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康贻祥 更新:2021-11-29 01:10
一上任碰上了淮北同四川在湖北互争盐地引发的事情,盛宣怀遂私下草拟了“川淮并行之议”。父亲见其言之有理,便“采其说以上,卒如所议行”,成功地调解了矛盾。初露少年才华,父亲心中窃喜,遂勉其子致力于“有用之学”。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盛宣怀处世聪明,但八股学问不行。1866年,他回籍应童试。此后,又于1867年、1873年、1876年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盛宣怀“绝意科举”。从此便把发展的希望注于经世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益以耳濡目染,遂慨然以匡时济自期”。
1870年,盛宣怀踏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生涯。1870年春,李鸿章以湖广总督受命督师入陕,“防剿”回民起义。追随李鸿章在江苏无锡等地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的杨宗濂,见李鸿章求才心切,遂将盛宣怀推荐给他,并随让其入幕,任行营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是“雅故”,关系深厚,加之盛宣怀天生一副聪明相,因此颇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获其信任。李鸿章对手下人办事要求严格。盛宣怀明白这一点,于是事事勤快,处处尽力,在跟随李鸿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期间,在晋、陕的山川之地,不顾“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里”,草拟文稿,“万言立就”。他的吃苦耐劳、干练不怠的作风,同官皆“敛手推服”。李鸿章对这位世侄更是刮目相看。此时,镇压起义的风火未熄,天津教案发生,清廷速命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前线赶回直隶,以防沿海不测之变。李鸿章领旨动身,盛宣怀紧随赴津。
在入津途中,盛宣怀涉函关,历太行,尽揽山川随塞形胜,不但得意于自己的初步成功,而且与李鸿章的部将郭松林、周盛传结交了朋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盛宣怀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当然也得到了磨炼,这无疑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矗
1871年,河北大水。在上海的赈务活动中,盛宣怀得以结识了沪上各色实力人物,这为他日后的众多投资活动做下了铺垫。
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宦子弟,为官容易树业难。但是,不同的是,盛宣怀具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强的务实精神。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呼唤着近代民用商业的诞生和一批精于此道的经济开拓人才的出现。盛宣怀强烈地意识到:大利不可不兴。他选择了一条畏途——投身洋务,创立中国民用商业。
历史同样也选择了盛宣怀,李鸿章早就看出他“机智敏达”,觉得他是一个能领会其外交路线的不可多得的人物,而更让李赏识的是他在经办洋务中的特殊才干。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盛宣怀直接参与控制商业之多,几乎无出其右者。
盛宣怀办洋务30余年,电报、轮船、矿利、银行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资产过千万,真可谓长袖善舞。
他除控制全国电报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多大权,被誉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在当时的中国,要创办新型商业十分不易。办洋务在许多人眼里不啻是险滩行舟,能乐此不疲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正是盛宣怀的过人之处。
对于官商关系,盛宣怀主张“集商本以商办”,“官任保护”,从而达到“官商一体”。他亦官亦商,官亦为商,在洋务活动中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洋务官吏转变为一个拥有巨额资本的早期资本家。
在与洋人关系问题上,盛宣怀对外商商业敢于、善于较量,针锋相对地进行相应的斗争,从而使其大部分商业在外商的倾轧下生存发展起来。
说盛宣怀有“坐务博不务精之弊”似乎有欠公允,驱使他马不停蹄各处奔忙创业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当时中国这个工业经济的沙漠地带,要夺洋人之利,自经商、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铁路、煤矿以及银行等,事事需要举措,有的“非急起图不可”:于办厂,工夫层累曲折,如盲觅针,茫无头绪,及至事已入手,欲罢不能,惟有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才能期于必成。
这就是盛宣怀的办厂心迹,而其“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为瞻顾,期于必成”,正是其除及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业。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赤脚财神——虞洽卿
当人们提起上海时,脑海中立即会闪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上海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上海就意味着机遇、挑战和刺激。旧社会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深深地吸引着商海里的投机者和探险家们。上海滩滔滔的江水,在潮起潮落间铸就了一批批的商海豪杰。那时的大上海,市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叫“虞洽卿路”(现名西藏中路),用华人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条大马路,这在当时的上海尚属首例,虞洽卿在十里洋场的地位可想而知。
虞洽卿,又名虞和德,生于1867年6月,出生在浙江镇海的龙山镇。荒凉的小镇上多数人家靠耕田种地养家糊口,虞洽卿的父亲是一个熟谙生财之道的商人,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独家经营,加之他勤劳肯干,为人和气,小店的生意非常兴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虞洽卿5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了一场大病,一年后便撒手而去。从此,虞家母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当地的一些痞子经常趁机寻衅滋事,欺负他们母子。虞洽卿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只盼望儿子早日长大成人,支撑门户。
虞洽卿11岁那年,靠着母亲为别人做针线活一点一点积攒的钱进了私塾念书,后来没多久,虞洽卿因不忍看着母亲一个人整日起早贪黑地劳累,决定放弃学习四书五经,到大上海去闯一闯。于是,在虞洽卿15岁那年,他告别了母亲只身来到了上海,经族人介绍到一家叫瑞康的小颜料店做学徒。
虞洽卿到上海那天,恰逢天降大雨,他舍不得穿临行前母亲为他做的新布鞋,怕把它弄湿,就把鞋夹在腋下,赤着脚进了瑞康颜料店,后来瑞康颜料店变得生意十分兴隆,因而有了“赤脚财神”进店的传说。
瑞康是一家仅以几百两银子经商的小颜料店,虞洽卿进店以后十分勤快,加之他有宁波商人那种头脑灵活、善于交际的传统,没多久便博得了店主和客户的赞许。店里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小店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店主索性让他提前满师,升为跑街,接手大宗买卖。
有一次,虞洽卿因生意上的事去一家大饭店,在饭店的大厅里,他看见了一位派头十足的洋买办,此人西装革履,手戴大钻戒,口衔茄,说起话来,近旁的人们都对他点头哈腰。虞洽卿对此羡慕不已,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做买办,当出人头地的“高等华人”。为此他开始学习英语,以便将来能同外国人打交道。两年以后,他已能自如地同洋人交谈了。
借着做大宗生意的机缘,虞洽卿得以同上海商界的“阔佬”们接触,在为人处世上,他善于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因此没过几年,虞洽卿已在上海颜料行业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虞洽卿就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富商巨贾。
孙子在《刑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这就是说,战争的对抗其实是敌对双方长处和短处的对抗,两者长处的对抗,互有胜负;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必胜,以己之短遇敌之长必败。所以善于打仗的将帅,先要创造条件克服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等待对方弱点暴露时,击而胜之。在经营中,就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自己,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争取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自控力、聚心力、应变力、创新力四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商业成为真正的现代商业,才可能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虞洽卿一生几经波折坎坷,却总能应对时变,既保存了自己,又打击了对手,成为富商巨贾,关键就在于他能够运用风险投资的杠杆,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对于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匮乏,虞洽卿的敛财手段虽有投机取巧之嫌,但他的经历的确能给后世从商者以很大的启迪。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业经营的至尊之道在于能从“无”中生出有形的资产利润来,这一点要求商人必须具备通权达变的智谋韬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无形化有形,最大限度地拓展商业生存空间,赚取最大利润。素有“赤脚财神”之称的虞洽卿的发迹史清楚地展示了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营轨迹。从虞洽卿的成功之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断变化的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远见,我们不妨将之概括为权变术,这对我们有很大借鉴作用。
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局中变幻迭出,各种情势接踵而至,把握此间的情势自是必须的,而能“大风临于前而不动”,镇定如常地翻覆风云,则是需要有一些气魄的。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盛宣怀处世聪明,但八股学问不行。1866年,他回籍应童试。此后,又于1867年、1873年、1876年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盛宣怀“绝意科举”。从此便把发展的希望注于经世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益以耳濡目染,遂慨然以匡时济自期”。
1870年,盛宣怀踏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生涯。1870年春,李鸿章以湖广总督受命督师入陕,“防剿”回民起义。追随李鸿章在江苏无锡等地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的杨宗濂,见李鸿章求才心切,遂将盛宣怀推荐给他,并随让其入幕,任行营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是“雅故”,关系深厚,加之盛宣怀天生一副聪明相,因此颇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获其信任。李鸿章对手下人办事要求严格。盛宣怀明白这一点,于是事事勤快,处处尽力,在跟随李鸿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期间,在晋、陕的山川之地,不顾“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里”,草拟文稿,“万言立就”。他的吃苦耐劳、干练不怠的作风,同官皆“敛手推服”。李鸿章对这位世侄更是刮目相看。此时,镇压起义的风火未熄,天津教案发生,清廷速命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前线赶回直隶,以防沿海不测之变。李鸿章领旨动身,盛宣怀紧随赴津。
在入津途中,盛宣怀涉函关,历太行,尽揽山川随塞形胜,不但得意于自己的初步成功,而且与李鸿章的部将郭松林、周盛传结交了朋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盛宣怀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当然也得到了磨炼,这无疑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矗
1871年,河北大水。在上海的赈务活动中,盛宣怀得以结识了沪上各色实力人物,这为他日后的众多投资活动做下了铺垫。
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宦子弟,为官容易树业难。但是,不同的是,盛宣怀具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强的务实精神。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呼唤着近代民用商业的诞生和一批精于此道的经济开拓人才的出现。盛宣怀强烈地意识到:大利不可不兴。他选择了一条畏途——投身洋务,创立中国民用商业。
历史同样也选择了盛宣怀,李鸿章早就看出他“机智敏达”,觉得他是一个能领会其外交路线的不可多得的人物,而更让李赏识的是他在经办洋务中的特殊才干。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盛宣怀直接参与控制商业之多,几乎无出其右者。
盛宣怀办洋务30余年,电报、轮船、矿利、银行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资产过千万,真可谓长袖善舞。
他除控制全国电报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多大权,被誉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在当时的中国,要创办新型商业十分不易。办洋务在许多人眼里不啻是险滩行舟,能乐此不疲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正是盛宣怀的过人之处。
对于官商关系,盛宣怀主张“集商本以商办”,“官任保护”,从而达到“官商一体”。他亦官亦商,官亦为商,在洋务活动中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洋务官吏转变为一个拥有巨额资本的早期资本家。
在与洋人关系问题上,盛宣怀对外商商业敢于、善于较量,针锋相对地进行相应的斗争,从而使其大部分商业在外商的倾轧下生存发展起来。
说盛宣怀有“坐务博不务精之弊”似乎有欠公允,驱使他马不停蹄各处奔忙创业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当时中国这个工业经济的沙漠地带,要夺洋人之利,自经商、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铁路、煤矿以及银行等,事事需要举措,有的“非急起图不可”:于办厂,工夫层累曲折,如盲觅针,茫无头绪,及至事已入手,欲罢不能,惟有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才能期于必成。
这就是盛宣怀的办厂心迹,而其“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为瞻顾,期于必成”,正是其除及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业。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赤脚财神——虞洽卿
当人们提起上海时,脑海中立即会闪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上海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上海就意味着机遇、挑战和刺激。旧社会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深深地吸引着商海里的投机者和探险家们。上海滩滔滔的江水,在潮起潮落间铸就了一批批的商海豪杰。那时的大上海,市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叫“虞洽卿路”(现名西藏中路),用华人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条大马路,这在当时的上海尚属首例,虞洽卿在十里洋场的地位可想而知。
虞洽卿,又名虞和德,生于1867年6月,出生在浙江镇海的龙山镇。荒凉的小镇上多数人家靠耕田种地养家糊口,虞洽卿的父亲是一个熟谙生财之道的商人,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独家经营,加之他勤劳肯干,为人和气,小店的生意非常兴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虞洽卿5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了一场大病,一年后便撒手而去。从此,虞家母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当地的一些痞子经常趁机寻衅滋事,欺负他们母子。虞洽卿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只盼望儿子早日长大成人,支撑门户。
虞洽卿11岁那年,靠着母亲为别人做针线活一点一点积攒的钱进了私塾念书,后来没多久,虞洽卿因不忍看着母亲一个人整日起早贪黑地劳累,决定放弃学习四书五经,到大上海去闯一闯。于是,在虞洽卿15岁那年,他告别了母亲只身来到了上海,经族人介绍到一家叫瑞康的小颜料店做学徒。
虞洽卿到上海那天,恰逢天降大雨,他舍不得穿临行前母亲为他做的新布鞋,怕把它弄湿,就把鞋夹在腋下,赤着脚进了瑞康颜料店,后来瑞康颜料店变得生意十分兴隆,因而有了“赤脚财神”进店的传说。
瑞康是一家仅以几百两银子经商的小颜料店,虞洽卿进店以后十分勤快,加之他有宁波商人那种头脑灵活、善于交际的传统,没多久便博得了店主和客户的赞许。店里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小店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店主索性让他提前满师,升为跑街,接手大宗买卖。
有一次,虞洽卿因生意上的事去一家大饭店,在饭店的大厅里,他看见了一位派头十足的洋买办,此人西装革履,手戴大钻戒,口衔茄,说起话来,近旁的人们都对他点头哈腰。虞洽卿对此羡慕不已,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做买办,当出人头地的“高等华人”。为此他开始学习英语,以便将来能同外国人打交道。两年以后,他已能自如地同洋人交谈了。
借着做大宗生意的机缘,虞洽卿得以同上海商界的“阔佬”们接触,在为人处世上,他善于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因此没过几年,虞洽卿已在上海颜料行业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虞洽卿就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富商巨贾。
孙子在《刑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这就是说,战争的对抗其实是敌对双方长处和短处的对抗,两者长处的对抗,互有胜负;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必胜,以己之短遇敌之长必败。所以善于打仗的将帅,先要创造条件克服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等待对方弱点暴露时,击而胜之。在经营中,就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自己,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争取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自控力、聚心力、应变力、创新力四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商业成为真正的现代商业,才可能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虞洽卿一生几经波折坎坷,却总能应对时变,既保存了自己,又打击了对手,成为富商巨贾,关键就在于他能够运用风险投资的杠杆,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对于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匮乏,虞洽卿的敛财手段虽有投机取巧之嫌,但他的经历的确能给后世从商者以很大的启迪。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业经营的至尊之道在于能从“无”中生出有形的资产利润来,这一点要求商人必须具备通权达变的智谋韬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无形化有形,最大限度地拓展商业生存空间,赚取最大利润。素有“赤脚财神”之称的虞洽卿的发迹史清楚地展示了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营轨迹。从虞洽卿的成功之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断变化的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远见,我们不妨将之概括为权变术,这对我们有很大借鉴作用。
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局中变幻迭出,各种情势接踵而至,把握此间的情势自是必须的,而能“大风临于前而不动”,镇定如常地翻覆风云,则是需要有一些气魄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