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6k.cn
作者:闪烁    更新:2021-11-29 11:46
  、、、、、、、
  三个月的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表示着澳大利亚战役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随后在澳大利亚展开的控制与占领行动才是巩固战役胜利的基本!
  留20万军队驻扎在前线,这对中国来讲,压力并不算很大,完全依靠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能力就组织维持这20万部队的需求了。当然,大部分的任务交给了以色列方面负责,只不过,以色列军队需要的物资,大部分仍然需要由中国的船舶来运输。而且,在随后展开的反游击战中,这种压力差点让中国改变当初的计划,提升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数量。
  澳大利亚战区的迅速失败,让美国重新认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虽然,现在中美两国的主要战场是在海洋上,而中国海军并不比美国海军有质的的优势,何况美国正在增强海军的实力,所以海洋上的战斗,美国方面反而不是很担心。但是不管怎么样,最终战斗会在陆地上进行,如果没有办法战胜中国陆军的话,那么美国怎么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澳大利亚的战斗,只是让中国陆军小试身手,就已经把美国与澳大利亚打怕了,更恐怖的是,中国陆军具备的远程独立作战能力不但没有因为空军与天军的加强而被削弱,反而有了质的提升。比起美国此时在哥伦比亚的地面战斗来讲,中国陆军在澳大利亚的表现就要漂亮很多了。虽然扣除一部分其他因素,中国陆军的表现其实也不算很好,但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陆军被拉下了很长一段距离,现在中国只是没有能力向美洲大陆投送更多的部队,如果等到中国腾出手来,加强在美洲大陆的军事投入的话,那么战争恐怕就对美国非常不利了!
  此时,流亡到美国的那些澳大利亚政客们已经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当然,这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而美国也抓住这个机会,在澳大利亚大力扶植游击力量,以牵制中国的行动,想要将澳大利亚变成一个泥潭,让中国军队无法从这里抽身。当然,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要在澳大利亚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平民其实并不支持游击战!
  与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国家不一样,澳大利亚很少受到外来侵略,从其立国开始,就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即使是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初期,那么艰难的时候,日本都没有想过要进攻澳大利亚本土。因此,数百年来,澳大利亚人够着一种比较悠闲的生活,对战争的抗拒力是非常强的。另外,中国在澳大利亚的移民大概有500万左右,这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非欧裔群体了,加上中国在战争初期,在澳大利亚实施的是安抚政策,很少去破坏澳大利亚平民的正常生活。而为了保持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并没有破坏澳大利亚的经济秩序,前线的战斗结束的时候,后方的工厂照样开工,而且按照同等的待遇标准,即使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人都过得比较舒服,至少不像很多地区的平民一样,为每日的三餐而奔波,焦虑。对澳大利亚城市进行控制的出了堪培拉政府的准军事部队之外,大部分都是以色列的犹太军团,这也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但是训练非常有素,大部分都是前以色列国防军的退役人员。这也缓解了澳大利亚国内的矛盾,让澳大利亚人的反抗情绪降低了很多!
  当然,这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澳大利亚的占领问题,毕竟,中国与以色列的军队是占领军,而堪培拉政府是伪政府,在名义上,这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在战役结束三个月之后,中国加强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物资,并且有意的削弱了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而是重点的扶植澳大利亚在原料以及农业方面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这已经彻底的破坏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基础,接着,反抗组织就在各地成立了!
  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当初,他们在澳大利亚费尽了心机要扶植起反抗组织,但是最终失败了,而后来,当美国放弃这一努力的时候,澳大利亚各地的反抗组织却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次,美国方面出了努力向这些反抗组织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作战物资之外,很少对其行动进行干预,毕竟,不管是什么力量,只要能够给中国制造麻烦,在当时都是对美国有利的!
  最初,还是小股的抵抗者在进行着战斗,但是到了后期,已经出现了好几支大的游击队,比如活跃在悉尼市附近的澳大利亚解放者组织,该组织的人数一度超过了5000人,对当地的以色列驻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并且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就导致就上千名以色列士兵阵亡。虽然后来以色列军队对这一组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抗!澳大利亚的局势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恶化了,而且严重到了需要中国出兵来镇压的地步!
  占领澳大利亚的头一年,局势已经严重恶化,最终,中国政府没有出兵澳大利亚,而是与英国方面达成协议,在中国加强了对英国的物资与军事援助之后,英国派远征军到了澳大利亚,协助以色列方面维持澳大利亚的局势,这才最终解决了澳大利亚的混乱局面,而作为交换条件,中国派遣了5万正规军前往英国,协助英国防御!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亚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直到一战前夕不久,澳大利亚才获得了独立,而直到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仍然是总督。只不过,总督已经没有了实际权利,只不过是一个象征而已。但是不用怀疑的是,澳大利亚社会的主体都是英国的后裔,当初,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罪犯的流放地,这点在历史中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从关系上来讲,澳大利亚与英国有着难以分割的渊源。虽然,后来澳大利亚与美国站在了一起,但是在美英战争期间,澳大利亚都没有向美国提供任何帮助,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部分澳大利亚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宗与身份。
  随着英国军队的到达,澳大利亚的局势终于得到了缓解,但是那已经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中国在占领了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之后,在先一步的进攻方向上产生了一次严重的分歧。
  一部分陆军将领认为,此时美澳联军在澳大利亚的兵力已经不足以防御他们所在的西部地区,只需要一次进攻就能够拿下整个澳大利亚,并且迫使美国放弃在澳大利亚的抵抗。而陆军也尝试过这方面的努力,其中38军就在西线发动过一次战役级别的进攻,但是最终还是撤了回来,虽然没有承认失败,但是这已经是失败了。要占领整个澳大利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主要以沙漠为主,部队作战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极高。另外,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缺乏良好的港口,而且要让船队进入澳大利亚西部的那些小港口,需要经过印度洋的季风带以及南太平洋上的暴风带,危险性相当高。所以,进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后勤支援都需要由陆路保障,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再且,美国与澳大利亚残余部队在这里修建了起了完善的防御工事,所以要想取胜,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陆军的行动证明是不可取的,最终,原计划被保留了下来,继续加强对这些美澳联军的封锁,将其困死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要不了多久,这些美澳军队自己就会因为弹尽粮绝而投降,根本就不需要浪费一兵一卒去进攻,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不进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那么下一步应该选择什么方向?此时,海军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部分将领认为,要巩固在澳大利亚的胜利果实,就必须要尽快拿下新西兰,因为此时美国已经在加强新西兰的防御,如果不及时进攻的话,那么以后攻占新西兰将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而且大批物资正在由新西兰运送到澳大利亚西部的港口城市,这也将威胁到澳大利亚的稳定。而另外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在冬季进攻新西兰的代价太大,此时南太平洋高纬度地区的海况根本就不适合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所以应该将主力转移到中太平洋地区,对美洲大陆进行进攻,以分散美国的力量,顺便也就解决了哥伦比亚问题,如果能够夺取巴拿马运河的话,那么将对太平洋战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还有一部分将领认为,现在应该停止战略进攻行动了。进攻澳大利亚战役,已经消耗掉了国家半年来的战争储备,同时也应该让部队喘口气,而不是急于发动下一场进攻!
  最终,第三方的意见占了上风,总参谋部决定在05年0月之前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而是让部队进行休整,同时,开始准备进攻新西兰的准备。从这方面来看,实际上,总参谋部是采纳了第一方的意见,要巩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胜利,就必须要攻占新西兰,虽然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役,但是却能够获得相应的好处。按照杨利威将军的回忆来看,当时在完成了澳大利亚战役第一阶段的行动之后,总参谋部就已经决定要攻占新西兰了,因为新西兰不是一个独立的战场,而是与澳大利亚战场紧密联系的。但是,当时糟糕的气候条件,最终迫使总参谋部放弃立即进攻新西兰的计划,而这也放弃了最好的机会。如果中国军队能够顶住恶劣的条件,一鼓作气的拿下新西兰的话,那么美国在新西兰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巩固防御,也就无法进行多强烈的抵抗,虽然气候条件会制造很大的麻烦,但是这比起后来在新西兰的血战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麻烦了!
  总参谋部在决定攻占新西兰的时候,也决定要同时加强在中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以分散美国的力量,同时对美国本土产生威胁。也就在澳大利亚战役的后期,中国第一次动用战略轰炸机对美国本土进行了打击。在美国本土严密的战略防御系统面前,这次打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战略轰炸机发射的大部分导弹都被拦截了下来,只摧毁了几处不伤皮毛的小目标。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批的战略轰炸机进驻中途岛开始不分昼夜的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
  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所收到的战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抵不上战略轰炸的弹药消耗。但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轰炸之后的一个月之内,美国本土的防空力量就增加了30%,而在随后的一年时间之内,美国本土防空力量增加了250%。战略轰炸本身所收到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却严重的分散了美国的战争力量,导致美国投入本土防空的经费大笔增加,从而削弱了美国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也严重的影响到了美国在其他地区的行动。
  美国也对中国本土进行了战略轰炸,但是距离中国本土最近的美军空军基地在阿拉斯加,而这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并不适合大规模部署战略轰炸机,所以美国对中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规模并不大,而一些从美国本土以及夏威夷群岛上起飞的战略轰炸机的轰炸效率就更低了。美国的战略轰炸收到的战果更少,而且付出的代价更大。美国的轰炸机要想轰炸中国本土,就需要突破至少两道外围的防空拦截线,然后才能够在距离中国本土2500公里左右的地方发射导弹。这导致美国战略轰炸机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这种没有多少效果的战略轰炸持续了半年之后,美国人自己就放弃了,因为这确实太不划算了!
  中国加强中太平洋战区的另外一个举动就是增加了部署在中途岛的海军力量,特别加强了潜艇部队。同时,中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开始在美洲西部海岸地区活动,袭击沿海行驶的美国船舶,以封锁美国西海岸。这些潜艇部队的战果是非常丰硕的,仅仅在05年一年,活跃在东太平洋上的中国潜艇就击沉了至少550万吨的商船,而到了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50万吨,这几乎是美国当年建造的商船吨位的75%!
  可以看出来,在进行澳大利亚战役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加强整个中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力量了,而中途岛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太平洋上的海空军要塞,是进攻美国本土的最大的前进基地。在顶峰时期,中国部署在中途岛上的官兵数量达到了25万,其中驻防部队只有2万多人,其余的全是海空两军的后勤保障人员!而正是因为控制了中途岛,所以中国在中太平洋上的形势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在澳大利亚期间,美国不敢冒失的向澳大利亚大规模派遣部队!
  当美国察觉到中国正在积极准备进攻新西兰的时候,也立即改变了战略安排,开始着手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比如,美国第2远征军就全部调往了新西兰,而原先这支部队是准备前往哥伦比亚的。另外,原本计划分配给俄罗斯的一大部分战争物资也被送往了新西兰。美国空军更是全面出动,增强在新西兰的力量,到中国在新西兰登陆之前,美国已经在新西兰驻扎了2500架作战飞机,加上新西兰空军,其战机总数量超过了3000架。而美国海军第3舰队也迅速的重建了起来,部署到了惠灵顿,以加强新西兰的反登陆力量!
  可以说,在中国进攻新西兰的前半年,美国是卖了命的在加强新西兰的防御。从战略态势上来看,新西兰的位置相当的关键,只要美国能够守住新西兰,那么今后反攻澳大利亚的话,就会有一定的优势,缩短上万公里的路线。但是,只要新西兰一丢了,那么美国就将失去整个西南太平洋战区。很显然,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这也就能够理解美国为什么会拼了命的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了。
  其实,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随着澳大利亚军事逐渐平定,中国进攻新西兰是必然的事情,而此时,以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以及中美两国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投入,很明显的,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已经失败了,根本就无法抵挡住中国的下一轮进攻。即使,此时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投入再多的防御力量,在没有强大海军的支持下,新西兰是绝对收不住的,最多,也就给中国制造一点麻烦,减缓中国的战略进攻速度,让美国获得喘息的时间。当然,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对美国国内民众来讲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在连续一年多的失败之后,美国确实需要一些实际的行动来提高民心士气,来增强国内民众对战争获得胜利所怀有的希望。而在美国大部分的政府官员看来,新西兰也许会丢掉,但是这里绝对是用来改变美国国内现状的一个好地方,如果在新西兰打好了,那么美国国内的士气就会出现很大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彻底的改观!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暂时停止了在其他战场上的大规模行动。首先,陆军基本上放弃了在哥伦比亚的进攻行动,而是将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调往了新西兰,其中第2远征军就辖有3个陆军师与个海军陆战队师,兵力达到了2万。而指挥第2远征军的是美国陆军名将蒙特利尔将军。另外,美国还在新西兰部署了其他的陆军部队,在中国进攻新西兰之前,美国部署在新西兰的地面部队数量已经达到了20万左右。虽然,这一数量仍然远远少于当初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兵力,但是新西兰的面积只是澳大利亚的几十分之一,而且,在此之前,美国部署在新西兰的地面部队数量不过区区数千人!而到顶峰时期,美国派遣到新西兰战场上作战的部队数量超过了35万。可见,美国是拼了老命的在新西兰组织防御!
  海军方面,第3舰队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被中国海军彻底的歼灭了,按照原先的计划,美国是想先确立了在大西洋上的统治权之后再重新足见第3舰队,但是现在美国等不到夺取整个大西洋的制海权了,就匆忙的从大西洋舰队抽调了/3的兵力,组建了第3舰队,并且让第5舰队也增强了作战力量。为了防御新西兰,美国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其他一些战区的进攻行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有多么重视新西兰这个战略要地。
  空军方面,在中国进攻新西兰之前,部署在这里的战机数量占到了美国战术空军总量的/3左右,如果不是中国持续的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的话,美国还会继续提高在新西兰的空中力量。按照当时中国获得的情报,美国不但大规模的扩建了以前的机场,而且还在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修建了更多的机场,以容纳空军的战机。如果按照机场的容纳能力的话,美国完全可以在这里部署5000架作战飞机!而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事情,美国陆续向新西兰补充了至少2500架作战飞机,这极大的增强了美国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
  从美国大规模动用陆海空三军来增强新西兰的防御来看,美国已经将这里列为了首要防御的地点,甚至不惜牺牲其他重要战区来增强新西兰的防御。比如,俄罗斯原本计划在05年月,夏季到来的时候在欧洲平原上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当然,俄罗斯的进攻是必须要得到美国支持的,不然以俄罗斯的力量,难以取得多好的成果。但是,美国却在此之前,将原本应该运往俄罗斯是作战物资的2/3都送到了新西兰去,从而让俄罗斯放弃了这次战略进攻,而将其改为了一次战役级别的进攻行动。在哥伦比亚,美国已经开始按照战术分配,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扫荡哥伦比亚游击队,以及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家派遣到哥伦比亚的部队,但是正因为大量的作战物资,装备,以及原本应该出现在这里的第2远征军被调派到了新西兰去,所以美国只得放弃了这次规模最大的扫荡行动。而也就是在新西兰战役爆发之前,哥伦比亚游击队在阿根廷等国家的大力帮助下,重新控制了近/3的国土,并且扩大了游击战的规模。
  毫无疑问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所带来的问题。现在,美国开始集中力量在主要的战场上了。欧洲战场上,俄罗斯虽然无力继续发动进攻,但是却可以顶住欧洲国家的反击,至少在一两年之内,俄罗斯不会失败。而哥伦比亚战场上,美军虽然都已经退回了大城市,但是主要的控制权仍然掌握美国的手中,只要兵力短缺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美国很容易在哥伦比亚重新获得优势。而非洲战场,美国出了守住南非与西南部非洲之外,几乎放弃了在其他地区的行动。大西洋战场上,美国也没有对阿森松岛发动进攻,默认了中国在南大西洋存在的事实。
  此时,美国也感受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麻烦,中国仅仅盯住新西兰不放,就导致美国在整个战场上被迫的将仅有的一点力量都集中到了这里来,从而放弃了在其他战场上的进攻行动。而正是因为美国开始将力量集中到了新西兰战场上来,这才为中国在其他战场上创造了机会。
  在新西兰战役开始之前,欧洲国家拿到了大笔的中国援助,甚至有部分中国军队已经以志愿军的形式投入到了欧洲战场的战斗中,从而导致欧洲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先处于战略防御的欧洲国家在缓过气来之后,终于在局部地区转入了反攻,甚至在一些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比如,罗马尼亚基本上已经收复了丢失的国土,而且还越过了科德雷山,攻入了摩尔多瓦境内。北线,波兰解放者组织的游击战规模扩大了至少两倍,在各个地区袭击着俄罗斯侵略军,其人数在半年时间之内就由5000人发展到了50000人以上。而在德国战线上,德军终于打通了前往柏林的通道,将大量物资送入了柏林守军的手里,加强了柏林的防御,也瓦解了俄罗斯攻占柏林的企图。另外,俄罗斯的先锋部队也被挡在了莱茵河一线,没有能够占领整个德国,更没有攻入法国。中部欧洲山区,希腊军队在参战之后,基本上已经解放了奥地利,并且攻入了捷克,正在向斯洛伐克进军。很显然,从欧洲三条主要战线上来看,南线上,罗马尼亚军队已经夺回了战争主动权,正在进行反击。中部山区战场上,随着希腊大军的到来,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进攻的力量,甚至在部分地区被迫转为防御,局势岌岌可危。即使是在西部欧洲战场上,法德也已经站稳了脚根,并且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反击。虽然,整体上,俄罗斯仍然控制着西欧战场上的大局,但是要想越过莱茵河防线,攻入法国境内,那却是办不到的事情,而且柏林迟迟没有能够打下来,这更大伤俄罗斯陆军的元气。在这座城市里,已经有25万俄罗斯军人倒下了,照这么消耗下去,俄罗斯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北海海岸!
  南美洲战场上,阿根廷在联合智利与秘鲁之后,挑起了南美洲战场的重担。从南美洲战场的战斗开始之后,阿根廷没有向中国要一份支援,而中国向阿根廷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技术以及情报方面的援助,阿根廷就在这里挡住了美国大军的进攻,这一点,极大的缓解了中国的压力!而当美国放弃了在哥伦比亚的进攻行动之后,阿根廷立即加强了对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援助,同时派遣了大批部队深入到哥伦比亚的丛林与山区,与游击队配合作战。在05年期间,阿根廷一共向哥伦比亚战区输入了25万吨的武器弹药,另外还输入了上百万吨的生活物资。而这还仅仅占到了阿根廷向哥伦比亚输入的作战物资的5%左右。到0年,这个数字翻了三倍!而正是在阿根廷的全力支援下,哥伦比亚游击队沉重的打击了美国侵略者,在各个地方消耗着美国的力量。而且,游击队也在05年开始进行反击,从南部的丛林与山区里走了出来,开始进攻一些中小城市,其中以攻占哥伦比亚历史文化名城卡利的战斗最为经典,数千美国士兵被消灭在这里,严重的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当时,一支活动在哥伦比亚北部地区的游击队甚至越过了边境,进入巴拿马地区,破坏了巴拿马运河的一个水闸,导致运河在一周之内无法通航。这些行动,都充分的说明,美国在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的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急转直下了!
  而在非洲战场上,美国停止了对毛里塔尼亚的支持之后,阿尔及利亚的军队已经取得了主动权。而且,就在05年中期,埃及与利比亚宣布参战,并且派遣部队协助阿尔及利亚作战。在导致北非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05年底,阿尔及利亚军队就在埃及与利比亚军队的帮助下攻占了毛里塔尼亚中部重镇阿塔尔,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行动。虽然,此时阿尔及利亚与埃及,利比亚在进攻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北非战场上的局势,此时毛里塔尼亚政府已经在考虑投降了!而中部非洲战场上,坦桑尼亚军队也已经越过了边境线数百公里,正在朝刚果(金)中部地区进攻。虽然美国并没有降低在西南部非洲地区的军事投入,但是在整个战场上,刚果(金)的政府军根本就不是坦桑尼亚军队的对手。
  大西洋战场上,中国大西洋舰队一直在阿森松岛附近海域活动,以完成封锁前往刚果(金)的海上航线的任务,并且数次与美国海军舰队发送冲突。而此时,美国大西洋舰队已经被严重削弱,虽然在兵力上仍然比中国大西洋舰队要强大,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战舰要保持对欧洲大陆的封锁,所以美国大西洋舰队已经无法在南大西洋与中国舰队作战。而在05年的下半年,中国大西洋舰队就拦截了数百艘商船,并且将这些商船全部押往了阿根廷,编入了自己的运输船队,同时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的海上运输力量,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干预能力。如果从成本上计算的话,大西洋舰队所拦截的这些船只,以及运载的活动的总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西洋舰队本身的价值!同时随着美国大西洋舰队的退缩,中国已经开始常识恢复前往西欧的海上通道,虽然几次尝试都以失败结束,但是毫无疑问的,美国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已经被削弱,而中国投入到大西洋上的力量却在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兵力对比必然发生逆转!
  新西兰,一个原本就不受到重视的地方,现在却对整个战争的局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美国控制澳大利亚的时候,新西兰只能够算得上是一个中转站,当时驻扎在新西兰的美军只有5000人左右,主要都是后勤方面的人员,以保证从美国到来的船队能够在这里停靠,并且补充物资,然后再继续前往澳大利亚。而现在,美国一再提高新西兰的战区等级,以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即使美国已经认识到了新西兰的重要性,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要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却是一件很艰难,而且耗费巨大的事情!
  从海上航线来讲,由美国本土开来的船只需要航行上万公里才能够到达新西兰,就算以最快的滚装货轮的速度来计算,光是花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就超过了20天。而以美国快速运输舰的速度来计算的话,也需要0天的时间!而中国在占领澳大利亚之后,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就能够通过海运将部队运送到新西兰战场上去。显然,从这条后勤补给线的长度来看,美国在新西兰的防御就太吃亏了。另外,中国战术战机完全可以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机场起飞,对新西兰进行轰炸,而远程轰炸机则可以从东南亚地区的机场起飞,攻击新西兰的任何目标。所以,在进攻新西兰的时候,中国不需要调动战略空军,而海上战斗全都在空军的掩护之下进行的,因此也不需要海军有过大的投入。但是,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其部署在新西兰的空军全在中国空军的打击之下,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中国在澳大利亚的空军进行全面打击,更不可能攻击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机场。同时,美国海军必须要在中国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作战,这严重的影响了美国海军战斗力的发挥!
  新西兰只是一个拥有不到500万人口的小国,而且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但是,现在却成为了中美两国争夺的焦点。从05年月开始,中国就有计划的轰炸新西兰的军事目标,到战役发动之前,中国空军已经向新西兰投射了数万吨的弹药,打击了上万个目标。虽然美国工兵保证了大部分军事目标的正常运做,但是大部分的民用目标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战役爆发之前,已经有500万新西兰人通过各种途径前往了美国或者加拿大,有的则干脆去了巴西这一类的中立国家。显然,新西兰人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那美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