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作者:石岳文 更新:2021-11-25 13:27
前不久,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新奥尔良,这是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的一个城市,人口约500 万,她与美国其他城市很不相同,到处洋溢着欧洲文化气息,充满了异国情调。
搜寻关于新奥尔良的记忆,最切近的就是那部著名电影《欲望号街车》了,它是根据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在新奥尔良沉沦的故事,颇有点像曹禺的《日出》。
身处新奥尔良,你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作家笔下的“街车”(“街车”是美国人的说法,我国国内一般都叫无轨电车),但一连两天,我只看到两三辆街车滑过路面,车上的乘客也不多。直到最后一晚,我下定决心登上了一辆“河岸街车”,当时夜色已深,我知道自己已无缘一坐“欲望号街车”,但还可以在新奥尔良,体验一下剧中人隔着玻璃窗观看这座城市的感觉。
车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大街,到处散发着一种幽深、沉醉的诱惑力,想象着剧中的女主角布兰奇那一头金发在月光下该是何等美丽,我不禁有点神情恍惚。“河岸街车”是一趟行驶于艾斯普兰德大街与朱丽叶街之间的红色电车,晚上坐车的人较多,大多是过完夜生活后返程的异乡人和学生。在车上,我问一个年轻的黑人,这城里有没有“欲望号街车”,他耸了耸肩,露出一脸的茫然。
聚会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和欧洲人一样,美国人总会为了些不是理由的理由聚会在一起。而这种聚会和狂欢的气氛在新奥尔良体现得最明显,它因此被美国人称为“聚会城”。
新奥尔良曾受法国、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达100 多年,所以这座城市的建筑以及人文风情,至今散发着欧洲大陆的气息。法国旧街区是靠近密西西比河一侧的地带,由12个街区组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这一带便开始热闹起来。
法国旧街区的建筑具有西班牙特色。因为17、18世纪法国移民来到这里所建的建筑,早在18世纪后期就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后来的建筑群为当时占领新奥尔良的西班牙人所构筑。这种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它二层楼上的阳台和用细铁丝或铁栏杆做成的围栏,每个阳台的图案各不相同,还到处摆满了热带和亚热带的绿色植物。
晚上,阳台上的人们站在栏杆旁饮酒聊天,同时看着马路上的景色和游人。阳台上的人们喜欢朝楼下的人群投掷当地非常流行的水晶玻璃项链,其颜色多是紫色或金黄色,它是一种热情、友好和幸福的象征,往往是阳台上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便将手中的水晶玻璃项链扔给他(她)。一个人得到的水晶项链越多,就表示他(她)越受欢迎,那种荣耀和喜悦的程度简直无法形容。
真正的疯狂高潮是在每晚11时以后。在这条街上吃、喝、唱、跳,尽情狂欢的人群中,时不时会有手握啤酒瓶子的女子向你走来,她们尖叫着欢呼着,甚至有人故意袒露自己的乳房,以期引起阳台上人们的注意,将几串水晶玻璃项链扔到她们的脖子上。
新奥尔良还是著名的爵士乐城。在这么一片人气鼎盛、弥漫着欧洲古老情调却又略显凌乱、拥挤的街区,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音乐家、作家和艺术家。这里许多爵士乐现场演奏的俱乐部在20时左右便开始营业,每当夜幕降临,人潮歌涌的波旁街就变成一片音乐的海洋,所有的爵士乐俱乐部、酒吧的门连同它们高大的百叶窗都敞开着,各种招揽顾客的先生或小姐站满街头,凡是路过的游人,都可以看到和听到酒吧里的一切。路边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肤色和语言,混凝着啤酒和香水味道的街道上人如潮涌,到处洋溢着人们喜悦的笑声。有的俱乐部里根本没有桌椅,人们就站着,一边享用啤酒、一边感受着乐手们即兴演奏的旋律和节奏,同时感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
第五部分美国军人葬在阿灵顿这里每年增加5400个新墓,曾帮助中国抗日的陈纳德将军也葬在这里乔汉生5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国殇日”。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在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设立的。美国总统每年都参加凭吊。每逢此日,位于华盛顿西南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那里安葬着生前服过兵役或阵亡的美国士兵。
美国有130 个国家公墓,论规模阿灵顿国家公墓排名第二。公墓里安葬着26万具遗体,存放着7000多人的骨灰。
阿灵顿国家公墓最初是乔治·科斯蒂斯的私人产业。科斯蒂斯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孙子,他继承了家族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块地。1802年开始,他花了16年时间在继承的土地上盖了房子,取名“阿灵顿舍”。他想把“阿灵顿舍”建成乔治·华盛顿博物馆,但是后来因拖欠联邦地产税,土地被政府没收。1883年,美国国会用15万美元买下“阿灵顿舍”及周边的4 平方公里土地,想建成“军事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这里成了国家公墓。美国国防部就建在公墓附近。
阿灵顿国家公墓接收安葬者的条件是:死者生前必须服过兵役,属正常退役或阵亡。沒有服过兵役的美国人,允许在此安葬的除了军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只有美国总统可以破例。
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有塔夫脱总统、肯尼迪总统、马歇尔将军、阿诺德将军、布雷德利将军等。曾经帮助中国抗日的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遗体也安葬在这里。
阿灵顿国家公墓安葬的普通士兵比政要和将军多,远可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近有“9• ;11”事件中五角大楼遇难的军人和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
阿灵顿国家公墓有一块军人心中的圣地——无名墓。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和失踪的士兵很多,美国国会和总统分别授权建立“无名烈士墓”,纪念那些无法核实身份的士兵。因为阵亡人数多,人们只好从各次战争中选择一名阵亡士兵为代表安葬。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无名墓,原来安葬了4 具士兵遗体: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两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还有一名是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来,这名士兵的遗体经过DNA 检测核实了身份,移葬回乡。现在的无名墓里只有前3 名士兵的遗体。
在美国军人心中,无名墓是最神圣的地方,专门有仪仗队24小时守卫,夏季每半小时换一次岗,冬季每一小时换一次岗。
肯尼迪的墓地是公墓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墓地之一。肯尼迪墓碑和士兵的墓碑不同,不是白色石碑,而是一块深色金属碑。墓碑上雕刻着一枚十字架、肯尼迪的全名和生卒年份,没有墓志铭。距离墓碑不远处有一个用糙石块砌成的火炬台。火炬台里的火焰常燃不熄。
人们从肯尼迪墓地远眺,能望见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山;近处,在墓碑东侧有一段弧形矮墙,上面刻着他生前的精彩演讲,其中动员美国人民参加志愿者行动时说的话最吸引我:“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
我参观肯尼迪墓碑时,见到一位年迈的妇人正费力地弯着腰用白色花瓣一片片仔细装点肯尼迪的墓碑。工作人员对我说,老妇人从來不和别人说话,自从肯尼迪安葬在这里以来,每年国殇日她都来扫墓。
现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平均每天安排20多个下葬仪式,周末除外。每年大约增加5400个新墓。
第五部分在白求恩故居,能听到广州话小镇宁静而古老参观者多是中国人宋念申2 月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仍是一片冰天雪地。不少多伦多人都喜欢到穆斯科卡风景区租个小木屋过周末。从多伦多开车到穆斯科卡约3 小时,中间要经过一个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
汽车过格雷文赫斯特时,我偶然听当地朋友说,这里是白求恩的出生地,镇上还有他的纪念馆。一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名字,猛然在大洋彼岸被提起,而且近在咫尺,我当然不会错过去看看的机会。于是汽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小镇。
格雷文赫斯特古老、宁静,街道两旁多是两层传统风格的房子,镇中心有一些商店和小餐馆。镇上有条街道,就以“白求恩”命名。汽车开过没多远,我们就见到由积雪围起的一块开阔的庭院,庭院中间是一幢淡黄色的维多利亚式两层老木屋——那就是白求恩的故居。
纪念馆办公室及入口就在庭院左边,入口处矗立着一幅白求恩画像。这幅画的背景是大红色,颜色对比强烈。每年的6 月到10月间,这里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 点开放;其余几个月,非节假日时下午1 点到4 点开放。
在等待开门的时间里,我来到路边的介绍牌前。介绍牌一共有3 个,分别用中文、英文和法文简要记述了白求恩大夫的生平,其中中文是这样写的:“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位大夫和人道主义者,出生于这所牧师住宅。他对蒙特利尔各医院胸外科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一位坚决的社会化医疗制度的提倡者。1936至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领导加拿大医疗队,为西班牙共和军服务,首创了流动输血服务。他随后担任了毛泽东所领导的军队的战区外科医生兼外科顾问。
搜寻关于新奥尔良的记忆,最切近的就是那部著名电影《欲望号街车》了,它是根据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在新奥尔良沉沦的故事,颇有点像曹禺的《日出》。
身处新奥尔良,你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作家笔下的“街车”(“街车”是美国人的说法,我国国内一般都叫无轨电车),但一连两天,我只看到两三辆街车滑过路面,车上的乘客也不多。直到最后一晚,我下定决心登上了一辆“河岸街车”,当时夜色已深,我知道自己已无缘一坐“欲望号街车”,但还可以在新奥尔良,体验一下剧中人隔着玻璃窗观看这座城市的感觉。
车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大街,到处散发着一种幽深、沉醉的诱惑力,想象着剧中的女主角布兰奇那一头金发在月光下该是何等美丽,我不禁有点神情恍惚。“河岸街车”是一趟行驶于艾斯普兰德大街与朱丽叶街之间的红色电车,晚上坐车的人较多,大多是过完夜生活后返程的异乡人和学生。在车上,我问一个年轻的黑人,这城里有没有“欲望号街车”,他耸了耸肩,露出一脸的茫然。
聚会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和欧洲人一样,美国人总会为了些不是理由的理由聚会在一起。而这种聚会和狂欢的气氛在新奥尔良体现得最明显,它因此被美国人称为“聚会城”。
新奥尔良曾受法国、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达100 多年,所以这座城市的建筑以及人文风情,至今散发着欧洲大陆的气息。法国旧街区是靠近密西西比河一侧的地带,由12个街区组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这一带便开始热闹起来。
法国旧街区的建筑具有西班牙特色。因为17、18世纪法国移民来到这里所建的建筑,早在18世纪后期就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后来的建筑群为当时占领新奥尔良的西班牙人所构筑。这种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它二层楼上的阳台和用细铁丝或铁栏杆做成的围栏,每个阳台的图案各不相同,还到处摆满了热带和亚热带的绿色植物。
晚上,阳台上的人们站在栏杆旁饮酒聊天,同时看着马路上的景色和游人。阳台上的人们喜欢朝楼下的人群投掷当地非常流行的水晶玻璃项链,其颜色多是紫色或金黄色,它是一种热情、友好和幸福的象征,往往是阳台上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便将手中的水晶玻璃项链扔给他(她)。一个人得到的水晶项链越多,就表示他(她)越受欢迎,那种荣耀和喜悦的程度简直无法形容。
真正的疯狂高潮是在每晚11时以后。在这条街上吃、喝、唱、跳,尽情狂欢的人群中,时不时会有手握啤酒瓶子的女子向你走来,她们尖叫着欢呼着,甚至有人故意袒露自己的乳房,以期引起阳台上人们的注意,将几串水晶玻璃项链扔到她们的脖子上。
新奥尔良还是著名的爵士乐城。在这么一片人气鼎盛、弥漫着欧洲古老情调却又略显凌乱、拥挤的街区,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音乐家、作家和艺术家。这里许多爵士乐现场演奏的俱乐部在20时左右便开始营业,每当夜幕降临,人潮歌涌的波旁街就变成一片音乐的海洋,所有的爵士乐俱乐部、酒吧的门连同它们高大的百叶窗都敞开着,各种招揽顾客的先生或小姐站满街头,凡是路过的游人,都可以看到和听到酒吧里的一切。路边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肤色和语言,混凝着啤酒和香水味道的街道上人如潮涌,到处洋溢着人们喜悦的笑声。有的俱乐部里根本没有桌椅,人们就站着,一边享用啤酒、一边感受着乐手们即兴演奏的旋律和节奏,同时感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
第五部分美国军人葬在阿灵顿这里每年增加5400个新墓,曾帮助中国抗日的陈纳德将军也葬在这里乔汉生5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国殇日”。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在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设立的。美国总统每年都参加凭吊。每逢此日,位于华盛顿西南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那里安葬着生前服过兵役或阵亡的美国士兵。
美国有130 个国家公墓,论规模阿灵顿国家公墓排名第二。公墓里安葬着26万具遗体,存放着7000多人的骨灰。
阿灵顿国家公墓最初是乔治·科斯蒂斯的私人产业。科斯蒂斯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孙子,他继承了家族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块地。1802年开始,他花了16年时间在继承的土地上盖了房子,取名“阿灵顿舍”。他想把“阿灵顿舍”建成乔治·华盛顿博物馆,但是后来因拖欠联邦地产税,土地被政府没收。1883年,美国国会用15万美元买下“阿灵顿舍”及周边的4 平方公里土地,想建成“军事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这里成了国家公墓。美国国防部就建在公墓附近。
阿灵顿国家公墓接收安葬者的条件是:死者生前必须服过兵役,属正常退役或阵亡。沒有服过兵役的美国人,允许在此安葬的除了军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只有美国总统可以破例。
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有塔夫脱总统、肯尼迪总统、马歇尔将军、阿诺德将军、布雷德利将军等。曾经帮助中国抗日的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遗体也安葬在这里。
阿灵顿国家公墓安葬的普通士兵比政要和将军多,远可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近有“9• ;11”事件中五角大楼遇难的军人和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
阿灵顿国家公墓有一块军人心中的圣地——无名墓。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和失踪的士兵很多,美国国会和总统分别授权建立“无名烈士墓”,纪念那些无法核实身份的士兵。因为阵亡人数多,人们只好从各次战争中选择一名阵亡士兵为代表安葬。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无名墓,原来安葬了4 具士兵遗体: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两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还有一名是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来,这名士兵的遗体经过DNA 检测核实了身份,移葬回乡。现在的无名墓里只有前3 名士兵的遗体。
在美国军人心中,无名墓是最神圣的地方,专门有仪仗队24小时守卫,夏季每半小时换一次岗,冬季每一小时换一次岗。
肯尼迪的墓地是公墓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墓地之一。肯尼迪墓碑和士兵的墓碑不同,不是白色石碑,而是一块深色金属碑。墓碑上雕刻着一枚十字架、肯尼迪的全名和生卒年份,没有墓志铭。距离墓碑不远处有一个用糙石块砌成的火炬台。火炬台里的火焰常燃不熄。
人们从肯尼迪墓地远眺,能望见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山;近处,在墓碑东侧有一段弧形矮墙,上面刻着他生前的精彩演讲,其中动员美国人民参加志愿者行动时说的话最吸引我:“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
我参观肯尼迪墓碑时,见到一位年迈的妇人正费力地弯着腰用白色花瓣一片片仔细装点肯尼迪的墓碑。工作人员对我说,老妇人从來不和别人说话,自从肯尼迪安葬在这里以来,每年国殇日她都来扫墓。
现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平均每天安排20多个下葬仪式,周末除外。每年大约增加5400个新墓。
第五部分在白求恩故居,能听到广州话小镇宁静而古老参观者多是中国人宋念申2 月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仍是一片冰天雪地。不少多伦多人都喜欢到穆斯科卡风景区租个小木屋过周末。从多伦多开车到穆斯科卡约3 小时,中间要经过一个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
汽车过格雷文赫斯特时,我偶然听当地朋友说,这里是白求恩的出生地,镇上还有他的纪念馆。一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名字,猛然在大洋彼岸被提起,而且近在咫尺,我当然不会错过去看看的机会。于是汽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小镇。
格雷文赫斯特古老、宁静,街道两旁多是两层传统风格的房子,镇中心有一些商店和小餐馆。镇上有条街道,就以“白求恩”命名。汽车开过没多远,我们就见到由积雪围起的一块开阔的庭院,庭院中间是一幢淡黄色的维多利亚式两层老木屋——那就是白求恩的故居。
纪念馆办公室及入口就在庭院左边,入口处矗立着一幅白求恩画像。这幅画的背景是大红色,颜色对比强烈。每年的6 月到10月间,这里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 点开放;其余几个月,非节假日时下午1 点到4 点开放。
在等待开门的时间里,我来到路边的介绍牌前。介绍牌一共有3 个,分别用中文、英文和法文简要记述了白求恩大夫的生平,其中中文是这样写的:“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位大夫和人道主义者,出生于这所牧师住宅。他对蒙特利尔各医院胸外科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一位坚决的社会化医疗制度的提倡者。1936至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领导加拿大医疗队,为西班牙共和军服务,首创了流动输血服务。他随后担任了毛泽东所领导的军队的战区外科医生兼外科顾问。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