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笛子梧桐 更新:2021-11-25 16:35
他要用中国功夫去复仇!
朱闲激灵打了个冷战,缓缓地把球递还给小男孩,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不知该怎样安慰他。抬头望着天空,天边血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西沉下去。利比里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内战,部落仇杀和派系争斗,使得几十万平民逃离了他们美丽的家园,很多人客死他乡。这在百姓特别是儿童心里造成了深深的创伤。和平已经到来,完全抚平和治愈心灵深处的创伤还需要很久很久,但愿这场灾难能够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始像这血红的夕阳一样消失在茫茫的天际里。
几天后,利比里亚解武人员的伤情鉴定工作开始进行,中国维和医疗队莫云飞队长接受联合国邀清参加了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利比里亚政府机构等组成的联合鉴定小组。这是利比里亚人民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自由与和平永远是人类渴望的,因为只有自由与和平,发展才有保障,人类在地球的生存也才会舒心和称意。
利比里亚的解除武装行动,简称DDRR行动是联合国维和的核心任务,也是确保利比里亚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绥德鲁属于第四战区,是实施DDRR行动的最后一个战区。第四战区地处利比里亚与科特迪瓦的边境地区,交通不便,部落构成复杂,各派势力林立,是利比里亚的最后一个“堡垒”,DDRR行动直到医疗维和队员来了快半年之后才开始实施。莫云飞等所进行的解武人员伤情鉴定工作,与联合国根据其伤残情况救济相应数目的“安抚金”发放直接相关。
莫云飞在鉴定过程中,目睹了许多DDRR官兵不同程度的战伤,90%将会留下后遗症,心中颇多感慨:内战带给利比里亚人太多伤害,和平是多么的珍贵。解武人员许多人的伤口处于溃烂之中,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一些十来岁的娃娃兵,一脸鼻涕,蓬头垢面,在莫云飞等医学专家面前,茫然无助脸上很难挤出一丝笑容。长达14年内战给利比里亚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难以估量的。数个武装派别为了各自的目的,打着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的旗号,导致了内战,内战又几乎毁灭了追求过度“自由”和“权力”的肇事者们。而本来,凭着利比里亚的条件,他们是可以过上平和、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和平、自由、团结,这些可贵的东西就象空气一样,拥有的时候,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一旦失去,才真正意识到她的可贵。自由与民主是有条件的,是在国家、民族和法律制度健全下的民主与自由,而不是泛滥的“民主与自由”,后者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动乱和民族的分裂!想到这里,莫云飞想起伟大的祖国,人们享有自由,安居乐业,各项建设高速发展.和平与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祖国派医疗队来到利比里亚,就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多么希望利比里亚从此走上和平之路,利比里亚人民从此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正文 第三十四章 与最喜欢的男人一起
这是张媛欣喜和激动的时刻,因为这天早上,中国医疗队决定去一所学校进行医疗服务,由莫云飞亲自带队前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张媛看利比里亚赤道的太阳似乎只射出温柔的光芒,而没有早先那刺眼的毒辣的强光,风舒缓着身子与绿树青草玩着游戏。
昨晚,那梦,似乎预示着今天的相处吗?那梦,不好意思说出来,可想想心里真甜。当梦在半夜里回到现实的时候,张媛赶紧闭上眼睛,希望那个梦,梦里的人,梦里的情还会回来。
张媛躺在床上看书,灯光渐渐变暗,什么时候书离开了她的手也不知道。好象耳边传来什么声音,哦,那是——那是莫云飞的声音,就在耳边,他说什么了,怎么听不清楚……,却突然发现四周一片寂静,什么也没有,——张媛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梦,调整得很弱的床头灯对她眨着眼睛,刚才看的书掉在了地上,室人的战友们已经传来了均匀的睡眠中的呼吸。
梦里只有莫云飞模糊的影像与声音,梦,会是吗啡,会是海洛因吗?梦,能够再回到我这里来吗。醒过来的张媛渴望着重回梦里。她捡拾起地上的书本,将床头灯拧熄。
梦当然没有重回。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队长莫云飞、副队长李义明一起带队,包括张媛、林之然、肖丽等十位医生护士前往离驻地约10公里的当地一所学校,为教职员工作健康检查并赠送药品。学校是利比里亚东南部地区最大的一所高级技校,14年内战期间学校也关门停课了14年,医疗队来之前刚复课,不少教职员工是不久前刚从邻国回归家园的难民。全校有学生400多名,教师40多名,其中女教师近20名。
校长首先对医疗分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李义明代表医疗分队讲话,从中非友谊说起,再说教师的伟大,教育的重要之类,李博士英文流利,一气呵成,两帮人马均热烈鼓掌。当然,这都是简短的发言,十几分钟分大家就分头忙开了,莫云飞负责总协调,内科医生张媛和护士长肖丽等负责体检女职工,李义明和林之然等负责男职工的体检。
不论是非洲还是中国,三个女人一台戏看来都适用,张媛和肖丽尽量为非洲女同胞营造轻松的体检氛围,这点肖丽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许张媛有部分心思花在了莫云飞和身上,她总想听到他的声音,总想看到他的身影,当然,只能是悄悄的,有些地下工作的味道。肖丽边体检边和女教师们聊天。当然也就知道了不少她们的信息。她们中有教师、office小姐、后勤职员和家庭妇女。已婚妇女一般都育有四五个孩子。有不少女教师战前曾受过高等教育,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让肖丽印象很深的是一位23岁姑娘,说着比较标准的英语口语,不时还帮其他人当翻译。她是办公室秘书,言语不多、举止大方、礼貌端庄、面容秀丽,说话间时而嫣然一笑,很象国内的某个邻家小妹,很是惹人喜爱。肖丽综合起来觉得,利比里亚妇女普遍热情,讲礼貌、爱说爱笑、也爱唱爱跳、喜欢拍照。战争的影子首先从她们脸上散去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感觉到维和部队的到来也带来了利比里亚和平的曙光。她们比一般人更痛恨战争,战争使她们许多姐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孩子们受不到教育,病人得不到医治。利比里亚很不富裕,工资很低,教师每月薪酬也不过二三十美金。利比里亚目前几乎没有工业,日常消费品基本上依赖进口,所得收入勉强糊口,不过简单的物质生活依然抵挡不住她们爱美的天性,利比里亚妇女衣着鲜艳整洁,多是普通的棉布和化纤面料。各种奇特的发型纹丝不乱,再穷困的妇女也会把头发梳得光光亮亮。有的妇女梳一次头要花上十来个小时,十天半月梳一次。从利比里亚姐妹们身上,可以看出利比里亚人民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这也让人坚信有勤劳朴实的利比里亚人民自身努力,有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积极贡献,利比里亚人民一定也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一定能走上富裕之路。利比里亚姐妹们也一定会笑得更欢更美!
在送完医药返回营区的路上,林之然博士也感慨不已。从遥远的中国来到利比里亚快半年了。半年来,林博士亲身感受到了利比里亚社会的人文环境,感触颇深。一个称得上美丽富饶的国家,是美国殖民协会19世纪为了安置获得自由后愿意返回非洲的黑奴而建立的国家,它的国徽上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经过战火的洗礼,国势衰微恶浊,处处上演着“人间悲剧”,只剩下一贫如洗的国家和数以百万计的战争难民。对于长期饱受内战蹂躏、受尽军阀欺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利比里亚民众来说,没有任何甜蜜的回忆,每天只是为温饱挣扎,仍然在苦苦遥望自由和幸福。
刚结束內战的利比里亚,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一般人难以想象他们的生活环境。很多人感染各种疾病,由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完全瘫痪,得不到及时和完善的救治,利比里亚人民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百分之六十居民为疟疾所困,甚至夺命。医疗队所在地大吉德州绥德鲁市,环境落后,水电全无,物质匮乏,百姓居住条件简陋,都是破烂不堪的茅草房,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产生許多医疗及生活上的问题。在在中国维和医疗分队进行门诊接诊、外出义诊时,接触到的利比里亚人,更多的表情是痛苦和无奈,黑色的大眼睛里满是无助无望的表情,还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如果不曾亲眼所见,真是不能想象战争给一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在年发病率不超过十万分之三的中国,许多人不知道“疟疾”是什么东西大概是情有可原的,在利比里亚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疾病,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血液中有疟原虫。倘要问起他们得了几次疟疾,恐怕没一个人说的清楚。预防措施的落后,治疗条件的缺乏,疟疾成了一大杀手。它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发展的国家政局,只有“民主”,是不可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当队员们积极地为患病的利比里亚人民救治的同时,心中也在为这些饱经沧桑的人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幸免于战争和疾病的灾难。愿战争早日消亡。
朱闲激灵打了个冷战,缓缓地把球递还给小男孩,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不知该怎样安慰他。抬头望着天空,天边血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西沉下去。利比里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内战,部落仇杀和派系争斗,使得几十万平民逃离了他们美丽的家园,很多人客死他乡。这在百姓特别是儿童心里造成了深深的创伤。和平已经到来,完全抚平和治愈心灵深处的创伤还需要很久很久,但愿这场灾难能够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始像这血红的夕阳一样消失在茫茫的天际里。
几天后,利比里亚解武人员的伤情鉴定工作开始进行,中国维和医疗队莫云飞队长接受联合国邀清参加了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利比里亚政府机构等组成的联合鉴定小组。这是利比里亚人民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自由与和平永远是人类渴望的,因为只有自由与和平,发展才有保障,人类在地球的生存也才会舒心和称意。
利比里亚的解除武装行动,简称DDRR行动是联合国维和的核心任务,也是确保利比里亚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绥德鲁属于第四战区,是实施DDRR行动的最后一个战区。第四战区地处利比里亚与科特迪瓦的边境地区,交通不便,部落构成复杂,各派势力林立,是利比里亚的最后一个“堡垒”,DDRR行动直到医疗维和队员来了快半年之后才开始实施。莫云飞等所进行的解武人员伤情鉴定工作,与联合国根据其伤残情况救济相应数目的“安抚金”发放直接相关。
莫云飞在鉴定过程中,目睹了许多DDRR官兵不同程度的战伤,90%将会留下后遗症,心中颇多感慨:内战带给利比里亚人太多伤害,和平是多么的珍贵。解武人员许多人的伤口处于溃烂之中,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一些十来岁的娃娃兵,一脸鼻涕,蓬头垢面,在莫云飞等医学专家面前,茫然无助脸上很难挤出一丝笑容。长达14年内战给利比里亚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难以估量的。数个武装派别为了各自的目的,打着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的旗号,导致了内战,内战又几乎毁灭了追求过度“自由”和“权力”的肇事者们。而本来,凭着利比里亚的条件,他们是可以过上平和、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和平、自由、团结,这些可贵的东西就象空气一样,拥有的时候,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一旦失去,才真正意识到她的可贵。自由与民主是有条件的,是在国家、民族和法律制度健全下的民主与自由,而不是泛滥的“民主与自由”,后者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动乱和民族的分裂!想到这里,莫云飞想起伟大的祖国,人们享有自由,安居乐业,各项建设高速发展.和平与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祖国派医疗队来到利比里亚,就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多么希望利比里亚从此走上和平之路,利比里亚人民从此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正文 第三十四章 与最喜欢的男人一起
这是张媛欣喜和激动的时刻,因为这天早上,中国医疗队决定去一所学校进行医疗服务,由莫云飞亲自带队前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张媛看利比里亚赤道的太阳似乎只射出温柔的光芒,而没有早先那刺眼的毒辣的强光,风舒缓着身子与绿树青草玩着游戏。
昨晚,那梦,似乎预示着今天的相处吗?那梦,不好意思说出来,可想想心里真甜。当梦在半夜里回到现实的时候,张媛赶紧闭上眼睛,希望那个梦,梦里的人,梦里的情还会回来。
张媛躺在床上看书,灯光渐渐变暗,什么时候书离开了她的手也不知道。好象耳边传来什么声音,哦,那是——那是莫云飞的声音,就在耳边,他说什么了,怎么听不清楚……,却突然发现四周一片寂静,什么也没有,——张媛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梦,调整得很弱的床头灯对她眨着眼睛,刚才看的书掉在了地上,室人的战友们已经传来了均匀的睡眠中的呼吸。
梦里只有莫云飞模糊的影像与声音,梦,会是吗啡,会是海洛因吗?梦,能够再回到我这里来吗。醒过来的张媛渴望着重回梦里。她捡拾起地上的书本,将床头灯拧熄。
梦当然没有重回。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队长莫云飞、副队长李义明一起带队,包括张媛、林之然、肖丽等十位医生护士前往离驻地约10公里的当地一所学校,为教职员工作健康检查并赠送药品。学校是利比里亚东南部地区最大的一所高级技校,14年内战期间学校也关门停课了14年,医疗队来之前刚复课,不少教职员工是不久前刚从邻国回归家园的难民。全校有学生400多名,教师40多名,其中女教师近20名。
校长首先对医疗分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李义明代表医疗分队讲话,从中非友谊说起,再说教师的伟大,教育的重要之类,李博士英文流利,一气呵成,两帮人马均热烈鼓掌。当然,这都是简短的发言,十几分钟分大家就分头忙开了,莫云飞负责总协调,内科医生张媛和护士长肖丽等负责体检女职工,李义明和林之然等负责男职工的体检。
不论是非洲还是中国,三个女人一台戏看来都适用,张媛和肖丽尽量为非洲女同胞营造轻松的体检氛围,这点肖丽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许张媛有部分心思花在了莫云飞和身上,她总想听到他的声音,总想看到他的身影,当然,只能是悄悄的,有些地下工作的味道。肖丽边体检边和女教师们聊天。当然也就知道了不少她们的信息。她们中有教师、office小姐、后勤职员和家庭妇女。已婚妇女一般都育有四五个孩子。有不少女教师战前曾受过高等教育,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让肖丽印象很深的是一位23岁姑娘,说着比较标准的英语口语,不时还帮其他人当翻译。她是办公室秘书,言语不多、举止大方、礼貌端庄、面容秀丽,说话间时而嫣然一笑,很象国内的某个邻家小妹,很是惹人喜爱。肖丽综合起来觉得,利比里亚妇女普遍热情,讲礼貌、爱说爱笑、也爱唱爱跳、喜欢拍照。战争的影子首先从她们脸上散去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感觉到维和部队的到来也带来了利比里亚和平的曙光。她们比一般人更痛恨战争,战争使她们许多姐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孩子们受不到教育,病人得不到医治。利比里亚很不富裕,工资很低,教师每月薪酬也不过二三十美金。利比里亚目前几乎没有工业,日常消费品基本上依赖进口,所得收入勉强糊口,不过简单的物质生活依然抵挡不住她们爱美的天性,利比里亚妇女衣着鲜艳整洁,多是普通的棉布和化纤面料。各种奇特的发型纹丝不乱,再穷困的妇女也会把头发梳得光光亮亮。有的妇女梳一次头要花上十来个小时,十天半月梳一次。从利比里亚姐妹们身上,可以看出利比里亚人民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这也让人坚信有勤劳朴实的利比里亚人民自身努力,有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积极贡献,利比里亚人民一定也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一定能走上富裕之路。利比里亚姐妹们也一定会笑得更欢更美!
在送完医药返回营区的路上,林之然博士也感慨不已。从遥远的中国来到利比里亚快半年了。半年来,林博士亲身感受到了利比里亚社会的人文环境,感触颇深。一个称得上美丽富饶的国家,是美国殖民协会19世纪为了安置获得自由后愿意返回非洲的黑奴而建立的国家,它的国徽上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经过战火的洗礼,国势衰微恶浊,处处上演着“人间悲剧”,只剩下一贫如洗的国家和数以百万计的战争难民。对于长期饱受内战蹂躏、受尽军阀欺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利比里亚民众来说,没有任何甜蜜的回忆,每天只是为温饱挣扎,仍然在苦苦遥望自由和幸福。
刚结束內战的利比里亚,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一般人难以想象他们的生活环境。很多人感染各种疾病,由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完全瘫痪,得不到及时和完善的救治,利比里亚人民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百分之六十居民为疟疾所困,甚至夺命。医疗队所在地大吉德州绥德鲁市,环境落后,水电全无,物质匮乏,百姓居住条件简陋,都是破烂不堪的茅草房,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产生許多医疗及生活上的问题。在在中国维和医疗分队进行门诊接诊、外出义诊时,接触到的利比里亚人,更多的表情是痛苦和无奈,黑色的大眼睛里满是无助无望的表情,还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如果不曾亲眼所见,真是不能想象战争给一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在年发病率不超过十万分之三的中国,许多人不知道“疟疾”是什么东西大概是情有可原的,在利比里亚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疾病,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血液中有疟原虫。倘要问起他们得了几次疟疾,恐怕没一个人说的清楚。预防措施的落后,治疗条件的缺乏,疟疾成了一大杀手。它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发展的国家政局,只有“民主”,是不可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当队员们积极地为患病的利比里亚人民救治的同时,心中也在为这些饱经沧桑的人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幸免于战争和疾病的灾难。愿战争早日消亡。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