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茅于轼    更新:2021-12-04 03:55
  这种规定说明高利息并不是唯一获取贷款的条件,贷款的正当理由,也是条件之一。这样能保证基金运用的安全性。
  万一借了钱的会员到了规定的归还期无力全额偿还时怎么办,如果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损失已经存在,很难弥补。当然可以要求借款人延期偿还,变卖家产,以工抵债等办法尽量弥补。但根本的办法是在制度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主要措施有两条,一是借款以资产抵押。譬如借款人买了一辆出租车,这辆出租车就可以成为抵押,万一还不上款债权人有权没收或拍卖债务人的这辆汽车;第二是债权人随时监督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发生经营危机时及时提醒债务人,以免事态发展到难于收拾。
  小本经营是这种以会的方式集资的主要服务目标,其特点是资金用量少,主要靠劳动或技术的投入来赚取收入。这种方式对不景气的国营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了一条谋生之道。这些下岗人员多半都有一技之长,缺乏的是资金,一个人或几个人联合起来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服务,为居民服务,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出租车业务是其一例,所需资金为5万元左右,如果本人有较高的文化基础,拥有一台电脑可以从事许多经营活动,其投资仅一万元左右。这是一项大有前途的营生。但是以会聚资的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失败甚至引起纠纷的不在少数。参与人员要信守会规,会的主要骨干既要会策划又要无私心,这样办会才能成功。尤其要懂得有关法律,经营范围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规模,万一发生纠纷要按法律解决,不可意气从事,造成大的纠纷。
  1995年3月4日
  1995年十大经济热点问题和应急措施
  1.肃清贪污腐化
  政府不廉洁,危及经济,危及政治,是当前最紧迫的大问题,虽然肃贪已经进行过七八年,可是仍在相持阶段,并未取得基本胜利,可见过去的方法不对头。缺少从制度上杜绝贪污机会及减少贪污动机的方法。例如提高有关公务人员的待遇,政府尽量从市场退出(自己不要做生意,也不干涉别人做生意),要更多依靠舆论的作用肃贪。
  2.政府从市场退出,只管市场规则.尊重人民有在市场上选择的权利
  对竞争产品不再管价格。对垄断性产品要分析政府管制的利弊得失。人民在市场上的选择权利要受到法律保护,政府自己要守法。政府用引导信息交流的方法来促进市场的竞争性及透明度。
  3.整顿市场秩序
  政府将管经济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整顿市场秩序上来。继续打击假冒伪劣,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开辟国内贸易信用证制度,设立简捷经济法庭。
  4.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政府带头在公用服务上
  贯彻此种定价原则,一方面逐步取消补贴(如公共交通、水、电、邮政、燃料),另一方面杀住政府乱收费的做法
  5.修改税收实施纲则,不能迫使企业做假帐多收税
  如现在规定企业职工工资超过500元/月的部分不能列入成本,变成了企业的利润,国家对此证企业所得税。国家要讲道理,滥用权威就将丧失权威。现行的实施细则破坏了市场规则。
  6.真正贯彻反不正当竞争法
  尤其要取消政府凭自己的权威地位制造出敲诈勒索的机会,如邮政、电讯、交通,电力。要尽量在这些行业中引进竞争。在北京要允许面的车与豪华车竞争。
  7.低效益国营企业的改造
  大量亏损靠发钞票维持的国营企业要迅速整顿。企业经理的派定要由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或其代表)推选。切断行政对企业的控制,因为行政不是企业的所有者。www奇Qisuu書com网要组成新的股东,它可以在新的产权转移过程产生。
  一切企业的领导、中层职员和工人都要从人才市场中物色,要鼓励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尤其是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
  8.大力推进并加速实施住房改革
  全面大幅度提高房租,同时增加职工工资,使大多数住房可以进入市场,自由租用或买卖。住房业是促使我同经济长期繁荣的主要产业,住房制度不改(甚至在高通货膨胀背景下比之过去扭曲更甚)是工资扭曲、税收扭曲、社会不公、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9.限止新开设的国家投资的企业
  原有的国营企业已经大面积亏损,他们要通过产权重组来改变现状。可是另一方面,近年来又涌现出大批政府投资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亏损由政府垫底,赢利由职工分享。企业既可安置离退干部,又可为政府干部谋利,甚至提供资金外逃的通道。这些企业由于组建时先天不健全,绝大多数注定要亏损。因此要赶紧杀住。
  10.用各种措施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紧张局势
  阶层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民族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加以限制。用法律、经济政策、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办法积极去解决。
  要为贫困地区输血,大幅度增加教育、卫生、保健、营养、优生方向的投资。增加交通、通讯、供水、市场建设的投资。选派当地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到学校进修,改善当地政府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1995年
  少出煤才能多贡献
  山西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去年向省外售出2.2亿吨煤,自己消耗的1亿吨煤炭中还有一部分发电向省外出售,可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山西几十年来并未因生产能源而致富,相反仍旧是一个较穷的省,它的人均国民收入在全国排行17,比之最富的上海只及到1/5。而且连年来环境污染,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种发展方式根本是不能持续的。
  出路何在?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省政府为此共同召开了21世纪山西面对新挑战的战略选择研讨会,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要减少煤炭生产的建议。省人大副主任吴达才、省经济研究中心柳承宏、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雷仲鸣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与会的外地专家也有类似的意见。可是这一建议是出于对山西人民的同情,还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片面照顾了山西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利益为代价,还是同样有利于全国?这个问题并没有充分论证。如果因为山西煤炭减少而全国能源供应紧张,山西必定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及中央的巨大压力,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实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这种政策恐怕难以持久。再说煤炭商品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生产多少是市场决定的,希望减少生产未必就真能办到。因为众多的生产者瞄准着市场价格,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照样生产下去。用什么方法才能减少产量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本文拟就上面两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首先讨论减少生产仅仅有利于山西,还是也有利于全国。其次讨论用什么手段来实施这一政策建议。
  一
  在80年代全国能源供应紧张时我就提出我国能源并不短缺,问题在煤炭价格太低,造成了过度消费。所以解决能源供应紧张正确的途径是纠正扭曲的煤价,节约用煤而不是增加生产。经济学专门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从总量上讲,GNP越多越好。然而从个量而言,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生产得越多越好。用大家熟悉的话说,就是生产要成比例,经济要协调发展。因为生产要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三大要素,而这三种要素的供应是有限的。用更多的要素生产了此产品,其他产品的生产就要减少。所以针对于某一总量生产水平,每种产品都有一最适当的生产量,少了固然不好,多了也同样不好。
  如何确定这个最适产量?具体地讲,山西应该生产多少煤才算正好?我们无法给出这个数,因为它经常在变化。何况给了也是枉然,因为无法执行。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个最适产量,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哪个研究机构计算出来的。市场决定最适产量的意思是供需双方在各方众多参与者竞争下,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决定产量和购买量。此时价格成为双方行动的信息依据。价高时生产者增产消费者减少消费;价低时则相反。所以一定会找到一个使供需均衡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不断向“长期生产边际成本”靠拢。它是在给定的资源秉赋条件下,按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去生产最不利资源条件下因而也是利润最薄的产品。如果消费者再愿意增加一些价格,生产者将到更不利的条件下去开采,因为他仍旧有利润。如果消费者减少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则在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者将退出生产,因为他得到的价格不足以补偿其成本。所以均衡价格将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目前山西生产的煤炭不但不能补偿资源条件最差的生产成本,而且许多中等资源条件的煤矿也面临亏损。他们之所以继续维持生产是因为有国家补贴作后盾。如果山西煤的产量适当,三亿多吨生产出来的煤中成本最高的那一吨煤也不应造成亏损,其成本应等于市场价格。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最适产量由“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决定的意思。用这个条件衡量,山西的煤产量显然太多,因为有大量煤矿亏损,从观念上分析,他们之所以在亏损条件下坚持生产,是因为计划经济思想的误导,以为什么东西缺就应该多生产,而不去想一想什么是真正的缺,什么是虚假的缺,因为浪费也会导致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