;看得林炳火冒三丈,又急又气。林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来本良的武艺会进展得如此神速,居然压过了全场,盖过了自己这个在名师指点下专业学武的童生。他咬牙攥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第三场弓箭上大显神威,把前两场失去的面子统统抓回来。
下午,第三场考试的科目是弓箭。考场上支起一块三尺见方的木板,板上一共画了九个圆圈,正中央是碗口大一个红心。百步之外,用石灰在地上划一条发射线。观众站在两边,闪出扇面形一块空地来。考生依次每人三箭,每箭射中红心者得十分,离红心每远一圈递减一分,射出圈外者为零分。一众考生尤其是自认为前两场成绩优异今科大有希望得中的,一个个全都抖擞精神,跃跃欲试,恨不得把三箭全插在红心的正中,博一个满堂彩,才不负自己生平所学。
弓箭,是武把子的基本功。在枪炮发明之前,古代的战争,不论是马步水军,除了面对面的白刃战之外,两阵对圆,全靠它射住阵脚;安营下寨,全凭它狙击敌军。它虽然不列在十八般武艺之内,却是每个练武的人所必学的。每逢考试,别的武器都可以任择一两种,独有弓箭一道,却是人人必试,免不得的。
弓箭的作用既然这么大,箭法是不是千变万化,自成一家,各有巧妙不同呢?
说起来,古今中外,善射的神箭手确实不少。黄帝以后,有个善射的湖北佬叫做弧父,据说有“所射无脱”①的本事,也就是每射必中,箭箭不落空的意思。即便有点儿夸张,倒也还能够叫人相信。他的学生后羿②,曾经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x ī希 )于桑林①,说他是一位好猎手,大概还不言过其实;说他一箭就能射下一个太阳来,而且还一口气连射了九个之多,就很难叫人相信这是真事儿了。──古人写书,牵强附会之外,敢于吹牛皮说大话,见过没见过的,有根据没根据的全敢说,也是其特点之一。牛皮吹得太大了,令人无法相信,就只好算是神话传说了。因此连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何况有那么大本事的人,最后竟会死在自己的学生逢蒙①手里呢?
--------
① 見《吴越春秋·句踐阴谋外传》:“黄帝之后,楚有弧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y ì意),羿传逢蒙。”
② 后羿──也称羿或夷羿,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善射的英雄。一说“后羿”的“后”是君主,一说“羿”和“后羿”是前后两个人或几人。因为古书上记载的羿一共有好几个:帝嚳(k ù酷 )、尧和夏朝太康(启的儿子,约公元前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三个时代都有关于善射者羿的记载。一说“羿”是善射者的美称,不是名字。而传说中的“羿”或“后羿”则是集古代许多善射者事迹于一身的神化了的人物。
③ 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高诱注:“十日并出,羿射去九。”
① 见《孟子·离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列子》中提到甘蝇是个善射的名手,不过他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却没有交代清楚。说来说去,只是他的学生想杀他②,而他的学生的学生也学会了杀师傅③,如此而已。从这一点上说,倒是跟逢蒙一脉相承,尽得其道而传之。《汉书·艺文志》上称为“逢门射法”④,倒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有其深刻的寓意的。
--------
② 见《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引《列子》遗文:“飞卫学射于甘蝇,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卫密将矢以射蝇,蝇嚙得镞矢射卫,卫遶树而走,矢亦遶树而射。”(按今本《列子》无此文。)
③ 见《列子·汤问》:“(飞卫)学射于甘蝇。……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捍)之而无差焉。”
④ 逢门射法──《汉书·艺文志》有“逢门射法”二篇,师古注:即逢蒙。
春秋时楚国有个善于射箭的人叫做养由基,《左转》里说他“尝与潘尫(w ānɡ汪)之党蹲甲而射,彻七扎焉”;《尸子》里则说他“嘗 射蜻蛉拂左翼”,都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要是没有后人的注疏,谁知道瞎子先生⑤又在瞎说些什么呢!倒是太史公司马迁多少还说了个大概:“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而射之”,当然不费解;“去柳叶”可就模棱两可,得费点儿脑子了:去掉柳叶,射的似乎是柳枝;要是“取柳枝”或“距柳叶”呢,该有多明白呀!
--------
⑤相传《左传》的作者左邱明是个“瞽者”。
三代以下,古人中善射者英雄辈出,史不绝书:飞将军李广射石、王伯当百步穿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里就不一一照抄了。这许多神箭手,仔细考究起来,诸家箭法虽然各有微妙之处,各有巧妙不同,但是九九归一,万法归宗,不外乎都是那几句要领。即便有些变化,也不过大同小异,神与不神,主要就在于自己的勤学苦练了。
那天比箭,主考官故意把林炳和本良留在后面压轴。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