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作者:王敬瑞 更新:2021-12-04 03:06
现在的问题是,领导者往往有部署,安排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就是缺少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不再顾及部署之后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检查落实情况,在部署工作时,首先要责任到人,责任者要有不同形式的承诺。对责任者的承诺,上级要跟踪督促、检查,促其承诺兑现。有承诺不兑现,有责任没奖惩,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只能摆摆样子,起不到任何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失信于民。作为领导者,当一项工作部署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围绕预期目标,督查检查落实情况,直至见到满意结果为止。一项工作没有结果,或者结果很不理想,不能不了了之,要见事见人,严格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是工作到位的最有效措施。
为官“四工具”(1)
领导者应随身带上四把工具,那就是:鞭子、刀子、斧子、抹子。四把工具喻意四种不同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区别情况,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因人因事而用。用好这四把工具,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鞭子
○刀子
○斧子
○抹子
鞭 子
当领导的好比一个驭手,要想车速加快,必须扬鞭策马。关键时候“啪啪”甩上几下,吆喝起来,催马儿奋进,让马儿快跑。这就是所谓的“鞭策”。当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从思想深处把属下和群众当成马儿,自己高高在上,这里只是借用“鞭子”讲一下领导者应发挥“鞭策”的促进作用。领导者的鞭子甩得响响的、硬硬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本地区工作的顺利进展。
传说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牧童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呀!”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连称后生可畏。人自身最大的劣性就是惰性。由此决定了必须对人经常督促,经常鞭策,“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马儿听不到鞭响,就可能要偷懒;人听不到鞭策,就可能要松劲。
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实际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决策执行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发出必要的指示和指令,并根据工作情况,对部下进行奖励或惩罚。对后进者惩罚就是重鞭抽打,使被惩罚者知疼而进。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无不为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叫好称快。正是这一顿“骂娘”,使遭到嘲笑、鞭笞的赵蒙生始而放声大哭,继而当众立誓,写下血书,并最终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这就是鞭策的作用、鞭策的效果。鞭子使用得当会促人顿悟,使人猛醒,迷途知返,悔过自新。
领导者使用鞭子就是要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让属下令行禁止。因此,对于每个领导来说,鞭子要拿在手,时常甩起来,激发干部群众的兴奋点,催促人们尽最大力量搞好工作。大多数人听到“鞭”声就会奋力向前,自觉性高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但也有少数人不用鞭子重重抽几下跑不起来。还有许多时候是轻轻的甩鞭,比如不点名的批评,就是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叫大家引起注意,这犹如空中一道响鞭,虽然没有落在某个人身上,但大家一听鞭声,都会引起警觉,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领导者要善于用好鞭子,把鞭子作为唤起部下觉醒、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一个好的领导,鞭子要甩得经常,打得响亮。人们听到响亮的鞭声,就会精神振奋,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赶超局面。
刀 子
“刀子”,是领导权力的象征,犹如将军的佩剑,能显示领导者的权威和锋芒。没有锋芒的领导就没有威严,注意适当运用刀子的领导就显得厉害,就能压得住阵脚。刀子可以杀人,也可以不杀人,但关键时候必须亮出来,以显示权力的力量。
权力有两种力量,一是支配力量,使被支配者按照权力主体的意志去行动;二是强制力量,即领导者有能力制裁属下的不服从行为。凡领导者,都有这两把刀子。会用刀子的领导者,就是通过正确使用支配手段和强制手段,变沉闷无为为生动活泼,变按部就班为雷厉风行,变一筹莫展为所向披靡,从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扫除前进的障碍,打开工作局面,达到预期目的。
雍正皇帝在位时,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革除积弊,其手腕之硬,力度之大,历代少见。康熙后期,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清政府钱粮亏空,国库空虚,社会问题严重。雍正继位后,即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必须补齐,属贪污者,除赔补钱粮外还要惩办主犯,许多官员因贪污被革职和查封抄家。这一强制之“刀”严厉打击了贪官,收到了明显的惩治效果。当朝政出现危机,内部混乱、人心浮动时,雍正意识到必须从中揪出一两个反面典型杀一儆百,惩前毖后。于是年羹尧、隆科多便撞到雍正的刀刃上,雍正也借此除去了心头大患。由于雍正使用了铁的手腕,所以当朝政令畅通,国泰民安。由此可见刀子的作用和威力。
从古到今,掌权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都把刀把子握得紧紧的。地方的领导者,要把工作搞上去,不使用刀子也是不行的。使用刀子,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需要。有些领导不会用刀子和不敢用刀子,这样的领导是窝囊官,不仅不能树立领导者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有些领导把刀子放弃一边,连刀子该不该亮都不知道,没有脾气,没有胆量,尤其在碰见棘手事时没有手段,对该用刀子处理的人或事,都不去处理,这便是领导者的失职。
动刀子一般是用来惩罚的,这就有一个下刀准确的问题。惩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领导者在对一件事、一个人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弄清被处罚者的错误事实、带来的后果、改正错误的态度等主客观情况,并根据这些来决定处罚方式和分寸。领导者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也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因为刀子用不准会带来麻烦,会带来不良后果。
为官“四工具”(2)
用刀子要准、要稳、还要狠。对那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就要用“刀子”来严厉打击,绝不可姑息迁就。从严治党,就要真刀实砍,以显示惩治腐败的决心。当然动刀要避免“大开杀戒”,有时只需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就可起到震慑警示作用。有时利剑出鞘,寒光逼人,举在手上,也可以提醒那些走邪路的人明辨是非,迷途知返。
斧 子
敢用“斧子”是领导作风果断的象征。一个领导者没有魄力,就拿不起斧子,就果断不起来。一个没有胆量不果断的领导,就是手中缺把斧子。斧子是处理急事、难事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斧子来处理矛盾,不仅表现出领导者的果断,而且也表现出领导者的力量和权威。
原大连市长薄熙来在搞城市建设时曾遇到不少争论,很多人认为搞城市建设会以牺牲企业为代价,即所谓“草绿了,企业黄了”。但薄熙来认准了“经营城市”的重要性,便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决断。这一斧子砍下去,确实给大连砍出了非常明显的效益。大连人算了一笔账:从1993—1999年7年的时间,大连有200亿的财政收入是靠政府经营城市得来的,实物资产也由76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与此同时,占大连市区人口一半的100万市民住进了新房,其中又有一半人自己没花一分钱,完全靠政府运作乔迁新居。大连在国内外的形象变了,生意火了,朋友多了,名气大了。大连人说,如果相信什么鬼斧神工,那靠得是领导者经天纬地的“大手笔”、开拓创新的大气魄。实践证明,薄熙来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这一“板斧”砍对了,大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兼得之路。
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常常会有多种意见、多种方案同时出现,且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令领导者举棋不定,有时又必须马上决策。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错综复杂的棘手问题,这时就需要斧子。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必要时切不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不断,终身遗憾。我们有些领导在关键时刻常常拿不起,放不下,办事瞻前顾后,处理问题心慈手软,碰见复杂的问题左右为难,本该果断处理的问题,由于决心不大,手段不力,处理不及时,往往贻误时机,酿出大错,悔之莫及。所以,人们把优柔寡断视为败事之途,而把勇于决断视为成功之道。当领导一定要敢用斧,善用斧,特别是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
敢于拿起斧子决断的人,一定要注意以多谋为前提,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武断决策、刚愎自用。唐代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宰相,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一个多谋,一个善断,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
为官“四工具”(1)
领导者应随身带上四把工具,那就是:鞭子、刀子、斧子、抹子。四把工具喻意四种不同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区别情况,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因人因事而用。用好这四把工具,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鞭子
○刀子
○斧子
○抹子
鞭 子
当领导的好比一个驭手,要想车速加快,必须扬鞭策马。关键时候“啪啪”甩上几下,吆喝起来,催马儿奋进,让马儿快跑。这就是所谓的“鞭策”。当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从思想深处把属下和群众当成马儿,自己高高在上,这里只是借用“鞭子”讲一下领导者应发挥“鞭策”的促进作用。领导者的鞭子甩得响响的、硬硬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本地区工作的顺利进展。
传说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牧童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呀!”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连称后生可畏。人自身最大的劣性就是惰性。由此决定了必须对人经常督促,经常鞭策,“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马儿听不到鞭响,就可能要偷懒;人听不到鞭策,就可能要松劲。
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实际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决策执行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发出必要的指示和指令,并根据工作情况,对部下进行奖励或惩罚。对后进者惩罚就是重鞭抽打,使被惩罚者知疼而进。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无不为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叫好称快。正是这一顿“骂娘”,使遭到嘲笑、鞭笞的赵蒙生始而放声大哭,继而当众立誓,写下血书,并最终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这就是鞭策的作用、鞭策的效果。鞭子使用得当会促人顿悟,使人猛醒,迷途知返,悔过自新。
领导者使用鞭子就是要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让属下令行禁止。因此,对于每个领导来说,鞭子要拿在手,时常甩起来,激发干部群众的兴奋点,催促人们尽最大力量搞好工作。大多数人听到“鞭”声就会奋力向前,自觉性高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但也有少数人不用鞭子重重抽几下跑不起来。还有许多时候是轻轻的甩鞭,比如不点名的批评,就是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叫大家引起注意,这犹如空中一道响鞭,虽然没有落在某个人身上,但大家一听鞭声,都会引起警觉,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领导者要善于用好鞭子,把鞭子作为唤起部下觉醒、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一个好的领导,鞭子要甩得经常,打得响亮。人们听到响亮的鞭声,就会精神振奋,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赶超局面。
刀 子
“刀子”,是领导权力的象征,犹如将军的佩剑,能显示领导者的权威和锋芒。没有锋芒的领导就没有威严,注意适当运用刀子的领导就显得厉害,就能压得住阵脚。刀子可以杀人,也可以不杀人,但关键时候必须亮出来,以显示权力的力量。
权力有两种力量,一是支配力量,使被支配者按照权力主体的意志去行动;二是强制力量,即领导者有能力制裁属下的不服从行为。凡领导者,都有这两把刀子。会用刀子的领导者,就是通过正确使用支配手段和强制手段,变沉闷无为为生动活泼,变按部就班为雷厉风行,变一筹莫展为所向披靡,从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扫除前进的障碍,打开工作局面,达到预期目的。
雍正皇帝在位时,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革除积弊,其手腕之硬,力度之大,历代少见。康熙后期,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清政府钱粮亏空,国库空虚,社会问题严重。雍正继位后,即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必须补齐,属贪污者,除赔补钱粮外还要惩办主犯,许多官员因贪污被革职和查封抄家。这一强制之“刀”严厉打击了贪官,收到了明显的惩治效果。当朝政出现危机,内部混乱、人心浮动时,雍正意识到必须从中揪出一两个反面典型杀一儆百,惩前毖后。于是年羹尧、隆科多便撞到雍正的刀刃上,雍正也借此除去了心头大患。由于雍正使用了铁的手腕,所以当朝政令畅通,国泰民安。由此可见刀子的作用和威力。
从古到今,掌权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都把刀把子握得紧紧的。地方的领导者,要把工作搞上去,不使用刀子也是不行的。使用刀子,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需要。有些领导不会用刀子和不敢用刀子,这样的领导是窝囊官,不仅不能树立领导者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有些领导把刀子放弃一边,连刀子该不该亮都不知道,没有脾气,没有胆量,尤其在碰见棘手事时没有手段,对该用刀子处理的人或事,都不去处理,这便是领导者的失职。
动刀子一般是用来惩罚的,这就有一个下刀准确的问题。惩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领导者在对一件事、一个人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弄清被处罚者的错误事实、带来的后果、改正错误的态度等主客观情况,并根据这些来决定处罚方式和分寸。领导者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也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因为刀子用不准会带来麻烦,会带来不良后果。
为官“四工具”(2)
用刀子要准、要稳、还要狠。对那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就要用“刀子”来严厉打击,绝不可姑息迁就。从严治党,就要真刀实砍,以显示惩治腐败的决心。当然动刀要避免“大开杀戒”,有时只需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就可起到震慑警示作用。有时利剑出鞘,寒光逼人,举在手上,也可以提醒那些走邪路的人明辨是非,迷途知返。
斧 子
敢用“斧子”是领导作风果断的象征。一个领导者没有魄力,就拿不起斧子,就果断不起来。一个没有胆量不果断的领导,就是手中缺把斧子。斧子是处理急事、难事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斧子来处理矛盾,不仅表现出领导者的果断,而且也表现出领导者的力量和权威。
原大连市长薄熙来在搞城市建设时曾遇到不少争论,很多人认为搞城市建设会以牺牲企业为代价,即所谓“草绿了,企业黄了”。但薄熙来认准了“经营城市”的重要性,便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决断。这一斧子砍下去,确实给大连砍出了非常明显的效益。大连人算了一笔账:从1993—1999年7年的时间,大连有200亿的财政收入是靠政府经营城市得来的,实物资产也由76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与此同时,占大连市区人口一半的100万市民住进了新房,其中又有一半人自己没花一分钱,完全靠政府运作乔迁新居。大连在国内外的形象变了,生意火了,朋友多了,名气大了。大连人说,如果相信什么鬼斧神工,那靠得是领导者经天纬地的“大手笔”、开拓创新的大气魄。实践证明,薄熙来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这一“板斧”砍对了,大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兼得之路。
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常常会有多种意见、多种方案同时出现,且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令领导者举棋不定,有时又必须马上决策。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错综复杂的棘手问题,这时就需要斧子。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必要时切不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不断,终身遗憾。我们有些领导在关键时刻常常拿不起,放不下,办事瞻前顾后,处理问题心慈手软,碰见复杂的问题左右为难,本该果断处理的问题,由于决心不大,手段不力,处理不及时,往往贻误时机,酿出大错,悔之莫及。所以,人们把优柔寡断视为败事之途,而把勇于决断视为成功之道。当领导一定要敢用斧,善用斧,特别是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
敢于拿起斧子决断的人,一定要注意以多谋为前提,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武断决策、刚愎自用。唐代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宰相,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一个多谋,一个善断,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