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1-25 10:32
望江南
——白云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认长无明。地狱尽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时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
说明
佛教的经沦,浩如烟海,文理艰深难懂,兼且宗派繁多,就是专家学者,能够全部通达的也不多,更遑沦—般读者了。
虽然—门深入的学者的著述很多,但是,总嫌陈义过深,令没有佛学根底的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堕云里雾中。因此,若要对佛法有一个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就非要花很长的时间博览群经不可了。
佛法本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立,应要易于明白掌握,众生才能受用获益。若要皓首穷经,始望能了解佛法的真义,那么除了极少数爱好钻研哲学的知识份子外,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得到佛法的益处,能够赖以安身立命了。这样,实大违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不是诸佛所愿。
本书作者为了节省有志向学佛的人士门外摸索的时间,把佛法的原理与修行方法,作了精简详尽、深入浅出的阐述。令一般读者一书在手,便能迅速地得到一个全面、有系统的认识,可藉以作深入经藏及修行解脱的指南;不致蹉跎岁月,仍然迷失于名相概念之中,久久不能入佛解脱之门。
前言
无上甚深微妙法 千载弘扬度众生
宗派繁衍数无量 是非论辩起纷争
大师著述多玄秘 难令密意入众心
佛语原是解脱法 今堕戏文折大能
后学童子常慨叹 甘露法雨众难亲
空前去苦安乐法 难令烦恼灭半分
不惭鄙陋才疏浅 强执秃笔传佛音
欲以文字作因缘 普令有情起道心
无边佛法皆方便 真理从来证自心
莫执言辞与诡辩 应如证果在修行
佛法只如盲人杖 论法不行费光阴
正信诚心诸佛助 坚忍必成彼岸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净行于香港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净行法师編著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第八章 业力
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第十章 魔
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原理篇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不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善男子,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
——白云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认长无明。地狱尽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时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
说明
佛教的经沦,浩如烟海,文理艰深难懂,兼且宗派繁多,就是专家学者,能够全部通达的也不多,更遑沦—般读者了。
虽然—门深入的学者的著述很多,但是,总嫌陈义过深,令没有佛学根底的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堕云里雾中。因此,若要对佛法有一个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就非要花很长的时间博览群经不可了。
佛法本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立,应要易于明白掌握,众生才能受用获益。若要皓首穷经,始望能了解佛法的真义,那么除了极少数爱好钻研哲学的知识份子外,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得到佛法的益处,能够赖以安身立命了。这样,实大违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不是诸佛所愿。
本书作者为了节省有志向学佛的人士门外摸索的时间,把佛法的原理与修行方法,作了精简详尽、深入浅出的阐述。令一般读者一书在手,便能迅速地得到一个全面、有系统的认识,可藉以作深入经藏及修行解脱的指南;不致蹉跎岁月,仍然迷失于名相概念之中,久久不能入佛解脱之门。
前言
无上甚深微妙法 千载弘扬度众生
宗派繁衍数无量 是非论辩起纷争
大师著述多玄秘 难令密意入众心
佛语原是解脱法 今堕戏文折大能
后学童子常慨叹 甘露法雨众难亲
空前去苦安乐法 难令烦恼灭半分
不惭鄙陋才疏浅 强执秃笔传佛音
欲以文字作因缘 普令有情起道心
无边佛法皆方便 真理从来证自心
莫执言辞与诡辩 应如证果在修行
佛法只如盲人杖 论法不行费光阴
正信诚心诸佛助 坚忍必成彼岸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净行于香港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净行法师編著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第八章 业力
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第十章 魔
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原理篇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不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善男子,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