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者:虚待斋 更新:2021-12-03 11:30
诸葛亮刚死时,刘禅哭得伤心,以至于昏倒在朝堂之上,但有人提出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刘禅却坚决不答应。后来被逼得没办法,才被迫让步。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真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和谐因素,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糟。至于他们君臣关系的佳话,其实是应该打点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命,蒋琬、费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长史杨仪不服气,甚至说出还不如当初趁着诸葛亮刚死投降曹魏的话。费祎抓住他的小辫子向刘禅报告,刘禅立即将杨仪废为庶人,后来又投入监狱,逼得杨仪自杀了。可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是完全能够控制政局的。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他还是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意见的。
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费祎的助手姜维掌管军事,同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发生矛盾,想除掉黄皓。刘禅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吆喝的,你和他计较什么?”护着黄皓。后代史家把黄皓写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黄皓与真正祸国殃民的宦官,如赵高、魏忠贤比,只是陪着刘禅玩耍的一个小人而已,倒也没多坏。起码他对刘禅是没有一点外心,刘禅也需要这么个贴心的人。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右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惧怕司马氏诛杀,叛逃到蜀国。他是曹操的连襟,但从妹嫁给张飞为妻,生下一女,就是刘禅的皇后,所以与刘禅也有亲。他的父亲夏侯渊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这件事,他处理得也算恰当。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刘禅的胸怀,还是够宽大的。
从上述这些事例看,刘禅算是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并不是什么“扶不起来的阿斗”。到底怎样才算能扶得起来呢?统一中国吗?换谁到刘禅那个位置上,凭着蜀汉那一点力量,恐怕都不行。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其实算基本称职。
突然亡国
姜维见刘禅不肯除掉黄皓,怕自己呆在朝中深受其害,就跑到汉中练兵,再也不肯回来。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
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
之前,曾有战报到成都告知刘禅,刘禅没当回事。后代史家说是黄皓欺瞒他,这又令人费解,黄皓又不是魏军的奸细,欺瞒刘禅做甚,难道蜀汉亡了国对他有好处?宦官其实是个弱势群体,写史书的想怎么往他们脸上抹黑,都不会有人替他们喊冤,我倒是想喊一喊。其实还是刘禅自己不在乎,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军不是那么好进来的,若不是邓艾会钻孔子,那次其实也打不进来。
魏军一到,蜀汉朝廷乱作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刘禅见大势已去,接受了投降的建议。
他的儿子刘谌,不肯投降,劝刘禅与魏军死拼到底,刘禅不听他的。刘谌就跑到祖庙去痛哭,又把老婆孩子都杀了,最后自杀。其实他死也是白死,当时姜维已经投降了邓艾,蜀汉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的本钱,最后拼命送死,只会搭上守城将士和老百姓的命。
在我看来,刘禅的投降没什么好指责的。他拼命到底,又有什么意义?京剧中有一出《哭祖庙》的戏,歌颂刘谌,咒骂刘禅,其实是封建糟粕,刘谌自己想死就死好了,干吗杀老婆孩子?这有什么值得歌颂的?
蜀汉存在只有43年,刘禅在位41年,皇帝做到了尽头。
乐不思蜀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后来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人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郃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着嘴看得挺带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属下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www齐Qisuu書com网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头答应,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刘禅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到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
刘禅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从此对刘禅放了心。
这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后人多以为能说明刘禅真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其实细想一下,刘禅正是靠装糊涂来保护自己呢。倘若他真让司马昭看出他思念蜀地,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司马昭如果能放他回蜀地,当初也不会把他弄来,这个道理谁不明白呢?郃正不明白。其实刘禅比郃正聪明得多呢。
西晋泰始七年(271),刘禅死于洛阳,终年66岁。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和谐因素,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糟。至于他们君臣关系的佳话,其实是应该打点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命,蒋琬、费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长史杨仪不服气,甚至说出还不如当初趁着诸葛亮刚死投降曹魏的话。费祎抓住他的小辫子向刘禅报告,刘禅立即将杨仪废为庶人,后来又投入监狱,逼得杨仪自杀了。可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是完全能够控制政局的。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他还是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意见的。
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费祎的助手姜维掌管军事,同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发生矛盾,想除掉黄皓。刘禅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吆喝的,你和他计较什么?”护着黄皓。后代史家把黄皓写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黄皓与真正祸国殃民的宦官,如赵高、魏忠贤比,只是陪着刘禅玩耍的一个小人而已,倒也没多坏。起码他对刘禅是没有一点外心,刘禅也需要这么个贴心的人。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右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惧怕司马氏诛杀,叛逃到蜀国。他是曹操的连襟,但从妹嫁给张飞为妻,生下一女,就是刘禅的皇后,所以与刘禅也有亲。他的父亲夏侯渊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这件事,他处理得也算恰当。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刘禅的胸怀,还是够宽大的。
从上述这些事例看,刘禅算是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并不是什么“扶不起来的阿斗”。到底怎样才算能扶得起来呢?统一中国吗?换谁到刘禅那个位置上,凭着蜀汉那一点力量,恐怕都不行。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其实算基本称职。
突然亡国
姜维见刘禅不肯除掉黄皓,怕自己呆在朝中深受其害,就跑到汉中练兵,再也不肯回来。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
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
之前,曾有战报到成都告知刘禅,刘禅没当回事。后代史家说是黄皓欺瞒他,这又令人费解,黄皓又不是魏军的奸细,欺瞒刘禅做甚,难道蜀汉亡了国对他有好处?宦官其实是个弱势群体,写史书的想怎么往他们脸上抹黑,都不会有人替他们喊冤,我倒是想喊一喊。其实还是刘禅自己不在乎,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军不是那么好进来的,若不是邓艾会钻孔子,那次其实也打不进来。
魏军一到,蜀汉朝廷乱作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刘禅见大势已去,接受了投降的建议。
他的儿子刘谌,不肯投降,劝刘禅与魏军死拼到底,刘禅不听他的。刘谌就跑到祖庙去痛哭,又把老婆孩子都杀了,最后自杀。其实他死也是白死,当时姜维已经投降了邓艾,蜀汉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的本钱,最后拼命送死,只会搭上守城将士和老百姓的命。
在我看来,刘禅的投降没什么好指责的。他拼命到底,又有什么意义?京剧中有一出《哭祖庙》的戏,歌颂刘谌,咒骂刘禅,其实是封建糟粕,刘谌自己想死就死好了,干吗杀老婆孩子?这有什么值得歌颂的?
蜀汉存在只有43年,刘禅在位41年,皇帝做到了尽头。
乐不思蜀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后来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人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郃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着嘴看得挺带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属下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www齐Qisuu書com网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头答应,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刘禅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到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
刘禅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从此对刘禅放了心。
这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后人多以为能说明刘禅真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其实细想一下,刘禅正是靠装糊涂来保护自己呢。倘若他真让司马昭看出他思念蜀地,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司马昭如果能放他回蜀地,当初也不会把他弄来,这个道理谁不明白呢?郃正不明白。其实刘禅比郃正聪明得多呢。
西晋泰始七年(271),刘禅死于洛阳,终年66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