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作者:刘可 更新:2021-12-03 09:07
每5位居民的死因中,一例就是癌症。而癌症患者中2/3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我国每5例病人死因中,有一例就是死于恶性肿瘤。大城市则每4例死因中有一例死于恶性肿瘤。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肿瘤病专家李连弟教授说,急性传染病作为人类头号杀手的时候,人们往往还活不到慢性病发作的年龄,就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夺去了生命,那时,关于癌症发病的记载很少。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提高、大气污染加重、公共卫生恶化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慢性病慢慢地出现了,并且逐渐成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元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加重了精神上的负担。由于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汽车、电梯的大量使用,使人摄入的热量很多,却不能及时消耗,形成高脂肪、高蛋白,又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会导致胆固醇问题的出现,于是心血管、脑血管的疾病也就开始出现。
专家认为,多数癌症如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将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增长,但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则会因食物保存技术和生活条件改善而减少。2/3的癌症死亡者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引起,则是一致公认的。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生活方式疾病虽然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但它的防治却不需要昂贵的药品,更用不着什么精密的医疗设备,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癌症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但如果你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瘟疫难上你身,因为现有的绝大多数癌症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引起的。医学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这个概念,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如果发生了某种特别的情况,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丢失了,人就会患上癌症。
那么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丢失的呢?外界的因素就来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打个比方,苯并芘已被明确是一种致癌物质,它是如何进入人体引起肺癌的呢?是因为抽烟吸入了大量的苯并芘,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
从发病原因看,癌症大致可分三类:
1.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虫,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虫所致的直肠癌等;
2.化学物质致癌,如亚硝胺、苯并芘可致食管癌、肺癌;
3.物理因素致癌,如过多照射线可致白血病等。
那么何为“生活方式癌”呢?抽烟、酗酒、经常熬夜吃夜宵、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呼吸汽车尾气甚至在家炒菜时释放出的油烟雾气等等,都存在着致癌的可能性。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变的可能,这种癌症就是“生活方式癌”。
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确可以改变癌症发生的概率,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动力。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为例,据统计,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序第一的宫颈癌现在已降至第八位,医学院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已很难找到活着的晚期宫颈癌的例子,只能给学生看资料照片,而过去极少见的乳腺癌现在却排到了第一,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女性癌症排序发生变化的最生动的例子。因为宫颈癌的发生与生孩子多、早婚女性也易患上宫颈癌,而乳腺癌的发生则与营养过剩、哺乳过少有关。
生活方式的不同还使城市与农村的癌症排序谱有所不同。在农村,发病率居高的是胃癌与食管癌,而在大城市却是肺癌、直肠癌等。上海市民中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各种癌症发病率的顺序中已从第六位升至第四位,发病数净增3倍,与近年来脂肪的消费增幅恰成正比。1998年,美国首次出现癌症死亡率下降趋势,因为美国人更早更多地意识到癌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戒烟及提高乙肝疫苗覆盖率,肿瘤得以逐步减少。
8.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
40多岁的老张是公交车司机,喜欢抽烟,因此经常咳嗽,开始他以为是慢性咽炎,不太在意,但慢慢出现一种情况:干重体力活时呼吸困难。有医生说是COPD,但老张没在意,仍然抽烟。有一次病情加重,发生了肺部感染,连路都走不了,被家人抬到医院时已经达到了呼吸衰竭的地步,马上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才活过来。因为肺部功能受损,以后老张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病情发展到这一步,老张不能上班,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容忽视的病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COPD”,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症状为长时间咳嗽、咳痰以及气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
在我国,COPD是肺心病的主要基础病(占82%),COPD患者预后不良,最终常死于呼吸衰竭和肺原性疾病。我国共约有2500万COPD患者,每年由于COPD造成的死亡可达100万人,致残人数达500万~1000万。环境质量的下降是造成这一疾病高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吸烟、粉尘、化学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都不同程度地损伤肺部,导致COPD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可减缓COPD发病进程,并可预防由它引起的肺组织破坏!
我国是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超过67%的男性吸烟,总吸烟人口为三亿二千万,占全世界吸烟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有8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估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会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所有吸烟引起的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45% (如“老慢支”,肺气肿等),肺癌占15%。研究发现,戒烟15年后肺癌死亡率与不吸烟者相近,故越早戒烟越好。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主要是烟草中的烟焦油、一氧化碳等刺激性烟雾引起的,而尼古丁是使人成瘾的物质,戒烟之所以非常困难,就是因为尼古丁戒断症状较难克服(俗称为烟瘾难忍)。
“尼古丁替代疗法”是世界上应用广泛且被临床研究证实的有效戒烟方法之一,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和推荐。此疗法巧妙地用小剂量安全性好的尼古丁制剂,取代以往从香烟中获取的尼古丁,帮助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克服对香烟的依赖,减小对吸烟的需求,使戒烟的成功机会增加近1倍以上。
众多专家指出,任何年龄戒烟的人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那些在30岁出头时戒烟的人可享有与从未吸过烟的人同样的期望寿命。
戒烟可减少因吸烟造成的危害。戒烟干预的结果可以减少罹患心脏、肺、呼吸道疾病及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每个人可以从戒烟中直接受益。吸烟者在其30岁之前戒烟可避免几乎所有由吸烟所致的早死危险,并由此带来诸多健康效益,比如:期望寿命更长,甚至对那些60岁以后才戒烟的人也是如此。
由戒烟而获得的健康效益模式因疾病不同而不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与他们吸烟的严重程度,特别是烟龄长短有关。烟龄在20年以内者患肺癌的危险性差别不很大,但是超过20年后,每额外增加一年,危险性便呈指数增加。相对于那些从未吸过烟的人而言,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在不断累积,戒烟可以使这种累积停止,但并不能使患肺癌的危险性减少。不过,如果不戒烟,这种危险性将会迅速地累积增加,因此,相对于那些继续吸烟者,戒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大大地降低了。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的额外危险就降至吸烟者的一半,而15年之后,患冠心病的危险就和非吸烟者一样了。不管一个人抽烟有多严重,健康状况有多糟,或年龄有多大,戒烟都会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现代都市中40岁以上男性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病率达10.54%,吸烟成为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日前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指出,“慢阻肺”的漏诊和误诊比例已高达70%。患有肺炎百日咳、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的儿童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与艾滋病已经并列成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等。中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达100万。
钟南山院士介绍,医生大多根据求医者咳嗽、咳痰、气促作为诊断“慢阻肺”的依据,但患者中仅一半多的人有明显症状,而大部分无症状的病人易被忽视。“由于早期无症状,‘慢阻肺’漏诊和误诊率极高,病人当中真正能被确诊的人只有3成,很多人都是发现自己在走路、上楼梯气促时才来看病,但为时已晚。”钟南山指出,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吸烟导致“慢阻肺”的主因外,厨房无排气装置,通风状况差导致“慢阻肺”几率也很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加重了精神上的负担。由于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汽车、电梯的大量使用,使人摄入的热量很多,却不能及时消耗,形成高脂肪、高蛋白,又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会导致胆固醇问题的出现,于是心血管、脑血管的疾病也就开始出现。
专家认为,多数癌症如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将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增长,但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则会因食物保存技术和生活条件改善而减少。2/3的癌症死亡者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引起,则是一致公认的。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生活方式疾病虽然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但它的防治却不需要昂贵的药品,更用不着什么精密的医疗设备,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癌症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但如果你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瘟疫难上你身,因为现有的绝大多数癌症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引起的。医学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这个概念,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如果发生了某种特别的情况,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丢失了,人就会患上癌症。
那么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丢失的呢?外界的因素就来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打个比方,苯并芘已被明确是一种致癌物质,它是如何进入人体引起肺癌的呢?是因为抽烟吸入了大量的苯并芘,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
从发病原因看,癌症大致可分三类:
1.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虫,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虫所致的直肠癌等;
2.化学物质致癌,如亚硝胺、苯并芘可致食管癌、肺癌;
3.物理因素致癌,如过多照射线可致白血病等。
那么何为“生活方式癌”呢?抽烟、酗酒、经常熬夜吃夜宵、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呼吸汽车尾气甚至在家炒菜时释放出的油烟雾气等等,都存在着致癌的可能性。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变的可能,这种癌症就是“生活方式癌”。
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确可以改变癌症发生的概率,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动力。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为例,据统计,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序第一的宫颈癌现在已降至第八位,医学院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已很难找到活着的晚期宫颈癌的例子,只能给学生看资料照片,而过去极少见的乳腺癌现在却排到了第一,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女性癌症排序发生变化的最生动的例子。因为宫颈癌的发生与生孩子多、早婚女性也易患上宫颈癌,而乳腺癌的发生则与营养过剩、哺乳过少有关。
生活方式的不同还使城市与农村的癌症排序谱有所不同。在农村,发病率居高的是胃癌与食管癌,而在大城市却是肺癌、直肠癌等。上海市民中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各种癌症发病率的顺序中已从第六位升至第四位,发病数净增3倍,与近年来脂肪的消费增幅恰成正比。1998年,美国首次出现癌症死亡率下降趋势,因为美国人更早更多地意识到癌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戒烟及提高乙肝疫苗覆盖率,肿瘤得以逐步减少。
8.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
40多岁的老张是公交车司机,喜欢抽烟,因此经常咳嗽,开始他以为是慢性咽炎,不太在意,但慢慢出现一种情况:干重体力活时呼吸困难。有医生说是COPD,但老张没在意,仍然抽烟。有一次病情加重,发生了肺部感染,连路都走不了,被家人抬到医院时已经达到了呼吸衰竭的地步,马上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才活过来。因为肺部功能受损,以后老张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病情发展到这一步,老张不能上班,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容忽视的病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COPD”,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症状为长时间咳嗽、咳痰以及气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
在我国,COPD是肺心病的主要基础病(占82%),COPD患者预后不良,最终常死于呼吸衰竭和肺原性疾病。我国共约有2500万COPD患者,每年由于COPD造成的死亡可达100万人,致残人数达500万~1000万。环境质量的下降是造成这一疾病高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吸烟、粉尘、化学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都不同程度地损伤肺部,导致COPD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可减缓COPD发病进程,并可预防由它引起的肺组织破坏!
我国是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超过67%的男性吸烟,总吸烟人口为三亿二千万,占全世界吸烟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有8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估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会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所有吸烟引起的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45% (如“老慢支”,肺气肿等),肺癌占15%。研究发现,戒烟15年后肺癌死亡率与不吸烟者相近,故越早戒烟越好。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主要是烟草中的烟焦油、一氧化碳等刺激性烟雾引起的,而尼古丁是使人成瘾的物质,戒烟之所以非常困难,就是因为尼古丁戒断症状较难克服(俗称为烟瘾难忍)。
“尼古丁替代疗法”是世界上应用广泛且被临床研究证实的有效戒烟方法之一,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和推荐。此疗法巧妙地用小剂量安全性好的尼古丁制剂,取代以往从香烟中获取的尼古丁,帮助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克服对香烟的依赖,减小对吸烟的需求,使戒烟的成功机会增加近1倍以上。
众多专家指出,任何年龄戒烟的人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那些在30岁出头时戒烟的人可享有与从未吸过烟的人同样的期望寿命。
戒烟可减少因吸烟造成的危害。戒烟干预的结果可以减少罹患心脏、肺、呼吸道疾病及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每个人可以从戒烟中直接受益。吸烟者在其30岁之前戒烟可避免几乎所有由吸烟所致的早死危险,并由此带来诸多健康效益,比如:期望寿命更长,甚至对那些60岁以后才戒烟的人也是如此。
由戒烟而获得的健康效益模式因疾病不同而不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与他们吸烟的严重程度,特别是烟龄长短有关。烟龄在20年以内者患肺癌的危险性差别不很大,但是超过20年后,每额外增加一年,危险性便呈指数增加。相对于那些从未吸过烟的人而言,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在不断累积,戒烟可以使这种累积停止,但并不能使患肺癌的危险性减少。不过,如果不戒烟,这种危险性将会迅速地累积增加,因此,相对于那些继续吸烟者,戒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大大地降低了。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的额外危险就降至吸烟者的一半,而15年之后,患冠心病的危险就和非吸烟者一样了。不管一个人抽烟有多严重,健康状况有多糟,或年龄有多大,戒烟都会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现代都市中40岁以上男性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病率达10.54%,吸烟成为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日前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指出,“慢阻肺”的漏诊和误诊比例已高达70%。患有肺炎百日咳、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的儿童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与艾滋病已经并列成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等。中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达100万。
钟南山院士介绍,医生大多根据求医者咳嗽、咳痰、气促作为诊断“慢阻肺”的依据,但患者中仅一半多的人有明显症状,而大部分无症状的病人易被忽视。“由于早期无症状,‘慢阻肺’漏诊和误诊率极高,病人当中真正能被确诊的人只有3成,很多人都是发现自己在走路、上楼梯气促时才来看病,但为时已晚。”钟南山指出,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吸烟导致“慢阻肺”的主因外,厨房无排气装置,通风状况差导致“慢阻肺”几率也很大。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