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者:[美]斯特林·西格雷夫 更新:2021-11-25 14:23
光绪的母亲一共生了5 个孩子,其中3 个都夭折了。溥仪写道:他们的母亲“总不肯给孩子吃饱……结果第四个男孩又因营养不够,不到五岁就死了。”她对待孩子们很残暴,甚至不允许他们嬉笑。“‘笑什么?没个规矩!’”2 就连光绪的异母弟、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也没能逃出慈禧妹妹的伤害。像光绪一样,他也终生口吃,有时甚至到了语无伦次的程度。
提到慈禧的妹妹,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印象就是一个高声尖叫、爱打孩子的老泼妇,她先是对孩子推推搡搡、大打出手,然后又将他们锁在储藏室里,直到他们哭得筋疲力尽。因此,当光绪皇帝被当作预备继位的皇帝而带到宫里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个神经质的废人了。考虑到他母亲的所作所为,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慈禧之所以极力争取让她的这位侄儿成为新皇帝的候选人,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要将他从母亲的虐待中解救出来。慈禧当然知道光绪的兄弟们是怎么死的,而且,他是她下一代的亲属中硕果仅存的男性血脉。当光绪的母亲和奶妈到宫里来“安慰”那个可怜孩子的时候,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前景使得慈禧很快就把她们打发走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正是慈禧的干涉,才使得她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然而,根据她自己的供述,她和兄弟姐妹们相处得并不融洽,而且显然,对于妹妹这样对待孩子,她也同样深感震惊。
在紫禁城里的成长岁月里,孩子的极度焦虑越发严重了,造成这一后果的并不是慈禧,而是那令人窒息的教育,是他所受到的谄媚奉承,还有来自他的首席老师翁同龢的那一套夸大其词的儒家礼教。他被推入了紫禁城这一畸形的环境之中,在那儿,他成了礼教的人质,被那些吹毛求疵的老师们严防死守、牢牢看管,在他的首席老师的训练之下,变得对慈安和慈禧战战兢兢、言听计从。
从前,在培养不幸的同治皇帝的过程中,两宫皇太后和宫廷老师们太过放任自流了——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今,光绪皇帝尽管已经从他亲生母亲的虐待之下被解救出来了,但他的老师们为了补救他们的过失又做得太过份了,使得光绪被严格的顺从所窒息,让他来为同治的品行不端付出代价。
慈安的身份地位要高于慈禧,由她来负责光绪的教育。撇开其他所有的问题,慈禧严重的肝病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在光绪9 岁之前,所有关于他的决定,都是慈安、醇亲王和翁同龢的首要职责。
太监们也着手对这个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以确保他不再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他所受到的责罚,也不再像以往的天子,仅仅是掐两下脸颊了。新任美国公使田贝3 的报告说:“据说(是否确切我就不得而知了),他热情而任性。传说他是因为对外国钟表的狂热而毁了自己,他所拥有的这玩意儿为数甚巨。”他的母亲则把她对付孩子们的惯技(她也曾经这样对待光绪),一股脑地发泄到了光绪的父亲身上,因为是他坚持让孩子搬到紫禁城里去的。总管太监不免要惊呼:“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败败火吧。”4 连哭带嚎的小光绪被关进一间小屋子里。那是一间无窗的小闷屋,里面放着他的夜壶,不管他怎样哭喊,叫骂,踢门,央求,全都无济于事,没人理睬。只有当他哭喊够了,也就是说“唱”完了,他们才把他放出来。在他们看来,这样孤寂的独处,有利于让他深思和反省。和同治皇帝不同,光绪是个脆弱敏感的孩子,有着一种易碎的自负。
当他面对单调枯燥的学习和沉闷乏味的典仪而畏缩不前的时候,人们就威吓他,说这将遭受雷神的报应。这时,在一个老师的暗示之下,另一间屋子里的太监们就会弄出可怕的巨响,就好像雷神正在隔壁准备给他报应。因为这,光绪一辈子都害怕打雷和巨大的噪音,加之经常发作的惊恐,已经成了他的沉重负担。当他进入青春期以后,这些突然发作如此严重,以至于经常连续几天陷于持续不变的恐惧之中。
他并没有完全逃出他母亲的阴影。依循惯例,光绪皇帝即使在宫里也被迫节制饮食。田贝的报告说:“皇帝通常所吃的食物被规定得很死……如果他想要吃食谱之外的任何东西,负责皇上餐桌的御膳房必须事先进行商讨。”为了报复那单调乏味的日常食物,这孩子就把自己撑得饱饱的。当他吃得太饱的时候,两个太监就会抓住他的脚脖子,把他翻过来,面部朝下,将他的头猛磕地板,“为的是理顺他的胃。”后来,慈禧向一位御前女官谈到光绪刚刚被带到宫里来时的情形:“他是这样瘦小而虚弱。他的父母似乎不敢给他吃任何东西。”但在这段时期,她为这个孩子所操的心也实在太不够了。
慈安要忙于应付过多的繁文缛节,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就完全交付给了太监们的仁慈。太监们在认为自己能够侥幸逃避惩罚时,总是格外地刻毒。他们向两宫皇太后隐瞒关于光绪身体情况(他的身体总是很虚弱)的信息,因此他的身体状况没能得到改善;他们恶意地给他穿上层层叠叠的衣服,这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穿紧身衣的洋娃娃;他们用五花八门的小花招戏弄他、折腾他。一旦允许他们惩戒这孩子,他们就变本加厉,这导致了光绪皇帝终生对奴仆的畏惧。他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以说明太监是万恶之源,文中声称:“唐朝之败,皆由宦官(专权)所致。”成年之后,他让他们吃够了苦头,让他们为自己对天子的非礼承受了最沉重的责罚,直至处死。慈禧对别人的轻视(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她的幻想)极其敏感,在这一点上光绪跟她很相像,成年的光绪不能容忍太监的无礼,哪怕是最细微的无礼。只要他们惹他生气,他就命人责打他们。对此,他们的回应就是散布关于他流言蜚语,这些传到了朝廷的那些死对头的耳朵里,他们就把这些故事传播到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们当中。太监们从皇帝家里偷来的并不仅仅是翡翠筷子,他们还能偷来面子。
不可避免地,关于紫禁城的绝密新闻,为那些愚蠢无聊的谣言增加了不少猛料。1878年6 月11日,在光绪皇帝6 岁的时候,两宫皇太后被迫发布了一篇谕旨,称“修德持静,以靖浮言。”在谕旨中,两位太后称:据言官所奏“民间因此传闻,讹言日兴。是朝廷整饬纪纲之举,专为群情骇惑之端,不可不明白晓喻,以安人心而释群疑。”5 有一则传言,发表在中文报纸《华洋通闻》上,声称光绪是个王位觊觎者,他每只眼睛都有双瞳。这份报纸暗示:两宫皇太后已经用另一个孩子取而代之,这是一个邪恶的满洲密谋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发表后,《华洋通闻》的出版人据说自杀了,至于是不是出于自愿,就不大清楚了。关于光绪皇帝李代桃僵的谣言流传了很多年,最后成了攻击慈禧的大量诽谤的一部分。对于那些试图挑战她的合法性进而挑战皇权合法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有用的装备。任何关于光绪不是真正皇裔的暗示,对于那些朝廷的敌对集团(尤其是铁帽子王们)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他们一直巴不得能让自己的儿孙登上皇位。根据1900年此类诽谤中的一个最流行的版本,慈禧在和荣禄的一次长夜风流之后,秘密地生下了一个孩子。起初,人们传说这个孩子是个闺女;后来,这个故事又被嫁接到那个李代桃僵的故事中,这个私生子成了一个男孩,他秘密地取代了光绪。
如果皇帝口吃的毛病在1870年代后期就广为人知的话,那么这样的谣言就不会得以流传。因为他的父亲醇亲王最终成了议政王,用另外的孩子取而代之的说法就显得很荒唐。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满洲亲王,但自己的儿子还是认识的吧。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42节礼教的人质(2 )
光绪的师傅翁同龢是个忠臣,这一点大概没什么疑问,但他对光绪的错误引导至今没有被充分认识。在自己的孩提时代他就遭过不少罪,因为那时候他的父亲6 受到了八大臣的迫害和羞辱。1861年,当恭亲王的政治联盟揽得大权之后,翁同龢的父亲被恩诏复职,翁同龢自己则获殿试状元,诏为两宫皇太后讲授典籍。在两个女人面前,他卑躬屈膝、曲意逢迎,为的是保住并提升自己在朝廷里的位置。由于他不断地对两个女人巴结讨好,还总是促使别的大臣也去向她们献殷勤,再加上又向她们大送其礼,翁同龢深受两位太后的赏识,慷慨地给予他特权,最后爬到了军机处的最高职位。慈安死后,翁同龢就成了慈禧太后最坦率的支持者,总是冒冒失失地充当他的辩护士。有一回,脾气暴躁的惇亲王指责慈禧在处理一桩高级官员行贿事件时过于宽纵,翁同龢当即便驳斥他。“惇王此言差矣,诸事皆处置妥当,合理公平,何来宽纵之说。”像这样肉麻的阿谀奉承,或许颇能表明慈禧的判断力,她纵容大臣们在自己面前奴颜婢膝。不管怎么说,是宫廷礼仪造就了这样一种辞令风格。大臣们竞相表演他们的谦恭有礼,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对统治者钦敬赞美。这全是儒教游戏的组成部分,和欧洲宫廷里巴洛克式的谄媚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慈禧还是显示了她良好的判断力,只要她能够认清当时的情势。然而很不幸,她渴望得到人们的喜爱,而这种喜好奉承的弱点,使她不可能看透那些弄权朝臣的心。
提到慈禧的妹妹,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印象就是一个高声尖叫、爱打孩子的老泼妇,她先是对孩子推推搡搡、大打出手,然后又将他们锁在储藏室里,直到他们哭得筋疲力尽。因此,当光绪皇帝被当作预备继位的皇帝而带到宫里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个神经质的废人了。考虑到他母亲的所作所为,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慈禧之所以极力争取让她的这位侄儿成为新皇帝的候选人,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要将他从母亲的虐待中解救出来。慈禧当然知道光绪的兄弟们是怎么死的,而且,他是她下一代的亲属中硕果仅存的男性血脉。当光绪的母亲和奶妈到宫里来“安慰”那个可怜孩子的时候,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前景使得慈禧很快就把她们打发走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正是慈禧的干涉,才使得她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然而,根据她自己的供述,她和兄弟姐妹们相处得并不融洽,而且显然,对于妹妹这样对待孩子,她也同样深感震惊。
在紫禁城里的成长岁月里,孩子的极度焦虑越发严重了,造成这一后果的并不是慈禧,而是那令人窒息的教育,是他所受到的谄媚奉承,还有来自他的首席老师翁同龢的那一套夸大其词的儒家礼教。他被推入了紫禁城这一畸形的环境之中,在那儿,他成了礼教的人质,被那些吹毛求疵的老师们严防死守、牢牢看管,在他的首席老师的训练之下,变得对慈安和慈禧战战兢兢、言听计从。
从前,在培养不幸的同治皇帝的过程中,两宫皇太后和宫廷老师们太过放任自流了——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今,光绪皇帝尽管已经从他亲生母亲的虐待之下被解救出来了,但他的老师们为了补救他们的过失又做得太过份了,使得光绪被严格的顺从所窒息,让他来为同治的品行不端付出代价。
慈安的身份地位要高于慈禧,由她来负责光绪的教育。撇开其他所有的问题,慈禧严重的肝病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在光绪9 岁之前,所有关于他的决定,都是慈安、醇亲王和翁同龢的首要职责。
太监们也着手对这个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以确保他不再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他所受到的责罚,也不再像以往的天子,仅仅是掐两下脸颊了。新任美国公使田贝3 的报告说:“据说(是否确切我就不得而知了),他热情而任性。传说他是因为对外国钟表的狂热而毁了自己,他所拥有的这玩意儿为数甚巨。”他的母亲则把她对付孩子们的惯技(她也曾经这样对待光绪),一股脑地发泄到了光绪的父亲身上,因为是他坚持让孩子搬到紫禁城里去的。总管太监不免要惊呼:“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败败火吧。”4 连哭带嚎的小光绪被关进一间小屋子里。那是一间无窗的小闷屋,里面放着他的夜壶,不管他怎样哭喊,叫骂,踢门,央求,全都无济于事,没人理睬。只有当他哭喊够了,也就是说“唱”完了,他们才把他放出来。在他们看来,这样孤寂的独处,有利于让他深思和反省。和同治皇帝不同,光绪是个脆弱敏感的孩子,有着一种易碎的自负。
当他面对单调枯燥的学习和沉闷乏味的典仪而畏缩不前的时候,人们就威吓他,说这将遭受雷神的报应。这时,在一个老师的暗示之下,另一间屋子里的太监们就会弄出可怕的巨响,就好像雷神正在隔壁准备给他报应。因为这,光绪一辈子都害怕打雷和巨大的噪音,加之经常发作的惊恐,已经成了他的沉重负担。当他进入青春期以后,这些突然发作如此严重,以至于经常连续几天陷于持续不变的恐惧之中。
他并没有完全逃出他母亲的阴影。依循惯例,光绪皇帝即使在宫里也被迫节制饮食。田贝的报告说:“皇帝通常所吃的食物被规定得很死……如果他想要吃食谱之外的任何东西,负责皇上餐桌的御膳房必须事先进行商讨。”为了报复那单调乏味的日常食物,这孩子就把自己撑得饱饱的。当他吃得太饱的时候,两个太监就会抓住他的脚脖子,把他翻过来,面部朝下,将他的头猛磕地板,“为的是理顺他的胃。”后来,慈禧向一位御前女官谈到光绪刚刚被带到宫里来时的情形:“他是这样瘦小而虚弱。他的父母似乎不敢给他吃任何东西。”但在这段时期,她为这个孩子所操的心也实在太不够了。
慈安要忙于应付过多的繁文缛节,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就完全交付给了太监们的仁慈。太监们在认为自己能够侥幸逃避惩罚时,总是格外地刻毒。他们向两宫皇太后隐瞒关于光绪身体情况(他的身体总是很虚弱)的信息,因此他的身体状况没能得到改善;他们恶意地给他穿上层层叠叠的衣服,这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穿紧身衣的洋娃娃;他们用五花八门的小花招戏弄他、折腾他。一旦允许他们惩戒这孩子,他们就变本加厉,这导致了光绪皇帝终生对奴仆的畏惧。他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以说明太监是万恶之源,文中声称:“唐朝之败,皆由宦官(专权)所致。”成年之后,他让他们吃够了苦头,让他们为自己对天子的非礼承受了最沉重的责罚,直至处死。慈禧对别人的轻视(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她的幻想)极其敏感,在这一点上光绪跟她很相像,成年的光绪不能容忍太监的无礼,哪怕是最细微的无礼。只要他们惹他生气,他就命人责打他们。对此,他们的回应就是散布关于他流言蜚语,这些传到了朝廷的那些死对头的耳朵里,他们就把这些故事传播到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们当中。太监们从皇帝家里偷来的并不仅仅是翡翠筷子,他们还能偷来面子。
不可避免地,关于紫禁城的绝密新闻,为那些愚蠢无聊的谣言增加了不少猛料。1878年6 月11日,在光绪皇帝6 岁的时候,两宫皇太后被迫发布了一篇谕旨,称“修德持静,以靖浮言。”在谕旨中,两位太后称:据言官所奏“民间因此传闻,讹言日兴。是朝廷整饬纪纲之举,专为群情骇惑之端,不可不明白晓喻,以安人心而释群疑。”5 有一则传言,发表在中文报纸《华洋通闻》上,声称光绪是个王位觊觎者,他每只眼睛都有双瞳。这份报纸暗示:两宫皇太后已经用另一个孩子取而代之,这是一个邪恶的满洲密谋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发表后,《华洋通闻》的出版人据说自杀了,至于是不是出于自愿,就不大清楚了。关于光绪皇帝李代桃僵的谣言流传了很多年,最后成了攻击慈禧的大量诽谤的一部分。对于那些试图挑战她的合法性进而挑战皇权合法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有用的装备。任何关于光绪不是真正皇裔的暗示,对于那些朝廷的敌对集团(尤其是铁帽子王们)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他们一直巴不得能让自己的儿孙登上皇位。根据1900年此类诽谤中的一个最流行的版本,慈禧在和荣禄的一次长夜风流之后,秘密地生下了一个孩子。起初,人们传说这个孩子是个闺女;后来,这个故事又被嫁接到那个李代桃僵的故事中,这个私生子成了一个男孩,他秘密地取代了光绪。
如果皇帝口吃的毛病在1870年代后期就广为人知的话,那么这样的谣言就不会得以流传。因为他的父亲醇亲王最终成了议政王,用另外的孩子取而代之的说法就显得很荒唐。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满洲亲王,但自己的儿子还是认识的吧。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42节礼教的人质(2 )
光绪的师傅翁同龢是个忠臣,这一点大概没什么疑问,但他对光绪的错误引导至今没有被充分认识。在自己的孩提时代他就遭过不少罪,因为那时候他的父亲6 受到了八大臣的迫害和羞辱。1861年,当恭亲王的政治联盟揽得大权之后,翁同龢的父亲被恩诏复职,翁同龢自己则获殿试状元,诏为两宫皇太后讲授典籍。在两个女人面前,他卑躬屈膝、曲意逢迎,为的是保住并提升自己在朝廷里的位置。由于他不断地对两个女人巴结讨好,还总是促使别的大臣也去向她们献殷勤,再加上又向她们大送其礼,翁同龢深受两位太后的赏识,慷慨地给予他特权,最后爬到了军机处的最高职位。慈安死后,翁同龢就成了慈禧太后最坦率的支持者,总是冒冒失失地充当他的辩护士。有一回,脾气暴躁的惇亲王指责慈禧在处理一桩高级官员行贿事件时过于宽纵,翁同龢当即便驳斥他。“惇王此言差矣,诸事皆处置妥当,合理公平,何来宽纵之说。”像这样肉麻的阿谀奉承,或许颇能表明慈禧的判断力,她纵容大臣们在自己面前奴颜婢膝。不管怎么说,是宫廷礼仪造就了这样一种辞令风格。大臣们竞相表演他们的谦恭有礼,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对统治者钦敬赞美。这全是儒教游戏的组成部分,和欧洲宫廷里巴洛克式的谄媚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慈禧还是显示了她良好的判断力,只要她能够认清当时的情势。然而很不幸,她渴望得到人们的喜爱,而这种喜好奉承的弱点,使她不可能看透那些弄权朝臣的心。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