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者:檀作文 更新:2021-11-25 11:56
碎叶一带,有时候在唐的范围之内,有的时候就在别人手上。
此外,“唐初”不就是隋末吗?隋末是一个乱世,以前讲《瓦岗寨演义》,讲十八路反王,他们之间的恩怨特别多,互相砍来砍去。有一些人失败后,就跑到西北的突厥去了。《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记载了唐高祖武德年间,很多战败的军阀逃到了突厥,例如刘武周。《旧唐书·突厥传》还记载武德年间,窦建德送隋炀帝的萧后去突厥。大概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从中原跑到西域去了,有一些人就到了碎叶。
商人的儿子李白
为什么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呢?
这跟李白的先人在隋末“被窜于碎叶”有关。安西都护府正好是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那一带的商业非常发达。
李白自己说祖上是“被窜于”西域的,说明他们家是罪人。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靠什么谋生?在仕途上肯定已经没有希望了;当地又是以游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中土之人不一定擅长。但他是从中土过去的,对中土有什么物产,西域有什么物产,都比较清楚,做生意顺理成章。李白的先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生存方式,最合适的就是做商人。
李白的父亲叫李客。这个名字我们一听就知道,哪有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叫“客”的?“客”就是客人,是土著对外来人的称呼。你说自己姓李,那你不叫“李客”,叫什么?
李白家经商。有一段时间,这个观点太流行了。1971年,郭沫若出了一本书——《李白和杜甫》,对李白和杜甫做了如下判断:李白代表了新兴的商人阶级,杜甫代表了没落的地主阶级。郭沫若除了说李白的先人是商人外,还说李白也是商人。他说李白做官的时间很短,可是他从来不缺钱,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就是做生意挣来的。
郭沫若说,李白家是大资本家,李白的第一桶金是父亲给的,到晚年都是兄弟在养他。郭沫若还举了一个例子: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幕府,最后在寻阳,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被当做政治犯关进了监狱。在寻阳监狱的时候,李白写过一首题为《万愤词》的诗,里头有一句“兄九江兮弟三峡”。郭沫若据此大做文章,说李白有一个哥哥在九江,还有一个弟弟在三峡。长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码头,被他的哥哥和弟弟垄断了做物流生意。他家里人不是商人,是什么?
林庚先生也讲李白是商人阶级。但他讲的不一样,他讲李白的“布衣感”。什么叫“布衣感”呢?就是以一个平头百姓的身份平交王侯,也就是杜甫写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要保证自己人格的独立,保证个人的精神魅力。什么人的人格最独立?当然是商人。商人比农民自由,也比官僚自由,所以林先生也说李白是商人出身。
林先生是我太老师。我对李白的理解,受林先生影响很大。直接得出李白是商人的结论,有些牵强,但是说李白出自商人之家没有关系。而且李白对商人的生活非常了解,他跟商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在他的诗里就描绘过商人的生活,他写过一篇很优美的《长干行》,里面就讲到做生意。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吗?
一个唐代的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写得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的,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是经过“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前我是无名之辈,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孟郊能把大把的钱往这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一个人能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说法: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但这是托词,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他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按照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你已经把我的资格都剥夺了,我还会奴颜婢膝地求你吗?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他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
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
商人家世对李白的性格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三个表现:一、思乡观念淡薄。四川那么好,养育了李白,可是李白25岁从四川出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二、家庭观念淡薄。李白诗集里那么多文章,都是写给达官贵人,写给社会名流的。却没有一篇是写给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三、喜欢到处浪游。
李白的家庭观念,跟中国的传统观念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活得特别累。在儒家背景之下生活的中国人,身上的担子非常重,家庭的、国家的,最后都要由你来扛。就算本来跟你没什么关系的,你也会很自然地把它揽过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杜甫。苦大仇深的杜甫,养家不容易,到后来,连他的儿子都饿死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觉得整个国家的苦难,都应该由他来承担。其实他只在朝廷做了三年小官,这个苦难轮得到他来扛吗?
中西文化不同,西方文化重个体,中国传统文化轻个体。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特别适合传统中国。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你都必须担当。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活得非常累。他们的精神向哪个方面发展呢?比如杜甫,只能向苦难、沉重与深厚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缺少那种向外发散的,高大、飞扬的自由精神。只有很个别的例外,比如庄子,比如李白。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兴高采烈,鼓盆而歌。李白的父母老早就去世了,他也没有兄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身上的担子轻,所以他有自由。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他能自己减负。中国文化是需要减负的。李白和庄子,是中国文化里的两个偶然,跟正统文化不大一样,然而,极其光辉、璀璨。
我有时候觉得,李白之所以如此独特,就和他家庭观念淡薄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到小说和演义的时代,有两个著名的象征: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哪吒。他们身上有李白的精神。我认为,孙悟空和哪吒是对中国文化的暗喻,他们代表叛逆和自由。到了明代,毕竟思想解放有些苗头。那个时候的小说出了这两个形象,不是偶然的。
孙悟空是个什么人?我们看他的背景,他既无父又无母,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我觉得孙悟空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希望,他想:如果我也无父无母,我也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我也可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的精神就是绝对自由的。孙悟空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自由解脱的象征。但是一有牵绊,就不一样了。孙悟空后来也要报恩了。为什么呢?如来佛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是唐僧解放了他,他欠唐僧的。这就又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母题。儒家文化的传统母题就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欠父母的。西方的基督教讲原罪,其实儒家也有这些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欠了一笔债,必须还。孙悟空遇到唐僧之后,完全不一样了。观音给孙悟空戴了一个紧箍咒,你再牛,唐僧给你念两句,你就不行了。
此外,“唐初”不就是隋末吗?隋末是一个乱世,以前讲《瓦岗寨演义》,讲十八路反王,他们之间的恩怨特别多,互相砍来砍去。有一些人失败后,就跑到西北的突厥去了。《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记载了唐高祖武德年间,很多战败的军阀逃到了突厥,例如刘武周。《旧唐书·突厥传》还记载武德年间,窦建德送隋炀帝的萧后去突厥。大概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从中原跑到西域去了,有一些人就到了碎叶。
商人的儿子李白
为什么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呢?
这跟李白的先人在隋末“被窜于碎叶”有关。安西都护府正好是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那一带的商业非常发达。
李白自己说祖上是“被窜于”西域的,说明他们家是罪人。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靠什么谋生?在仕途上肯定已经没有希望了;当地又是以游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中土之人不一定擅长。但他是从中土过去的,对中土有什么物产,西域有什么物产,都比较清楚,做生意顺理成章。李白的先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生存方式,最合适的就是做商人。
李白的父亲叫李客。这个名字我们一听就知道,哪有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叫“客”的?“客”就是客人,是土著对外来人的称呼。你说自己姓李,那你不叫“李客”,叫什么?
李白家经商。有一段时间,这个观点太流行了。1971年,郭沫若出了一本书——《李白和杜甫》,对李白和杜甫做了如下判断:李白代表了新兴的商人阶级,杜甫代表了没落的地主阶级。郭沫若除了说李白的先人是商人外,还说李白也是商人。他说李白做官的时间很短,可是他从来不缺钱,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就是做生意挣来的。
郭沫若说,李白家是大资本家,李白的第一桶金是父亲给的,到晚年都是兄弟在养他。郭沫若还举了一个例子: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幕府,最后在寻阳,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被当做政治犯关进了监狱。在寻阳监狱的时候,李白写过一首题为《万愤词》的诗,里头有一句“兄九江兮弟三峡”。郭沫若据此大做文章,说李白有一个哥哥在九江,还有一个弟弟在三峡。长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码头,被他的哥哥和弟弟垄断了做物流生意。他家里人不是商人,是什么?
林庚先生也讲李白是商人阶级。但他讲的不一样,他讲李白的“布衣感”。什么叫“布衣感”呢?就是以一个平头百姓的身份平交王侯,也就是杜甫写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要保证自己人格的独立,保证个人的精神魅力。什么人的人格最独立?当然是商人。商人比农民自由,也比官僚自由,所以林先生也说李白是商人出身。
林先生是我太老师。我对李白的理解,受林先生影响很大。直接得出李白是商人的结论,有些牵强,但是说李白出自商人之家没有关系。而且李白对商人的生活非常了解,他跟商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在他的诗里就描绘过商人的生活,他写过一篇很优美的《长干行》,里面就讲到做生意。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吗?
一个唐代的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写得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的,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是经过“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前我是无名之辈,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孟郊能把大把的钱往这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一个人能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说法: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但这是托词,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他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按照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你已经把我的资格都剥夺了,我还会奴颜婢膝地求你吗?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他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
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
商人家世对李白的性格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三个表现:一、思乡观念淡薄。四川那么好,养育了李白,可是李白25岁从四川出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二、家庭观念淡薄。李白诗集里那么多文章,都是写给达官贵人,写给社会名流的。却没有一篇是写给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三、喜欢到处浪游。
李白的家庭观念,跟中国的传统观念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活得特别累。在儒家背景之下生活的中国人,身上的担子非常重,家庭的、国家的,最后都要由你来扛。就算本来跟你没什么关系的,你也会很自然地把它揽过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杜甫。苦大仇深的杜甫,养家不容易,到后来,连他的儿子都饿死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觉得整个国家的苦难,都应该由他来承担。其实他只在朝廷做了三年小官,这个苦难轮得到他来扛吗?
中西文化不同,西方文化重个体,中国传统文化轻个体。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特别适合传统中国。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你都必须担当。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活得非常累。他们的精神向哪个方面发展呢?比如杜甫,只能向苦难、沉重与深厚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缺少那种向外发散的,高大、飞扬的自由精神。只有很个别的例外,比如庄子,比如李白。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兴高采烈,鼓盆而歌。李白的父母老早就去世了,他也没有兄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身上的担子轻,所以他有自由。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他能自己减负。中国文化是需要减负的。李白和庄子,是中国文化里的两个偶然,跟正统文化不大一样,然而,极其光辉、璀璨。
我有时候觉得,李白之所以如此独特,就和他家庭观念淡薄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到小说和演义的时代,有两个著名的象征: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哪吒。他们身上有李白的精神。我认为,孙悟空和哪吒是对中国文化的暗喻,他们代表叛逆和自由。到了明代,毕竟思想解放有些苗头。那个时候的小说出了这两个形象,不是偶然的。
孙悟空是个什么人?我们看他的背景,他既无父又无母,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我觉得孙悟空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希望,他想:如果我也无父无母,我也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我也可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的精神就是绝对自由的。孙悟空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自由解脱的象征。但是一有牵绊,就不一样了。孙悟空后来也要报恩了。为什么呢?如来佛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是唐僧解放了他,他欠唐僧的。这就又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母题。儒家文化的传统母题就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欠父母的。西方的基督教讲原罪,其实儒家也有这些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欠了一笔债,必须还。孙悟空遇到唐僧之后,完全不一样了。观音给孙悟空戴了一个紧箍咒,你再牛,唐僧给你念两句,你就不行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