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者:于江    更新:2021-11-25 12:32
  城楼上的守军将士,负有瞪望和守护天安门城楼的任务。天安门的
  城台由汉白玉的须弥座和砖台组成。须弥座高1.59米,砖台高13米,用一色42公斤的大
  砖砌成,砖间灌注糯米石灰汁,建成后异常坚固。[奇`书`网`整.理提.供]
  天安门城楼高达35米,“横空出世”,气势非凡。
  城楼上共有5个券形门洞,大小不一,中间那个最高最宽,高8.82米,宽5.25米,
  为封建皇帝通行的专用门洞。券门洞装有2扇朱红大门,门上饰有金钉99个和金包龙头铺
  首。
  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北平解放时,天安门却是一派破败、凄凉景象。朱红的墙皮一片片脱落,斑
  斑驳驳,犹如溃烂的皮肤,令人目不忍睹。城楼砖残瓦缺,琉璃瓦顶上杂草丛生,雕花
  门窗破烂不堪,东倒西歪。金水河成了臭水沟,满是淤泥黑水。
  春风得意,天安门城楼面目一新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为了迎接开国大典,1948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作出
  了整修天安门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建设局研究提出整修天安门的工程计划,并要求广泛征求有关部
  门的意见。
  受领任务后,市建设局的同志们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他们深知时间紧迫,深知此
  项任务责任重大。
  整修工程任务艰巨:要在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包括中华路全段在内,清除所
  有路面障碍物,开辟至少能容纳16万人的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使它能够成为开国大
  典的主席台,安装一座电力控制的高大旗杆;修补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还要进行
  植树、栽种花草等绿化美化工作。
  任务重,工期短。
  从领袖到普通百姓,对这项工程都很关注。
  整个工程必须于9月底前完工。
  在市建设局工人和成千上万群众挥洒汗水之后,工程迅速向前推进。
  路障被清除了。
  城楼上的杂草被拔掉了。
  残砖缺瓦被镶补好了。
  皮癣般的城墙被油漆一新。
  天安门换上了新装。
  开国大典是普天同庆,根据大典筹委会的决定,还要在城楼东西两侧、金水桥的北
  面搭起观礼台,让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以及外宾,届时
  可以登临观礼。由于时间太紧,搞永久性建筑显然来不及了,建设者们土法上马,用杉
  蒿、木板搭起临时性观礼台。但他们心里不托底,专门调来部队,在台上站满密密匝匝
  的指战员,看看是不是足够牢固,还让他们在上面蹦呀跳呀,以确保万无一失。
  修建国旗旗杆是这次整修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开国大
  典那天,要保证毛泽东主席一摁电钮就能使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冉冉升起,关键在于要
  把旗杆修建好。
  然而,旗杆修建工作不怎么顺利,还险些出了纰漏。
  身为市建设局副局长的赵鹏飞,是整修天安门工程的总指挥。他对修建旗杆之事,
  一开始就很重视,经过认真研究,作了周密的布置。
  钟汉,这位市建设局的建筑师,担起了修建旗杆底座和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任务。
  担任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负责人林治远,挑起了旗杆结构设计的重任。
  他们俩人受领任务之后,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根据整体设计要求,国旗旗杆应该建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旗杆
  高度应与天安门城楼最高点等高。经过测量,这个高度应为35米。
  北平城刚获得解放,要找旗杆材料很不容易。但必须迎难而上,解决这个问题,保
  证开国大典那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林治远的脑筋骨碌碌转动着。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来水管。
  他马上赶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口径不一的自来水钢管,很快一节一节地套起来,
  精心将它们焊接好。
  但是,4根焊接起来的自来水管子,总长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只有22.5米。
  是不是再焊上去几根管子,凑足35米的长度?遗憾的是自来水管只有四种型号,再
  没有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型号了。而两根口径等同的管子,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焊
  接起来。
  怎么办?林治远无计可施,只好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
  指挥部经认真研究之后,又向上级请示,最后同意旗杆按22.5米高度修建。
  第一个难关总算闯过去了。
  林治远开始向第二个难关进发: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
  这时,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助手。他找来了建设局从事机电工作的技术员梁昌寿,
  俩人并肩研究自动升降开关设施。
  自动升降开关的设计要求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国旗能够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
  歌演奏时间相一致;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在重要任务面前,粱昌寿的聪明才智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他先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机
  械装置用以控制升降速度,接着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
  关。一旦升降速度装置碰到两端的钢球,就可以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切断电源。
  设计方案很快通过审查,得到批准。林治远和梁昌寿马上动手进行安装调试。
  一试获得成功,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正好与要求相符。
  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化作了成功的喜悦:国旗杆在天安门广场竖了起来。
  为了开国大典那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能操纵升降开关,林治远设计
  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它从整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时埋设的钢管中横穿
  而过,跨越金水桥河,再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中央,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
  的开关连接在一起。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在一天天迫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林治远、梁昌寿俩人奔波于旗杆与天安门城楼之间,翻来覆去、
  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按动电钮,查看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动作近乎简单枯燥,但
  他们知道此举意义非凡,因此具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他们乐意为此反反复复。
  反复调试,一切正常。
  任何问题都已经归零。
  9月下旬,攀登旗杆的脚手架拆除了。
  9月30日下午,由赵文瑞缝制的长5米、宽3.3米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怀仁堂全
  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让毛泽东主席过目。
  接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送到天安门进行预试。结果,五星红旗顺利升上了旗杆
  顶端。
  9月30日夜晚,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绝对顺利,又来到天安门广场,
  做最后一次试验。
  意料不到的情况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
  这些天来运行一切正常的升降机,偏偏这时出了故障:红旗升到杆顶端后,马达不
  按设计要求停止运行,结果将一面试验用的红旗绞进杆顶端的滑轮里面,导致马达不能
  再转动,旗帜也取不下来了。
  林治远惊呆了。
  梁昌寿也惊呆了。
  此事干系重大,他们不敢隐瞒,急忙报告上级。
  市建设局的领导惊闻后,火速赶到现场察看。
  赵鹏飞副局长亲自指挥救急,打电话给消防队。
  消防队赶来了,他们按赵副局长的指示,带来了云梯。然而,在高高的旗杆面前云
  梯显得个儿太矮了,站在云梯顶端要够到旗杆顶还差好几米。
  怎么办?怎么办?
  大家急得直打转。
  赵鹏飞副局长沉着冷静,亲自布置,找来熟练棚彩工的兄弟俩人。他俩穿上铁鞋,
  冒着舍生之险,登上云梯顶端,再攀登到旗杆顶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绞在滑轮里的
  红旗取了下来。
  人们悬着的心放下了,林治远、梁昌寿悬在半空里的心却没有放下。他们立即动手
  进行检修,然后反复进行试验。他们担心刚才那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此时他们不仅难以相信旗杆,而且难以相信自己。
  林治远、梁昌寿俩人一直忙活了一个通宵。直到10月1日凌晨,他们验证不再有什么
  问题之后才罢手。
  但林治远的心病没有因此去除。他怕重大紧要关头旗杆装置再出差错,在经得天安
  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后,派技术员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假如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后
  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住的话,梁昌寿立即动手切断电源。
  就这样,在天安门整容工程中,成百上千的人们就像修建旗杆一样高度负责、任劳
  任怨地工作着。
  为了开国大典圆满成功,为了新中国的门面容光焕发,他们甘愿汗水摔八瓣,他们
  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