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者:马说 赵新兵 更新:2021-12-03 03:23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河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除了黄河,除了黄土。
虽然五岳之中的嵩山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它也只拥有一个古迹名分,和其他风光迥异的四岳相比就显得很不起眼。
人有时候的确像他所处地域的山水。
笔者所了解的普通的河南人大都十分朴实,就像平原上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远的称不上是什么风景,近的也不会弓;来你太多的目光。他们不爱表现自己奇书-整理-提供下载,那种在公众场合刻意“招风惹刹出风头”的事大都和他们无关。
假使全国各省区都派出一个代表集合在一起演一出三国戏,那大概北京人会去演刘备,上海人会去演周瑜,‘山东人可以饰关羽、张飞,东北人可以扮马超、魏延,湖北人、四川人可以来演诸葛亮,江浙人可以演黄忠或姜维——河南人比较难办,如果有人非要把鲁肃的角色抢了去,那他们适合扮演的就只能是满台奔走却没有一句台词的士兵了。因为无论外表举止还是内在秉性,他们都是人堆里最不引人注意的。
河南人为人平和,他们一般都知道“口不臧否人物”的古训,自省的时候多,对别人的评价少。因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想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
但是,不评价别人的人不一定不被别人来评价。
好事者所作的那篇《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它的多个版本被大约几十家同站所转载。其他途径无论大道新闻,还是小道消息,针对河南人的文字也不在少数。有些话虽然刺耳,却还算得上直率,但有些就已经近乎在路边捧着脚骂大街了。
大家可以再次回顾一下本章以前相关内容的关键词:“粗野俭啬”,“奸诈滑头”,“刁滑”,“无赖”,“凶悍”,“肮脏”,“欺下瞒上”,“讲大话、说空话”,“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粗暴冷漠、不负责任”,“河南佬”,“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等。
真可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包含这些词语的文章从寥寥数语到长篇大论,从“理论短评”到“文学作品”,河南人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以上种种用词之刻薄、态度之武断、偏见之深远,读之使人惊诧。这些充满了鄙视意味的语言让人想到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侮辱、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暴乱中印尼社会对华人生死的漠然么?看到这些文字真有如芒刺在背,笔者竟然一时间搞不清楚——诸如“河南佬”这样的语言和“中国佬”、“支那猪”,甚至30年代上海租界里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有什么天壤之别。
实在不愿意这么想,但我又不得不这么想。
而且笔者以为——这种敏感的联想并没有错。
“众口铄金,销毁其骨”,舆论造成的偏见是可以杀人的——笔者相信它有这个本领。
河南人是温良谦和的,假如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德行”,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笔者感觉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为此感到愤怒的当然不仅仅是本人,还有许多我们这个公平自由社会里的许多正直善良的人。
身材单薄的部队作家周大新写了一部畅销小说《21大厦》。读者和评论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同情下层劳动者、反映他们对京城生活的向往以及农家子弟到大城市后复杂心绪的书。而周大新亲口对记者说,主角实际就是河南人。有什么能比一个河南农村人与北京的白领世界对比更强烈?更戏剧性?
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位性情温和的作家是悲愤的,他说:中原很穷,很落后,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了!河南人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他们不过是更集中更典型罢了,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大新说他的这种愤怒已经积存多年。过去之所以没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大城市人的内心、北京人的内心。对于国人对河南人的无情嘲讽与歧视,他的愤怒一经点拨便喷薄而出。因为他记得作家张宇说过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有一位记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发出了“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的疑问,他从三门峡进入河南,经渑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他眼中的河南从里到外、从社会生活到言谈举止,相差的不过是方言及汽车车牌上打头的第一个汉字而已。他连连质问:“朔州假酒夺去多少人的性命,但你听过有人拿山西人说事儿吗?”
“克拉玛依大火中遇难人数多过洛阳,你挖苦别人时又会提新疆人吗?”
当然,这不是简单比多少的数学题。
在《妖魔化河南人应该缓行》这篇网络文学里,作者这样说: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谁去了也揽不着什么好听的。
他的北京同事毫不客气地对他指出,北京之乱,就是你们外地人弄的,你们外地人为什么不好好在自己的地盘上呆着啊?他哑然了,原来在北京人眼里,外省人就是捣乱鬼[奇+書网-QISuu.cOm]。并且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他讲的话,竟然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于是,作者在《漂泊北京》里面反戈一击,把北京人很很地涮了一通。
作者还提到有一位北京青年女性在北京电视台做谈话节目时当场喊出“我坚决不嫁给外地人!”作者在内心深深被刺疼的同时这样问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在妖魔化别人的时候,你的灵魂是坦然和宁静的吗?
和“妖魔化河南人”的声音相比,这些微弱的呼喊还没有使我们完全清醒。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还没有明白“妖魔化”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阴影。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地域文化歧视正是种族歧视的前兆。
而种族歧视即有可能使一个统一的强大种群面临被分割的危险。
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被按照身份证上的籍贯划分为三六九等,于是我们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河南人”公开正名不是遮盖真相,不是要用一个偏见打倒另一个偏见,而是要客观地去了解河南人,了解他们平静外表下真实的人格精神。
一、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河南登封城外有一座古观星台。
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笔者站在那座用青砖垒砌的高台旁边,仰头看着积雪的台顶良久。台顶上是苍苍茫茫的天空,并看不到星星。但据说,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观星台,解梦的周公和大科学家郭守敬都在这里对星象进行过很长时间的观测。
笔者当然知道区分雪花和星星的不同。来到这里的原因自然也不是为天上的星宿,而是为了地上这座既不雄伟也不玲珑的高台。
现在,这里看上去不太适合进行天象观测活动。古人在这里建台观天的原因是他们曾经把这里当成了土地的中心,至少是我们所处的这块土地的中心。所以,河南才被称作中州、中原,我们的国家才叫“中国”。
站在中国的“源点”上四处眺望——远处雪野苍茫,一片萧条。
天下之大,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可我们就是这样从那里走到了今天。河南这个东方古老文明的发祥地,现今中国人口第一、农业第一的大省——认识她,是应该具有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底层社会之标本性意义的。
在先前中国人的意识里,中国是世界之“中”,中州又是中国之“中”,那些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还将“可以”、“行”、“同意”这些话,一律下意识地归结为一个“中”字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以“中”为核心,头脑里充满大一统观念的河南人把这种思想带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中”是他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如果我们把地处中原的河南称作“中国之中的中国”,那么,河南人实在就应该被称作“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除了上述地理的原因,还因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依然把农业作为自己国民经济的坚实后盾,中国也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河南一样和土地仍旧联系那样紧密。实际的逻辑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所以,河南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农民。
“农民”——既然是河南人特点的概括,就也应该是中国人特点的概括,但它在今天好像又是很陌生的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由概念构成的时代。
从“流行”、“时尚”、“前卫”到“摇滚”、“快餐”和“奔腾4”,从“韩流”、“美眉”、“新新人类”到“减肥”、“伟哥”和“F-117A”,我们已经陷入到概念的重重包围之中了。但我们听到太多的是诸如www奇Qisuu书com网:“网络经济”、“营销策略”、“WTO”、“MBA”,而“农民”这样一个在当今商业社会中几乎被人遗忘的词汇在现今中国人的口中不仅出现的概率很低,而且还包含了太多的贬义——经济上的落后、政治上的昏聩以及文化上的愚昧。“你可真农民广这是在首都大街上可以随便听到的玩笑话。
河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除了黄河,除了黄土。
虽然五岳之中的嵩山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它也只拥有一个古迹名分,和其他风光迥异的四岳相比就显得很不起眼。
人有时候的确像他所处地域的山水。
笔者所了解的普通的河南人大都十分朴实,就像平原上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远的称不上是什么风景,近的也不会弓;来你太多的目光。他们不爱表现自己奇书-整理-提供下载,那种在公众场合刻意“招风惹刹出风头”的事大都和他们无关。
假使全国各省区都派出一个代表集合在一起演一出三国戏,那大概北京人会去演刘备,上海人会去演周瑜,‘山东人可以饰关羽、张飞,东北人可以扮马超、魏延,湖北人、四川人可以来演诸葛亮,江浙人可以演黄忠或姜维——河南人比较难办,如果有人非要把鲁肃的角色抢了去,那他们适合扮演的就只能是满台奔走却没有一句台词的士兵了。因为无论外表举止还是内在秉性,他们都是人堆里最不引人注意的。
河南人为人平和,他们一般都知道“口不臧否人物”的古训,自省的时候多,对别人的评价少。因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想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
但是,不评价别人的人不一定不被别人来评价。
好事者所作的那篇《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它的多个版本被大约几十家同站所转载。其他途径无论大道新闻,还是小道消息,针对河南人的文字也不在少数。有些话虽然刺耳,却还算得上直率,但有些就已经近乎在路边捧着脚骂大街了。
大家可以再次回顾一下本章以前相关内容的关键词:“粗野俭啬”,“奸诈滑头”,“刁滑”,“无赖”,“凶悍”,“肮脏”,“欺下瞒上”,“讲大话、说空话”,“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粗暴冷漠、不负责任”,“河南佬”,“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等。
真可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包含这些词语的文章从寥寥数语到长篇大论,从“理论短评”到“文学作品”,河南人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以上种种用词之刻薄、态度之武断、偏见之深远,读之使人惊诧。这些充满了鄙视意味的语言让人想到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侮辱、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暴乱中印尼社会对华人生死的漠然么?看到这些文字真有如芒刺在背,笔者竟然一时间搞不清楚——诸如“河南佬”这样的语言和“中国佬”、“支那猪”,甚至30年代上海租界里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有什么天壤之别。
实在不愿意这么想,但我又不得不这么想。
而且笔者以为——这种敏感的联想并没有错。
“众口铄金,销毁其骨”,舆论造成的偏见是可以杀人的——笔者相信它有这个本领。
河南人是温良谦和的,假如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德行”,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笔者感觉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为此感到愤怒的当然不仅仅是本人,还有许多我们这个公平自由社会里的许多正直善良的人。
身材单薄的部队作家周大新写了一部畅销小说《21大厦》。读者和评论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同情下层劳动者、反映他们对京城生活的向往以及农家子弟到大城市后复杂心绪的书。而周大新亲口对记者说,主角实际就是河南人。有什么能比一个河南农村人与北京的白领世界对比更强烈?更戏剧性?
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位性情温和的作家是悲愤的,他说:中原很穷,很落后,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了!河南人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他们不过是更集中更典型罢了,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大新说他的这种愤怒已经积存多年。过去之所以没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大城市人的内心、北京人的内心。对于国人对河南人的无情嘲讽与歧视,他的愤怒一经点拨便喷薄而出。因为他记得作家张宇说过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有一位记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发出了“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的疑问,他从三门峡进入河南,经渑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他眼中的河南从里到外、从社会生活到言谈举止,相差的不过是方言及汽车车牌上打头的第一个汉字而已。他连连质问:“朔州假酒夺去多少人的性命,但你听过有人拿山西人说事儿吗?”
“克拉玛依大火中遇难人数多过洛阳,你挖苦别人时又会提新疆人吗?”
当然,这不是简单比多少的数学题。
在《妖魔化河南人应该缓行》这篇网络文学里,作者这样说: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谁去了也揽不着什么好听的。
他的北京同事毫不客气地对他指出,北京之乱,就是你们外地人弄的,你们外地人为什么不好好在自己的地盘上呆着啊?他哑然了,原来在北京人眼里,外省人就是捣乱鬼[奇+書网-QISuu.cOm]。并且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他讲的话,竟然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于是,作者在《漂泊北京》里面反戈一击,把北京人很很地涮了一通。
作者还提到有一位北京青年女性在北京电视台做谈话节目时当场喊出“我坚决不嫁给外地人!”作者在内心深深被刺疼的同时这样问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在妖魔化别人的时候,你的灵魂是坦然和宁静的吗?
和“妖魔化河南人”的声音相比,这些微弱的呼喊还没有使我们完全清醒。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还没有明白“妖魔化”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阴影。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地域文化歧视正是种族歧视的前兆。
而种族歧视即有可能使一个统一的强大种群面临被分割的危险。
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被按照身份证上的籍贯划分为三六九等,于是我们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河南人”公开正名不是遮盖真相,不是要用一个偏见打倒另一个偏见,而是要客观地去了解河南人,了解他们平静外表下真实的人格精神。
一、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河南登封城外有一座古观星台。
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笔者站在那座用青砖垒砌的高台旁边,仰头看着积雪的台顶良久。台顶上是苍苍茫茫的天空,并看不到星星。但据说,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观星台,解梦的周公和大科学家郭守敬都在这里对星象进行过很长时间的观测。
笔者当然知道区分雪花和星星的不同。来到这里的原因自然也不是为天上的星宿,而是为了地上这座既不雄伟也不玲珑的高台。
现在,这里看上去不太适合进行天象观测活动。古人在这里建台观天的原因是他们曾经把这里当成了土地的中心,至少是我们所处的这块土地的中心。所以,河南才被称作中州、中原,我们的国家才叫“中国”。
站在中国的“源点”上四处眺望——远处雪野苍茫,一片萧条。
天下之大,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可我们就是这样从那里走到了今天。河南这个东方古老文明的发祥地,现今中国人口第一、农业第一的大省——认识她,是应该具有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底层社会之标本性意义的。
在先前中国人的意识里,中国是世界之“中”,中州又是中国之“中”,那些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还将“可以”、“行”、“同意”这些话,一律下意识地归结为一个“中”字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以“中”为核心,头脑里充满大一统观念的河南人把这种思想带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中”是他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如果我们把地处中原的河南称作“中国之中的中国”,那么,河南人实在就应该被称作“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除了上述地理的原因,还因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依然把农业作为自己国民经济的坚实后盾,中国也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河南一样和土地仍旧联系那样紧密。实际的逻辑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所以,河南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农民。
“农民”——既然是河南人特点的概括,就也应该是中国人特点的概括,但它在今天好像又是很陌生的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由概念构成的时代。
从“流行”、“时尚”、“前卫”到“摇滚”、“快餐”和“奔腾4”,从“韩流”、“美眉”、“新新人类”到“减肥”、“伟哥”和“F-117A”,我们已经陷入到概念的重重包围之中了。但我们听到太多的是诸如www奇Qisuu书com网:“网络经济”、“营销策略”、“WTO”、“MBA”,而“农民”这样一个在当今商业社会中几乎被人遗忘的词汇在现今中国人的口中不仅出现的概率很低,而且还包含了太多的贬义——经济上的落后、政治上的昏聩以及文化上的愚昧。“你可真农民广这是在首都大街上可以随便听到的玩笑话。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