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白求恩大夫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在前线逝世,成为一位中国人民所尊敬的英雄。”
下午1 点整,一位年轻姑娘从街上走来,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我和朋友赶紧尾随而入。先买票,然后进入可容纳20人左右的内厅,看介绍白求恩生平的纪录片。参观者自己拿起座位前面的耳机听解说,转动声音频道的按钮可以切换到英语、法语、广东话和普通话。
影片大部分都在介绍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国际主义者的倔强而复杂的性格和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对白求恩生命中最后两年在中国的情况介绍不太多。可能对加拿大人来说,白求恩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对外科医学的贡献以及他为建立社会医疗体制而付出的努力。看了这个短片,我对白求恩一生从一个牧师的孩子成长为医生、由治病救人到力图改良社会、直至为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而成为国际主义者的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个中国课本中的白求恩,也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晰、现实了。
从放映厅出来,我们来到白求恩出生的那幢房子参观。资料显示,房子建于1880年,是镇上为牧师提供的住宅。1889年,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来到格雷文赫斯特当牧师,一年后,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此。他们一家在这里住到1893年。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了历史旧貌。1976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共有7 名工作人员。夏天参观者多一些,冬天人很少。纪念馆由加拿大政府每年出资维护。而来这里参观的人,80% 以上是中国人。
故居上下两层的陈设全部是按照白求恩一家当年的样子复制的,屋子里的摆设素朴庄重,参观者和陈列的物品之间没有被硬性隔开,参观者可以完全置身于当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中。
房子二层的一部分现在用来陈列中国赠送给纪念馆的一些礼品,包括著名画家赠送的白求恩肖像以及地方政府赠送的塑像和工艺品等。屋子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留言本。我走过去翻看,现在的这本是从2003年开始使用的,已经签了一大半,其中绝大多数留言都是中文,虽然言语简短,但都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佩和爱戴。不少留言还都亲切地称白求恩为“同志”,有的留言就是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里的话。下了楼,我问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白求恩,喜欢白求恩,这位女孩笑着说,她听说是因为毛泽东“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关于他的文章”。她说,也正是因为在遥远的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关注他,所以加拿大政府才会想到把白求恩医生的故居整修出来,开辟成纪念馆。
参观过程很简短,故居很静。从留言本上的日期看,隔不多久,就会有人来参观,尽管每次来的人并不多。岁月流逝着,这位无私的医生就这样被纪念着: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千里迢迢来缅怀他的人并不如潮,却也经常不断。
第五部分西部牛仔,一年聚一回单人驯服野马飞身扑倒牛犊陈特安素有“牛城”之称的加拿大西部重镇卡尔加里,西临落基山,东连大草原。从1912年开始,加拿大西部的牛仔和美国等地的牛仔每年都到这里举行竞技大会。卡尔加里的牛仔竞技乡土气息浓,比赛项目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牛仔竞技表演”。
卡尔加里牛仔节,每年7 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举行,历时10天。一大早,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几乎都头戴牛仔帽,身穿牛仔服,脚蹬牛仔靴。人们享用完免费的早餐后,成群结队赶去观看牛仔节开幕式游行。
上午8 时,游行路线附近的街道两旁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有些地段还搭起了多层看台。在静候的人群中,不少人披着毯子,或者坐在被子、睡袋上,原来他们都是头天晚上从郊外或其它地方赶来观看游行的。卡尔加里的夏天早晚温差大,晚间气温低至9 摄氏度左右,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与牛仔节的热情。
9 时30分,游行正式开始。长达4.5 公里的游行队伍前后有警车保护。在近百个游行方队中,有代表英、法、美、德、意、韩、阿拉伯等族裔的加拿大人和土著居民。游行队伍里的牧羊犬赶羊群表演特别引人注目。只见牧羊犬往地上一趴,羊群立即停下脚步,牧羊犬纵身一跑,羊群马上跟着快跑。
游行队伍中还有马头造型的清洁车,他们分别排在游行队伍的中间和末尾。清洁人员驾着马头车,及时将路面上的马粪等垃圾清扫干净。历时两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几十万人散去,街道上没有留下任何垃圾。
卡尔加里西部的斯坦皮德公园,是牛仔节中最吸引人的去处。这里不仅是青少年娱乐、培养冒险精神和寻求刺激的地方,也是牛仔展示剽悍和智慧的场所。只见一位年轻牛仔被钩住吊起数十米高悬在空中。突然,钩子松扣,牛仔从高空坠落。围观的人立刻发出尖叫。他落在距离地面很近的网内安然无事,还兴奋地向围观的人竖起大拇指。
在马鞍形的萨德尔多姆体育馆里,参赛的牛仔中有不少10岁左右英姿焕发的小骑手。赛马场内的表演惊心动魄。比赛的优胜者可获巨额奖金。尽管门票价格不菲,最偏的座位要33加元(1 加元合5 元人民币)。放眼一望,看台所有的座位都密密匝匝坐满了人。
赛马表演中,牛仔骑在野性十足、凶猛狂暴的马背或牛背上,他们被颠得前仰后合。桀骜不驯的马或牛总是企图将牛仔甩下背。参赛牛仔的臂、腰和腿都得使巧劲,适应马或牛狂跳的节奏,牢牢地抓住缰绳。要想获胜,牛仔必须在一头大公牛背上呆够8 秒,被摔下后能安全地逃脱愤怒公牛的攻击;或者在骑马时,马刺一直夹紧马身,牛仔的手不能碰触马身。空手捕牛犊的比赛中,骑着马飞奔的牛仔,在一定的距离内飞身扑向奔跑中的牛犊,眼准手快地紧紧抓住牛角,用尽全身力气,顺势将牛犊的脖子一扭,牛仔和牛犊双双倒地。
马车赛吸引不少观众参与。四匹马拉着车在跑马场上奔驰。观众参与其中,为马车助威加油,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快跑!快跑!”由于奔马过多,有的马在抢道时相互撞倒,场面煞是热闹。
牛仔是人们心中的拓荒英雄,浑身充满青春和活力。他们勤劳、果敢、坚毅、粗犷,弘扬个性。现在,牛仔穿着的服装已成为世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卡尔加里牛仔节新闻中心负责人布朗德·亨查介绍,举办大型牛仔竞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扬当地的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牛仔文化,弘扬牛仔精神。同时,这也为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农业、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添活力。负责人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牛仔节为卡尔加里增添了350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120 多万游客,纯收入1.4 亿加元。
第五部分阿根廷探戈太难学起源于一条小路不太受年轻人欢迎刘京胜提起阿根廷,凡足球爱好者,皆知道那里有个博卡俱乐部;而舞蹈爱好者必对阿根廷的探戈推崇备至。而如果将博卡与探戈联系起来,那就找到了探戈的发源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
博卡在西班牙文中是“口”、“嘴”的意思,也是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河港口的一个地名。就是在这个港口的一条小路上,诞生了探戈。
当年的港口地区,曾经繁荣一时。各种货船进进出出(至今我国赴阿根廷的货轮仍在这个港口停泊),构成了阿根廷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关口。同各地的港口一样,由于大量船员上岸,众多的咖啡馆、夜总会、酒吧等应运而生。此外大批源于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社会群体。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在酒吧里靠酗酒、唱歌、跳舞来消磨时光或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东贝等拉美、非洲地区多种民间舞蹈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小路”是一条长约200 米、宽30米的街巷。很早以前,这里是一条铁路支线,两侧建有多处娱乐场所,各类人物在此任意唱歌跳舞,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娱乐形式,也就是探戈。在阿根廷,有首相当有名的探戈曲《小路》,它的曲作者胡安·德迪奥斯·菲利维托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灵感突发写下此曲的。作曲家晚年病重时,经他的一位朋友努力,1955年阿根廷政府决定以他的作品《小路》命名这条小街,并且进行了修整,在小街上建立了一些雕像,把它变成了一个探戈史的露天博物馆。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画廊:街道墙壁和阳台外侧都画上了颜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的与探戈有关的壁画,如《歌曲》、《纺织女》,还有一些雕塑,如《锚》等。这些作品有些直接表现了探戈表演,有些则介绍了探戈产生的历史环境,构成了一部探戈简史。“小路”也被公认为探戈的发源地。
阿根廷探戈其实非常不同于我们看到的社交舞和国标舞中的探戈表演。它其实是一种唱多于跳的艺术形式。而且它的唱是清一色男性,且都是独唱,偶尔有几个小滑稽剧穿插。
下午1 点整,一位年轻姑娘从街上走来,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我和朋友赶紧尾随而入。先买票,然后进入可容纳20人左右的内厅,看介绍白求恩生平的纪录片。参观者自己拿起座位前面的耳机听解说,转动声音频道的按钮可以切换到英语、法语、广东话和普通话。
影片大部分都在介绍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国际主义者的倔强而复杂的性格和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对白求恩生命中最后两年在中国的情况介绍不太多。可能对加拿大人来说,白求恩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对外科医学的贡献以及他为建立社会医疗体制而付出的努力。看了这个短片,我对白求恩一生从一个牧师的孩子成长为医生、由治病救人到力图改良社会、直至为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而成为国际主义者的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个中国课本中的白求恩,也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晰、现实了。
从放映厅出来,我们来到白求恩出生的那幢房子参观。资料显示,房子建于1880年,是镇上为牧师提供的住宅。1889年,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来到格雷文赫斯特当牧师,一年后,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此。他们一家在这里住到1893年。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了历史旧貌。1976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共有7 名工作人员。夏天参观者多一些,冬天人很少。纪念馆由加拿大政府每年出资维护。而来这里参观的人,80% 以上是中国人。
故居上下两层的陈设全部是按照白求恩一家当年的样子复制的,屋子里的摆设素朴庄重,参观者和陈列的物品之间没有被硬性隔开,参观者可以完全置身于当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中。
房子二层的一部分现在用来陈列中国赠送给纪念馆的一些礼品,包括著名画家赠送的白求恩肖像以及地方政府赠送的塑像和工艺品等。屋子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留言本。我走过去翻看,现在的这本是从2003年开始使用的,已经签了一大半,其中绝大多数留言都是中文,虽然言语简短,但都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佩和爱戴。不少留言还都亲切地称白求恩为“同志”,有的留言就是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里的话。下了楼,我问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白求恩,喜欢白求恩,这位女孩笑着说,她听说是因为毛泽东“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关于他的文章”。她说,也正是因为在遥远的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关注他,所以加拿大政府才会想到把白求恩医生的故居整修出来,开辟成纪念馆。
参观过程很简短,故居很静。从留言本上的日期看,隔不多久,就会有人来参观,尽管每次来的人并不多。岁月流逝着,这位无私的医生就这样被纪念着: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千里迢迢来缅怀他的人并不如潮,却也经常不断。
第五部分西部牛仔,一年聚一回单人驯服野马飞身扑倒牛犊陈特安素有“牛城”之称的加拿大西部重镇卡尔加里,西临落基山,东连大草原。从1912年开始,加拿大西部的牛仔和美国等地的牛仔每年都到这里举行竞技大会。卡尔加里的牛仔竞技乡土气息浓,比赛项目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牛仔竞技表演”。
卡尔加里牛仔节,每年7 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举行,历时10天。一大早,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几乎都头戴牛仔帽,身穿牛仔服,脚蹬牛仔靴。人们享用完免费的早餐后,成群结队赶去观看牛仔节开幕式游行。
上午8 时,游行路线附近的街道两旁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有些地段还搭起了多层看台。在静候的人群中,不少人披着毯子,或者坐在被子、睡袋上,原来他们都是头天晚上从郊外或其它地方赶来观看游行的。卡尔加里的夏天早晚温差大,晚间气温低至9 摄氏度左右,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与牛仔节的热情。
9 时30分,游行正式开始。长达4.5 公里的游行队伍前后有警车保护。在近百个游行方队中,有代表英、法、美、德、意、韩、阿拉伯等族裔的加拿大人和土著居民。游行队伍里的牧羊犬赶羊群表演特别引人注目。只见牧羊犬往地上一趴,羊群立即停下脚步,牧羊犬纵身一跑,羊群马上跟着快跑。
游行队伍中还有马头造型的清洁车,他们分别排在游行队伍的中间和末尾。清洁人员驾着马头车,及时将路面上的马粪等垃圾清扫干净。历时两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几十万人散去,街道上没有留下任何垃圾。
卡尔加里西部的斯坦皮德公园,是牛仔节中最吸引人的去处。这里不仅是青少年娱乐、培养冒险精神和寻求刺激的地方,也是牛仔展示剽悍和智慧的场所。只见一位年轻牛仔被钩住吊起数十米高悬在空中。突然,钩子松扣,牛仔从高空坠落。围观的人立刻发出尖叫。他落在距离地面很近的网内安然无事,还兴奋地向围观的人竖起大拇指。
在马鞍形的萨德尔多姆体育馆里,参赛的牛仔中有不少10岁左右英姿焕发的小骑手。赛马场内的表演惊心动魄。比赛的优胜者可获巨额奖金。尽管门票价格不菲,最偏的座位要33加元(1 加元合5 元人民币)。放眼一望,看台所有的座位都密密匝匝坐满了人。
赛马表演中,牛仔骑在野性十足、凶猛狂暴的马背或牛背上,他们被颠得前仰后合。桀骜不驯的马或牛总是企图将牛仔甩下背。参赛牛仔的臂、腰和腿都得使巧劲,适应马或牛狂跳的节奏,牢牢地抓住缰绳。要想获胜,牛仔必须在一头大公牛背上呆够8 秒,被摔下后能安全地逃脱愤怒公牛的攻击;或者在骑马时,马刺一直夹紧马身,牛仔的手不能碰触马身。空手捕牛犊的比赛中,骑着马飞奔的牛仔,在一定的距离内飞身扑向奔跑中的牛犊,眼准手快地紧紧抓住牛角,用尽全身力气,顺势将牛犊的脖子一扭,牛仔和牛犊双双倒地。
马车赛吸引不少观众参与。四匹马拉着车在跑马场上奔驰。观众参与其中,为马车助威加油,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快跑!快跑!”由于奔马过多,有的马在抢道时相互撞倒,场面煞是热闹。
牛仔是人们心中的拓荒英雄,浑身充满青春和活力。他们勤劳、果敢、坚毅、粗犷,弘扬个性。现在,牛仔穿着的服装已成为世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卡尔加里牛仔节新闻中心负责人布朗德·亨查介绍,举办大型牛仔竞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扬当地的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牛仔文化,弘扬牛仔精神。同时,这也为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农业、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添活力。负责人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牛仔节为卡尔加里增添了350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120 多万游客,纯收入1.4 亿加元。
第五部分阿根廷探戈太难学起源于一条小路不太受年轻人欢迎刘京胜提起阿根廷,凡足球爱好者,皆知道那里有个博卡俱乐部;而舞蹈爱好者必对阿根廷的探戈推崇备至。而如果将博卡与探戈联系起来,那就找到了探戈的发源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
博卡在西班牙文中是“口”、“嘴”的意思,也是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河港口的一个地名。就是在这个港口的一条小路上,诞生了探戈。
当年的港口地区,曾经繁荣一时。各种货船进进出出(至今我国赴阿根廷的货轮仍在这个港口停泊),构成了阿根廷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关口。同各地的港口一样,由于大量船员上岸,众多的咖啡馆、夜总会、酒吧等应运而生。此外大批源于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社会群体。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在酒吧里靠酗酒、唱歌、跳舞来消磨时光或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东贝等拉美、非洲地区多种民间舞蹈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小路”是一条长约200 米、宽30米的街巷。很早以前,这里是一条铁路支线,两侧建有多处娱乐场所,各类人物在此任意唱歌跳舞,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娱乐形式,也就是探戈。在阿根廷,有首相当有名的探戈曲《小路》,它的曲作者胡安·德迪奥斯·菲利维托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灵感突发写下此曲的。作曲家晚年病重时,经他的一位朋友努力,1955年阿根廷政府决定以他的作品《小路》命名这条小街,并且进行了修整,在小街上建立了一些雕像,把它变成了一个探戈史的露天博物馆。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画廊:街道墙壁和阳台外侧都画上了颜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的与探戈有关的壁画,如《歌曲》、《纺织女》,还有一些雕塑,如《锚》等。这些作品有些直接表现了探戈表演,有些则介绍了探戈产生的历史环境,构成了一部探戈简史。“小路”也被公认为探戈的发源地。
阿根廷探戈其实非常不同于我们看到的社交舞和国标舞中的探戈表演。它其实是一种唱多于跳的艺术形式。而且它的唱是清一色男性,且都是独唱,偶尔有几个小滑稽剧穿插。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