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作者:[美]斯特林·西格雷夫    更新:2021-11-25 14:23
  1889年惇亲王去世之后,这份合约转让给了他的儿子们。
  虽然在参谋总长荣禄的全面军事控制之下,董福祥将军还是深怀感激之心,将自己的忠诚唯一地献给端郡王,悉心地关照端郡王和他的兄弟们,并把这当作自己的职责,就好像他们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他那些远在中国内地的秘密要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从甘肃到陕西,董福祥的穆斯林骑兵小分队随时可以听候端郡王和他的兄弟们的调遣,以威胁他们在朝廷上的死对头。他们的父亲确实也曾这么干过,那是在1875年的继位危机期间。作为一种政治武器,董福祥那支由前强盗们所组成的军队确实效力非凡,因为他的人一直是以冷酷和残忍闻名于世的,比起打仗来,他们更喜欢大规模的屠杀。董将军的骑兵队只要露一下面,就足以在汉人当中引起恐慌,当然,洋人也是一样。端郡王要做的,仅仅是让董将军的骑兵队在北京城的街道上溜达一圈就行了。在恐怖政治中,对于一位野心勃勃的亲王来说,他们是一种很有用的武器。
  无论何时,只要知道了董将军的甘肃骑兵驻扎在首都南郊,铁帽子们的心里就会有底气。在一场突然爆发的动乱或政变中,有了董将军的火力支援,政治的天平就会偏向他们这一边。
  荣禄认识到了董福祥对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威胁,为了把他弄出北京城,于是就在1895年10月,把董福祥派到了陕西,去帮助镇压和孤立穆斯林起义。董福祥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起义者消灭得如此干净彻底,以至于外国人也风闻了此事:“如今,他的名字把恐惧扎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虽说董福祥就这样挪了窝,然而,危险却再一次出人意料地来自朝鲜。日本人在汉城发动了一场血腥的政变,废黜了闵妃,把从前的摄政王扶上了台。1895年10月7 日,一帮日本训练的军人穿着平民服装,在日本警察的陪伴下,强行进入闵妃的住所。在杀掉了两个宫女之后,他们把闵妃逼到了墙角。当宗人府大臣试图护卫她的时候,一个日本剑客砍下了他的双手。毫无防备的闵妃身中数刀,被带到室外。他们把还活着的闵妃投入到一个柴火堆上,浇上火油,然后用火炬点燃。东京方面拒绝对此负责,但事实是日本驻汉城使馆的人策划并实施了这一行动。东京召回了日本公使馆秘书官杉村濬和其他相关的使馆人员,在一次装模做样的审判之后,他们被宣告无罪。然而,英国驻日公使萨道义12爵士在经过调查之后作出结论:“毋庸置疑,闵妃是被两个日本人谋杀的,其中一个人就是杉村濬. ”
  闵妃令人毛骨悚然的被杀震撼了慈禧太后,对于相同遭遇的担心使得她越发纵容铁帽子们。端郡王试图利用他新的优势让朝廷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他既缺少诡谲狡诈,又缺乏政治经验,因而也就没能将更多举止优雅、经验丰富的官吏、开明派和中庸主义者团结到在自己身边,以供咨询讨论。所以,尽管铁帽子们的优势地位,使他们得到了更多控制权力的手段,但他们还是没能得到政策讨论的控制权,从儿也就不能确保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这样倒是防止了他们更加轻敌。
  北京的外国侨民虽然对董福祥的臭名早就如雷贯耳,但在1900年之前,他们对铁帽子们和端郡王却所知甚少,并且,对这个由新一代好斗排外的亲王所组成的权力集团的重要性也显然认识不足。西方外交官仅仅把他们看作是“聚集在太后身后的反动派”。这些“反动派”们担心:如果不采取极端措施,中国势必会被贪婪的洋老虎撕碎、吞噬。说句良心话,在这着一点上,铁帽子们是对的。日本在朝鲜的轻松获胜以及他们对台湾的吞并,证实了铁帽子们最坏的担心。接二连三地,中国丢掉了尼泊尔、缅甸和印度支那,朝鲜和台湾也没了,满洲里到现在还挂在秤钩上,去留难料。每个通商口岸周围的沿海地区,已经被咬得支离破碎。最近的一次对日妥协,甚至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所有符合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西方列强都纷纷要求这一权利。这一情形在1890年代余下的那些年里,演变成一场争夺中国特许采矿权和相关特权的国际风潮。
  中国能够反抗的余地实在很小。她的海军已经被彻底摧毁了,她的陆军也被打得七零八落,而她被迫支付给日本的赔款甚至制造了一场财政危机,以至于不得不裁撤了10,000 名士兵,这些人光荣复员的时候无以谋生,只好去当土匪。如果铁帽子们真的打算赶跑那些讨厌的洋鬼子,那将需要更多的虎神营和董福祥的穆斯林骑兵。李秉衡将军倒是有个招募一支庞大军队的聪明主意,并且已经开始付诸实施。
  在铁帽子们阴谋攫取权力的时候,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出现了。脆弱而无常的光绪皇帝终于摆脱了失败的恐惧,试图大胆主动一把,并首先向他的谋士们开火,以此回答他所面临的挑战,表现得果然像个恰如其分的“圣君”。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50节新的铁帽子王(5 )
  「译注」
  1 李昰应(1820-1898 ),史称兴宣大院君,字对伯,号石坡,封大院位大监、献懿公。朝鲜李氏王朝末年的亲清派首领,南延君忠正公李球第四子,高宗李载晃(熙)的生父。
  2 李熙(1852-1919 ),朝鲜国王(1863-1896 ),大韩帝国皇帝(1896-1907 )。字圣临,初名载晃,字明夫,号诚轩,庙号高宗。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第二子。1852年(哲宗三年,咸丰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生于汉城贞善坊私第(兴宣大院君第)。1863年(同治二年),李朝哲宗去世,无子,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行冠礼。十二月十三日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甲午战争后,在日本协助下,朝鲜新政府开始了内政改革,史称“甲午更张”。1895年1 月7日,高宗率领世子、百官参拜宗庙,举行誓告典礼,正式宣告朝鲜半岛与中华帝国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就此终结。
  3 闵妃(1851-1895 ),史称明成皇后,本名闵慈英,骊兴人。李氏朝鲜高宗的王妃,是佥正赠领议政骊城府院君纯简公闵致禄的女儿,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亲华派领袖、朝鲜历史中的女性掌权者。1866年入宫,封闵妃。1895年在“乙未事变”中,她连同兄长及亲人被日军残暴杀害,其王妃地位亦被废黜,成为庶人。1897年获恢复王后称号,谥明成太皇后,厚葬于金谷洪陵。由于明成皇后的政策路线普遍对人民有利,所以深受人民欢迎,韩国后世的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娘子”。
  4 金玉均(1851-1894 ),朝鲜开化党(亦称独立党)的领导者之一,甲申政变的主要组织者,政变失败后逃亡日本,明治二十七年(1894)在上海被人暗杀。
  5 玄洋社,一个以日本九州福冈藩为地盘;以平冈浩太郎、头山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积极鼓吹对外侵略的国家主义的右翼政治团体,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侵略中期的急先锋。后面说的天佑侠团是由玄洋社所组织的一个秘密团体。
  6 山县有朋(1838-1922 ),别号小辅、狂介,近代日本军制的创始人。生于日本长州藩下级武士家庭。早年任长州藩藩吏,参加倒幕维新。明治维新后任兵部少辅、兵部(陆军)大辅、陆军大臣。甲午战争时任第一军司令官。1889年和1898年两次出任首相,还曾经两次出任枢密院议长。被称为“日本军国之父”。
  7 这里指的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战役(The Battle of Trafalgar )。1805年,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率领舰队在西班牙的西南海岸特拉法尔加击溃了由拿破仑领导的西法联军,联军几乎全军覆灭。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不仅把英国从拿破仑入侵的威胁中解脱了出来,而且确立了英国的百年海上霸主地位。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 1758-1805)本人则在此役中阵亡。
  8 汉纳根,即康斯但丁。冯。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 1855-1925 ),德国人,陆军大尉,德璀琳之长婿。1879年从德国军队退伍后,被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请来华,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兼充李鸿章的副官,并负责设计和建造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的炮台。甲午战争中,因其“奋勇效力,深堪嘉奖。加恩赏给二等第一宝星,以示鼓励。”后又赏加双眼花翎提督衔。清末转而经营井径煤矿,直到1917年中德断交,1918年底被中国政府遣送回国。1921年再度来华。1925年在天津去世。
  9 普兰特治尼特(Plantagenet ),即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是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 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10李秉衡(1830-1900 ),字鉴堂,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初捐资为县丞。光绪十年(1884)任广西按察使。二十年(1894 )授安徽巡抚。甲午战争爆发,调山东巡抚。《马关条约》签订,李秉衡闻知,忧愤填膺,披沥上陈,要求清廷“立绝和议”,“严敕各将帅督抚,效死一战”,不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