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作者:阿越    更新:2021-11-25 12:09
  「依我看,收点保甲钱,反而是给乡亲们方便。否则依朝廷的规矩,那是到了年纪,人人都要练乡兵的,他们地里的活,一样是干不了。」
  一番话似是而非,段子介待要辩驳,却也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当下气鼓鼓地不再作声。
  另一个差人又说道:「乡里乡亲,谁愿意太过分。不过,千里求官只为财,公子想要人人清如水,只怕是一厢情愿了。
  「我们做差的,一边捞点外快,一边也算方便乡亲,不算过分。况且,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
  石越听到这些话,几乎惊呆了。
  开封府知府韩维,是皇帝亲自介绍给他的人,本来和王安石关系不错,是皇帝做太子时的东宫旧人,登基之前,一直是赵顼的记室参军,本朝著名世家韩家的子弟。
  但是,他最近几个月,对免役法和保甲法非常不满,写过不少奏章请朝廷废除二法。这些奏章,石越还读过─就这么一个人治下,近在天子脚边的开封府,免役法和保甲法,就有这么多流弊了。他无法想象,各路那些想树立政绩、取悦上司的官员治下,会是什么样子。
  不多时,一行人便到了开封府,这群人各色混杂,不伦不类,马上有人来相问。
  有一些在苏轼做开封府推官时见过石越的,见到石越来了,连忙过来献殷勤,「哎哟,石大人,您老是来会韩大人的吧?您稍等,马上给您通传。」
  石越淡淡一笑,和桑充国从怀里各拿出一张名帖,交给一个衙役,递了进去。
  到了这时,那几个差人都吓呆了,不知道石越是什么来头,连忙跑过来陪罪。
  石越也懒得和他们计较,不多时,韩维便亲自出来,把他们迎了进去。
  石越见院中有些家人在收拾东西,不由得奇道:「持国兄要搬家?可是要去御史台?如此国家之幸也。」
  原来,赵顼因为韩维是东宫旧人,一直想让他去做御史中丞,但是,韩维却因为他哥哥韩绛是宰相,引嫌回避,一直力辞。
  现在韩绛受了处分,他也就没有理由了,所以石越以为,韩维可能要做御史中丞了。
  韩维苦笑道:「子明贤弟,实不相瞒,我是请郡〈注十九〉了。」
  石越大吃一惊,「这是为何?持国兄圣眷正隆,又是东宫旧人,岂可轻言外任?」
  「子明不是外人,我也不必隐瞒,我的政见,和介甫多有不合。
  「我不是贪图富贵之辈,既然言不能用,就不想待在朝廷里面了,眼不见心不烦吧。」
  韩维有点心灰意懒,「文大人请辞枢密使,陛下有意让我做枢密副使,但是,要靠昔日东宫旧恩而富贵,我韩维实在不愿意。」
  石越早已知道这些古人的脾气,越是君子的人越有原则,因此也不相劝,只问道:「持国兄外任何处?」
  「京西南路,襄州……子明来此,一定有事吧?」韩维不愿多说。
  石越便把缘由说了一回,韩维眉头微皱,道:「不瞒子明,这事情却不是我做的,开封府的庶事,大抵是开封府推官做。
  「而推官上面,还有新法提举司、司农寺天天压着,多半是有人想讨好宰相吧。」
  石越诚恳地说道:「我再愚昧,也知这不是持国兄的意思。
  「邵雍先生对他的门人学生曾说,新法虽然有不妥之处,但是,也不必不做县官,自己在县官任上,能宽得一分,老百姓便受一分利。我来找你,便是这个意思。」
  韩维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今日能听到这句话,韩某终身受益。
  「我离开开封府之前,会亲自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不过那个农夫,依例我还得问一下。」
  这件事在石越看来,只是小事。
  石越知道,王安石新法敛财的本质,也是被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正可以反映当时的国家,正面临多大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甚至穷得把天下的渡口都承包出去,增加国库收入,可见大宋朝,实际上有多么穷了。
  但桑充国和段子介,想不了这么远,他们是标准的儒生,从小就受「仁政」的教育,所以,凡是老百姓吃亏的事情,他们就会反对。
  新法的弊病,以前只是在传闻中听说,没有切肤之痛。
  这一次,却是发生在自己生活的附近,就发生在白水潭很熟悉的人身上,这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特别是桑充国,一想到那个农夫为了避开保甲法,硬生生地截断自己一根手指,就会气愤填膺。
  但这种种弊端,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王安石变法,从国库财政的角度来说,此时已经初见成效,基本上改变了大宋朝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尤其考虑到这是在西北连年用兵、水旱灾害不断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更坚定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信念,客观上,也堵住了一些人的嘴巴。
  因此,石越并没有打算在此时,动摇原本的方针。
  当石越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潘照临正急得团团转,见他回来,连忙说道:「中使来了四次,皇上急召公子进宫。」
  石越锁眉问道:「出什么事了?」
  「大河要决口了!」潘照临急道。
  石越一听,知道真是出大事了,赶紧叫了马往皇城赶去。
  到了资政殿,赵顼正和大臣们焦急地商议,王安石在安抚着赵顼,「只要曹村之堤不决,京师不至于有险,皇上不必过于心急。」
  文彦博也说道:「请陛下先回宫安抚两宫太后,这种事情,做臣子宁死,也不会让开封城有危险的。」
  石越听说曹村之堤还没有决口,心里稍稍放心。
  入秋以来,先是永济一带决堤,大水淹了几个县,然后是两浙水灾,好在朝廷一向重视水利,王安石也有农田水利法,因此,灾情还能在控制之中。
  此时的曹村,是澶州沿河的一处大堤所在,澶州可以说是开封府的前线,如果不保,水只怕真的会淹到开封城下,那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却听冯京说道:「曹村急报,是前天的事情,镇宁佥判〈注二十〉在小吴村护堤,相去百里,只怕不能亲自主持大局了。
  「报急文书是州帅刘涣发出来的,他说,他已经不顾禁令,亲自带着厢兵去堵堤了,并且自请处分。」
  王安石挥挥手,沉声道:「这时候,管不了什么处分不处分,事急从权。
  「当务之急,一方面急遣禁兵去抗洪,一方面派探马流星传报,万一事有危急,则请皇上和两宫太后,登龙舟以避大水,我辈和开封军民上城墙,誓保京师安全。」
  这时候,众人也不再和王安石扯皮,齐声称是。
  石越突然脸色铁青,咬着嘴唇说道:「皇上,臣愿亲赴曹村。」
  「卿懂得治水?」赵顼大喜。
  「臣不知治水,于防洪却略知一二,且程颢原是镇宁佥判,沉括精通水利,有二人相助,事必可为。」
  赵顼正要答应,王雱却道:「陛下,石大人其心可嘉,但臣以为没有这个必要。
  「禁军已经紧急调动,如果曹村之堤不决,则禁军足以抵御;若万一不幸,则石大人白白送死,臣愿陛下为天下爱惜人才。」
  石越知道他说得好听,其实,只是不愿意自己去立功,心里不禁苦笑。
  王雱哪里知道,自己请缨去曹村,完全是出于内疚的心理。
  对程颢生平还算熟悉的石越,一听到「曹村」、「小吴村」、「镇宁佥判」这些名词,原本印象很淡的事情,马上清晰起来……
  历史上,熙宁四年的这场大水,完全是因为程颢之力,才转危为安的。
  当时,程颢听到曹村之危,轻骑一夜,从小吴村赶到曹村主持大局,而且不顾禁令,和刘涣一起擅自调动厢军,自己身先士卒,亲自护堤,这才保住了曹村之堤。
  此时,石越早已把程颢调到白水潭,亲手打破了历史的轨迹。
  如果在这个地方出个差错,开封城保不保得住还在其次,淹死那许多百姓,石越一辈子就难以心安。
  他此时也没有心情和王雱计较,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皇帝。
  赵顼想了想,终于还是觉得王雱说得有理,「卿不必去了,这几日就陪朕侍读。」
  石越想了想,也无可奈何,只好请求道:「陛下,沈括对水利颇精通,可否让他协助主持开封府的防洪?」
  「准奏。」
  「另外,请诸位大人切记,不可以泄露曹村告急之事,所有官府,一律照常办公。如果人心浮动,那就不好办了。」石越提醒道。
  王安石和冯京,难得地一齐向石越投以赞赏的目光。
  王安石环视殿内,厉声喝道:「官员敢让自己的家眷收拾物品避难的,以投敌论处;散布谣言者,无论官职大小,按叛逆论。」
  开封府韩维也早已到场,这时也朗声说道:「请皇上放心,臣可以保开封府一切如常。」
  他一回家,马上就命令家人把物品重新摆置好。
  从这天一入夜,好不容易晴了一天的天气,又开始下雨了,且越下越急,越发让人担心。
  几天来,中书省通宵达旦都有宰相执勤,皇帝一夜三惊,开封府也增加了逻卒,来往的信使不绝于道。
  石越算是亲身体会了古代对于发大水的感受了,特别是浑州决堤的消息传到京师时,更让人心惊肉跳。
  不过,颇为讽刺的是,也就是这几天,大宋的官员们,才难得地齐心协力起来。
  洪水终于还是没有能够冲垮曹村的堤坊,大宋的君臣们都长吁了一口气。
  但是,石越一直到九月分的平静生活,随着这场洪水,亦彻底消失了。
  注十九:请郡,请求离开中央政府,到地方上去做地方长官。
  注二十:佥判,宋代地方官职名,是地方上的主要长官之一。
  第六章 夏使一
  紫宸殿。
  「宣夏国使者觐见─」
  因为西夏国的国力,并不能够和大宋长期作战,双方交战,经济来往被切断,吃亏的始终是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