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作者:李亚平 更新:2021-11-25 16:45
这使他们大吃一惊之后,开始极度蔑视自己的合作伙伴:原来这个以前令人敬而畏之的泱泱大国,所有的功夫全在一张冠冕堂皇、虚张声势、而且让人无从分辨真假的嘴巴上。从此,金国方面态度大变(9)。
实事求是地说,到目前为止,虽然大宋帝国三翻四覆,颠来倒去;但是,金国方面的确没有不守约定的情况出现。双方的争吵基本还是在谈判的讨价还价范围之内。而这一次,金国方面则毫不客气地告诉宋朝使者:平、营、滦三州的事情不必想入非非,如果一定想要的话,就连燕京也不给了;金国所能归还的只限于燕京及其所属六州二十四县;而且由于宋朝一再违约,连燕京都是金国打下来的,因此燕京一路的赋税应该属于金国,如果不答应,就请使者退出燕京去,因为现在这里已经是金国的土地。至于云中七州的事情,如今已经全部攥在了金国手中,以后再说。
在这次谈判中,有一段酷似《水浒传》上的语言,令宋朝使臣最难以下咽,但最终还是咽了下去。这段话是:“好教你这使臣知道,不要说我朝只给南朝燕京管下六州二十四县,便是一寸土地不给,还怕你不依契丹之例缴纳我朝银绢吗?”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透出强盗依仗身强力壮,公开惦记着人家财物的味道了(10)。
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的阳春三月,双方终于商定:燕京管下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朝;其中,有两个州已经归降,实际由金国交还的是燕京及管下四州;宋朝每年向金国交纳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外加一百万贯燕京赋税代金,由金国方面指定的物资抵充;双方不得互相招降纳叛;宋朝一次性付给金国军粮二十万石。
这样的条件可能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宋朝方面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同时也令金太祖阿骨打极为欢喜。于是,达成协约时的场面很有意思:金国代表表示:“赵家皇帝蛮大方,闹得我家皇帝不好意思不还你家西京了,——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可是需要等一等,等我们把那儿的老百姓迁走(11)。”归还土地,却要迁走人民。宋方代表质问:“若是空城,让我干什么用?”金国代表贼秃嘻嘻地回答:“也没别的意思,只是我家皇帝想要南朝犒赏三军而已。”(12)
这已经是强盗加小流氓的口吻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水浒传》上那些极其传神的场面。后来,宋朝果然给了金军二十万两银子犒赏三军,金国收到银子后,却未交出西京。这可能是宋朝方面不肯支付另外二十万石军粮的一个原因。
不管怎么样,至此,宋朝终于可以宣称自己获得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丢失一百八十多年的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朝代的夙愿胜利实现了一半,另一半也指日可待。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就连神武如太祖太宗都没有做到,却在我们的艺术天才徽宗皇帝手中完成了。于是,举国举朝狂欢,庆祝胜利。
为此,王黼赐玉带,进太傅,封楚国公;虽然没有封王,但毕竟和老太师蔡京已经差不多可以比肩了;童贯封徐豫国公,不久,晋封广阳郡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封王的宦官;蔡攸进少师,终于有了宰相的名分;赵良嗣为延康殿学士,大约相当于副部级干部。
第五章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
随后,皇帝下令立《复燕云碑》,以资纪念。
在这个快乐的时刻,有两个人值得提起:一个是郑居中。当初,他坚决反对联金伐辽,现在,他拒绝接受晋封自己的太保官衔。另外一个人就是赵良嗣。他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金交涉,也许是整个大宋帝国里,最了解金国的人。此刻,他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金人不可信,和平不足恃,或许顶多能够维持两三年。中国必须早做准备。”然而,沉浸在举国欢腾中的人们,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听这个冷静的声音(13)。
紧接着,轻佻草率的大宋君臣又漫不经心地干了一件更加令人恼火的事儿。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四月,宋朝接收了燕京以后,五月,原辽国平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卢龙的地方长官张觉,在已经接受了金国的任命之后,又率领全州归降大宋帝国。赵良嗣再次提醒皇帝:盟约刚刚签订,墨迹未干;万万不可接纳张觉归降,激怒金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知,徽宗皇帝居然大不高兴,不但下令接纳张觉,而且将赵良嗣一口气连贬五级,并贬窜到湖南郴州居住(14)。此时,距离金国正式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半时间。
当年下半年,金国果然出动重兵攻打平州。张觉逃入宋军。所有宋朝廷与张觉之间的往来信件、敕令、任命文件、甚至皇帝在金花笺上的御笔手诏,全部落入金人手中。拿下平州后,金军立即移师边境,严词索要张觉。并且指名道姓地说出了张觉藏匿的地点,声称若不交出,金军将自行前往搜捕。徽宗皇帝无奈之下,密令杀掉张觉,将首级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交给了金军。此举人心丧尽。一时间,原属辽国,后来支持大宋的各种力量,无不怨恨宋朝薄情寡义,没有担当,从而纷纷解体(15)。就连大宋帝国委派的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都感到心寒齿冷,不打招呼便挂冠而去。而最早投降大宋的辽国著名将领郭药师,此时率领数万将士镇守燕京。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然道:“这算怎么回事?金人如果要我的脑袋,难道也交给他们吗?(16)”由此产生了叛宋的念头。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
公元1124年,即宣和六年三月,宋金关系再起波澜。起因是,前一年交接燕京时,赵良嗣请示朝廷后,答应一次性交纳二十万石军粮给金国。如今,金军前来索要。接任那位拂袖而去的新任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不予承认。他认为,仅仅一个赵良嗣的口头承诺,哪里可以成为索要二十万石军粮的理由?金军使者悻悻而去(17)。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一年半时间。
当年七月,金军出兵原来准备交还宋朝的云中地区,就是今天山西大同所属地区,两国关系顿趋紧张。徽宗皇帝慌慌张张下令,正式册封已经退休的童贯为广阳郡王,复职统领整个北方边陲军事。此时,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对宋战争的总体战略,距离正式宣战,还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
公元1125年,即宣和七年二月,辽国天祚皇帝被金国俘虏。在此期间,由于宋朝廷杀张觉,导致河北、山西地区的一些地方武装纷纷离弃大宋,投靠金国。比如治下在今日山西长治的隆德府义胜军两千人、河北易州长胜军首领韩民义等等。他们将张觉被杀后,边陲地区人心涣散,离心离德,以及对战争毫无准备的情形全部告诉了金国方面。由此,金国下定决心并开始全力准备对宋战争。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开战,还有不到八个月时间。
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发生了效力:当时,金国军队最重要的两位统帅是宗翰与宗望。宗翰的妻子,是原来辽国皇帝的宠妃萧氏;宗望的妻子金辇公主,则是原辽国皇帝的亲生女儿;她们切齿痛恨宋朝对辽国的背信弃义,热切盼望这个背信弃义的国家能够受到惩罚。因此,特别希望她们的丈夫对宋用兵。这个因素能够起多大作用?其情形是否如此?姑且存疑。
而另一方面,此时此刻的大宋帝国仍然沉醉在太平盛世的欢乐之中,没有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则是不需要存疑的。
今天翻检当日的史料,相信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不祥的阴影已经乌云般翻滚在头顶,而大宋帝国的君臣们却欢乐依旧,根本就怡然不以为意?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让他们如此变态地、纨绔子弟般地游戏着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太多无法解释的东西,归因于帝国君臣那轻佻浪漫的个性和不适当的贪婪。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对的。但是平心而论,现在,这种说法已经使人感到厌烦。事实上,一个直截了当的解释可能更加符合此时的实际情况:用正常人的思维,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或者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当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时,——明明错的东西,得不到纠正;明明对的东西,没有人去听、去做,——这时,这个人、这个组织、这个国家一定是已经严重地失常了。继续走下去的前途,必定就是毁灭。
我们知道,负责燕京地区防务的郭药师曾经是辽国晚期的重要将领,投降大宋后,被委派为燕京及其管下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当时宋朝的军队里,他的部队和童贯培养起来的陕西部队是装备最精良、训练最充分、兵马最强壮、从而战斗力最强的两只部队。此人究竟是在宋朝杀张觉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决定背叛大宋的,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决定背叛,并且事实上也背叛了。因此,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燕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曾经连续给皇帝和宰相上书一百七十余次,警告他们:郭药师有问题,请早做预防;至少是请不要过分地信赖他(18)。
一百七十多封警告信,甚至包括边防部队截获的他与金国秘密往来信件。皇帝和宰相仍然不以为然。他们采取的最严重步骤,是让童贯前往考察。假如童贯觉得此人确实靠不住的话,就授权童贯想办法将他挟持回京城后处置。
童贯到达燕京时,这位郭药师一直迎接到了河北易县。
实事求是地说,到目前为止,虽然大宋帝国三翻四覆,颠来倒去;但是,金国方面的确没有不守约定的情况出现。双方的争吵基本还是在谈判的讨价还价范围之内。而这一次,金国方面则毫不客气地告诉宋朝使者:平、营、滦三州的事情不必想入非非,如果一定想要的话,就连燕京也不给了;金国所能归还的只限于燕京及其所属六州二十四县;而且由于宋朝一再违约,连燕京都是金国打下来的,因此燕京一路的赋税应该属于金国,如果不答应,就请使者退出燕京去,因为现在这里已经是金国的土地。至于云中七州的事情,如今已经全部攥在了金国手中,以后再说。
在这次谈判中,有一段酷似《水浒传》上的语言,令宋朝使臣最难以下咽,但最终还是咽了下去。这段话是:“好教你这使臣知道,不要说我朝只给南朝燕京管下六州二十四县,便是一寸土地不给,还怕你不依契丹之例缴纳我朝银绢吗?”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透出强盗依仗身强力壮,公开惦记着人家财物的味道了(10)。
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的阳春三月,双方终于商定:燕京管下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朝;其中,有两个州已经归降,实际由金国交还的是燕京及管下四州;宋朝每年向金国交纳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外加一百万贯燕京赋税代金,由金国方面指定的物资抵充;双方不得互相招降纳叛;宋朝一次性付给金国军粮二十万石。
这样的条件可能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宋朝方面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同时也令金太祖阿骨打极为欢喜。于是,达成协约时的场面很有意思:金国代表表示:“赵家皇帝蛮大方,闹得我家皇帝不好意思不还你家西京了,——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可是需要等一等,等我们把那儿的老百姓迁走(11)。”归还土地,却要迁走人民。宋方代表质问:“若是空城,让我干什么用?”金国代表贼秃嘻嘻地回答:“也没别的意思,只是我家皇帝想要南朝犒赏三军而已。”(12)
这已经是强盗加小流氓的口吻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水浒传》上那些极其传神的场面。后来,宋朝果然给了金军二十万两银子犒赏三军,金国收到银子后,却未交出西京。这可能是宋朝方面不肯支付另外二十万石军粮的一个原因。
不管怎么样,至此,宋朝终于可以宣称自己获得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丢失一百八十多年的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朝代的夙愿胜利实现了一半,另一半也指日可待。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就连神武如太祖太宗都没有做到,却在我们的艺术天才徽宗皇帝手中完成了。于是,举国举朝狂欢,庆祝胜利。
为此,王黼赐玉带,进太傅,封楚国公;虽然没有封王,但毕竟和老太师蔡京已经差不多可以比肩了;童贯封徐豫国公,不久,晋封广阳郡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封王的宦官;蔡攸进少师,终于有了宰相的名分;赵良嗣为延康殿学士,大约相当于副部级干部。
第五章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
随后,皇帝下令立《复燕云碑》,以资纪念。
在这个快乐的时刻,有两个人值得提起:一个是郑居中。当初,他坚决反对联金伐辽,现在,他拒绝接受晋封自己的太保官衔。另外一个人就是赵良嗣。他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金交涉,也许是整个大宋帝国里,最了解金国的人。此刻,他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金人不可信,和平不足恃,或许顶多能够维持两三年。中国必须早做准备。”然而,沉浸在举国欢腾中的人们,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听这个冷静的声音(13)。
紧接着,轻佻草率的大宋君臣又漫不经心地干了一件更加令人恼火的事儿。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四月,宋朝接收了燕京以后,五月,原辽国平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卢龙的地方长官张觉,在已经接受了金国的任命之后,又率领全州归降大宋帝国。赵良嗣再次提醒皇帝:盟约刚刚签订,墨迹未干;万万不可接纳张觉归降,激怒金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知,徽宗皇帝居然大不高兴,不但下令接纳张觉,而且将赵良嗣一口气连贬五级,并贬窜到湖南郴州居住(14)。此时,距离金国正式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半时间。
当年下半年,金国果然出动重兵攻打平州。张觉逃入宋军。所有宋朝廷与张觉之间的往来信件、敕令、任命文件、甚至皇帝在金花笺上的御笔手诏,全部落入金人手中。拿下平州后,金军立即移师边境,严词索要张觉。并且指名道姓地说出了张觉藏匿的地点,声称若不交出,金军将自行前往搜捕。徽宗皇帝无奈之下,密令杀掉张觉,将首级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交给了金军。此举人心丧尽。一时间,原属辽国,后来支持大宋的各种力量,无不怨恨宋朝薄情寡义,没有担当,从而纷纷解体(15)。就连大宋帝国委派的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都感到心寒齿冷,不打招呼便挂冠而去。而最早投降大宋的辽国著名将领郭药师,此时率领数万将士镇守燕京。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然道:“这算怎么回事?金人如果要我的脑袋,难道也交给他们吗?(16)”由此产生了叛宋的念头。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
公元1124年,即宣和六年三月,宋金关系再起波澜。起因是,前一年交接燕京时,赵良嗣请示朝廷后,答应一次性交纳二十万石军粮给金国。如今,金军前来索要。接任那位拂袖而去的新任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不予承认。他认为,仅仅一个赵良嗣的口头承诺,哪里可以成为索要二十万石军粮的理由?金军使者悻悻而去(17)。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一年半时间。
当年七月,金军出兵原来准备交还宋朝的云中地区,就是今天山西大同所属地区,两国关系顿趋紧张。徽宗皇帝慌慌张张下令,正式册封已经退休的童贯为广阳郡王,复职统领整个北方边陲军事。此时,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对宋战争的总体战略,距离正式宣战,还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
公元1125年,即宣和七年二月,辽国天祚皇帝被金国俘虏。在此期间,由于宋朝廷杀张觉,导致河北、山西地区的一些地方武装纷纷离弃大宋,投靠金国。比如治下在今日山西长治的隆德府义胜军两千人、河北易州长胜军首领韩民义等等。他们将张觉被杀后,边陲地区人心涣散,离心离德,以及对战争毫无准备的情形全部告诉了金国方面。由此,金国下定决心并开始全力准备对宋战争。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开战,还有不到八个月时间。
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发生了效力:当时,金国军队最重要的两位统帅是宗翰与宗望。宗翰的妻子,是原来辽国皇帝的宠妃萧氏;宗望的妻子金辇公主,则是原辽国皇帝的亲生女儿;她们切齿痛恨宋朝对辽国的背信弃义,热切盼望这个背信弃义的国家能够受到惩罚。因此,特别希望她们的丈夫对宋用兵。这个因素能够起多大作用?其情形是否如此?姑且存疑。
而另一方面,此时此刻的大宋帝国仍然沉醉在太平盛世的欢乐之中,没有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则是不需要存疑的。
今天翻检当日的史料,相信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不祥的阴影已经乌云般翻滚在头顶,而大宋帝国的君臣们却欢乐依旧,根本就怡然不以为意?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让他们如此变态地、纨绔子弟般地游戏着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太多无法解释的东西,归因于帝国君臣那轻佻浪漫的个性和不适当的贪婪。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对的。但是平心而论,现在,这种说法已经使人感到厌烦。事实上,一个直截了当的解释可能更加符合此时的实际情况:用正常人的思维,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或者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当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时,——明明错的东西,得不到纠正;明明对的东西,没有人去听、去做,——这时,这个人、这个组织、这个国家一定是已经严重地失常了。继续走下去的前途,必定就是毁灭。
我们知道,负责燕京地区防务的郭药师曾经是辽国晚期的重要将领,投降大宋后,被委派为燕京及其管下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当时宋朝的军队里,他的部队和童贯培养起来的陕西部队是装备最精良、训练最充分、兵马最强壮、从而战斗力最强的两只部队。此人究竟是在宋朝杀张觉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决定背叛大宋的,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决定背叛,并且事实上也背叛了。因此,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燕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曾经连续给皇帝和宰相上书一百七十余次,警告他们:郭药师有问题,请早做预防;至少是请不要过分地信赖他(18)。
一百七十多封警告信,甚至包括边防部队截获的他与金国秘密往来信件。皇帝和宰相仍然不以为然。他们采取的最严重步骤,是让童贯前往考察。假如童贯觉得此人确实靠不住的话,就授权童贯想办法将他挟持回京城后处置。
童贯到达燕京时,这位郭药师一直迎接到了河北易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