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作者:白竹猪    更新:2021-11-25 10:35
  这一时期的舆论,很有意思。
  民间舆论,多半倾向于我,但对开战,则是赞成反对各半。反对者大体分几中情况,一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出于公心,认为国防军的行动,不符合约法。而且,能够政治解决的问题,不希望军事解决。宋还找上门来,希望我能够改变主意。我只好表明我的看法——“希望能在欧战结束前,解决此问题。”——宋则认为如此解决,后患无穷,为民国开了个恶劣的先例。我却反驳道:“如果不开战,方后患无穷,民主政治,势必在中国化为泡影。”
  北洋一系及其相关人员,自然是大力反对,不必多言。
  最有意思的,还要数各省的督军了,我这一通电,国内的通电就立刻多了起来。各省的态度出奇的一致。
  7月15日,秘书刘翼然拿来的通电的时候,我正在喝茶。冷不防看到其中一份,几乎一口茶水喷出去,我的脸不由涨得通红——刘文辉通电,呼吁和平解决。
  刘文辉现任四川省省长,刘存厚死后,四川陆军第二师基本就被他吞并了。
  四川是个好地方,天府之国。但是,在原来历史中,四川从民国之初起,一直打了二十年的仗,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几乎无日无之。现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二次革命中,胡景伊支持袁世凯,领兵打败了熊克武部,任护理都督,主掌四川军政大权。1915年,袁世凯任命四川巡案使,主持川政。然,北京并没有能力直接干预四川,胡便百般拖延,不肯从命。于是,四川战事又起,胡部失败后引入了滇黔军,一直打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
  刘文辉部就是目前几股较大的势力之一,现正率军与罗佩金、戴勘的滇黔军连场大战。像这样的人在百战之中,战斗间隙,都能发出对“和平”的呼吁,可见“和平”之深入人心——我没有吐血,只是想喷水,也是我从政以来见多识广。吐啊,吐啊,也就习惯了。
  顺便说一下南方几省的形势。二次革命广东宣告独立,战事失利后,广东都督陈炯明逃至香港,但随后国防军大胜北军,于是,陈炯明又重新担任广东都督。同样,云南都督蔡锷也趁机拒绝了北京经界局督办任命,继续主持保住滇政;蔡锷不走,唐继尧只好继续作他的贵州都督。这些人各怀心思,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联省在国内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即富裕又强大的,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周边的省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的依赖,武力上的震慑,都使其靠向联省。整体来说,南方各省多亲联省,北方各省多亲北京。
  但是,无论如何,没人喜欢自己头上突然多出一个上司来。联省与北京大战,如果打成僵持,势必有很多人会乘心如意。然而,多数人并不看好北洋军,国防军装备实在是太好了。到时候,联省必然会谋求全国范围的统一,这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的。所以,各省一致的“和平”呼吁,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是我征集百万大军的重要原因之一。说白了,就是我在北方大战时,还要避免南方几省从背后来攻打我。虽然,我也发动所有力量,以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一种比武力保障,更为可靠。我可不想战争激烈时,突然发现几面受敌。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正文 第46章
  今天有事,就这一章了,欠一章,记得提醒我,不然的话,哼哼……
  —————————————————————正文———————————————————
  “……在洛阳还有一个师,二个混成旅。
  北洋军在大河防线已经有二十个师十一个混成旅,共驻军33万人,加上一些地方武装,总兵力约在40~42万之间。当然,两者的装备训练有很大差距,这也要考虑。
  现在看来,北军主力集中在河北。河南驻军虽然也有近二十万,但多以后来组建部队,以及毅军赵倜部为主。河北驻军则是北洋老部队,装备也是清一色的日式装备。
  此外,北军在北京地区部署了十余万部队,作为预备队。
  我的话完了。”蒋百里说完后,看了我一眼。
  我点点头,“好,看来北军也算主力尽出了。作战计划,第一阶段,我已经完成任务,接下来,就要看道铭他们的了。”
  7月16日15:25,随着一屡电波,“北方”计划,进入第二阶段。
  在二次革命以后,北京政府在河南、河北一线计划修建许多防御工事,号称大河防线。河南虽然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重要,却在国防军的半包围中。所以,北军明智的放弃了与联省争夺河南,而是把放线放在黄河以北。预备一开战,就把军队都撤回黄河以北,并破坏沿途铁路。然,山东在联省的手里,使这也有很大问题。所以,濮阳、邯郸、石家庄、保定、沧州一线的防线,尤其受到重视。
  但是,北京方面一向财力匮乏,这上千里的防线,绝对比铁路还要贵,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纸上。直到袁得到日本的支持,才正式开始施工。
  虽然,北京政府不惜人力,修建的防线,以传统观念看,也是非常坚固,足以抵抗二~三倍军队的攻击。然,大河放线远不如,欧洲的某些著名防线。一方面是资金短缺,战后物资价格上涨的,我都受不了,北京也一样;另一方面也是技术上的差距。在这一时期,亚洲的军队,在武器装备,特别是重火力上,远不如欧美军队。相对而言,防线也就没有欧美那么坚固。
  而且北京的财政开支一直保持赤字,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很多地段的工事并没有,如规划的那样修建。许多火力支撑点,按要求,必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际上,却是豆腐渣工程。钢筋一掰就断不说,水泥的标号也不够,混凝土也不够厚度,且还是“粉了”的。往往还不如一般地段坚固。后来,在日本顾问的检查下,发现了问题,却也没有办法。负责工程的官员,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只能杀几个小人物,意思一下。至于防线,全面翻修,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关键地段修修补补。
  “北方”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向北作战的统一北方的计划了——这是参谋司几年来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北方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戏;
  第二阶段,是OOXXOXOX——当然,你不能直接奔目标,曲线救国,慢慢来;
  第三阶段,是结束——适当的抚慰也是需要的。
  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回事。
  没看懂,那我再解释下:
  前戏,是酝酿。一来调动北方军队。如果北洋军把军队,都集中在一起,就不好办了。怎么也是五十万军队,战斗力再差,也是麻烦。所以,第一阶段,是把北军拉开。二来是战前部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作战所需物资,运送到适当位置。同时,将各部人马运动到进攻位置。自然,这种种行动,都需要保密。好在时间充裕,准备工作可以慢慢展开,倒不像青岛之战时,那么忙乱。
  这一阶段还算顺利,在北京政府的配合下,已经胜利完成了任务。北洋军在大河防线,常年驻军十五万左右。在我几次通电过后,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三十余万。除去北京地区部署的十几万预备队,北军已经是倾力一战了。而国防军也已经部署到位。
  OOXX就是进入实质了。敌军分散了,就选择敌军虚弱的部分下手。根据实际情况,这一阶段,执行的是乙方案:“进攻开州、汤阴,分割敌军,再择其弱部——河南部,消灭之”;
  大河防线,沧州、保定一带是头,郑州、洛阳一线是尾,开州、邯郸就是腰了。开州(濮阳)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北地锁钥”。正是连接河南、河北的要地。第二阶段国防军攻克开州、汤阴,就可以将大河防线的北军,分成首尾不能兼顾的两段。再集中兵力,短期内消灭河南这二十万北军,确保我军侧翼无忧。同时,将国防军的优势,转化成胜势。然后,视敌军行动,做具体安排——图谋石(家庄)保(定)沧(州)一线的北军,并进一步,占领整个河北,消灭北洋军。其实,情况到了这一步,就好办了,无论是直接攻击,还是迂回突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二阶段,现在刚刚开始。
  结束就是战事结束。也就是说,以政治手段为主,整编军队,统一全国了。
  整个计划非常简单。是蒋百里带领着参谋们设想做出的各种情况,而对应作出的作战方案。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形成了这个“北方”计划。
  我不是个军事家,回到这个世界后,也就在日本学习过一段时间,谈不上战略修养。我看其中意思,无非是,趁敌不备,分割敌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中一部主力,震撼敌人。接下来,再配合军事攻势,收买拉拢,分化瓦解敌军,争取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作战。整个计划非常平实,没有任何奇思妙想,呃,不对,有个参谋提出了两栖作战,海陆空配合,敌后登陆的作战方案。但被否决了,国防军的装备,使之对后勤的依赖很大,北方的港口,就天津和旅顺能够支持大规模作战,旅顺不用说,天津也太不实际了——山东与天津近在咫尺,如果攻克天津,还不如直接派陆军了,搞什么两栖作战,也不是不知道两栖作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